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02K

為了深刻銘記自己讀書後的感想,都要好好的記錄在讀後感中,很多人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不知道怎麼開篇,直接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是最為關鍵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我討厭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我討厭讀後感7篇

我討厭讀後感篇1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採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係,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裏的一段話:“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湧流勇進,找尋屬於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我討厭讀後感篇2

讀完這本書最核心的收穫是:人的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從時間軸上來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個不停連續的點構成(我理解為隨着時間流動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樣,只要跳動就會離開原位置,但是剛開始跳舞的時候我們是不明確最後會停在那個點上的,不知道未來會遇到誰,發到什麼故事。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們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個此時此刻。

人是會隨着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最終會變化成什麼樣子,起決定因素的是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我們的現在就是曾經每一個選擇的疊加結果。換句話説,幸運是我們的選擇,不幸也是我們的選擇。——“人是會改變的”是本書論述的前提。

社會的最小單位是2個人,所以説人不可能脱離社會而獨自存活。譬如你生下來沒有人餵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處理人際關係。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為的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體現。處理問題的方式又和我們的性格有關,可以説,性格與人際關係相輔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負,這些都是人追求優越感天性過程中產生的。不管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因為無法達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無能的行為表現。自卑感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識。可以從完成小目標開始來增強對自己的瞭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結,思維邏輯是“因為我……所以做不了……”,強行給事件建立因果關係,以此作為不願意改變現狀的藉口。表現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際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沒有意識到是在不斷的對自己撒謊,在對他人撒謊,這種情況是很難改變的。

自負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顯示自己特別性的一種手段,以此營造出虛假的優越感。生活中也有誇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過去作為支配對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會拿原生家庭作為自己行為不當的藉口,本質上也是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用不幸顯示自己的特別,在弱勢的情況下仍然要掌控主動權,以達到避免傷害的目的。老話説,缺什麼就炫耀什麼。

那如何恰到好處地獲得幸福呢?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為了獲得別人認可的優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所以,幸福是獲得人際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達成兩方面的人生目標——行為層面的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心理層面對應的是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我認為完成這兩個人生目標的過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過程。

自卑、自信、自負是源於人追求優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負是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沒得到什麼”上,產生了“我無能”的意識。自信是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給予了什麼”上,產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識。自卑自負是以自己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發動戰爭攻勢的敵人,戰勝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戰敗了也要找藉口説服自己沒有輸。自信是以他人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賴的夥伴,想的是我可以為這個人、這個團體付出什麼,在貢獻中收穫價值感。自信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行(普通),並將關注點轉向可以努力改進的地方,最終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識。

自立的人有貢獻,有貢獻的人能與社會和諧相處,能和諧相處的人有價值感,有價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納自己的不足,能變得更好。

此外,作者還提到在人際關係中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即這件事的結果該由誰承擔?我們處理人際關係就好比可以將馬兒帶到河邊,可以鼓勵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們不能強行逼迫。就像孩子學不學,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能用武力等讓他屈服,這樣會讓親子關係僵化,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關於課題分離,作者提到的“回報思想”對我也是很有啟發——無論別人做什麼,最終決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歡請客請來請去的,喜歡aa制乾脆利落的人就會很困擾,覺得不回請又欠着別人什麼。這時候區分請是別人想請的,你可以拒絕,也可以選擇不回請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時此刻、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自我接納、信賴他人、為他人貢獻獲得價值感、課題分離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這就是我全部的收穫。

我討厭讀後感篇3

本書以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為基礎,以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的談話展開論述,以56篇千字短文組成。

提起心理學家,知名度最廣的是弗洛伊德吧,《夢的解析》是各大必讀書目裏的常客,精神分析法在文學電影評論上被廣泛採用。相比之下,阿德勒遠沒有弗洛伊德出名,有些觀點正好是弗洛伊德的對立面。這本書並非阿德勒所著,而是兩位作者基於他的理論撰寫而成的通俗類心理自助讀物。

阿德勒理論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反常識”,顛覆之前的認知,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生中的各種基本問題。

本書語言非常通俗,因此閲讀感非常好,閲讀速度快的人,1小時就能讀完第一遍。第一遍閲讀時我習慣劃出每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經典的例子,以後翻閲的時候只要看勾畫出來的重點就足夠了。

本書論述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 如何擺脱過去的創傷:我們的不幸是由自己選擇的,否定弗洛伊德的心靈創傷論,要從目的去看待現在的行為,而不是從過去的經歷找原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二 人際關係是一切煩惱的源頭:追求別人的認可,害怕被別人討厭,對他人抱有期待,是人機關係痛苦的原因,採用“課題分離”讓人際關係變得非常簡單,達到“共同體感覺”能得到幸福的人際關係。

