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案5篇 《失街亭》課程設計方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4W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份完整的《失街亭》教案,該教案覆蓋了文學欣賞、語文知識、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可用於中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通過教案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該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

《失街亭》教案5篇 《失街亭》課程設計方案

第1篇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學習本文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

4、瞭解諸葛亮深謀遠略、賞罰分明、嚴於自責的優良作風和馬謖狂妄輕敵、剛愎自用、死守教條的錯誤。

一、導入新課(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進入新課)

3、揣摩文意,概括要點。要求學生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4、本文的線索是什麼?作者如何圍繞線索把錯綜複雜的矛盾組織起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

狂妄自大、麻痺輕敵、紙上談兵、脱離實際、剛愎自用、拒不納諫、違反軍令、承擔責任

3。作者寫馬謖主要採用了那些手法?(主要運用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兩種方式)

4。如何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由學生自行討論,要求講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5.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把《失街亭》中的馬謖與“紙上談兵”(選自《史記》中的趙括作對比。可設計以下表格,讓學生在填寫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白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性。

二、讀課文,思考: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

(3)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諸葛亮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諸葛亮的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於蜀漢、嚴於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街亭失守、責任在誰?聯繫實際,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何啟示?(學生自行解説,答案不必統一)

2、聯繫課文內容,運用創新思維聯繫現實生活對《失街亭》談些新的看法,寫一篇讀後感。

六、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結束本節課,讓學生再次感受磅礴大氣的《三國演義》。

《失街亭》教案5篇 《失街亭》課程設計方案 第2張

第2篇

3.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羅貫中極力描繪的“古今第一賢相”神機妙算、小心謹慎、忠於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2)我們可以説諸葛亮是一個忠誠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國的賢臣,在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對諸葛亮也非常仰慕,蘇軾《武侯廟記》中雲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魯迅先生也曾有這樣的説法:《三國演義》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燈片)這樣的性格特點在《失街亭》裏有沒有體現?體現在什麼地方?大家自由討論一下。

(學生熱烈討論,教師板書: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明確:節選部分人物眾多,主要人物有諸葛亮、馬謖、司馬懿,而事實上馬謖和司馬懿都是作為陪襯來烘托諸葛亮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分明而又嚴於自責的諸葛亮形象。

(1)課文開頭寫諸葛亮分析敵情,調兵遣將把守街亭,集中表現了他的精細謹慎和深謀遠慮。他根據探細提供的情報,洞察“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於是決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軍務時,再三強調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難的條件,他説:“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馬謖一再請纓,諸葛亮雖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他深恐馬謖不能戰勝司馬懿、張郃,深知魏軍主將的厲害,所以他派出平時謹慎的上將王平為輔佐,囑咐“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通過”,又囑咐“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些都説明他處理軍務精明仔細過人。儘管後來馬謖剛愎自用,不聽勸諫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責諸葛亮。諸葛亮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敵方瞭如指掌。他深知司馬懿的老謀深算,瞭解張郃的勇猛善戰,估計到戰爭總是有勝有敗的,主帥不僅應有取勝的安排,還應有應付失敗的準備。這又是他的謀略高人一等之處。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東北的列柳城去屯兵紮寨,準備引兵援救街亭。又派魏延屯紮軍隊於街亭之後,總守漢中咽喉,又派趙雲、鄧芝出疑兵,驚擾魏兵軍心。準備自統大軍去取郿城,命姜維作先鋒,兵出斜谷,以打開進攻長安之路。這個計劃比較周嚴,戰爭形勢順利,則可進兵長安;形勢不利,萬一街亭失守,陷於被動,仍可保存實力,退回漢中。通過作者所寫的諸葛亮調兵遣將的場面,足以初見他的深謀遠慮了。

