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會教案模板3篇 打造完美的大班社會教學計劃:教案模板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9.25K

大班社會教案模板是針對學前教育幼兒園的課程設計模板,旨在幫助教師提高課程教學效率,從而創造更好的教學體驗。該模板具有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標清晰、教學內容豐富等優點,是幼兒園社會課程教學的必備工具。

大班社會教案模板3篇 打造完美的大班社會教學計劃:教案模板分享

第1篇

新年快到了,老師在教室裏掛上了中國結。古樸而又漂亮的中國結給教室增添了節日喜氣的色彩。小朋友們不認識中國結,他們好奇而又熱烈地討論着“老師,這是什麼呀?真漂亮啊。”“老師,我家裏的牆壁上也有這個東西的。”“老師,為什麼要掛這個東西呢?”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工藝。別小看這小小的中國結,它身上所反映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我想,既然孩子們對中國結有這麼濃的興趣,何不組織一次這樣的主題活動,以讓幼兒從小了解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國民間工藝的多姿多彩,從而萌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1、初步瞭解關於中國結的初淺知識,願意嘗試製作簡單的中國結。

2、感受我國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及我國民間工藝的獨特魅力,萌發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

3、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説普通話。

2、感受中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及民間工藝的獨特魅力,萌發民族自豪感。

1、這幾天,小朋友們都拿來了中國結,那請你把自己帶來的中國結是什麼樣的介紹給你的好朋友,好嗎?

1、老師也帶來了中國結,看看和你們帶來的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2、着重欣賞中國結中的魚(年年有餘)、如意結(吉祥如意)等作品,説説這些中國結的圖案代表什麼意思。(幼兒自由討論)

1、除了我們帶來的中國結,想想我們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中國結呢?

2、教師小結:我們中國人真聰明,會編出這麼多美麗漂亮的中國結,而且連外國人都非常喜歡我們的中國結呢。

(1)瞭解中國結的編結工具與製作材料,嘗試學編最簡單的十字結。

1、小朋友都説中國結非常漂亮,那我們今天也來動手做一款中國結,好嗎?

3、幼兒先看看、摸摸、講講製作中國結的材料和工具

2、觀察並討論老師製作的中國結(十字結)是什麼樣的?

2、把自己編織的中國結送給同伴或小班的弟弟妹妹並説説其中含的祝願。

中國結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藝術品,它美麗神奇,豐富多樣,藴涵着美好的意義。在民族文化共享的今天,中國結也走上了世界文化的行列,深受大家的喜愛,國內國外都有它的影跡,它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新《綱要》中提到,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培養理解尊重及熱愛的情感。

大班社會教案模板3篇 打造完美的大班社會教學計劃:教案模板分享 第2張

第2篇

在“幼小銜接”主題系列活動中,幼兒對學校的生活非常感興趣,而且在參觀國小的過程中,也對國小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對“課間十分鐘”這個環節十分感興趣。目前幼兒雖然已經認識了時間,但對於“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親身感受卻不足,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把握時間,在課問十分鐘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做適宜?所以,針對大班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我們開展了“課問十分鐘”的體驗活動。本活動首先以談話的方式調動幼兒關於課間十分鐘的經驗,其次開展了“幼兒自主制訂課問十分鐘計劃——親自體驗制訂的計劃——反思計劃、梳理經驗——調整計劃——再次實施計劃”等幾個環節的活動,一方面,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真實體驗來感知時間對於活動的意義;另一方面,培養幼兒計劃的制訂、調整與實施能力,養成制訂計劃和按計劃行事的習慣。

2、在活動中發展自己制訂計劃、執行計劃、調整計劃的能力。

3、在設計與調整計劃的過程中培養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1、物質準備:製作計劃表的各種材料;鈴鼓一個;前期幼小銜接內容的牆面環境支持。

2、經驗準備:通過前期已開展過的“幼小銜接”的主題活動,幼兒對國小的生活有初步瞭解。

重點:讓幼兒親身體驗“十分鐘”的長短,並瞭解哪些活動適宜在這段時間進行。

難點:理解活動內容和時間的關係及完善計劃的能力。

1、活動引入:結合牆飾進行談話,引出“課問十分鐘”。

教師:前幾天,國小生哥哥給我們介紹了國小的活動,你們還記得都有什麼活動嗎?