三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而不是過去和未來

寫下對我啟發最大的幾個理論:

目的論

目的論與“原因論”正好相反。原因論認為,人生是線性發展的。我們的現在由過去決定,是過去的心理創傷導致了現在的自己,也就有了現在常被社會輿論提及的“原生家庭”禍害論、“父母皆禍害”。

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否認心靈創傷的存在,一個人目前採取什麼行動、有什麼樣的行為,不是過去的“原因”造成,而是現在他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所形成的。

高三有找過一個心理諮詢師,那時我第一次聽到原生家庭和精神創傷理論,這種原生家庭原因論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一切都是宿命難以改變”的消極心態中。第一次聽到目的論的時候,我是相當難以接受的。但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改變”看起來又容易多了。心理學有很多派別,各家理論都瞭解一些,是有益的。

例子s:

一個足不出户、無法工作、無法迴歸社會的年輕人,是為了此刻“不出門”,為了不出門也能得到父母提供的衣食住資源,所以才“製造出對出門的恐懼情緒”。

不是因為被對方的行為激怒,而是因為未掌握其他溝通方式,只知道用怒氣去震懾對方,所以才產生了“憤怒”情緒。

不是因為過去的心靈創傷,所以導致現在的抑鬱,而是因為想獲得關注,想得到關心,想成為人羣中特殊的人,所以選擇了抑鬱情緒。

不是因為有一個無能的上司,所以做不好工作。而是因為自己無法提出更好的建議,也沒有拒絕命令的勇氣,才把責任全都推在上司身上,製造出一個無能的上司。

這和初高中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切事物皆有其因果,原因在前,結果在後”是一個顛覆。

目的論對常規思維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讓我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事物。很多事情,要先被“看到”,才能有改變的可能。

課題分離

如果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生就簡單到讓人無法相信。

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的期待而活。因此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不應該憤怒。

辨別一件事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某種行為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的承擔者是誰?

例子1

孩子不願意學習,最終的後果是孩子來承擔。也就是説,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而所謂“為了你着想,你必須好好學習”,為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為了滿足父母自身對孩子的期待,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

阿德勒理論建議採取的方法是:

在瞭解孩子想幹什麼的基礎上,對他進行守護。我們只要告訴孩子,學習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要學習的時候,父母時刻準備着提供應有的資源和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進行干涉。不去命令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起“我能夠好好學習”的自信以及能力。

我們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例子2

回報思想的束縛

回報思想就是對他人課題的一種干涉,如果在人際關係中被回報思想束縛,就會產生“因為我為你做了什麼,所以你就應該給與相應的回報”。

我選擇為你做了什麼,這是我自己的課題。至於你如何對待我為你做的事情,則是你的課題。

例子3

我和父親的關係非常糟糕,當我下定決心要修復和父親的關係時,父親如何看待我對他的靠近,這是父親的課題,與我毫無關係,我也無法左右。發生改變的只是我自己,不應該抱着“我改變了,你就必須有所改變”的期待,不把“改變自己”當做操縱他人的手段。

必須有人先開始,由我來開始,即使對方不合作,那也是對方的課題。

共同體感覺

把他人當做夥伴,並能從中感覺到“有自己的位置”的狀態,就是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感覺是把對自己的執着(self interest)轉移到對他人的關心(social interest),是對夥伴持有無條件的信任。不去想“別人可以給我帶來什麼”,而是專注於“我能給別人帶來什麼”。

啟示1 不評價他人,不表揚也不批評,而是去鼓勵。

“你畫得很好。”“你做菜的手藝很好”。

“表揚”也是一種評判行為。這個行為透露了位高者對位低者的俯視視角,不自覺地營造出一種“我比對方高一等”的視角。表揚和批評這種賞罰教育,背後的目的都是操縱。很容易讓對方形成“我為了得到表揚,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去做某事”。

如果把反饋換成:

“我很喜歡你的畫,它的色彩讓我想到xxxx,畫裏的場景讓我聯想起xxxx,產生xxx的感覺。”

“我很喜歡吃你做的菜,偏甜的口味讓我想到我媽媽的手藝。”

不去評判他人,而是説出更加真誠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感激、尊敬和喜悦。

對方也會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從而感到自己的價值。

這裏也就回到了最開始的“共同體感覺”提到的:關注自己能給對方帶來什麼。

不是想聽到對方對自己的表揚,不是為了贏得對方的認可,所以才去做這些事情。

而是為了給對方帶去幸福感、帶去幫助,為了讓對方感到開心,所以才去做這些事情。

啟示2 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無條件地相信就是信賴。雖然有可能會遭遇背叛,但還是選擇相信,這就是信賴。

