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7W

斯科特·派克是著名的心理醫生,那麼《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讀完後是不是都有着不少的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最新《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閲。

2022年最新《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篇

2022年最新《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醫生派克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在目睹了各式各樣的人生苦痛、困擾後寫出的一本書。“人生苦難重重”,是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本書帶給我的一個最大啟迪。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是在索達吉堪布《苦才是人生》這本書中,我記得索達吉堪布説人生本來就充滿痛苦,快樂是暫時的、無常的,一切痛苦的根源來於自我的執着,那本書中我接受到的是用“無常”的角度去接受苦難。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我對痛苦的人生普遍性又有了更深的感悟,不管是自己“心生”的痛苦還是外界帶來的痛苦,面對痛苦要有一個全盤接受的態度,並不是只有你一人的人生充滿痛苦和挑戰,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面對的,逃不掉的。接受它,釋然了,才不會陷入絕望和逃避,才能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做出更多自由的選擇,並坦然接受選擇的結果。

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並不意味着問題的消失,也不意味着面對痛苦時那種無力、沮喪、焦慮的感覺沒有了。面對痛苦,作者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方向——自律,即以主動、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問題。

自律包含推遲滿足、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其中先苦後甜,延遲滿足,是指“重新設置痛苦和快樂的次序,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孩子應從小養成這種習慣,如果成年後彌補通常是事倍功半。

説到延遲滿足,不得不説一説在讀書會上大家談到的,被歪曲的延遲滿足,有人認為延遲滿足就是在物質需求上“知道你想要,偏不給你,你不想要了,我再給你”,以此讓孩子知道東西是來之不易的,不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可以即時享受,要有條件獲得等等,也有人在孩子的精神需求上搞延遲滿足,即使可以肯定、讚賞孩子,也要給予沉默甚至打壓孩子,以此讓其更堅強、不驕傲,避免其自我感覺良好而沾沾自喜。

我認為這兩種延遲滿足,只會讓孩子忽視自身需求,壓制需求。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在精神上求認同、求讚賞的渴望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不應用這種所謂的延遲滿足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作者主張的延遲滿足是指面對懶惰和貪圖安逸的人性時,例如我們的問題拖延症,延遲滿足可以讓我們及時看清人性弱點,及時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養成自律的習慣,避免問題像山一樣衡桓在心,阻礙心靈成長,心智成熟,當我們接受了痛苦的現實,並能有效的處理痛苦,我們對痛苦的承受力自然便增強了。

面對問題和挑戰應敢於承擔責任,但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你是否評估過自己的責任呢,你是否把問題中他人該擔負的責任,完全攬到了自己身上,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是把問題都推到他人身上,忽視了自身的責任,而讓別人活得很痛苦呢?所以面對問題我們需要不斷地對自己責任所在進行評估,整件事情中,我負有哪些責任,其他人負有哪些責任,在局勢中哪些是可掌握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在覺察中保持平衡,讓我們可以做出更適合的決定,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除了在責任中找到平衡,我們還需要在肯定自己與否定自己之間找到平衡,也是在接納自己和修正自己之間找到平衡,在忠於事實的前提下,不斷對固有的思維進行覺察、質疑、修正。作者在文中舉了一個幫人修車的例子,來説明只要你願意試着去做,你也可以做到,但通常我們要麼直接放棄,這事超出另外我的能力範圍,要麼抱着等待問題自己消失的態度,置之不理。看了這個小故事,我也拿起工具,仔細研究了下二寶壞了一段時間,一直等着週末找修車的地方修理的滑板車,最後我在工具箱裏找到了和螺母對應的工具,自己修好了滑板車。正如作者所説的那樣,只要你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和耐心,你就可以解決一些自己知識、社交、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自律是我們面對人生痛苦和問題的一種方法,但面對人性中的懶惰和童年已形成的策略,要做到自律是需要毅力和勇氣的,作者認為愛便是自律的源動力。我們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當我們組建了家庭,我們的家庭也是千差萬別的,千差萬別的夫妻、父母、孩子,沒有一種方法和工具是通用的,只有從愛的根源出發,我們才願意去關注自己、關注對方,願意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心靈地圖,找到自己的頻率,再幫助我們的伴侶、孩子找到他們各自的頻率,然後像不同的琴絃共同奏出和諧的旋律。

真正的愛是一種自我拓展,是幫助自己和他人實現心靈成長和心智成熟,不是自我犧牲也不是對他人的控制。説到愛,我曾自責自己無法做到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掌握不好自由與放任、限制與控制的界限。孩子上國小後,越怕限制和控制了孩子,反而沒考慮到中國教育體制的實際情況,不但沒有幫助孩子走好自由的路,還忽視了父母應承擔的責任。

