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設計6篇 “尋找世界奧祕:四年級語文上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計劃”

來源:巧巧簡歷站 7.75K

這篇教學設計以四年級語文上冊課本中的《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為基礎,通過圖文分析、思維拓展、情感體驗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地圖的構成、地理知識與歷史文化,並寓教於樂,達到拓展視野、啟發智慧的目的。

四年級語文上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設計6篇 “尋找世界奧祕:四年級語文上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計劃”

第1篇

新課標上説到:課堂是生成的。我開始是半信半疑的,但在一次《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的教學中,有了深刻的感觸。

課前,我按照傳統的慣例,寫了一篇教案,雖然談不上嚴密,但結構還是很清晰,上課時,我讓學生講述文章的主要內容,(我按自己備課的程序在講),在我給他們轉動地球儀時(學校可用的就這一個),我的腦海裏突然閃出一個念頭;何不畫幅簡單的世界地圖呢?我在黑板上簡單的描畫出了世界地圖的大致輪廓,並用彩色粉筆塗出了水和陸地(圖略,這是學生給我的靈感)。接下來,我按照教案的步驟進行着,在最後一個環節裏,我讓學生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他們可興奮了這是他們展示的好機會。他們都找了很多自己認為很好的句子,並説明了原因,我很是為他們的精彩發言而高興。

突然,一位學生站起來問:老師,我有個問題想不通,漂移是漂浮、移動的意思。我查字典知道的。我看世界地圖上,地球主要由水和陸地構成,而且我知道水能淹沒陸地,那這個陸地是怎麼漂的呀!

這位半路上殺出來的程咬金,給了我一個意外,我放眼一看:有的孩子臉上顯現出一個大大的問好號!而有的孩子卻把手高高的舉起,一副迫不及待想幫助他們的樣子。我靈機一動:何不讓孩子們小組討論呢!!課堂馬上沸騰了起來。看着孩子們的眉頭,時而緊縮,時而舒展時而緊縮……我的心也隨之起伏……我結束了小組討論,請孩子們彙報。

生1:我們組討論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地球在圍繞太陽轉的原因引起的,他在轉的時候,把陸地轉到一邊去了。

生2:我們小組討論認為是地震、火山震動時引起的移動。

生3:我個人不贊成他的觀點。地震、火山也沒那麼大的力量呀!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漂的。

生4;我在課外書上看過,但印象不是很深了,講的大致內容是:地球的內部有一種像火傷噴發的巖漿那樣的東西,他在地球裏流動,所以陸地才會移動……

生5:我課前預習時,看了相關的資料(他拿出了自己收集的資料):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硅鋁層,漂浮在硅鎂層之上,大陸曾經大規模地水平移動過,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塊統一的連續題體,叫泛古陸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在加上日、月潮的作用,自2億年前的中生代開始,漂浮的硅鎂層山的硅鋁層逐漸的自動向西移動,到第四紀初期,形成現代地球表面的海陸表面的海陸分佈輪廓。

生6:我還知道大陸漂移説問世後,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自20世紀60年代海底擴張説和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後,大陸漂移説才重新被人們重視。

我為孩子們的回答鼓掌,並表揚他們會思考,會學習,會提問,會收集資料……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孩子們發出了幸福的笑聲,看着他們臉上洋溢出快樂的微笑。我竟也品出了與眾不同的味道。課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學想要框住靈活的課堂是不可能的。老師寫教案是非常辛苦的,但當學生能夠提出更值得探討的問題時,老師應該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給予學生髮展的機會,讓我們的課堂生成出更新的東西來。

四年級語文上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設計6篇 “尋找世界奧祕:四年級語文上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計劃” 第2張

第2篇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3.體會科學家勇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執著精神,並能把讀後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一、教師導入 :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今天我們要閲讀的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的故事。 齊讀課題。 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麼發現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去閲讀課文。

説説初讀課文應該做什麼? 1.標出自然段,畫出認讀的生字,把帶有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2.再讀,畫出不懂的問題。

四、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麼情況下發現了什麼?

1.分組觀察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的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説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覆讀第五自然段,瞭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麼?

