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與比例教學反思13篇 從比與比例的教學中反思: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1W

本文從教學實踐角度出發,探討了比與比例教學中的問題與挑戰,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改進建議,旨在推動比與比例教學的提質與效能,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思維。

比與比例教學反思13篇 從比與比例的教學中反思: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

第1篇

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一般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在教學成正比例的量時放慢速度,把握重點,主要讓學生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1、找準兩個量是什麼,弄明白這兩個量存在什麼樣的數量關係;

2、讓學生明白怎樣才算是兩個量相關聯——即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之變化,多舉例子讓學生弄懂。

3、點明如果相關聯的兩個量的商或比值不變(即一定),那麼這兩個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就是正比例關係。如果相關聯的.兩個量的乘積不變(即一定),那麼這兩個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就是反比例關係。

4、講解正反比例的圖像。剛開始每一題都卡着以上步驟走,讓學生漸漸地學會分析每一題的數量關係,這樣學下來,孩子掌握的還比較好。

比與比例教學反思13篇 從比與比例的教學中反思: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 第2張

第2篇

按比例分配是生產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課始,我從修一段路着手,引出按比例分配。

課後,我思前想後,覺得有點不妥。眾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發展,而數學總來源於生活。故我又重改教案,從學生春遊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帶去10.2千克水果,分給男女生,怎樣分較為公平(男女生人數不同),使學生體會到分東西的步驟:分什麼?有多少?怎樣分?

這樣就地取材,以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引進,親切自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人們的周圍。甚至有同學提出讓老師也參加分水果的隊伍中來,因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學提出了我參加男生隊伍,這樣人數一樣可以平均分了!

雖然與我的.教學預設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種温馨,難得可貴啊!而後,通過分,啟發學生設計不同的方案,從而使學生產生矛盾:有的情況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後引出有時應按比例分配。在學生探究時,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思考、討論、彙報、評價,自己提問質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解放”出來。

第3篇

?比例尺》的教學是北師大版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比例很重要一節課。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國小生來説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鬆完成這些任務呢?

首先,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為了在開頭吸引孩子們,我提出問題:“我們的教室長9米、寬6米,你能設計出教室平面圖的長寬各畫多少嗎?”這樣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幾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讓學生大膽發言,然後思考問題:你是怎麼想的?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對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數關係有了一定的認識,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製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慾望。比例尺是什麼?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然後,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製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後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麼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釐米)也可以40000*1/10000=4(釐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最後,在提問中適度延伸。由於本節課容量過大,學生的積極參與也用去一些時間,所以對放大比例尺,我沒有時間去講解。所以,我巧設問題:我們往往需要將實際距離縮小,但是有時候對一些精密零件,我們需要放大,想一想,這樣的比例尺會是怎麼樣的呢?這樣的問題拋出後,讓學生課後思考。

總之,如何將數學這一相對來説比較枯燥的學科“有情有趣”,我們就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結合教材。這樣,學生才會樂於學習,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4篇

具體分析本節課,首先簡單的用幾分鐘時間回顧一下反比例函數的基本理論,“學習理論是為了服務於實踐”的一句話,打開了本節課的課題,過渡自然。本節課用函數的觀點處理實際問題,主要圍繞着路程、工程這樣的實際問題,通過在速度一定的條件下路程與時間的關係,認識到反比例函數與實際問題的關係,在講解這幾個例子的時候,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情境,簡單的一句話引出問題,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因為情境熟悉,也能快速地與學生產生共鳴。

創設了輕鬆和諧的教學環境與氛圍,師生互動較好,這樣能使學生主動開動思維,利用已有的知識順利的解決這幾個問題。在講解例題的同時,試着讓學生利用圖象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並提示學生注意自變量在實際情境中的取值範圍問題。而後,給學生幾分鐘的思考時間,讓他們通過平時對生活的細心觀察,生活中有關反比例函數的有價值的問題,説出來與全班共同分享。這一環節的設置,不僅體現新教改的.合作交流的思想,更主要的培養他們與人協作的能力。更好的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也做了一回小老師,展示他們的個性,這樣有益於他們健康的人格的成長。最後在總結中讓學生體會到利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關鍵在於建立數學函數模型,並佈置了作業。從總體看整個教學環節也比較完整。

本節課的教學,我本意是通過反比例函數及其圖像相關問題的複習,引出本節課所要討論的問題反比例函數的應用,而後通過對問題1的討論切入正題,重點研究“數”與“形”的互相滲透,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利用函數圖像來解決應用題。在教學中,我發現這種教學設計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目標教學的第一環節,前測激趣,但沒有達到激趣的目的,這種引課方式,在課堂反映出來顯得非常平淡,沒有新意,沒能引起學生的認知發生衝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其次,在導探激勵環節中,問題設計較好,但問題的處理上操之過急,沒能讓學生切實做出函數圖像,通過問題迫使學生利用函數圖像來解決問題,達到真正看圖説話,因此就數形的內在聯繫學生體會不是很深刻。

