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後感7篇 《百家講壇》:傳承歷史文化,喚醒心中追求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3W

《百家講壇》是中國大陸的一檔文化類電視節目,以介紹歷史、文學、哲學等領域的名人名作為主要內容,旨在普及知識,提高大眾文化素質。觀看《百家講壇》,既能夠增長知識,也能夠領略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百家講壇觀後感7篇 《百家講壇》:傳承歷史文化,喚醒心中追求

第1篇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户,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划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着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幹什麼?此人就説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説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

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説紛紜,有的説是他篡位,有的又説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説法歸説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説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着于丹教授的《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説,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説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裏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説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着筆記。

紀連海講的《紀曉嵐之謎》最好看,通過《紀曉嵐之謎》我知道了紀曉嵐先當官,然後犯了錯誤,被髮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寫了好多好多文章,後被編成《閲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在新疆待了兩年,因為要編《四庫全書》,又被調回到北京。《四庫全書》編了十年,編書特別辛苦,十年中還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紀曉嵐沒死。這部書總共寫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國的七個地方,有北京頤和園,北京故宮,台北,瀋陽等。後來,有幾個地方的書因為外國人的侵略被燒燬,還有幾個地方的書全部保存到現在。通過這個講壇,我的腦子裏又增加了許多知識。我想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也登上講壇,為大家講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7篇 《百家講壇》:傳承歷史文化,喚醒心中追求 第2張

第2篇

記得去年暑假觀看過一部電視劇《穆桂英掛帥》,令我對貌美如花而且能文能武的穆桂英佩服不已,同時也對楊家將第一代楊業的夫人佘太君等楊門女將心生敬畏,這令我對歷史上“巾幗不讓鬚眉”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劇中説,北宋年間,宋遼征戰,楊家將奉旨統領宋軍保家衞國。穆桂英乃北漢名將穆羽之女,嫁給楊家將第三代楊宗保後親自跟隨楊家眾將到邊關御遼,在幾經周折下奪得帥印,帶領宋軍擊退遼軍,取得勝利。

但在此次觀看了《百家講壇》後,令我重新瞭解了楊家將。首先,正史之中並沒有記載楊業的夫人是何人,但一些文人便認為佘太君的原型是宋將折德扆的女兒,“折姓”音同“佘姓”,或許“佘太君”就是由這位折德扆的女兒轉變而來。再説穆桂英,劇中説她嫁給楊家將第三代楊宗保,並生下兒子楊文廣。但在真實歷史上,並沒有“楊宗保”這個人,而楊家將第三代也不是別人,就是楊文廣。原來由於楊文廣和他父親楊六郎(楊延昭)的年齡相差將近50歲,所以文人們便在其中間添進了一個“楊宗保”。那既然沒有“楊宗保”這個人,又是否有“穆桂英”這個深入人心的角色呢?如果有,她又是否嫁給了楊家將第三代楊文廣呢?正史之中,楊文廣的夫人也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楊文廣有一個堂兄叫“楊琪”,他倒有一個夫人“穆容氏”。但當今我們熟知的“慕容氏”是一個複姓,此“慕”非彼“穆”,或許,穆桂英的原型便是她。最後,歷史上有沒有楊門女將呢?記得1998年有一部電視劇叫做《穆桂英十二寡婦徵西》,講壇中給我們分析了,楊業有幾個兒子,都不是同時戰死的`,即使把楊家所有的媳婦加起來,也沒有十二個,所以即便我們再怎麼湊也湊不成十二個寡婦。

記得講壇中的講者説過:“民間敍事,演義傳説,只要我們深入、細細地推敲、琢磨,好多東西都經不起仔細地研問。”這句話引起了我的深思:平時看的許多歷史小説,都以為自己懂得許多歷史,歷史課上也不怎麼聽,直至考試落敗,才肯認真去學。現在才發現自己懂的不過是那麼一點皮毛,和正史根本擦不着邊,只有瞭解正史,才是真正的本事。現在許多古裝劇都篡改了歷史,裏面出現了許多歷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現的畫面,所以單看電視劇就想了解歷史絕對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女生能好好努力,説不定能把穆桂英“巾幗英雄”這個形象變為現實。