五、師:魏格納為了印證自己的發現,他做了大量艱苦的考證工作,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證據。結果發現一份非常有説服力的資料。請你快速的讀讀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納是怎樣進行推理的。

六、出示課文填空,回顧課文內容。中龍既見於(巴西),又見於(非洲)。爬行動物是不可能(飛渡重洋)的,由此證明當時中龍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七、魏格納為什麼能在一張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圖中發現重大的地理現象?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2.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複述故事,並能把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第3篇

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在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後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説。

魏格納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以後,他又做了什麼?

他住院時,用食指在地圖上畫着各個大陸的海岸線,結果發現地圖上一塊塊陸地的比較中,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都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於是請教教授,實地考察,蒐集資料,做了很多考證工作。

反覆讀5自然段和7自然段,瞭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麼?

魏格納的這一假想是在反覆地、仔細地端詳地圖上的一塊塊陸地和一條條海岸線的形狀之後得出來的。

中龍既見於巴西東部,也見於非洲西南部。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魏格納性格豪放,天性好動,在靜謐舒適的病房裏坐卧不安,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

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來,停在地圖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塊突出的部分,眼睛卻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瞧!這兩個地方的形狀竟是這般不可思議地吻合!

他開始在各大洲之間的聯繫和對比中進行考察,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

1. 讀讀下面的成語,結合加點的字,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五. 閲讀下面一段話,找出描寫我動作的詞語,按照順序抄寫在橫線上。

……我選了一個稍大一點的餃子皮,挑一點餡小心地放在正中間,再把餃子皮慢慢合起來,用手在餃子皮的中間擰上一個小鼻子。然後沿着餃子皮的一頭慢慢向另一頭捏起……

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次向幾個小朋友提了個奇怪的問題:一隻杯子盛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可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就不是這樣的。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説對。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個道理來。她只好回到家裏問媽媽。媽媽説: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於是,伊琳娜找來一條金魚,放進一個盛滿水的杯子裏。哎呀,和朗志萬説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她很生氣 第二天就去問朗志萬 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 來哄騙我們小孩子呢

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説: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

3. 根據下面的提示把課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開頭畫上△。

(1)科學家朗志萬向幾個小朋友提了個奇怪的問題,兩個小朋友都做出了回答。

(2)伊琳娜在媽媽的鼓勵下,動手做了實驗。發現科學家説的話並不對。

4. 伊琳娜聽懂了科學家朗志萬的話,你們聽懂了嗎?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科學家朗志萬為什麼要讓小朋友知道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假如你就是科學家朗志萬,能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嗎?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五. 閲讀下面一段話,找出描寫我動作的詞語,按照順序抄寫在橫線上。

……我選了一個稍大一點的餃子皮,挑一點餡小心地放在正中間,再把餃子皮慢慢合起來,用手在餃子皮的中間擰上一個小鼻子。然後沿着餃子皮的一頭慢慢向另一頭捏起……

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次向幾個小朋友提了個奇怪的問題:一隻杯子盛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可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就不是這樣的。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説對。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個道理來。她只好回到家裏問媽媽。媽媽説: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於是,伊琳娜找來一條金魚,放進一個盛滿水的杯子裏。哎呀,和朗志萬説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她很生氣,第二天就去問朗志萬:您怎麼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孩子呢?△

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説: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

3. 根據下面的提示把課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開頭畫上△。

(1)科學家朗志萬向幾個小朋友提了個奇怪的問題,兩個小朋友都做出了回答。

(2)伊琳娜在媽媽的鼓勵下,動手做了實驗。發現科學家説的話並不對。

4. 伊琳娜聽懂了科學家朗志萬的話,你們聽懂了嗎?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不要隨意相信權威人士的話;或者對任何問題都要親自動手、動眼去驗證。

5. 科學家朗志萬為什麼要讓小朋友知道科學家説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假如你就是科學家朗志萬,能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嗎?

第4篇

1、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靜謐、精神大振、枉費心機、浩如煙海、飛渡重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重要意義。

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麼發現呢?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去閲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2、自學反饋。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4、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麼情況下發現了什麼?