為了一開始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我就上面存在的問題作如下改進。

在整個題目的處理過程,鼓勵學生畫出函數圖像,更好的認識整個過程自變量和應變量變化的整體情況,處理好題目中的量與自變量和應變量的關係。

作以上改進,可以很好地讓學生體會到“數”與“形”之間的聯繫,並且會根據反比例函數求應用題。

第5篇

在備課環節,本節課我參考了教師用書以及洋葱數學微課視頻,然後將本節課的重點以及難點確定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應用正比例的意義確定兩個量能否構成正比例關係。

亮點:由於本節課的資料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我將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講解,在第一課時,利用形象的洋葱數學小視頻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在理解正比例意義時,我採用的是將難點分散的方法。首先是從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理解何為兩個相關聯的量,再根據兩個量的比值必須,就能夠確定這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這個概念十分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此過程中,教學不足的地方是:學生未反覆重複相關聯的量的定義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定義以及什麼樣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導致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填空題涉及到填兩個量是正比例關係的題目,學生不明白怎樣填。

理解概念之後,開始對概念進行深度剖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尤其是熟練掌握確定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舉;了兩個生活中有關正比例的例子,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在第一節課中,舉的例子較少,學生對於如何確定正比例並不是很熟練,基於此原因,又花了一節課的'時間,來給學生舉了更多的例子,讓學生熟練掌握確定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是正比例關係的方法。並讓學生觀看了洋葱數學視頻,加深印象。在學生熟練掌握了正比例關係的確定方法後,反比例的講解和確定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就容易的多了。

改善:採用例題講解的方法來讓學生理解正比例關係的圖像。

第6篇

在教學用比例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學很容易混雜。

第一個容易混雜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同學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還可以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直接計算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同學懂得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同學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觀,很多同學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懂得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樣畫葫蘆罷了

根據同學的這一情況,課後我又對照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同學沒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幹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和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懂得,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懂得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2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同學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同學的情況,和時地給同學適當的入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同學的懂得,協助同學更好的掌握

第7篇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課始,我設計了學生熟悉的兒歌《數青蛙》的生活問題:雖然年級越高的學生往往在課堂上的表現似乎會更加“理性”,有時課堂氣氛是相當沉悶的。但這堂課的氛圍空前熱烈,他們對相關新知識渴望瞭解的情緒如此之高漲,探究學習如此之迫切與主動,讓我對我們的學生刮目相看。課堂教學的一氣呵成也讓我體驗了久違了的上課樂趣。

這樣,由於事例為學生所熟悉,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故很快將學生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及時進入狀態,手腦並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教學時,出示了兩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材料如汽車所行路程和時間的表格與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的表格後,先觀察這兩個表格,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思考題中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定向作用,讓學生着重去尋找表中的規律。在學生深入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後,必會發現表中的兩個量變化的.規律。另外,由於這些生活事例熟悉,且數據計算起來很簡單,便於學生口算,學生學習時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思考這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上,進而便於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並學會運用正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創設出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應該讓學生懂得:生活就是數學學習的課堂,數學學習就在廣闊的天地裏,生命的成長中。總之,讓生活場景來充盈我們的數學課堂。

第8篇

比例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常常感覺老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艱難,我認為讓學生反覆感知,形成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良好途徑。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細緻安排學生初步感知,通過讓學生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求比值,找規律,寫數量關係,讓學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點。第二,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學生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變換情境,選擇與例題不同的數量:鉛筆的數量和總價,耕地的時間和耕地總公頃數。讓學生反覆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規律。這樣既拓展了教材,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礎。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認識,我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關鍵詞,如:相關聯的量,相對應的數,比值等,學生在合作學習時互相交流,互相討論,把各自對正比例概念的感知會聚,綜合,從而抽象出正比例的意義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對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同情境下的反覆感知,討論探究等過程,積累了對正比例概念的豐富的感性認識,並以此為基礎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意義,從而牢固的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高二化學教學反思中彩那天教學反思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第9篇

今天上了這節複習課,總體感覺還可以,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設計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知識鏈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鞏固練習、拓展延伸等,而且由於比和比例是這學期的重點內容,在期會考試之前也是系統複習過的,所以本節課我出的`練習題在難度上是有,特別是合作探究的兩道題。

1、學校要鋪地板,18平方米的房間需用方磚360塊,用同樣大小的方磚鋪地,30平方米的房間需要多少塊?(用比例解)

2、麪粉廠5天磨出麪粉400噸,照這樣計算,又生產了25天,一共生產了多少噸?(用比例解)

第一道題,很多學生順着我設下的陷阱跳了進去,把它寫成了反比例,這點可以看出學生還是在分析題意上有很大的足,急於下筆,缺乏思考,不能認真分析。第二題由於在以前的複習中也是重點強調的所以出錯率還是比較低的。