(2)用側面襯托的寫法,寫諸葛亮料敵如神。主帥在戰前的計劃、部署,必經戰爭實踐的檢驗。這裏的側面襯托有①是用司馬懿之口來讚揚諸葛亮。司馬懿早估計到蜀兵必從漢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進軍,於是令司馬昭探路,果然見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歎地説:“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馬謖的失敗來襯托。馬謖失守街亭,在於不聽諸葛亮的軍令。諸葛亮曾説“司馬懿非等閒之輩”,而馬謖狂妄自大,不以為然。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處下寨,阻擋魏兵,他卻在山上屯軍,犯了兵家的忌諱,讓司馬懿鑽了空子。本來司馬懿晚到街亭是難以取勝的。但偏又僥倖取勝,更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③是寫高翔輕敵,想依靠夜間劫寨輕而易舉地奪回街亭,結果被司馬懿偷襲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軍只有退往陽平關。這又證明了諸葛亮對列柳城、陽平關兩地在戰爭中地位重要的估計正確和調兵遣將的恰當。街亭失守造成了蜀軍的極大被動,幸虧魏延守住陽平關,不然處境更為困難。以上從三方面襯托出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諸葛亮面對逆境能審時度勢,幹練從容,達到保存實力的預期目的。勝敗乃兵家常事。當他聽到“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以後,首先是自責“此吾之過也”,他並沒有氣急敗壞、怨天尤人,緊接着便有計劃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實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關興、張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為疑兵,掠擾魏兵,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擊蜀軍。其次是命令張翼引軍修理劍閣,使蜀軍能順利退回漢中,可見諸葛亮面臨危險而方寸不亂。再次是密令大軍收拾行裝,以備啟程,又命令馬岱、姜維斷後。戰爭的進程證明,魏將曹真聞聽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趕。馬岱、姜維領伏兵殺來,立斬魏軍先鋒陳造,曹真引兵逃竄。他們斷後獲勝,為蜀軍贏得了從容退卻的時間,能夠連夜皆奔回漢中。最後是有計劃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和姜維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軍勝能取、軍敗能退的從容幹練,在撤退時力爭主動,更見其謀略超人。

(4)寫諸葛亮賞罰分明,嚴於責己。他在《出師表》中就曾陳述過賞罰嚴明的治軍方針。他的這種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體現。趙雲、鄧芝英勇挫敗追敵,不折一人一騎歸來,諸葛亮親率諸將出迎,給趙雲、鄧芝極大的榮譽,可見他治軍有道。“揮淚斬馬謖”説明他秉公辦事,不徇私情。

師:《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總體上把他當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卻寫到他用人的失誤,而且寫了他的勇於自責,有情有義,這就使“近妖之諸葛”有了很濃的人情味,我們也知道了諸葛亮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而不是那種既能呼風喚雨,又能料知後事的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豐滿,更有魅力。讓我們一起把“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部分朗誦一遍。

2.提問: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是否草率從事,輕率用人?

(1)馬謖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發表過較高明的軍事見解。他説:“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2)諸葛亮顧慮司馬懿深有謀略,認為他是“蜀中之大患”。馬謖曾為他出反間計,密派心腹人往洛陽、鄴郡等處,散佈流言,説司馬懿欲反,更偽作司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貼各處,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殺掉他。結果,反間計取勝,司馬懿被削去兵權放歸田裏。

根據以上的兩件事,同學們明確: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謹慎抉擇。從上面事例可以看出馬謖並非庸才,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被諸葛亮採納,他的反間計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諸葛亮對馬謖是賞識的。街亭失守完全是馬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輕敵的結果。因此,不能因為街亭失守就認為諸葛亮用人不當。

3.提問:本文是如何用對比的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的?

明確:本文是通過諸葛亮的“三哭”和馬謖的“三笑”的'對比來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過“三哭”和“三笑”來體現文章生動的情節和極富個性化的語言。

第一次笑是“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這裏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現了他的麻痺輕敵,他早就把諸葛亮的千叮嚀萬囑咐當作了耳邊風,而且語氣裏還有點笑話軍師謹慎多餘的意味。

第二次笑是“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當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的時候,馬謖滿口理論,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把自己熟讀兵書當作炫耀的資本,完全聽不進王平的一詞半語。這個片斷寫出了馬謖的閉目塞聽,剛愎自用,只會紙上談兵。

第三次笑是“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馬謖重兵把守,居高臨下,司馬懿根本不在話下。表現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2)我們同學應該懂得要全面地看問題,辨證地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馬謖難道真的一無是處嗎?