1、分組觀察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陸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看看是否像魏格納説的那樣。再看看其他陸地與海岸線是否相似。

2、熟讀第五自然段“嶄新的奇想”。説説這個奇想與我們剛才觀察所得是否相同。

過渡:魏格納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是否正確,他做了大量艱苦的考證工作,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證據。結果發現一份非常有説服力的資料。

中龍是一種爬行動物,它既見於巴西,又見於非洲。爬行動物是不可能飛渡重洋的,由此證明:當時中龍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

2、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你從這件事中感受到什麼?

學生在交流讀書感受時,我參與其中,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這一問題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讓學生體會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在學生情感昇華、意猶未盡之時,可以鼓勵學生繼續查閲有關大陸漂移學説的其他資料,以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願望。

第5篇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覆論證的重要意義。

3、體會科學家勇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執著精神,並在讀文後能將自己的感受説給大家聽。

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麼發現呢?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去閲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2、自學反饋。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4、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麼情況下發現了什麼?

1、一邊讀課文的相關段落一邊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陸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看看是否相魏納格説的那樣。再看看其他陸地與海岸線是否相似。

2、細讀第五自然段的“嶄新的奇想”。説説這個奇想與剛才的觀察所得是否相同。

1、研讀第七自然段,對魏格納的推理過程進行梳理。

討論: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交流並歸納: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2、學生可以繼續交流查閲到的有關大陸漂移學説的其他資料。

魏格納(1880~1930)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全面論證了大陸漂移學説。在書中,他綜合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事實,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關於大陸漂移的觀點和論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進一步論證大陸漂移的假説,他先後4次赴北極的格陵蘭島進行考察,並於第4次考察時不幸遇難。

大陸漂移説是解釋地殼運動的一種學説,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他根據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在形狀上的吻合性和地層、構造、山脈的連續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古生物的相關性等事實,認為地殼的硅鋁層漂浮在硅鎂層之上,大陸曾經大規模地水平移動過。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塊統一的連續體,叫“泛古陸”。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億年前的中生代開始,漂浮在硅鎂層上的硅鋁層逐漸自動向西移動。到第四紀初期,形成現代地球表面的海陸分佈輪廓。大陸漂移説問世後,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自20世紀60年代海底擴張説和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後,大陸漂移説重新被人們所重視。

第6篇

課文敍述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説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後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説。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者認為,魏格納在地圖上的發現可以説是偶然的,但為什麼一次偶然的發現能讓他首創大陸漂移的學説呢?科學家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執着的精神才是值得我們去感悟去深思的,有觀察、有發現,還要有執着,這樣的觀察與發現才更有創造力。

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案例中教者圍繞着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這個問題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讓學生體會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魏格納不言放棄,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並由此鏈接到相似的事件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達到知識、情感上的遷移。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五大洲和七大洋(師指地圖)、各大洲之間被茫茫的大洋所隔。真是叫人插翅難飛呀,可是你們知道嗎?有位科學家經過反覆的論證證明,2億年前的太古時代,這些陸地是連在一起的,是一個整體!

師(繼續):後來因為陸地的漂移,才形成了我們今天聽見到的五大洲和七大洋,這就是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説!那麼,最先提出這種學説的人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八課《從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要求邊讀邊查閲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內容,並提出不懂的問題。)

3、接下來他是怎樣做的?要求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講講他做的事。

以上過程,引導學生邊讀邊在書上圈圈點點,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參與其中。

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在世界地圖上找到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塊突出的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並用積木拼圖模擬演示,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明白吻合的意思,圖示如下:

將圖⑵插入圖⑴正好吻合成為一個整體。繼續引導學生想象還會有哪些形狀的海灣和相應的突出部分。師出示其它形狀的積木拼圖,如 等,讓學生真正理解句子,從海岸線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都能夠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讓學生自主發現魏格納能證明大陸漂移的假説是多麼的不易。)

師:病房中一次偶然的觀察,竟然讓魏格納提出了震驚世界的學説,有人説,魏格納真是太幸運了!同學們,果真如此嗎?