其次就是概念部分,在找出比、除法、分數的聯繫和區別時。,很多學生竟不知道分數值這一個概念,有很多揣測的詞都出來了,什麼分值、數值等,這説明學生在基本概念的掌握上還是缺乏準確性的。

最後就是拓展延伸,一座房屋的地面鋪方磚,用邊長為5分米的方磚需要2000塊,若改成邊長4分米的方磚需要多少塊?這個學生在合作探究見過這個類型的題了,還是能正確的判斷是成反比例的,但是依然有程度較好的餓學生依然沒有跨過陷阱,用邊長去乘塊數了。

以上集中類型的題,是常見易錯題,每次講後學生都能掌握,但是隻要隔幾天,就忘記了,我想學生還是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含義,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複習中我們要根據複習的策略和遺忘規律,及時複習,反覆強調,這樣才能做到熟練掌握。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小數乘法教學反思雷雨教學反思

第10篇

整節課下來,學生能按設想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效果很好。

問題:在備課時覺得例3在解比例的步驟上有些不好。寫成2.5×6/1.5這樣的形式,學生在遇到了分數的時候會出現繁分數,所以把這個步驟舍掉了,讓學生先算出乘積後再除以1.5。可是做一做中的題卻出現了始料未及的問題,結果學生再除的時候除不盡,個別學生選擇約數而不是用分數表示結果。後來反思例題在這一步的編排上的用意。可以讓學生先約掉一部分數後再進行計算,會降低計算的難度。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先觀察這兩個表格,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2)哪個表中的`兩種量的變化更有規律?有什麼規律?

上面思考題中“更有”兩個字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定向作用,讓學生着重去尋找表1中的規律。在學生深入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後,必會發現表1中的兩個量變化的規律。

有了前節課的學習,這節課總體來説孩子是比較積極活躍的,反比例知識掌握的也夠紮實。

教學環節中,我考慮到例題比較相近,因此要注意學習方式必須加以改變。我採取把自主權交給學生方式,營造了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對例題的學習探索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然後通過例題與例題進行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幾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義作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最後經過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達成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培養了推理的能力。

第11篇

?比例尺》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先從“腦筋急轉彎:一隻蝸牛從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鐘,這是為什麼呢?”這一有趣的猜謎入手,激發學生興趣,然後讓學生動手實踐請在紙上畫一條5釐米、10釐米、10米長的線段,引起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圖形的縮放畫出來,從而導入笑笑家的平面圖,進入新課的教學。

在體驗新知,系統理解新知部分,通過房屋平面圖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構,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的氛圍中逐步發現、認識、瞭解“比例尺”的意義和方法。這樣的教學預設引導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把數學還原於生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親切,體會到數學知識能切切實實地解決生活問題,這樣才能提升數學的內在魅力。然後我通過:

①求笑笑卧室實際的長是多少米?寬是多少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③在父母卧室南牆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户,在平面圖上標出來,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了新知識的豐富意義,同時也完善了原有的認知結構。

在評課時,我校所有聽課的數學老師及青陽另外3所國小的六年級數學老師給我提出很的建議與意見,特別是在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教師應循着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應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進一步明白了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教師教學中要信任學生,大膽地引導學生探究。

第12篇

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之後的一個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並初步瞭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徵,並能根據圖象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這時,教師也舉了一個例子,就是450÷9=50,從反面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着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不足之處是在練習方面,學生找不到哪些數量成正比例時應讓學生討論,每個正比例關係都應讓學生互相説一説,這樣或許會懂得更多。

第13篇

比例尺是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個知識點。首先,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學生明白按照實際尺寸繪製平面圖是不可能的,初步產生縮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學生對新知學習的渴望,進而,讓學生初步瞭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有縮小和放大兩方面的應用,進而,引入了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導入新課的學習。

接着,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自己説出了什麼是比例尺,我直接給出了比例尺的相關定義,進而,結合例題引出數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義的理解。

然後,引出線段比例尺的學習,緊接着,進行了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學,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後項是1的比。

然後,介紹放大比例尺,同時跟縮小比例尺進行對比, 最後,作了相應的練習,對新知進行了鞏固與內化,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的掌握。

通過今天的教學,我覺得,這節課學生學的還是比較輕鬆的:無論從學生學習新知的狀態,還是參與程度,都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東西的總結環節,學生學的很主動,而且,比例尺的轉化和有關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理解比例尺的定義是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學中對於重點的把握還是可以的,只是在這節課中還有一點遺憾,就是感覺到對於教材的拓展方面還有一些欠缺,所以在這方面還需努力,而且對於一些後進生來説,知識點多,理解起來比較慢,掌握起來還有些難度。所以,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強調有關注意事項,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