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4篇 "化身古人,巧學垂釣——用《小兒垂釣》教你賞古詩"

來源:巧巧簡歷站 5.93K

本文將通過對《小兒垂釣》古詩的解讀與教學案例的分享,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古詩的內涵和意義,同時探討如何通過巧妙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古詩文化。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4篇

第1篇

“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好古詩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自身修養,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然而在目前的古詩教學過程中,卻存在着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為了應付試卷,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多半是:一、解題,二、介紹背景、作者,三、講解字詞,四、交流每句詩意及整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五、要求學生背誦默寫。整個過程模式化,更無“趣”跡可求。學生對於古詩學習的興趣正在慢慢地消逝……

?小兒垂釣》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八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爛漫、活潑機靈的神態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淳樸的小孩兒形象。

1、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1、兒童一直是詩人心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兒童的天真無邪、聰明機靈常常打動着詩人的筆觸。

瞧、這幅畫曾經打動過哪位詩人?(出示,《池上》畫面),並寫下了一首——(《池上》),我們一起吟誦一番。

2、(出示圖畫,)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另一幅畫,欣賞完了能告訴我:

3、師:的確,這是一副意境悠遠又栩栩如生的畫面。

[設計意圖:首先教師引領學生共同賞畫,不僅運用了畫面的直觀效果來引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有效地把學生帶入到學古詩的情境之中。中間穿插詩句積累。第二、運用圖片,配上古箏曲,讓學生充分體驗其中的情趣所在,再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就更流暢了。]

過渡:都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幅畫中的情景打動了我們,曾經也打動了唐代詩人胡令能,情不自禁寫下了一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師:注意:垂,字第二橫最長;釣,中間是一點。)齊讀課題。

過渡:很多同學都掉過魚吧,釣魚的確是件很有趣的事,詩人筆下的小兒垂釣又別有一番情趣呢!

1、(出示自讀要求)不信,就打開課本,自己輕輕地讀這首詩。把詩讀正確,讀流暢。

讀準字音是讀好詩的基礎。來看看這幾個難讀的字音:

(1)、(課件出示)蓬頭、稚子、垂綸、莓苔 、應”,

(2)、聽聽這位老師怎麼讀的,注意字正腔圓。(課件播放錄音)

(3)、掃除了字音障礙,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首詩讀流暢了。(指名兩生讀)齊讀。

(4)、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古詩的平仄,韻律,把這首詩讀好聽了。

[設計意圖:“別有一番情趣”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平添了幾分學古詩的興趣。在設置“讀準字音”,教師範讀這一環節設計時,教師沒有當場範讀,而是把其他老師的朗讀錄下來,再進行播放。運用錄音播放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有效的幫助學生記憶。]

2、過渡:“詩讀百遍,其義自現。”細細地讀課文,説一説,你能讀懂了哪些詞語。(方法提供)可以藉助工具書,結合畫面,也可以聯繫上下文,還可以聯繫以前所學知識。

字詞理解:學生自主理解“蓬頭、稚子、垂綸、莓苔、映、借問、遙、應”的意思。

(1)、先看前兩句,你通過什麼方法理解了哪些字詞?

根據剛才的理解,誰來把一二句的畫面給大家描繪一下。

(2)、過渡:理解了詞語相信大家能把前兩句讀好。那後兩句你都理解了那些字詞呢?

例如:(聯繫以前所學詩句理解)借問:詢問的敬稱。聯繫“借問酒家何處有”中的“借問”。遙:遠遠的。師引導: “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知不是雪”都是遠遠的。

?設計意圖:“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課堂上所學的古詩畢竟是有限的,最要緊的還是要教會學生理解詞語、自己學古詩的方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理解更多古詩的意藴所在。通過描述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不是枯燥的直接説詩意。】

c情感誦讀:帶上我們心中一幅幅畫面,一起吟好這首詩。

過渡:(板書“品”)我們常説“品茶”,一杯好茶只有慢慢的品嚐,才能體會其中的真味。學古詩也是這樣,只有細細的斟酌、推敲,才能真正體會到詩歌的情趣所在。

1、請同學們用心地默讀這首詩,把你認為富有童趣的詞圈畫出來。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發現了什麼講給身邊的同學聽聽。