第3篇

今天,我觀看了《百家講壇》的王立羣讀史記的秦始皇系列。我覺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許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換來的,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從秦國的祖先秦穆公開始,就一直在發動對外戰爭以及與六國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輔佐下確定了秦國的發展方向。秦國在向西擴張勢力的同時也遇到了重重困難,蘇秦的“連橫”(蘇秦起初以“連橫”遊説秦,但秦沒接受,後以“合縱散橫”對付秦)對付秦國的方法傳入秦國後,令秦國束手無策,最後,由張儀出謀劃策確立了“遠交近攻”的長遠戰略方針,在戰國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賈聯合確立了統一天下的大計,並且這個大計與韓非之死密切相關,制定出“軍事”“金錢”雙管齊下的總攻略。用武力佔領城市,用金錢收買他國重臣。秦王用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將六國統一了。

我覺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統一天下離不開一羣精忠報國的文武大丞和謀士,王翦父子是戰國中赫赫有名的兩員大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們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會一些謀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戰國七雄中的五國都是被他們消滅,白起、張儀、百里奚、蹇叔、呂不韋、李斯等都是精忠報國的,為了祖國而不停奮鬥精神的人。這讓我想起我們偉大的.子弟兵—解放軍,正是他們保家衞國,抗洪行動圓滿成功,抗震救災行動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們在那廢墟中搶救出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在抗震救災行動中人民解放軍不顧地勢的險惡,天氣的惡劣,儘自己最快的速度抵達了難區。到達了災區,也要日夜不停地移開沉重的石頭,救出傷員,直到雙手磨出了血,腿腳筋疲力盡,仍堅持在第一線,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實,《百家講壇》講的事實上是人性,讓我們從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樣做一個更好,更完美,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這個社會懂得如何報國,如何關愛社會、集體和他人,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而是和平與美好!

第4篇

下午,我們在老師的推薦下觀看了于丹教授講述的《論語——天地人之道》,我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論語》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份温馨的勸導。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此而無比強大,所以現在人們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這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

我們要時刻記住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人對自然萬物,應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這是一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

我覺得視頻中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評估二十一世紀一個國家是否富強,不僅僅用國民生產總值gdp來評估,還應該用這個國家的百姓內心的安寧與幸福感,也就是gnh。

我國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末曾經參加過一次國際調查,數據顯示,當時我們的國民幸福指數只有64%左右。91年再次參加調查,升到了73%左右,而96年又下跌到了68%。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這些數據説明,當一個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繁榮,享受着這種文明成果的現代人就有可能遭遇更為複雜的心理困惑。用教授的話來説就是:“我們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一次子貢問孔子:“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孔子説:“如果有這樣一個字,大約就是‘恕’字吧!”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寬恕他人。比如我們有很多時候,本來已經過去的一件事情,而我們還是不斷的自我咀嚼,然後一次一次再受傷害,其實該放下時且放下反而更好,因為你寬容別人,就是給自己留下一片天空。你的胸懷越大,很多事情也就越小。

這節課我收穫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那對生活更高層次的理解。

第5篇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真正的聖賢也是平易近人的。趙普説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這部儒家經典對為人處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之大。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時令和氣候,有利的地勢,得人心和上下團結。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天地人的和諧。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説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説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必然聯繫,這是一個完美的整體,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個人要想在自然之間立足,也就必須與自然融合,吸取天之靈氣,地之精華,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智慧無限擴大,發揮到極致。只有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他才會變得十分強大。蒼天在上,高於一切,大地在下,厚重於一切。而人,則處於天和地之間,目睹着天地間的風雲萬變。人在自然的薰陶下不斷成長,而“神於天,聖於地”則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理想境界。一個好的人格,應當有理想主義的天空,有一雙能飛翔的`翅膀,絕不妥協於任何障礙或困難,同時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在大地上進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沒有能力去實際行動起來,就是理想主義。而天和地就是我們的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樣東西在我們成長的路上需要齊頭並進,缺一不可。

天地人為三才,人的意義與天地的意義是一樣的,天地之美在於莊嚴與敦厚。人之美在於能夠與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斷完善自己。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了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自然也會回饋我們更多能量。

作為天地之間的每一個人,我們都應當學會鍛鍊和提取與自然、生物和諧快樂共處的力量,那樣,我們便可獲得比海更寬,比天更廣的心胸!

