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6篇 雪中湖心亭:經典課堂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5.62K

“湖心亭看雪”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描繪了冬日在湖心亭觀賞雪景的美妙心境。本篇教學設計將以此為主題,在啟迪學生情感、提高語感和寫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感受詩意的能力,達到人文素養的提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6篇 雪中湖心亭:經典課堂教學設計

第1篇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課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後西湖凝靜清絕的景象,表現了遊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寫景上採用白描手法,可謂簡潔凝練,別有情趣。

如何將這篇美文通過最優化的教學讓學生品出其中獨特的滋味來呢?很顯然,用傳統的逐句落實的文言文串講方式肯定難以實現這個目標。新課標倡導要讓學生“自主體驗”,像這樣的美文,更應如此。通過細心品析,我發現這篇文章可用一個字“奇”來串領全篇。通過“奇”這個字可以將相應的課文中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樣串連起來,然後一線牽拽出來,這樣應該可以帶來生動活潑、緊湊高效的良好的課堂效果。

1、拋出主問題:老師讀完《湖心亭看雪》,感覺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卻説自己是“獨往”,文中還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請大家幫忙找一找。

2、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説説“奇”在哪裏。

3、教師歸納:“奇”表現在:看雪的時間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寫雪景的手法奇、看雪的人物奇、賞雪的情趣奇等幾個方面。

1、把文中“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小節內容改寫成一段生動描寫西湖雪景的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奇”的特點來描寫。

2、課後討論:假使時間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奇遇“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認為他們會成為知己嗎?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6篇 雪中湖心亭:經典課堂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瞭解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1,在課文學習中理解白描手法並懂得怎麼樣運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學習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1,作者的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和流露出的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未若柳絮因風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飄灑灑的雪花,無時無刻不在激動着我們,讓我們享受着熱烈、靜穆、自由。我們可以堆雪人、滾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錯哦!雖然我們這裏雪未下,但我可以帶你們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體顯示“雪景”,導入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1.教師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或者聽錄音,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更(ɡēnɡ) 定毳(cuì)衣 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3,再讀課文,參照註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

同學意譯,學生明確:湖上瀰漫着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可結合配套插圖,回放一下雪景的畫面。

在學生思考、回答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多媒體顯示兩段有關描寫雪景的文字,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掌握一種新的描寫方法。

(過渡)你們認為白描是不是隻用於寫景呢?不是的,多媒體顯示白描手法用於寫人的範例,要求學生學習運用這種方法。

“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選幾個同學運用白描的手法説説所提供的畫面,其餘同學來做一個點評。

2,多媒體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們認為作者在寫景和敍事的時候融入了怎樣的情感呢?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1,學生背誦《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3,試着運用白描手法,模仿寫一段關於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嗎?要注意情感與景的交融哦。

第3篇

1、 熟讀美讀課文,理解“絕、拿、強、更、痴”等字。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麼地方的風光嗎?

(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善於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大法寶呢)

有人説,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麼瞭解到張岱的?(你表現很棒,因為你懂得藉助工具書、註解來預習課文)

“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這節課我們就賞讀《湖心亭看雪》。

下面老師請一個學生讀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一點,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注意節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去發現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為就是古怪,顯得呆氣。比如:有一位老師,研究數學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數學題。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電線杆,他忙道歉連聲説:對不起,對不起!現在,我們説張岱也很痴,舉止也有些異常。

可以説是天寒地凍呀,作者還選擇了哪個時辰前往看雪?

張岱卻選擇去湖心亭看雪,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麼性格嗎?

張岱説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説同往看雪。另外張岱很清高,孤傲,不願與舟子為伍。

是呀,芸芸眾生不可為伍,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寫雪景的有兩句。我想請男、女同學合作來讀一遍。男生讀前句,女生讀後句。大家想想,為什麼請男生讀前句?

