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心得8篇 掌握內心自由:心靈的自在與成長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6W

自由的心得,是指擁有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和選擇自由的個人或團體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它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代表了個人的思想獨立和勇敢表達,也是社會進步和民主發展的重要標誌。無論是在言論交流、創作表達還是意見反饋上,自由的心得都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創造力。

自由的心得8篇 掌握內心自由:心靈的自在與成長

第1篇

在我懷孕初期,就和老公商量好了,生的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小名一律叫“天天”,意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我們就有了一個粉嫩粉嫩的大千金,自然叫“天天”。

在我和老公崇尚培養自由個性的教育下,天天快樂地成長着。在女兒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女兒對學習好像不太感興趣,可想像力那絕對是“不同凡響”。

女兒上幼兒園時,有一次,我幫她做手工製品,依她要求,改來改去,她始終不滿意,終於我忍不住了:“行了,別老是吹毛求疵的”,説完,我一想:“哎,你知道什麼叫吹毛求疵嗎?”“知道呀”,女兒毫不含糊地説:“不就是一根毛,吹起來變成一個球,球上還扎着個刺嘛。”“啊?”還沒等我回過神來,女兒又説:“你亂用什麼成語呀,我又沒叫你做扎刺的球。”頓時,全家被雷翻。

有段時間,老公看跟女兒同齡的小孩都會講英文,就説:“要不,咱也教女兒幾句。”説教就教。從“a、b、c”就教到了數數,可老公數到“十二”時,卡殼了,在那兒想得是抓耳撓腮。這時,女兒不慌不忙問道:“老爸這十一咋唸的?”“eleven(一來問)唄,”“噢,這十一念一來問,那十二不就是二來問,十三是三來問……”女兒就這樣順溜地一直唸到“二十來問”。把我和她爸是樂得半天都直不起腰。

現在,女兒已經上國小了,她的想像力在作文和繪畫上也充分得到了發揮,多次獲過獎。我之前對她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的擔憂也一掃而光,就像女兒説的:“只要有創新,一樣天天向上”。

自由的心得8篇 掌握內心自由:心靈的自在與成長 第2張

第2篇

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愛和自由》,讓我感觸頗多。這本書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説: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在這裏,希望推薦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啟迪。

?愛和自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她説: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後,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着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來自於實踐。她説,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現在很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着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説: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心裏愛他。是的,不頂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着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裏來人時,你當着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為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着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上低聲交談,花叢裏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裏高談闊論這一切並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託在兒童身上要比寄託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於內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於獎懲,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的強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學而有成。作為成人,作為家長,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在的動機不受干擾和破壞。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自尊。我們暫且把內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問題過於複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説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為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並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地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於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説:看看,我早給你説過,你怎麼這麼笨等等。但大多數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於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現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覆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並順利做完為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複,他會專注地反覆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度使兒童有挫敗感。

學會觀察、學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第3篇

初春,又一個初春,我仍被禁錮在這個小小房子裏,禁錮在兩點一線的家與學校之間。

我坐在窗前,面前鋪着的是那枯燥無味的各種練習題。我的心煩悶異常,再無意做下去了。窗外,樹枝剛發芽,迎春花卻開得熱烈奔放,白玉蘭的枝丫上也長出了花苞,麻雀停在枝頭正叫得歡,陽光慷慨地撒下,襯得清晨露珠熠熠生輝。

我想逃,逃到那桃花源,逃到那南山,逃到那鳥語花香的大自然中去,逃離這個禁錮我的地方。

老師的諄諄教誨猶在耳畔,讓我做全班同學的表率,對我給予了很高的厚望;母親的叮囑也在耳邊迴響,好好學習呀,成績不能下降,要給弟弟做個好榜樣……所以,我就必須扮演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姐姐盒一個好女兒的形象。

真的有點累,有點力不從心。剛結束的月考,我就像打了一場兵荒馬亂的敗仗。我雖仍是全班的第一名,可在年級的排名卻下降了不少。

我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窗户,儘管它不染灰塵,而我固執地擦了又擦,似乎通過這樣我便能從這裏離開這兒。

終於在一個週末的午後,在父母無盡的責問和歎息之後,我悄悄的離開了家門。漫無目的地走,一直走,我發現了一片草地,那裏有我渴望的自由:沒有各種聒噪,只有鳥語花香;沒有任何課業,只有藍天白雲,美好而靜謐,活潑而富有生機。我坐在樹下的草地上休息,正當我享受着美妙的一切時,一場雨毫無預兆的打了下來,越下越大,而我卻避無可避。終於,我還是狼狽地回到了原本那個“禁錮”我的家。不見了風雨,不見了恐懼,我躺在牀上,喝着母親為我熬製的薑湯,我才發現,母親的眼睛裏滿是擔心和戀愛,其原來,這個被我稱之為“牢籠”地方是這樣温暖安適。