2、活動開始:討論並制訂“課間十分鐘”的活動計劃。

而且在參觀國小的過程中,也對國小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對“課間十分鐘”這個環節十分感興趣。目前幼兒雖然已經認識了時間,但對於“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親身感受卻不足,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把握時間,在課問十分鐘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做適宜?所以,針對大班幼兒的興趣與需求,我們開展了“課問十分鐘”的體驗活動。本活動首先以談話的方式調動幼兒關於課間十分鐘的經驗,其次開展了“幼兒自主制訂課問十分鐘計劃——親自體驗制訂的計劃——反思計劃、梳理經驗——調整計劃——再次實施計劃”等幾個環節的活動,一方面,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真實體驗來感知時間對於活動的意義;另一方面,培養幼兒計劃的制訂、調整與實施能力,養成制訂計劃和按計劃行事的習慣。

2、在活動中發展自己制訂計劃、執行計劃、調整計劃的.能力。

3、在設計與調整計劃的過程中培養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1、物質準備:製作計劃表的各種材料;鈴鼓一個;前期幼小銜接內容的牆面環境支持。

2、經驗準備:通過前期已開展過的“幼小銜接”的主題活動,幼兒對國小的生活有初步瞭解。

重點:讓幼兒親身體驗“十分鐘”的長短,並瞭解哪些活動適宜在這段時間進行。

難點:理解活動內容和時間的關係及完善計劃的能力。

1、活動引入:結合牆飾進行談話,引出“課問十分鐘”。

教師:前幾天,國小生哥哥給我們介紹了國小的活動,你們還記得都有什麼活動嗎?

2、活動開始:討論並制訂“課間十分鐘”的活動計劃。

我上了廁所、喝了水,還看了書,但沒畫畫就上課了。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小結模擬活動的情況,使其感受內容與時間的關係,發現調整計劃的必要。

教師:你們認為“課間十分鐘”必須要進行哪些活動?

教師:你認為“課問十分鐘”做什麼內容的遊戲合適?

幼兒:上廁所可以人少時去;應該先準備下次用的書;可以先喝水。

教師利用圖示,幫助幼兒梳理與提升經驗,獲得調整計劃的依據與策略。

(1)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較好地達到了《細則》的要求“教育內容要符合幼兒當前發展的需要,同時要為幼兒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教育內容要與本班幼兒已有經驗和實際發展水平相適應,應是幼兒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課問十分鐘”不僅是幼兒現在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同時又是他們即將上國小面臨的一個比較難把握的問題,所以開展此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2)注重了“體驗”的過程。只有當幼兒的知識和能力通過自己的體驗發生變化時,學習才能稱得上是主動的,只有幼兒自己建構的知識才能得到遷移並在實際中去運用。尤其是“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只有讓他們在較為真實的情境中來親自感受、體驗,才能瞭解時間的長短,瞭解時間和活動的關係,瞭解時間對於我們合理安排活動的重要意義。

(3)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對於大班活動提出的“活動化的共同學習”這一要求。注重了自主性、連續性、共同學習。例如,通過讓幼兒自己制訂活動的計劃,並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計劃去完成,並通過自己的體驗來調整計劃,很好地調動了他們活動的自主性和主動的清單,都想在課間十分鐘內完成,有的想出來了卻不會用標誌表示等。

這正是老師瞭解幼兒真實經驗的好機會,老師根據幼兒出現的問題才能用更適當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解決問題,提高能力,這樣的過程才是對幼兒的發展有好處的,朱老師在此方面把握很好。

我上了廁所、喝了水,還看了書,但沒畫畫就上課了。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小結模擬活動的情況,使其感受內容與時間的關係,發現調整計劃的必要。

教師:你們認為“課間十分鐘”必須要進行哪些活動?

教師:你認為“課問十分鐘”做什麼內容的遊戲合適?

幼兒:上廁所可以人少時去;應該先準備下次用的書;可以先喝水。

教師利用圖示,幫助幼兒梳理與提升經驗,獲得調整計劃的依據與策略。

3、本次活動是過程性的活動,而非結果性的活動。幼兒對於“時間”的體驗是不能通過一次活動就能完成的,“時間”對於幼兒來説的確太抽象了,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教師不僅利用“課問十分鐘”這個點,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更加豐富的體驗活動,例如,一分鐘可以做什麼?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來觀察時間,什麼時問開始的?什麼時間結束的?