明確:馬謖很勇敢,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自動請纓,立下軍令狀,表現了大無畏精神。也就是我們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

失街亭後,馬謖自縛請罪,顯示了他勇於負責任,光明磊落。

通過諸葛亮的“三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深明大義、紀律嚴明、敢於自責的人物形象。

諸葛亮的“三哭”和馬謖的“三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體現了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看出作者構思的獨特,語言運用的精練。

(解説:此問題原本是兩個題,通過“三哭”和“三笑”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理解,如果學生理解有難度,也可分成兩個問題)

明確:本文有高超的描寫戰爭的技巧。多次交鋒卻跌宕生姿、井然有序。司馬懿圍山,馬謖兵敗;王平欲增援,卻有張郃阻隔,馬謖逃遁,眼見危急,又遇魏延救兵;魏延奪街亭在捷,卻突受三面夾擊,千鈞一髮之際,王平救兵又至等故事波瀾起伏,層巒疊嶂,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撲面,於尺幅之中,盡龍騰虎躍之勢,扣人心絃,引人入勝。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謖的缺點並非全無認識,對街亭佈防十分細緻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局會朝着有利於蜀方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小結:街亭失守,既有馬謖不遵守諸葛亮的命令,狂妄自大,驕傲輕敵,也有諸葛亮用人失察的問題,再加上敵人強大,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分。孰是孰非,再來爭辯已毫無意義,重要的是作者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感人肺腑的藝術形象。同時諸葛亮的形象與馬謖的形象相互襯托,更有利於刻畫人物形象。

2、從諸葛亮和馬謖身上,我們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嗎?

1:凡事要從實際出發,辦事要靈活機智,不可死搬教條。

2:作為領導者處理事務要善於納言,不可狂妄自大;驕傲自大,盲目輕敵必然導致失敗。

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慮;出了問題要分析原因,勇於自責。

?失街亭》是《三國演義》眾多精彩故事中的一個。通過學習本文,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貌。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賞,描寫精湛,人物傳神,善寫戰爭,結構宏大。《三國演義》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

執法嚴明,情義深重,勇於自責。有情而不枉法,執法而不忘情。這才是有血有肉的諸葛孔明,這才是真實可信的孔明!看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我們才會由衷讚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也才會感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惋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原來最使我們感動的不是那個永遠神奇的諸葛亮,而是一腔熱血、忠心耿耿、情義深重的孔明先生呀!

四、讓我們齊背《蜀相》,來結束我們這一課的學習吧!

第3篇

1、瞭解《三國演義》的內容、地位及其價值,識記有關文學常識。

2、欣賞《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的形象。

通過學習課文,明確辦事要從實際出發,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道理。

中國明代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過不朽的貢獻,僅以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説和《牡丹亭》等傑出劇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矚目。今天我們要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窺全豹。現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情況。

1、《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説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説。有人認為它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説。

2、該書成書之後,不僅國內流傳很廣,而且流傳到國外,英國不列顛博物院、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國都有不同版本流傳。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不僅對政治、軍事、思想和文學藝術有着明顯的影響,而且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幾年,世界一些著名企業的廠長經理都讀這本書,有的還把它作為廠長經理必讀書。

?明確】全文以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展,以雙方激戰,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孔明佈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其間錯綜複雜,多線交互,波瀾曲折。行文思路:細作急報(引子)——孔明調兵{開端:馬謖爭先(咽喉)——王平輔佐(謹慎)——高翔備救(謹慎)——魏延據要(周密)——趙鄧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馬謖拒諫(發展)——司馬探營(發展)——雙方激戰(高潮:司馬探營,調遣軍馬;司馬進兵,蜀兵喪膽;王平救援,張郃迎擋;馬謖敗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馳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獲救;敗逃陽平關)——揮淚執法(結局)。

1、課文寫街亭之戰,採用的是全景式寫法,重在戰爭雙方的形勢分析和調兵遣將等準備過程,蜀魏雙方在分析形勢和軍事部署上各有何特點?從中可以看出這場戰爭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寫雙方的形勢分析,主要是通過雙方主帥的語言來寫。諸葛亮聞聽司馬懿兵馬將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令司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禦,即當按兵不行”。諸葛亮囑馬謖“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並囑“下寨必當要道之處”。司馬懿聞聽“街亭有兵把守”即歎“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當聽説守兵“軍皆屯于山上”時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紮寨,魏方便派張郃阻擊;蜀方擔心王平不是張郃對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後接應,魏方兩面夾擊,三面包抄圍困魏延。以上雙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後面蜀方的趙雲、鄧芝和諸葛亮本人這兩路兵馬未被魏方料想徹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曉。真是同中有異,各有短長。可見,雙方形勢分析都看準了街亭為首要戰略重地,雙方的布兵都以街亭為重心,通盤考慮。這是一場旗鼓相當,高手相逢的惡戰,任何一方的一丁點失誤,都將導致成為整個戰役的失敗一方。這種寫法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風範。他把戰役放在了整個政治形勢和戰爭形勢中予以通盤考慮,為蜀國的國運將江河日下鋪下了基石,也為馬謖的必死蓄足了形勢。作者沒有孤立地寫街亭之戰,而是在不動聲色中作了鳥瞰式繪畫,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之戰與整個戰局溝通起來,如此更能突出馬謖的錯誤,增強對“死守教條”教訓的認識。