如今,我依然渴望自由和美好,但我知道,我會用我青春的汗水去打造。

第4篇

一大摞書中,我首先挑中這本,就衝自由二字。我喜歡自由,雖然説自由的人是孤獨的。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一書告訴我們:生活是可以選擇的,自由在高處。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裏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創造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着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第5篇

自由,感性來講,即簡簡單單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閲讀《論自由》前,我似乎從未深刻地思考自由的意義,只是在高中課程的學習中見到了解到古今中外各階級人民追求自由的運動與觀點——孔子、孟子、伏爾泰、華盛頓、甘地、嚴復等,他們的事蹟及觀點都曾爛熟於心。是的,自由是人類一個永恆的主題,從古到今,無數的人們追求它,無數的思想家關注它,並試圖為它找到理論支撐的基礎。

在閲讀《論自由》過程中,我不得我承認以我尚淺的經歷與學識實在無法逐字逐句地領會到其深刻而博大的內涵。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在書中最感興趣且觸發感受的是書中所言第二部分——關於論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

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爾具體講述了人們對於意見的分歧,密爾認為不能強迫異議的人沉默。他在書中提到,“人類要使那一人沉默並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權力的話)要使人類沉默較可算為正當。”我曾在高中政治課的哲學課堂上遇見這句話,印象頗深,時至今日才知是出自密爾先生的《論自由》。當對於自己思想或意見與他人的意見衝突時,密爾認為“對不同意於那個意見的人比對抱持那個意見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見是對的,那麼他們是被剝奪了以錯誤換真理的機會;假如那意見是錯的,那麼他們是失掉了一個差不多同樣大的利益”。這幾句話令我深省,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和他人發生分歧,但重要的是要有寬容的心,我們應承認分歧的存在。每人都深知自己是可能錯誤的,可是很少有人想着有必要對自己的可能錯誤性採取什麼預防辦法,所以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應該多多聽他人意見並尊重他人,要寬容地給予人們充分的思想自由。用一句中國的古話來説便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謙遜地做到這一點,這不失為一個追求理性和真理的人的做法。

其次,在討論自由方面,密爾認為真理只能來源於討論,來源於不同意見的爭辯。他指出我們之所以能夠認定某些意見為正確,“正是以有反對它和批駁它的完全自由為條件;而且也別無其他條件能使一個象具有人類精神能力的東西享有令他成為正確的理性保證。”人類之所以能夠得到正確觀念,根源在於人的錯誤認識不斷被改正。而改正錯誤,憑藉的正是經驗和討論。並且密爾認為允許討論的.主題是不應當受到限制的,不應存在某些不許討論的禁區,不能説某些信條對於社會福祉是這樣有用,以至於禁止討論。這使我設身處地想到了我們當今所處的網絡環境,近年來,隨着中國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以及全球網絡的開放性,我們除了看到互聯網平台成為中國民眾表達意見、參與決策、監督政府的重要手段,同時也難免產生激進言論、煽動言論、反動言論等弊端。然而依據密爾先生在《論自由》一書中所言,我們的並不能因此禁止在互聯網中的討論自由,剝奪中國網民瀏覽部分網站的權利,這不僅限制了我們的娛樂活動,也阻擋了我們聽見來自世界範圍內討論意見的聲音。

?論自由》一書寫於十九世紀的英國,當時正是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我們知道在此時期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一觸即發,社會民眾也亟需關於自由的討論。然而即使在不同年代、不同社會中,自由的尺度是不同的,人們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我相信《論自由》中的理論推及至今,也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仍對於人們自對由的理解有着極強的啟迪作用。因為自由並不會因為時代、社會的進步而淘汰,自由是我們永遠值得思考和追求的。

第6篇

以往我們在進行環境創設時,往往是老師動手多、孩子動手少。現在在環境創設中,我們老師動腦多,孩子動手多,讓孩子們參與收集材料、參與環境佈置,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小手把自己的創造大膽地表現出來。新《綱要》也要求我們,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在開展主題活動時,我們為主題活動提供了豐富、適宜而開放的支持性環境,能為每個幼兒在主題活動中提供活動的條件和表現自己的機會,能有效激發幼兒自主學習。在環境佈置中,孩子們不僅動手操作,更是動腦思考,當自己的作品、成果展現到環境中,給大家欣賞時,體驗到了自由表達與創造的樂趣,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提高了幼兒和同伴合作的能力。我們還將老師、孩子、家長共同收集是自然物和廢舊材料放置於遊戲活動中,孩子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由擺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動,老師不多加干涉,只在觀察、瞭解的基礎上給予適時的幫助、鼓勵與指導,孩子們學得輕鬆,學得自在。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我們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放開孩子的手,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們在自由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第7篇