[通過“輕輕地讀”、“細細地讀”、“用心默讀”這“三讀”,階梯式逐步引導學生在通讀詩句的基礎上,理解、感悟詩中的情趣所在、童趣所在。]

2、交流。通過品詞語,詩中兒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蓬頭”猜想一下,他為什麼會蓬頭?品齣兒童的可愛、淘氣;

“學”:聯想到《四時田園雜興》“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學”而非“玩”,似懂非懂,趣味無窮。品齣兒童的可愛、天真。

“側坐”讓學生自己通過表演“側坐”,來品出小兒垂釣的悠閒。“莓苔” 長在僻靜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師詢問:經常釣魚的學生,你會不會選擇長滿莓苔的地方釣魚啊?“草映身”小孩身子小,還很機靈。怕魚兒看見自己的身體,用綠草作掩映。

過渡:從小兒垂釣的姿態及垂釣的環境的選擇來看,彷彿一切都天衣無縫、萬無一失了。偏偏這是來了一個不識趣的問路人。

(3)(出示:)路人借問搖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齊讀

指名一生演“蓬頭稚子”。一生演問路人。師:做導演。

師相機詢問“稚子”,你會釣魚嗎?哪個字告訴了我們?師:你釣魚會選擇一個怎樣的地方?

相機問路人:你就是那個路人了,你該站在哪裏呢?哪個字提醒了我們?問路時是否還要加些動作、神態、語言等。

(生演完)師走上講台:我來問問你,你這個動作什麼意思?為什麼不應聲?

②他剛才那樣叫招手嗎?應該叫——(擺手),招手該怎樣呢?你有不同的理解的表演嗎?(師生共演,師演問路人,生演垂釣兒童。)

小結:一個“招手”,有的這麼表演,有的那樣表演,甚至連是誰在“招手”,專家們都眾説紛紜。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個呀就是學古詩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通過學生的表演,來展示自己的理解,適合兒童的性格。學生會表演了,也就證明了他們已經理解了詩意。品味第二句的時候,則藉助於師生和生生之間的表演與對話。尤其是對“招手”一詞讓學生展開多元化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學古詩的無限樂趣。]

總體把握:剛才我們通過“品詞語、想畫面”,感受到了小兒垂釣時專心致志、天真無邪的童趣!

小結:有了我們對詩歌的深層的理解,相信我們能把詩歌吟誦得更傳神。齊吟古詩。

過渡:在古代大部分詩歌都譜上曲子進行吟唱,比如《春曉》等,現在也有人給我們的《小兒垂釣》這首詩譜上了曲子,我們一起來聽聽,然後跟着節奏一起吟唱。美美的自我陶醉一番吧。

[通過“音樂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樂趣。在愉快的唱詩中,不知不覺,學生就把這首詩牢牢記在心間。通過唱詩,把童趣體現的淋漓盡致。]

今天除了結識了一位天真無邪、聰明機靈的“稚子”外,還收穫了一種,“品詞語,想畫面”古詩學習方法。

老師給大家推薦了另一首描寫兒童的古詩清代高鼎的《村居》,“現學現用”,自由讀一讀,然後告訴大家,這首詩中的兒童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席勒曾説過:“兒童遊戲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課後你也向你的好朋友推薦幾首描寫兒童的詩歌。

[設計意圖:讓學生當場運用所掌握的古詩學習方法,去學習另一首古詩,鞏固了學生學法的運用,同時也幫助學生積累了一首有關兒童的古詩。從而真正領悟到古詩中童真、童趣所在。]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4篇

第2篇

知識和能力:通過講解和朗讀古詩,使學生感悟古詩大意,能夠熟讀和背誦古詩。學會本課的7個一類生字和7個二類生字,通過古詩教學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