?明確】街亭是蜀兵進軍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崗在第95回總評中説:“前卷方寫孟達不聽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寫馬設不聽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危,陽平關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這在諸葛亮叮囑馬謖時也説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魏國要打退蜀軍,必然要找其要害,斷其“咽喉”。故雙方均以街亭作為必爭之地。正因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雙方拉鋸式的爭奪戰方如此激烈。

?明確】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圍山,馬謖兵敗;王平欲增援,卻有張郃打援;馬謖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衝殺,眼看就要奪回街亭,卻受三面夾擊之危;在千鈞一髮之際,王平引兵來援;魏、王、高會合後計議夜襲劫營,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卻見城已被佔。魏方設計,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湧,忽起忽伏,如疊嶂層巒。令人忽喜,讓人陡驚。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撲面,於尺幅之中,盡龍騰虎躍之勢,扣人心絃,引人入勝,表現了《三國演義》高超的戰爭描寫藝術。

4、課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來寫這一戰役的?從哪裏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樣處理的?

?明確】是站在蜀方來寫這一戰役的。從題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節推進中來寫的。整個情節以司馬懿與諸葛亮為矛盾主線,穿插諸葛亮與馬謖、王平與馬謖等矛盾,各線相互牽制,烘雲托月,交錯起落,圍繞街亭這一中心錯綜展開。課題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寫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戰機,失了已奪之地,失了將得的勝利,失了鋭氣,最終失了滅魏興漢大業。諸葛亮失察,誤用了馬謖;馬謖失謀,誤紮了營盤;馬謖失謀、失隨機應變,導致失了戰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業;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確尺度,失了正確的決策,失了軍事家、政治家應有的明智。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失街亭》節選自《三國演義》第95、96回,描寫的是諸葛亮實現“伐魏復漢”大業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關鍵性戰役的失敗過程。它不僅僅留給人們辦事要從實際出發,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啟示,而且讓人深深領悟到準確識人、恰當用人的重要性;同時,這一節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寫戰爭的技巧,都達到了極高的品位,讓我們在獲得獨特的藝術美感的同時,又學習了高超的寫作方法。

1、言行互補,繪形傳神。諸葛亮、馬謖等人物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寫這些人物時不是靜止地交代,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具體表現。用的是中國傳統的“略貌取神”法。諸葛亮點將時對馬謖説的話,既見精細小心,又顯見解清明;他對馬謖既有疑慮,又由於有一慣的好感,在馬謖主動請纓又信誓旦旦的情況下,終於抹不開面子,委以大任;面對馬謖的狂言不休,他已經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儘管表現了他謹慎的一面,但是,豈不知馬謖哪肯聽王平之言,又表現了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敗之後,諸葛亮一再自責。先是迎接趙雲,言“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後是殺了馬謖,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現了不掩過,不飾非,不推倭的品質。他對馬謖家屬的顧惜,又決非念舊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責在內: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馬謖呀!文章從點將、布兵、執法、痛哭等行動和貫穿於這些行動之中的語言,使諸葛亮形象真實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讀者面前。馬謖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應了先帝“言過其實”的評價;後是不聽勸告,表現固執已見的性格;滿口“名言警句”,恰是讀書不化的典型;臨陣缺乏應變之法,可見缺少實幹才能。然而,馬謖也是條“漢子”,兵敗後,並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縛請罪,甘願就死,並不以與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當的硬氣。馬謖的悲劇是“食書不化”的悲劇,是理論不聯繫實際的悲劇,是剛愎自用的悲劇。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數筆,便形象畢現,足見作者寫人藝術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襯。《三國演義》人物塑造,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對比映襯,在對比映襯中形象更為鮮明。諸葛亮的精細與馬設的輕狂,馬設的驕矜與王平的慎重,處處對比;司馬精的精明與諸葛亮的旗密,司馬、諸葛的互相稱賞,蜀方將領對馬謾的看法與司馬父子對馬設的評價,多處映襯;敵對雙方映襯,自己一方對比,正面對比,側面映襯,變化多樣,手法靈活,不僅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明,而且還給人以深層思考空間。如司馬茲一眼就可看出馬設“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為何蜀方竟無異議?