因為這句顯得很有氣勢,而男生就很有氣勢。這句寫的景很大氣,應該男生讀。

這次讀得真好。不過,我發現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問題。

(屏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認為呢?)

我認為不能去掉。“與”字寫出天、雲、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的話,彷彿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現在女生讀一讀後句,你們説説要讀出什麼意

女同學讀得很好,尤其是量詞讀得真好。只是這些量詞用的妥當不妥當呢?我們一般會選擇這樣的量詞來形容這些物呢?

(屏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為什麼?)

是呀,把人、物至於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

聽到你們這樣精彩的發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們描寫一段雪景,你會怎麼描寫?

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麼手法?

(屏顯:張岱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之浩大蒼茫,人物的渺小輕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你已經觸碰到了張岱的內心。我們看看張岱對自己的敍述,進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經歷國破家亡的重大變故,張岱的心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轉而注重自身的內心世界了,追求與自然的融合了。

這麼融情於景的佳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背呢?同學們讓我們背起來吧!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脱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詞表述:大喜。

同學們你們揣摩一下這個大喜,用朗讀來表現大喜之情。

我聽出了欣喜和激動啊。你現在可以把這句話譯成現代漢語嗎?

這樣?怎樣?文言文翻譯中有時可以增添成分,讓意思表達的更明確,現在就請你在這樣的人間加上詞語。

有此雅興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張岱,喜悦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張岱也和他們一樣滿心歡喜嗎?

盡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強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辭。

張岱是孤傲的,他選擇這一特殊時間出行,本想獨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擾了清淨。

另外,我們要學會“知人論文”,結合張岱的生平,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張岱當時的心情。讓我們把目光投注到課文註釋??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駭駭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輓詩,每欲引決……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字裏行間我們總能讀到這種追念故國的情思。請默讀全文,試着尋找作者表達對已逝明朝留戀的詞、句。

實際上,張岱集子中凡紀昔遊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

老師:同學們,我們通過找“痴行”、品“痴景”、議“痴心”,已經體會到了張岱的痴,他是個怎樣的人呢?請你用“好個______________的張岱”的句式評點張岱其人。

好個孤獨的張岱。好個清高的張岱。好個痴人張岱。好個超凡脱俗的張岱。好個痴迷自然的張岱。好個思戀故國的張岱。好個內心孤獨的張岱。

最後讓我們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讀着文字,走進西湖雪景,走進張岱。

和張岱同時代有一位文人叫張潮,他曾經説“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因閲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還有更多的滋味,同學們在未來的日子裏慢慢地感悟吧。

第4篇

3、 體味文章的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寫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遊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豔麗。(展示圖片)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三、走進作者,介紹背景,強調作者的故國之思,滄桑之感。

串詞:下面,我們就去湖心亭,看看張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樣的思想感情。

2、 聽了範讀,也通過早自習的預習,請一個同學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全班評析)

3、 齊讀,要求流暢自然,充滿感情,儘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一)一讀:走進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課文大意)

1、其實,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能找出來嗎?

2、是張岱大意了,寫錯了人數?是否要讓張岱改改呢?

獨:表現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現他孤高自賞,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與俗人為伍的孤獨。在他眼裏,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2、“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説?作者的呆氣體現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來,如何理解他的行為?(天寒地凍,夜深人靜時跑到湖上看雪實是怪異)

表現他不願看見人,不願人看見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獨避世的憂憤。

(2)痴景:a,天寒地凍,夜深人靜,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麼樣的?……

b,這是一種美嗎?怎樣理解這種美?(結合圖片,講解白描)

天地蒼茫,人物渺小,這種對比,創設出一種悠遠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種白晝看不到的夢幻般的朦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審美趣味。(與眾不同之處,痴之所在)

c,作者鍾情這樣的景色,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湖山夜雪圖的蒼茫悠遠,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孤寂無依、傷感茫然的思想感情,這時,天地人情已完全融為一體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載體,成了情感寄託的對象了。