用了多長時間?讓幼兒慢慢積累對於“時間”的經驗。

1、本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教師能根據大班幼兒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的發展特點,給予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整個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朱老師既滿足了幼兒要求“自主”的願望,同時又給了他們體驗“自主”的機會,自我設計“課問十分鐘”的計劃,自我落實計劃,自我調整計劃,其中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是直接的,調整的行為是主動的,自我的成

2、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恰到好處,既有幼兒的自主空問,又有對幼兒的必要支持。例如: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有的幼兒提出“我想上廁所,廁所怎麼畫”的時候,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而是鼓勵他自己想想辦法來解決,當幼兒提出“用wc表示”的時候,老師給予了肯定,當幼兒再次提出“wc怎麼寫”的問題時,老師適時的停頓為幼兒相互

3、在教師小組合作反思中,對於活動本身做出了全面評價,清晰深刻地指出活動的優點,但對於問題的分析較少。小組成員反思活動中可以就教師的疑問共同探討,如針對教師個人反思時提出的“如果以圖示的形式來幫助幼兒回顧前期經驗是否更有效”,可以引導教師反思,圖示支持與牆飾支持的回顧不同在哪裏,如何有效利用牆飾的作用支持孩子的活動等,將問題進一步細化和深入,使教師在反思活動中看到問題背後的原因,同時獲得可操作的有效策略,讓教師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反思中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第3篇

這次活動的設計主要是針對本學期幼兒課題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之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來設計的。這次活動,旨在讓幼兒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手語,能説説這些手語所表達的含義,並知道在別人休息或者工作等時,不要大聲説話,以免影響他人。

1.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手語,能説説這些手語所表達的含義,體驗用手説話的樂趣。

2.學習傾聽的習慣,讓幼兒知道在別人休息或者工作等時,不要大聲説話,以免影響他人。

(1)等幼兒都安靜下來後,教師:“聽,我的手兒又在説話了。”做出“豎大拇指”的動作。師:“知道手語的意思,並且能夠安靜下來聽老師上課的.小朋友你們真棒!”

(2)教師用手在胸前比劃出“ok”的樣子,幼兒説説這是什麼意思。(ok表示“好的,行”的意思)

(3)教師用食指和中指比劃“耶”動作,幼兒説説什麼時候我們會用到這個手勢?它表示什麼意思?(我們勝利了)

(4)教師走上前,跟下面的任一個幼兒握手説:“我的手還會説‘你好’,請你也跟你邊上的小朋友説聲‘你好’吧。”請幼兒同旁邊的幼兒表演一下。

播放ppt課件中“停、歡迎(拍手),舉手,恭喜的動作”。

師:“我們的手的本領可真大,能説這麼多的話,可一點也不比我們的嘴巴差呢。有的時候,我們的手還可以表現我們的一些情緒呢。你們想知道嗎?咱們一起看一看學一學好嗎?”

(1)他怎麼了?(很生氣。)生氣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一起學一學吧。

(2)他在做什麼?(小朋友在思考該怎麼辦。)我們一起學一學思考的動作。

(1)師:“我們的手會説這麼多話,那麼小朋友你們的手呢?肯定也會説很多話,來,咱們一起試試用手語表示想要説的話一起來説給大家聽聽。”幼兒自由表演,並讓幼兒説一説動作表達的意思。

有出示手指表現數數;豎起手指表現小兔子;張開手掌學小貓叫表示“貓來了”;“石頭”“剪刀”“布”,蒙起雙眼表示“躲好了嗎?”等等。

教師小結:“我們在用手説話的時候要注意,你的動作要讓別人明白你表演的是什麼,否則,大家就‘聽’不懂了。”

1.“手還可以跟別人交流,瞧——”教師邊表演“我愛你”的動作,邊説“我愛你”。

師:“你會對誰説‘我愛你’呢?”幼兒説説自己愛的人,並用手語表示。

師:“手還可以唱歌呢,我們一起來試試看。”播放音樂。

三、學習傾聽,讓幼兒學習在哪些場合下不要大聲説話

2.教師小結:在別人休息或者工作的時候,為了不影響他人,我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手勢,來表達自己想説的話。小朋友在活動時,要注意看看別人在幹什麼,如果他們需要安靜,那麼就請小朋友安靜的活動,不要大聲的叫喊。有時候,用你的雙手,也可以説話。

帶領幼兒試試用手語講故事,繼續體驗學習手語的樂趣。

富於好奇心是幼兒的一大心理特徵,當幼兒對某件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的時候,孩子的專注力甚至可以超越所有。在活動中好的提問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幼兒的思維、想象、創造力。

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在於活動的時間設置不是很合理。雖然各環節活動開展比較有序,孩子們對於手語的印象也比較深刻。但是如果在自由説手語的這一環節再充分的深入挖掘的話,則更能夠保證幼兒有交流和調動反應的機會,這環節沒有很好的實現師幼互動。因此,我會從這節有許多遺憾的活動中,反思經驗教訓,讓同樣的遺憾不再發生!

小百科:説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uō huà,一般指“用語言表述事實或表達態度”,也有指責、非議;閒談;説理;交涉等意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