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譯文5篇 湖心亭雪景萬象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9W

本文為《湖心亭看雪》的譯文。該詩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通過描繪湖心亭中的紛亂景象和自然的秀麗景色,展現了作者對於人世間的紛擾和對於自然的讚美之情。本文將為讀者呈現這首優美的詩歌的完整譯文。

《湖心亭看雪》譯文5篇 湖心亭雪景萬象

第1篇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閲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説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1) 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 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這一環節中,先檢查學生蒐集到的關於西湖的詩詞,然後進入“西湖名詩大拼盤”,大家共讀描繪西湖名詩句。在“字詞障礙一掃清”這一環節裏,檢查了學生字詞的預習情況。最後“齊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檢查任務。

首先請學生自定學習目標,讀課前預習提示之後,大家把這一課的目標定為“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這一部分有三個環節組成“敍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敍事初探張岱情”中,我先讓同學們歸納了一下本文的記敍要素,從整體來感知課文,然後我提了兩個問題,1、作者晚年寫《陶庵夢憶》,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本文的題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卻為什麼用近一半的篇幅寫人?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在張岱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他為什麼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後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本文的題目雖為“看雪”,但是實際上作者不單純是在寫景,更是為了抒發一種情。

接着我們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西湖冬景雪亦奇。在這裏我説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説,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麼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後明確,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然後我們對這三句話進行賞析。針對第一句話,我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為什麼?學生們很快便達成了統一意見,就是“絕”,然後我進一步提示學生:是什麼“絕”了呢?學生回答:是人和鳥的聲音。於是我便趁勢帶領學生回憶了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着眼,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這對於很少下雪的杭州、對於很少見到大雪的張岱而言,難道不是一番奇景嗎?對於第二個句子,我帶領學生分析了“霧凇沆碭”的景緻,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水氣,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第三句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後,我總結説: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麼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粧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於看慣了西湖平日裏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着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就讓我們“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共賞奇景品雅趣”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表現作者情趣的詞有哪些,經討論明確,分別是“獨”、“喜”和“痴”。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着皮袍、帶着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願看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痴舉,但這個“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經討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裏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課文賞析完了,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裏,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敍、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發現,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個字——走進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祕,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經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把自己關進小屋裏,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小結完之後,在深沉而有些悲愴的音樂聲中,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文章,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這裏安排了三個環節“體味白描、比較辨析、品讀課文”,白描的手法通過《清明》這首詩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較辨析中,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最後,全體學生和老師在音樂聲中齊讀《湖心亭看雪》,使課堂氣氛再一次達到高潮,結束了這堂教學。

《湖心亭看雪》譯文5篇 湖心亭雪景萬象 第2張

第2篇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瞭解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1,在課文學習中理解白描手法並懂得怎麼樣運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學習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1,作者的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和流露出的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未若柳絮因風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飄灑灑的雪花,無時無刻不在激動着我們,讓我們享受着熱烈、靜穆、自由。我們可以堆雪人、滾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錯哦!雖然我們這裏雪未下,但我可以帶你們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體顯示“雪景”,導入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讀感知1.教師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或者聽錄音,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提示學生注意幾個字音: 更(ɡēnɡ) 定毳(cuì)衣 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學生個讀,學生點評,學生分組讀3,再讀課文,參照註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3)集中釋疑。後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試背課文。 三、品讀體味1.多媒體顯示學生最感興趣的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同學意譯,學生明確:湖上瀰漫着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可結合配套插圖,回放一下雪景的畫面。四、問題探究1.作者在描寫雪景的時候,具有怎麼樣的特點呢?

在學生思考、回答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多媒體顯示兩段有關描寫雪景的文字,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掌握一種新的描寫方法。 (過渡)你們認為白描是不是隻用於寫景呢?不是的,多媒體顯示白描手法用於寫人的範例,要求學生學習運用這種方法。

“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選幾個同學運用白描的手法説説所提供的畫面,其餘同學來做一個點評。

2,多媒體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們認為作者在寫景和敍事的時候融入了怎樣的情感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可適當提示,學生明確。五、齊讀齊背,再品味六、遷移運用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1,學生背誦《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學生思考,交流。明確。 3,試着運用白描手法,模仿寫一段關於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嗎?要注意情感與景的交融哦。