泰國是一個非常受中國人喜歡的旅遊目的地,這裏擁有非常炫酷的海灘以及獨特的民族風情,還有備受男人喜愛的人妖表演節目,帶給你不一樣的激情和酸爽,下面給大家分享泰國自由行攻略心得。

或許只是我自己的錯覺,在省內的時候,去一個地方,走了幾百公里,目的地也就到了。反而會覺得這麼遠的一段距離。後來出了省,到了一個地方,去看一看,然後去下一個景點,又是幾百公里,但因為空間的延展,反而覺得再走這麼遠已不是問題。

三個早晨。三個地點。離我們要去的地方還有一段距離。生活之中所接觸的習慣是異國的。沒有油條,沒有胡辣湯,有的是麪包片、牛奶、熱帶水果、麥片、果醬。我站在餐廳裏面,挑選能讓我中意的食物。後來我打開冰箱喝裏面的牛奶,吃原味的麪包,餐廳牆上的電視內正播着我們喝的牛奶的廣告。也是從這個早晨開始,我慢慢的適應異鄉的早餐。開始的時候,我還對故鄉的某一個小吃想念。想念它們的味道,而後來,泰國飲食慢慢化去了我味蕾的渴望,我忘了我真正喜歡什麼。牛奶、不放鹽的煎蛋成了我早餐的必需品。

接我們上島的車子準時來了。我甚至都來不及去看普吉是什麼樣子。就像很多次去旅行的時候,路上有太多的風景,只是我們無暇看的更仔細。這一個“行”字,註定我們要穿過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不論以何種交通方式。有時候,甚至是夢了半場,睜開了眼,山河歲月便也變了模樣。

從普吉到皮皮島。兩個小時的航程。我因為吃了暈船藥的緣故,整個過程中我渾渾沉沉,幾乎睜不開眼。我不知道暈船藥是不是要以麻醉你的神經來達到治療暈船的目的,我度過的,是輕飄飄的虛幻的一段空間。直到目的地的到來,讓我驚醒。

確切的説,我們去的是皮皮島北部。早就一直念着,想象着,當真的到眼前時,反倒是有些恍惚,以及要放鬆下來的疲憊。酒店離海邊太近了,從輪渡上望去的時候,海水幾乎要漫到了酒店裏面,椰樹、灌叢是有些侷促擁擠在沙灘上面,我曾以為度假的島是要有開闊的一段路,或是大面積的人造建築。

淺灘有些長,所以要靠長尾船來回的擺渡,我在長尾船行駛的間隙中,匆匆的看了一眼皮皮島的水,碧綠碧綠的,下船的時候,水波晃動間,清晰的看到了水底白色的沙子。

有人在搬行理,酒店的工作人員穿着紫色的裙子,端着毛巾向我們説薩瓦迪卡,用簡單的漢語讓我們拿毛巾擦臉。我在那個時候猶豫了,或許是更多關於國內景區的負面新聞讓我心存介蒂,我不知道是不是要收費的。我只能勉強微笑,以看行理為藉口走到一邊,避開了她。直到現在,我仍為自己此舉而感到羞愧。

就這樣的,上了皮皮島。海水,沙灘,冰鎮的果汁一點一點影響着我們的視覺與味覺,彷彿打開了一個想象過卻沒有看到過的盒子,每一層裏面都有着讓我們難以掩飾的驚喜。直到回來以後,我與妻子談起皮皮島時,我們仍為在那兒的步履匆匆而遺憾,初次出國,心內總是有些惦念,象是繃了一根弦,不敢輕易的放鬆。如果再有機會,我們肯定會再去皮皮島,甚至會再住這一家酒店,只因那些温暖的回憶從不會因時間而疏遠。

還是因為暈船藥的原故,下午有一段時間我睡着了。屋子的門就是落地窗,所以顯得屋內空蕩蕩的,原來點着的薰香因為不習慣,我們早早給吹滅了,海水的潮氣蔓延到屋內,我彷彿到了海上,在緩慢的浮動。我們的住處,是最外面的一排,推開門,就能看到海上的雲,走十多米就到了海邊。一團一團的雲,低低的,就那樣飄在海面之上。孩子們在泳池內玩,人很少。後來我才知道,這兒只有四家酒店。