?明確】敍事語言,繁簡適宜,人物語言,特色鮮明。如“二人拜辭,引兵而去”等出兵過程,兩軍的紮寨過程,都寫得很簡,戰鬥過程寫得較詳。對錶現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點到,如“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諸將出迎。趙雲慌忙下馬伏地……孔明急扶起,執手而言”等,表現了孔明的性格特點,寫得很細。人物語言各有特色,都是聰明指揮員,孔明的話與司馬懿的話不同,孔明精細周密,老練沉着;司馬懿

精細謹慎,又直露暢快,表現了明顯的被孔明威壓之感。馬謖、魏延等人寥寥數語,也情態畢現,非他人所有。

2、有人認為諸葛亮被人為地神化了,其實他也是人,在三國爭戰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錯誤,請談談各自的'看法。

?明確】由於《三國演義》的精心塑造,諸葛亮成為“古今賢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傾注全部感情來寫他,以致有寫諸葛近似神的説法,即使在失街亭中寫他的失誤,洗掉了一點“神”氣,但也是説他如何知錯,如何責己,如何執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誤,正因如此,他才真實可信。他的識人之誤。用人之錯,絕非一次。如華容道錯用關羽而放走勁敵,疑魏延屢駁其計而坐失戰機等。再如他攻陳倉,

始終未能攻下等,也都顯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説是傑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評諸葛亮挾個人私見,高傲固執,不聽先帝告誡,以個人好惡和憑關係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陰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則有偏激不實之弊。綜觀諸葛亮一生,其光輝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錯誤也是不可迴避的,這就是真人。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國演義》“據正史,採小説,徵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述百年,該據萬事”,結構宏大,善寫戰爭,人物傳神,影響深遠,值得深入研讀。今天,在《三國演義》這條大河裏,我們只取了一瓢甘漿,就已經領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後,我們可以繼續自己鑽研,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寫出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或專著,為我們的文學寶庫再增一點亮色。

1、街亭之失,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並非全無認識,對街亭佈防十分細緻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局會朝着有利於蜀方的方向發展。

2、街亭之失,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3、是情之錯:其一,憐措之情。諸馬之間,兩代情,馬謖是孤兒,是孔明的晚輩。其二,部屬之情。孔明是主帥,馬謖是參軍,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愛才之情。諸馬共事間,馬曾多次出謀劃策,被諸葛亮採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使諸葛亮改變了對馬的看法。再當時蜀國缺才士情況下,諸葛亮認為馬有才,愛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諸葛提議馬謖時,謀士們有不同看法,但主帥既提,就將就吧。情,人世間永恆的主題。但情用得不好,小則害人,大則為禍天下。願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帥諸葛之錯,這是肯定的,只是錯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是過錯有大小,小則害人害己,大則為禍天下。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世人對諸葛最高的評價。但諸葛錯用馬俊,痛失衡亭,既影響了蜀國統一天下的偉業,也影響了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為之歎息。此錯則莫大焉。想當今,不少為政者,其德不能不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齊,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違紀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絕大多數因感情用事,當然也不排除少數人善於偽裝自己。

4、關鍵並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略上處於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閒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後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第4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説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歌詞裏卻包含着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迴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絃的爭霸故事。節選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京劇裏就有《失空斬》(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孔明揮淚斬馬謖)的經典曲目。

引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瞭解《三國演義》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3、指明學生翻譯課後練習二中出自《三國志》中的兩則史料。

明確:譯文1.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張郃特進的官職,派他統領各路軍馬,到街亭抵禦諸葛亮的將領馬謖。馬謖依仗南山的險要,不到山下據守城寨。切斷了馬謖部隊的取水道路,發動進攻,將馬謖打得大敗。

2.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祈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號令明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離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一帶,訇然震動。魏明帝親自西臨長安督戰,命令張郃抵禦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率領軍隊為前鋒,與張郃在街亭交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動不當,被張郃打得大敗。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餘户,回到漢中,斬馬謖而向大眾謝罪。

明確:史料所記只是一個梗概,而小説則進行了虛構和加工,加進了一些虛構的細節,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添進了許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對人物的神態動作做了細緻描繪(揮淚斬馬謖)等。

1、導入:小説不同與史事,藝術的虛構正是小説的魅力所在。作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一些情節、故事乃至人物與史實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學虛構,並不影響其文學、歷史價值。唯其形象、生動,人物的性格更鮮明,一些故事情節才深入人心,為人們津津樂道,使三國往事家喻户曉。

明確:諸葛亮為了確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協助馬謖,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為援軍。突出孔明善於分析形勢、小心謹慎的特徵,烘托出街亭在戰略上對於蜀軍的重要性,反襯出下文馬謖的狂妄、輕率。

提問:史料可證,街亭之戰,魏軍主將是張邰,司馬懿與此戰無關。那麼,小説為什麼要將諸葛亮的對手改作司馬懿?

