《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教學反思6篇 探索零在因數中的乘法運算:教學反思與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6W

本文主要分享作者在教授《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課程時的教學反思。通過對學生反應和教學效果的觀察,作者總結了教學不足之處並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教學反思6篇 探索零在因數中的乘法運算:教學反思與思考

第1篇

週四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一節課,在討論展示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討論160×30時,我問道,你是怎樣想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生2:把0抹掉後再相乘,抹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學生在不斷的思考,認識也在不斷的提高,回答越來越完整。我在這個環節裏僅僅只是充當了一個合作者的角色,即輕鬆,課也感覺很有味道。在討論106×30時,豎式的簡寫,成為討論的中心,有的同學是把3和0對齊,有的同學則是把3和6對齊,大家一起對比,很多人發現第二種簡潔一些,我追問為什麼可以這樣寫,課堂立刻安靜下來了,生1:這樣不用去寫0和106相乘這一步,生2:是啊,問什麼可以不寫這一步呢?生1:0乘以任何數都得0,所以可以省略。頓時,我也感到愕然,因為我自己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學生答得太好了,立馬,我建議全班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接着,我問還有什麼質疑,有人提出,積的末尾的0是哪裏來的,舉手的人很多,生1:是從上面的豎式中落下來的。我追問道,不寫可以嗎,生2:如果你省略不寫,積就會少一位數,積變小了,結果就和106×3的`結果一樣了......

回顧這節課,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巧用知識遷移,學生自主建構認知,在不斷的質疑中,學生不斷思考,最後明白算理,突破重難點。

1、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並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並沒有複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念最好的體現。

2、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很多人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誌。對知識和技能來説,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

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誌。

重視學生的質疑和表達很重要,只有天天如此,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

《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教學反思6篇 探索零在因數中的乘法運算:教學反思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這節課是國小四年級數學上冊的第三單元的內容。

2、使學生學會用簡便方法計算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

本節課的重點是:豎式的簡便寫法以及積的末尾0的個數的確定。

難點是:因數中間的0是否與另一個因數相乘的問題。

我的思路是這樣安排的:首先讓學生進行口算練習,然後引入新課,出示例題。在解決例題的算法時,我讓學生自主探討,再展示學生的探討成果,總結出最佳的方法。最後讓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本節課對數學活動進行了精心設計和有效引導,巧用知識遷移,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這方面的舊知和0在乘法運算中的特性,自主遷移類推出兩個因數末尾都有0的簡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兩個因數末尾一共有幾個0,則在積的末尾添寫幾個零。讓學生真正經歷了探索和發現的研究過程,學生參與到了認知的自主構建中來,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接觸到了一些研究數學的'方法,而且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本課還創設了數學王國的情境,以數學王國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數學門診、選擇超市、設計廣場三個畫面,課堂的趣味

性濃了,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尤其是設計廣場這一環節,真的是波瀾起伏,孩子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自己的不足之處:基礎訓練少,課堂教學還不夠緊湊。

第3篇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與兩位數乘兩位數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因此學生對於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書寫對位及計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在教學非0數字的對位及積的末尾添0的個數時 ,我板書用了彩筆標出,對突破本節課重難點有很大幫助。

學生在試做例題106×30時, 我讓孩子們自己用簡便方法試算,以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為主,讓學生自主的利用舊知遷移出新舊。注重算法多樣化和算法簡便化,但又不拘泥與讓學生使用一種算法。培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堂上語言細緻嚴謹,講解清楚明白,語速適中。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在這節課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總之,我很自信地認為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數學課。因材施教設計好教案,提高課堂效率,是我追求的目標!

第4篇

生2:把0抹掉後再相乘,抹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師:生1,生3合起來就是我們口算的方法(板書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進行筆算嗎?

師:你能運用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1.出示材料,特快列車每小時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車每小時可行

師:讓老師提一個問題吧,你看老師提的問題中包含幾個問題

板書子問題:特快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

生:第一道算式因數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數中間有0,板書因數中間有0

生2:如果你省略不寫,積就會少一位數,積變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卻寫1,為什麼?生:進了位要加到來。

(見圖2)同學們這麼聰明,我們就來練一練。780×54208×40107×130

這是創新教學改革的一節課,關於這個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

1.既然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為什麼沒有從一般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引入?