第3篇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閲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説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1) 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 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這一環節中,先檢查學生蒐集到的關於西湖的詩詞,然後進入“西湖名詩大拼盤”,大家共讀描繪西湖名詩句。在“字詞障礙一掃清”這一環節裏,檢查了學生字詞的預習情況。最後“齊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檢查任務。

首先請學生自定學習目標,讀課前預習提示之後,大家把這一課的目標定為“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這一部分有三個環節組成“敍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敍事初探張岱情”中,我先讓同學們歸納了一下本文的記敍要素,從整體來感知課文,然後我提了兩個問題,1、作者晚年寫《陶庵夢憶》,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本文的題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卻為什麼用近一半的篇幅寫人?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在張岱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他為什麼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後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本文的題目雖為“看雪”,但是實際上作者不單純是在寫景,更是為了抒發一種情。

接着我們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西湖冬景雪亦奇。在這裏我説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説,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麼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後明確,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然後我們對這三句話進行賞析。針對第一句話,我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為什麼?學生們很快便達成了統一意見,就是“絕”,然後我進一步提示學生:是什麼“絕”了呢?學生回答:是人和鳥的聲音。於是我便趁勢帶領學生回憶了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着眼,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這對於很少下雪的杭州、對於很少見到大雪的張岱而言,難道不是一番奇景嗎?對於第二個句子,我帶領學生分析了“霧凇沆碭”的景緻,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水氣,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第三句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後,我總結説: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麼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粧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於看慣了西湖平日裏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着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就讓我們“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共賞奇景品雅趣”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表現作者情趣的詞有哪些,經討論明確,分別是“獨”、“喜”和“痴”。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着皮袍、帶着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願看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痴舉,但這個“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經討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裏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課文賞析完了,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裏,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敍、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發現,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個字——走進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祕,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經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把自己關進小屋裏,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小結完之後,在深沉而有些悲愴的音樂聲中,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文章,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這裏安排了三個環節“體味白描、比較辨析、品讀課文”,白描的手法通過《清明》這首詩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較辨析中,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最後,全體學生和老師在音樂聲中齊讀《湖心亭看雪》,使課堂氣氛再一次達到高潮,結束了這堂教學。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階段提出了要求:“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翻譯全文並背誦,能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

2、能力目標:品味雪後西湖奇景,瞭解本文白描的寫作手法。

課文篇幅短小,雖寥寥幾筆,意卻在言外,有一唱三歎之致。學生在多次誦讀的之後,能瞭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誦讀及背誦作為本課的重點。把了解寫景這種白描手法作為本文難點。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質疑法、提問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開火車的遊戲形式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説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遍,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對字詞的疏通,可採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指點解詞的方法。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記,雖然字字落實,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倡導啟發自主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兩方面點撥和指導。

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

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導入新課 課前多媒體播放有關西湖的圖片,對西湖有個感性的認識。對此激發學生的興趣:白雪覆蓋的西湖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帶着這份好奇走進課文。

(二)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三)質疑解惑 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閲讀課文,即用不同的符號記下課文中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

(四)師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五)精讀課文。體會寫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使學生進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遊西湖,卻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七) 熟讀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採用遊戲接龍的方式進行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八) 課堂小結 通過“實話實説”和“焦點訪談”的形式對本課作小結,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第4篇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創設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學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一)讀: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後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彙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讀:再次齊讀全文,讀出抑揚頓挫之勢,讀出聲情並茂之感。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説説此寫景之語妙在何處?學生自由發表自己意見。

參考:a、妙在扣景之特徵。 b、妙在用樸素之語。(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c、妙在構悠遠意境。

2、拓展:顯示異曲同工的詩:清朝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體味、感悟。詩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鈎。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2、補充: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

第5篇

5.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1.賞析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紹: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着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

典型例題: 問題一:記敍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敍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敍,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1)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長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兩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絕: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 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________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張岱,字_______,號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貫)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絕”字的妙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畫線部分的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部分採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3)量詞“痕、點、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餘嗎?為什麼?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4.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採用明朝 的年號,你能説出其中有何深意嗎?

5.“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麼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6.“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麼表達作用?

7.“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麼景象?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強飲三大白而別”“拉餘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什麼感情?

12.“痴”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麼心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