明確:小説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經驗,絕非等閒之輩。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的謹慎、知己知彼,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多次設伏的善於用兵,反襯出馬謖的狂妄輕敵、紙上談兵。

多謀善斷的司馬懿確誠心地讚歎諸葛亮 (司馬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還從側面襯托了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提問:賞析馬謖的語言,找出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語言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確: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

三笑(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小結: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驕傲蠻橫,對馬謖語言的直接描寫,充分展示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痺、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明確:諸葛亮在斬馬謖前後,感情錯綜複雜。作者寫他“揮淚”、“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態,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他當時豐富的內心世界。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

第一次,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湧,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第二次,當蔣琬勸阻他時,打動了他的心,但馬謖既立了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所以忍心“流涕”説:“合當斬之。”“流涕”比“揮淚”悲傷程度又深一層,可見諸葛亮內心的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

第三次,當“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的時候,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負先帝重託、未聽先帝遺囑,痛恨、悔恨、內疚、自責,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是個大智者,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諸葛亮此時真實情態。

小結: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諸葛亮的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於蜀漢、嚴於自責、有情有義等多方面的性格。

a.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間接描寫)

b.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馬謖“三笑”、諸葛亮“三哭”)。(直接描寫)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並非全無認識,對街亭佈防十分細緻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局會朝着有利於蜀方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並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略上處於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閒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後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小作文:結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諸葛亮一生謹慎,為什麼會任用馬謖為將。

第5篇

學習《智取生辰綱》,我們瞭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藝術構思,也欣賞了梁山好漢們的智勇雙全的氣概,相對於施耐庵的《水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向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歷史風雲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三國古戰場看看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吧。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説家,大約生活於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説法)。曾經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説的創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可説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説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説《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長篇歷史小説《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説。

(教師簡要介紹《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故事要點,街亭之戰的戰前情況。詳細見教師用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a 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平常的人) 男親自哨見(探見)

b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長歎(跺腳)

c 把魏延圍在垓心(戰場的中心) 又命馬岱、姜維斷後(在後面掩護軍隊後退)

d 只鼓譟吶喊(擊鼓喧譁) 思舜帝殛鯀思禹之義(殺死)

四.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

(提示:自驕自傲、目中無人、死守教條等,只要符合這些意思即可)

(提示: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此一些語言充分展現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痺、誇誇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一是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二是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沉着側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三是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和笑反襯馬謖的無能。)

(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後悔,勇於承擔責任,也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嘲諷,或者還可以看作是馬謖還想以此博得諸葛亮的憐憫,藉以逃脱罪責等,只要學生講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其他人物,討論評價“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感想

“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①知人善任,小心謹慎:馬謖熟讀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謹慎,派王平協助馬謖

②知彼知己,機智多謀: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備;查看布兵圖樣,知馬謖無知;街亭失守,穩妥撤兵漢中。

③勇於自責:街亭失守後説:“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④有情有義,賞罰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歡馬謖,儘管馬謖自縛來見,還是揮淚斬馬謖,但答應替他撫養子女。

“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流涕”是因為內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大哭不已”是為有負先帝重託,未聽先帝遺囑。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明確: 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

2.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性格。如馬謖的三次"笑曰"(①"笑"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見",③"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表現了馬謖狂妄自大、麻痺輕敵的性格和思想。

3. 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諸葛亮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諸葛亮的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法嚴明、忠於蜀漢、嚴於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抓住人物語言,體會反覆照應的效果(使作品脈絡清楚,結構緊湊)。(學生尋找完成,教師只做點示)

(學生各抒己見,可以認為是馬謖的責任,也可以認為是諸葛亮的責任,還可以認為兩人都有責任,但理由論據要充分,説服力要強。)

2.課外閲讀《三國演義》,針對三國歸晉的結局,説説三國滅亡的原因,然後寫成一篇短評。(僅限於已經閲讀過一次的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