(3)痴心:作者不願見人,不願人見,卻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現?

a,為什麼大喜?(遇到和他一樣有雅興、脱俗、孤傲清高之人,當引以為知己)

b,為何“同飲”“強飲”?(自己本不會飲,又不可不飲,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謝知己。)

c,為何臨別時才問姓氏,也不留下電話號碼,聯繫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關注的是朋友見心靈的溝通,精神的契合。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為快的作風和性格。正可謂痴心一片啦。)

(四)小結:痴:作者痴迷與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與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

六、拓展: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不能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應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我們也試着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寄託在景物描寫中,讓我們在景物描寫中感受你當時的思想感情。

第5篇

教學目標: 1.欣賞西湖美景,反覆誦讀課文,培養鑑賞美的能力和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熱情。 3.品味文章語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一、導入新課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杭州西湖風光圖片。第一組:(春夏秋冬) 蘇堤春曉 麴院風荷 平湖秋月 斷橋殘雪第二組:(朝暮) 蘇堤春曉 花港觀魚 雷鋒夕照 三潭印月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學生吟誦:“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配樂朗誦: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瞭解湖心亭多媒體摘要顯示: 張岱,字宗子,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學家。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説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反覆誦讀 整體感知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2.學生齊讀課文,師生互助完成朗讀節奏的劃分;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並對文句、內容等大膽提出質疑。(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與學生互動感知課文內容。四、細讀品讀 探究課文一讀課文 同學們提出難懂或不懂的問題;對課文中的內容可以提出質疑;教師預設:“更定”是晚上八點左右還是凌晨五、六點?“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是否矛盾?(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二讀課文 找出文中 景物描寫雪景的詞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點撥: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1、 作者疊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表現了出來。這是對湖心亭雪景的總體描繪。 2、“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作者通過這些高度準確而形象的數量詞,暗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三讀課文 湖心亭巧遇是敍事、是抒情?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1、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以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後獨往觀雪,是因為不願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也因為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四讀課文 品味舟子的話: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謂“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學生由此生髮開去,大膽提出自己的理解。五讀課文 背誦課文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及相關詩文投影:《春題湖上》(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飲湖上初晴雨後》(蘇軾) 《秋山》(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附:板書設計 湖 心 亭 看 雪張岱景 事 情天與雲與山與水, 大喜 自矜上下一白. 強飲 自得一痕、一點、 問姓氏 “痴”一芥、兩三粒.

第6篇

3.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學生吟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張岱,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佈置了預習,可讓學生介紹,也可中途由老師切出】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教師也可預設重點字詞全班解決。

?雖有預習,課堂畢竟是課堂,尤其是字詞句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切基礎的基礎】

2.一生再讀,明確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

3.全班齊讀,明確要求:找出文中一個能形象概括張岱形象的詞語。

“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説?自由朗讀,討論,找出張岱哪些地方表現出了特別的呆氣。

(“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教師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除了從人的聽覺來描寫,還從什麼角度來寫?

(可有類似“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想象)

這樣的天氣我們在家幹什麼?可是他卻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裏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異”啊。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a.“天與雲與山與水”是否拖沓?去掉讀一讀,對比讀出田地蒼茫的景象。

b.量詞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c.順序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與餘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

d.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師明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體摘要顯示:

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脱俗的情味。

?細膩的品讀,讀出內涵,讀出妙處。並理解本文的白描手法】

1.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b.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態?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説“是金陵人,客此”,卻不留電話、地址、qq號,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呢?現在我們重新來看我們最初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人數嗎?

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層次的原因?舟子説他痴,他會辯解嗎?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他心裏會説什麼呢?現在,同學們知道“張岱心中有寒冰”的謎底了嗎?

?圍繞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核】

一個人,登高作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一個人,獨往湖心亭: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較它們在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或者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認他為知己嗎)

?藉助恰當的練習資源拓展,通過比較進一步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説: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