師:對!老師也不同意這種説法,現在我們來作一些假設,假如他對第一次的發現不以為然,那麼他就不會去繼續細心觀察,他就不會有驚人的發現:從海岸線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地都能夠較好地吻合在一起,當然就不會有後面的奇思妙想了。

同學們,你們能學着像老師這樣來思考問題嗎?出示句子:

(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後同桌交流。幾分鐘後,學生髮言踴躍。)

生1:假如魏格納沒有大膽的想象,他就不可能提出大陸漂移的學説。

師:看來有了仔細的觀察,還得有認真的思考,大膽的想象,這正是科學家思維敏鋭的體現!

生2:假如魏格納聽了教授的勸告,知難而退,他就不可能去找證據證明他的假想。

師: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魏格納知難而進的勇氣幫助了他。

生3:假如魏格納查資料累了,不想查了,他就不可能找到重要的證據。

生4:假如他去考證的途中,怕苦怕累,他就找不到其它證據。

師:你能產生這樣的聯想,真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同學們説得真好。魏格納的成功絕非偶然,名教授的勸告沒有打消他的念頭,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他沒有放棄,艱難的考證中,他沒有停下疲憊的腳步。那麼讀了魏格納的故事,此時此刻,你的頭腦中想到了哪些成語來誇誇他呢?

生:堅持不懈、永不言敗、持之以恆、知難而進、通往直前、百折不撓、大海撈針、永不退縮、創根問底……

六、繼續引導談談從魏格納的成功上所受到的啟發,進行情感大遷移

師述:同學們,魏格納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這正如同大海撈針,證據在何方?真理在哪裏呢?苦苦尋找中,有一次,他終於看到了那份介紹中龍的資料,這種情景不像詩人所説的那樣─??

師:對呀!這正如:當我們在絞盡腦汁思考一道難題,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腦中靈光一閃,答案有了,問題迎刃而解,這真是─??

生(響亮地齊答):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是呀,大科學家如此,我們在學習上又何嘗不是呢?

師:魏格納抓住一次偶然的發現,不斷的探索、研究,最後終於提出了大陸漂移的著名學説,震驚世界,從我們學過的課文或讀過的課外書中,你還能找到類似的故事嗎?

生(不少大聲喊到):《奇怪的大石頭》中的李四光。

師指名一生:李四光發現草地上的一塊大石頭很奇怪,就老想搞清楚這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後來他終於發現這是第四世紀冰川時從遙遠的秦嶺推來的。

師(興奮地):你講得真好!他也和魏格納一樣,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是多麼地執着啊!

生2:我還知道牛頓和《一個蘋果的故事》……

師:同學們説得真好,假如哪一天,你在生活中有一個偶然的發現,你也不輕易放過它,而是打破沙鍋問到底,你也一定會有驚人的發現,如果能堅持這樣細心觀察,認真思考,我們寫作文的時候還會覺得沒內容可寫嗎?説不定。你們中間的哪一位,也會因此而邁進科學的大門,成為一名大科學家呢!

第二課時,教師趁熱打鐵,佈置學生就課文《從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寫一篇讀後感,學生的感想頗多,且言之有物。

本案例記錄的是真實的教學活動情景,課堂上教師點撥到位,引領得法,學生理解到位,生動活潑。

特色之一:巧化難點,利用積木拼圖這一實物演示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大陸板塊與海灣線相吻合這一地理知識,做到深入淺出,易於操作。

特色之二:深鑽了教材,沒有停留在故事的本身,而是緊扣本單元教學重點觀察與發現,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魏格納成功的關鍵靠的是什麼。領悟到科學家仔細觀察,用心思考,勇於鑽研的執着精神。,假如……,他就不會……句式的提出,既發散了學生思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辯能力。

特色之三:情感遷移自然到位。既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又結合了學生的實際,加強了新知與舊知、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本案例中的教者以一個引領者的身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課本,自主地去讀,去思、去議,放手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其中,教者對問題的設計頗具匠心,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體會課文主人公的精神,學生答問後,老師的評價中肯、準確、到位,具有啟發性,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營造出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語文的工具性和文性較好地得到了統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