第6篇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7篇

百家講壇是央視製作的一個很成功的節目,也是為數不多我所能堅持收看且喜歡收看的節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兒時常聯繫,而她又與我心有慼慼焉於是就總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樣,看久了學者們在電視上談笑生風揮斥方遒的瀟灑神態,也就萌生了去現場看一看;的想法,機緣巧合,偶然在網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錄製節目的時間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點又在央視附近,正好不遠,當下興奮不已。

真沒想到收視率如此之高,影響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個賓館的地下室錄製的,左拐右轉才尋覓到了拍攝現場,真有點裏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卻在那黑不隆冬處感覺,進了演播室門,左側是六排呈階梯狀的椅子,右側就是哪個熟悉的大講台,總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納將近100人,三個攝象機機位,整個演播室簡樸到近乎簡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個傳播文化與交流知識的媒體平台,側重的是資料,要的是實打實的東西,外表樸素內心華麗就行了,這到是對包裝豔麗奢華到髮指的地步但資料空洞虛假無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聽的是易中天老師的講座,他是我在;中相當欣賞的一位主講人,我不太喜歡用崇拜這個詞,記的一位哲人説過:偉人之所以為偉人,是因為我們跪着崇拜豈不就是趴下了,還是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角度較為理性的去看一個名人比較明智些!中午一點開講,來聽講的人很多,易老師的人氣還是很旺的,他來的稍微遲了些,個頭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舉手投足間一股儒雅之氣迎面而來,開始先和現場的觀眾做了一些交流,隨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對他的好感,然後全場肅靜,講座開始!

易老師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在;中講的卻是歷史,這與他除在專業領域的底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學,美學,歷史學等諸多方面的深厚造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現代甚至是後現代的語言去解構歷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突然象個身着紅巾綠襖的小姑娘——鮮嫩生動了起來,也使得那些化為塵泥拈作土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活了起來豐滿了起來,語言的生動幽默,個人獨到的見解與視角,博覽眾家的信手拈來,舉重若輕,造就了易中天那極具個人魅力的講史風格,而閻崇年,周汝昌,紀連海等人無不是此中的高手;為他們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舞台,他們為;注入了無窮的魅力而這正是這個節目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也有很多。

對,對主講者個人的非議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學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義者的不屑一顧,誠然;就起資料而言也有它的缺憾與不足之處,但我們不能用非此極彼,打倒一片的文革思路去看問題,不能用放大鏡去看它的缺憾,畢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節目,自然不能用寫學術論文的標準去看它,;使很多人對歷史,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學術與知識從廟堂走向了江湖,它們不再是學者們高高在上,閉門造車,陽春白雪的東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這樣的夏裏巴人所認同,所理解,所吸引;在這兩者間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橋樑,在這個浮躁,功利,物慾橫行,到處是追名逐利而視文化知識如糞土的行屍走肉的社會中,一個節目能做到這點,能影響到這麼多人,善莫大焉!

至於主講者個人的觀點見解看法的對於錯,是與非,我想就應儘量看到自己的偏見與感情情緒,將其與理性剝離開來,儘量客觀的去看歷史,去看他們講的歷史,不偏信,不盲從,持續懷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別,去分析,去觸摸歷史,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自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理論觀點去統領歷史,每個人都因學識,興趣,個性等因素的影響對歷史有着各種各樣的偏見,因此,越是接近真實接近歷史的偏見才是就應去堅持去相信的,至於這個度的把握,則要同過自己超多的閲讀比較推理等去把握;這個節目從整體的角度看,在一個極其簡陋的環境中,通過這些學者嚴肅,認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並介紹歷史的記載,展現了知識的美麗,歷史的事實以及對當今人心的啟迪,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欣賞它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