如作者所説,嬰兒時期,父母對孩子通常是無條件的愛和滿足,這時的嬰兒通常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到了幼兒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愛通常變成了有條件的愛,對於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會不接納和生氣,這會讓孩子瞭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這也是孩子形成自我界限的一部分方式。

作者説“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無原則的接受,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回想自己在孩子成長階段對自由理解的一些偏頗,在某些方面確實是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適當管束不等於限制,適時的干涉也不等於包辦,在家庭教育方面找到其中的平衡點並給予孩子恰當的管教、批評、提醒、幫助、敦促,這是每個家庭需要不斷摸索的,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管教方法。當一種舊有説話方式、思維方式、關注方式不再起作用時,不要再一味堅持,應該思考、改變、調整,既不能推卸責任,也不能盲目地堅守執着。

作者提到真愛的本質,是自我擴展而非自我犧牲,也讓我更理解了付出的意義,“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個人意願,核心動機是滿足自我需求”,我們為孩子所做的,其實也是滿足我們肯定自己的需求,而非都是自我犧牲,“自我犧牲的抱怨,潛意識藴藏的更多的是一種恨,渴望得到發泄”。

你是否有很多有驚無險的意外,是否有很多機緣巧合的驚喜,你認為這只是偶然好運嗎,有沒有想過這是一種在背後護佑着你的強大力量呢?如果真的有,你現在是在拒絕這樣的恩典,還是已經做好了接受恩典的準備?在信仰和恩典的章節裏,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內心的上帝”,藴藏在我們每個人潛意識中那強大神祕的力量,想接近它,需要我們放下自以為是,心中的淺薄,不斷地去學習,去質疑傳統宗教、文化、父母和童年經驗等狹窄的人生參照系。成長的路上我們並不孤獨,那個強大的力量可以給我們足夠多的好運,只要我們多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少用臆想去控制大腦,便能迎接恩典的降臨。

如果説心中的愛是上帝,那麼人性的懶惰就是魔鬼,它是愛的對立面,阻礙我們成長,阻礙我們接近內心的上帝。我們發出成長的意願,是受到愛(內心上帝)的召喚,所以我們才願意忍受痛苦、放棄幼稚,走向成熟。

2022年最新《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回想那晚《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捧在手中之始,我仿伄在茫茫沙漠上,隱約傳來一陣陣丁零丁零的駝鈴聲,循着鈴聲望去,遠處出現了一支駱駝隊,在條件惡劣的道路上艱難前行,這是在我腦海中閃現出的“絲綢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等等歷經多少磨難,將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他們用生命普寫了“絲綢之路”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書中第一部分寫的“自律”,所謂自律,就是以積極的主動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現實、保持平衡。對於推遲滿足感,我們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和一時成績的滿足,工作時要先難後易,克服自己工作拖沓的毛病,延長滿足感;而對於承擔責任,我們對待問題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我從《少有人走的路》書中的“吃蛋糕的習慣”,看到自己時有拖延的習慣,特別是時限寬鬆的事情,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時對自己認為不重要的問題或小事視而不見,或儘量忘記它們的存在。聯想到我的工作職責中有項業務是每年7-12月到質監部門年檢證件,可是每次都是等到最後一個月才去年檢,雖然沒有影響到工作,自己為什麼不能第一時間去年檢呢?假如未能按時年檢,必然造成工作上的被動,還會直接影響到有關企業相關工作的年檢。這可是“吃蛋糕的習慣”心理模式。其實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工作,在剩下的時間裏,其他工作確實變的相對輕鬆,工作一天下來心情也輕鬆。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這是我人生旅途上又一個學習成長的新起點。在慧達讀書會首先收穫的是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對愛的全釋,讓我學會愛,並且有愛他人的能力,知道如何去愛成為我人生必修課;再就是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用平凡的語言和一些生活中的瑣事,讓我身臨其中,踏上人生艱辛之旅,讓心智成熟之旅相當漫長,但是這並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恰恰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比較通俗易懂, 書中説“如果你是一個渴望成熟的人、一個正在成熟的人、一個因拒絕成熟而導致心理障礙的人,那麼,請你勇敢地翻開這本書吧!只要你有勇氣翻開這本書,你就一定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問題;只要你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就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我想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也許會有更多的人走出自己的“絲綢之路”。

2022年最新《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21世紀,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變快,伴隨而來的是人們心理問題增多。可能是學習壓力,也可能是工作壓力,總之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壓力,有的人內心強大就會自己解決而不至於做出極端的事,有的人並不能,就選擇各種逃避的方式,例如自殺。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作者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這本書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雖然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但是我們的卻是需要這些幫助我們是自己成熟起來。

因此接受挑戰,才可以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