2.為什麼出示材料是書中的例題卻當作練習講?書中的例題是已經提出問題的,而本節課卻讓學生自主提問題,學生問題基礎上篩選出例題中的問題?

回顧這節課,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巧用知識遷移,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知識遷移屬於心理學範疇,它指的是先前的學習對以後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並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並沒有複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

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誌。對知識和技能來説,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誌。

第5篇

?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66~67頁的內容,這是一節計算課。一個因數中間有零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在教學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一般方法。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在乘的過程中處理0的具體方法,並認真細心地進行計算。

首先教學“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一結論。我從學生的已有故事出發,通過解決學生已知故事中的有趣問題入手:天宮要開蟠桃會,王母派七仙女去摘仙桃,仙桃都被孫悟空吃了,那麼仙女們每人摘了幾個仙桃?一共摘了幾個?(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仙女們沒有摘到仙桃,沒有就用0來表示,0+0+0+0+0+0+0=0也就是0×7=0。接着又由3個0呢?9個0呢?這樣循序漸進,學生輕鬆地知道了“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一結論。

在學生知道了“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一結論後,接着學習新知識《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問題2是對“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一規律的運用。我對這一內容進行了補充和擴展,102×4是不進位的,106×4是個位相乘進位的,706×3是個位和百位相乘都進位的,20xx×3是因數中間兩個0的乘法。通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實踐證明,把教材重新組合,不僅能達到預定教學目的,而且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建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整節課與原教材相比,雖然內容增加了,但學生照樣學得很輕鬆。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機械的.訓練會使學生厭煩。於是在練習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自主出題、學生板演和獨立練習相結合這一環節。我讓學生當“小老師”,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書寫是否工整,計算是否認真細心,從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認真計算習慣。

反思這節課,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好,自我感覺非常成功。但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我對學生的評價有些單一,課堂內容有點多,我安排的時間不夠科學,最後課程上得比較緊張,也就是説,我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第6篇

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屬於計算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學生在計算時往往容易算成3×0=3,或者不計算因數中間有零的這一位。因此,教材在學生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一般方法之後安排了本節的內容,有助於學生集中學習在乘法中如何處理0的具體方法,為以後學習複雜的多位數乘法打下基礎。那麼計算教學如何打破傳統教學上的缺陷,既要體現算法多樣化,又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沒有強迫,不算熱鬧,一切看似簡簡單單,但學生的思維狀態自然活躍,參與熱情十分高漲,學生卻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為主動而積極。在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學生們沒有學習願望的話,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設想都會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在教學中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貫穿始終,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因此,教師首先要營造出學生感興趣的、愉悦的、輕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望,積極主動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到學生當中去,變成學生學習的夥伴,從而形成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

孫悟空這個人物是學生感興趣的,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本來枯燥的計算教學,產生一種親切感,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在這種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圍下,學生思維積極、主動、活躍,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各抒己見,不僅使課堂學習氣氛輕鬆愉快,也能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以充分發揮。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的不足。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説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繫。”“自己去發現”,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探究”是一筆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自覺地將教學過程處理成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操作、實踐的過程,讓他們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並從中獲取新知,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

在上面兩個片段中我創設了有意義的問題情景後,進行了算理的探討,獨立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特別是藉助老壽星鍛鍊的場景,自然引出每天要步行多少米的計算問題後,我放開手腳讓學生大膽的嘗試、體驗,激勵每一個學生在動腦觀察中,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與同伴交流。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於思維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國小生好奇、好勝等心理特徵,引導他們敢想敢説。凡是通過思考能説的,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要給學生有充分發言的機會。從説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開始,到説題意,説過程,説思路,説算理直到置疑、釋疑。反思並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困難的,上面片段二中,對於黑板上的6種算法,教師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讓學生説出對與錯的原因,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實際上也是讓學生學會説算理,從而提高計算能力。同時,多説還能促進學生表達、計算、分析、思維等能力的全面發展。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國小數學課堂帶來了一片生機,許多課堂教師放下架子弓身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有合作有交流、自主探究,課堂氣氛活躍充滿歡聲笑語。新課標的理念,數學教學要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為指導,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數學學習環境。但是,有些“新課堂”與新課程的理念“形似神異”,在追求所謂個性張揚,熱鬧的背後,總給人有膚淺、浮躁的感覺。我想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妨把課上得樸實紮實些,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