過程和方法:通過識字教學,使孩子們學會運用部件組合法來識記生字,並且掌握形聲字的基本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讓學生去貼近自然,感受自然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能夠感悟古詩大意,學會本課的7個一類生字,理解其字義,會認7個二類字。

教具準備:小孩圖、路人圖、草圖、生字卡片、實物投影儀

2. 學會7個一類生字和7個二類生字;指導書寫一類生字。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過一首描寫小孩在河邊釣魚時的情景的古詩,誰還記得它的題目?《小兒垂釣》你能試着背誦這首詩嗎?

1、多種方式朗讀古詩:學生領讀古詩。學生自由練讀古詩。

2、讓學生在詩中畫出一類生字和二類生字,同桌之間讀一讀。

第3篇

國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古詩兩首:《池上》、《小兒垂釣》。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從疏通古詩進行表層解讀,到體悟古詩進入中層解讀,再到挖掘古詩達到深層次解讀,設計既體現古詩學習之“三味”,又把學習的三大目標“球形”融合,所以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步驟:聊字聊詩,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詩。三個步驟中簡練問題,追求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求同存異是整合的關鍵,從整合入手解讀古詩,突破古詩教學的習慣模式。分步解讀,則是在整合之間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與情趣。用“總-分-總”的教學模式引出同類“童年趣事詩”的課外拓展。

兩首古詩都是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詩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把感悟詩中意境和體會童真、童趣作為教學的重點。用聊天的方式,在輕鬆、自然的氛圍之中學生入情入境,不僅掌握了知識,體會了作者對小孩的喜愛之情,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1.知識目標:學會詩中的生字:撐、艇、浮、萍、稚、側。

2.能力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

◇《小兒垂釣》“側”,平舌音,“稚”,翹舌音。“映身、應人”注意押韻。

4.聊詩: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唯有將他們所有的感覺、情緒、智慧投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我讓學生採用發現古詩的相同與不同,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起來,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

1.自由讀詩,聊詩中畫面,解決基本詩意。追問中點撥重點詞的理解:

?小兒垂釣》:蓬頭、側坐、莓苔、映身、借問、遙、應

◇高興。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及“蓮葉何田田……”詩。)品讀:“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兒垂釣》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中,“招手”之意歷來存有異議。我以為,這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萌生探究慾望、進而實現自主學習的良好契機。同時感悟古詩,不在於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於詩句的趣味和意味,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意,那份趣。】

?為使教學呈現螺旋上升的態勢,設計中抓住古詩主題教學的“輻射點”,通過薰陶與體驗,理解與感悟,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主題學習中獲得質的提升,從而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自由開掘的空間,而最後多元化的作業樣式則在於激活學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第4篇

1認知目標正確誦讀古詩,學會認讀古詩中的五個生字。

2基本懂得古詩的意思,能想象出詩句所描繪的情境。

在唐朝的眾多詩人當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詩人特別富有傳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個加工鏡子和鐵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覺的時候,他夢見一個神仙把他的肚子剖開,放了本書在裏面,醒來以後,他就變得很會作詩了。而在他的詩中,咱們今天要學的這首《小兒垂釣》是最為有名的。板書課題。

2請大家各自試着讀一讀,在拼音的幫助下把字音讀準。

3和同桌相互檢查生字讀音,一起想辦法記住這五個生字。

1熟讀詩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記號。提出問題。

“招手”一詞歷來有兩種理解,一種意見認為,“招手”指擺手,意思是:呀,別過來,別嚇跑了我的小魚兒!另一種意見認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噓,別出聲,湊過來,我指給你看!數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你贊同哪一種意見呢?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話二十八個字把一位垂釣孩子的外貌、姿勢、環境、神情勾勒得生動傳神,躍然紙上。讓我們把自己當作這個垂釣的孩子,帶上動作來朗誦這首詩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