海上起風了,雲層一團一團的在移動,還沒見到更多的遊客,或是歇息了,或是去吃飯了。我很少在某一個景點見到這麼少的人,退潮的沙灘寂寞無聲,偶爾有當地的小孩子從沙灘上跑過去,像是國小生放學的樣子,我跟着他們的腳步向遠處看,看着他們消失於長尾船的另一邊。

天也漸黑了。提供晚餐的左右兩家酒店起了音樂,桌椅都擺在了沙難上,或是與沙灘緊鄰。許是巧合,我們在島上的兩晚,每次吃飯的地方都有節目的表演。也只有吃飯時,周圍是熱鬧的,從不斷飄來的言語之中,聽的出,大多都是中國人。沙灘上有幾處裝飾漂亮的燈與桌椅,是特意為某些預定位置的遊客準備的,像極了童話中的場景。

而從遠處看的時候,燈光散落於短短的海岸線上,就像夜空中落下了一片星星。音樂也變的飄浮不定了,象我小時候從家走着去村內看電影,遠遠的,前面光與聲音彷彿是另一個空間之內,走近的時候,畫面清晰,聲音入耳,它才鮮活起來。

只有海水,一直沉默着,黑暗之中,聽不到任何聲響。

屋內沒有網絡,我坐在酒店的大廳內更新自己的行程信息,有與我一樣的遊客也坐在那裏,因為有網絡的關係,天涯相識的人,似乎再也不需要彼此間的言語。

夜深了,做massage的酒店人員已開始結束當天的工作,遠處似乎也安靜了,我走回酒店的時候,想着後天就要離開這裏,想一想,離開家也三天了。

計劃一定要看日出的。可還是起牀晚了。開了門,一抬眼,對面已是大大的太陽。周圍還很靜,工作人員已起來了,在撿海灘上的一些垃圾,在撐開屬於自己家酒店的遮陽傘、沙灘椅。至少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因為今天一天,我們不必再為轉乘而有所擔心,可以有一整天的時間,只在這裏。

我揹着相機。可是很多時候我放下了。除了拍女兒外,我更多的時間是躺在那裏,而不是在調快門選角度的一系動作之後,只為了那百分之一秒。並不是我減退了對攝影的熱情,我是在這個時候,才慢慢的覺察到,或許,這才是居家旅行的意義,我一度嚮往的悠閒時光在這裏可以有了準確的詮釋。

皮皮島是安靜的。它似是裹住了一團時光,化成一個水晶球放在那裏。而我們就在水晶球裏面,隨着光線變化而無彩斑斕。我們聽到的任何聲響反而因為島上的安靜而變的清脆悦耳。比如,潮聲、長尾船的馬達聲、工作人員的問候聲,雨聲。

有一刻我回房內拿東西,我穿過一排長尾船的時候,便有人向我招呼,問我出不出海,我只能遺憾的錯過了,島上的夢就像腳下的沙灘一樣柔軟,我還不願遠離。

客房內有有服務員在打掃屋內衞生。那大約是一名年長的泰國婦人。紫色的裙,赤裸的腳,她工作時,會有一種安靜的莊重之氣,我站在門口,不敢進去打擾,直到最後,她慢慢的攏起手,點燃一支薰香。煙氣也是靜止的,如島上的時光一樣慢慢洇染。

晚上是選在酒店下屬的一個飯店。就在海灘之上,昨天接船的那個泰國姑娘不再是紫色長裙而是換了利索的衣服在門口招覽生意。後來,她又客串主持人去台上做演出的報幕。如她的身份一樣,後來跳舞的、打泰拳的人都是店內的服務生。夜色闌珊,燈光旖旎之中,沙灘上擠了好多的當地的孩子。不去看膚色、語言,他們的表情與我們那孩子一模一樣。我不知道這兒的演出是不是很少,或是他們每次都對這樣的節目持有着許不退卻的熱情,彷彿是一個節日,他們樂不自禁,在沙灘上鬧成一團。

飯後沿着沙灘走回去的時候,孩子們在沙灘上追逐着嬉戲。天空的星光墜落在他們跑動的影子之上,那一刻,我看着星空,忽然發現,或許是我的旅行過程太淺,但在我的眼內,至少這一刻,這裏是快樂的天堂。

第8篇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李希貴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老師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為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李老師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於他對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為習慣。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把孩子們當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們去品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