如果把人際關係都建立在“懷疑”之上,生活中處處充滿懷疑,這樣必定建立不起積極的的人際關係。

只有選擇了無條件的信賴,才可以擁有更加深厚的關係。

信賴是自己的課題,至於對方要不要去背叛,則是對方的課題。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麼做”。

我討厭讀後感篇4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生追求一個女生,結果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沒多久,他就覺得沒什麼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認為這就是一個渣男。

但是在《勇氣》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見,並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父母強烈反對你所選的工作,父親大發雷霆,母親痛哭流涕,甚至揚言斷絕父子關係。但是,作者認為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那並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進一步,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是剔除掉別人給你的外在壓力,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按照作者這個觀點,那麼這個男生只是“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罷了,那個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課題。

最近重新思考了這個想法,關於課題分離,似乎並不能簡單的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還涉及到了責任的問題。比如,我們是否可以不顧責任,任由自己選擇。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需要思考: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種承諾,應當承擔某種責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種承諾,是否可以不顧這個承諾毀約。或者説這些都無所謂,畢竟最後也是他自己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然後他就會看到這個選擇究竟是不是對他自己最好的選擇。如果是,那他繼續,承擔後果。如果不是,那麼他也就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想法,按照新的自認為的正確道路前行。

我討厭讀後感篇5

讀這本書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説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我們不論做什麼,最終都是想讓自己得到快樂。我仔細體會了一下,只要把“快樂”理解的寬泛一些,人生還真就如他所説,一直在尋找快樂的道路上。

為什麼説起了“快樂”呢?我一直糾結於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份一眼望去看不到前途,卻看得到退休的工作,沒有興趣也找不到價值。每天被自己的這些情緒麻痺着,免不了的怨言和負能量。這樣的心態,我怎麼能過的快樂呢,如果這樣的生活是不快樂的,那麼就與上述“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的觀點相悖了,既然認同了人生應該快樂,那麼需要改變的就應該是我現在的態度。也就是説如果不能感受到快樂,就不可以一直這樣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如何才能改變呢?感謝好友推薦,讓我讀了這本將大師的觀點深入淺出,用對話的模式講述出來的《被討厭的勇氣》,第一次讀到書名,我認為是“令人討厭的勇氣”,讀罷方知是“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本書語言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零基礎學員少了許多障礙,多了些思考、共鳴和感悟。同時也感謝這個勇敢邁出第一步,鼓起勇氣開始寫讀書筆記的自己。深夜,頂着感染“永恆之藍”的壓力。

一、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

哲人説,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了自己如何生活。

比如中學時期的經歷,讓我失去了對學校社團活動的興趣,選擇了安靜自由甚至散漫的大學生活,本科同學們的就業經歷,讓我決心要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沒必要哀怨過去的不如意,也不必抱怨現實的不温柔,是我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説,儘管有些不自由,但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也就是説及時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簡單的説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和休閒的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的這些話,感覺字字句句都在指向我,骨子裏我也不想安於現在的生活,也想奮鬥打拼成就一番事業,但真正遇到需要我做出改變的時候,比如去二營部鍛鍊,再比如辭職去大城市,我就拿不出打破平淡生活的勇氣。害怕新環境,害怕新領域,害怕新生活給我帶來的忙碌和不安,所以,最終我還是在原地,選擇了不去改變。

三、認真活在當下,跳好人生的圓舞曲

如果選擇不去改變,又會怎麼樣呢?我還是那個糾結抱怨的我嗎?當然不會再是了,閲讀本書的最大收穫就在於此了。引用一段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一是既然選擇了不去改變現有的平台,那麼就踏踏實實的認真過好現在的每一天,接納自我、接納現實,並學會如何利用好現有的東西,慢慢的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二是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體會“我可以在這裏”的歸屬感,這種感覺必須靠積極的參與和付出才能夠得到,也就是説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而這種價值感(我也把它理解為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三是不要過於關注山頂,我們腳下走過的每一步,度過的每一天都是人生這個旅程中美麗又獨一無二的風景。

四、人際關係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裏

哲人説,提到人際關係,人們往往會想起“兩個人的關係”或者“與很多人的關係”,但事實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麼“人際關係的王牌”就永遠掌握在他人手中。

十幾年之前,當我還是個小女孩,害羞靦腆不善於表達,從來不敢由我開始邁出第一步,以至於那個小男生,他到底是不是也喜歡我,應該是一直都無法解開的迷了。

哲人説,如果關係淺,破裂時的痛苦就會小,但這種關係在生活中產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進一步加深關係的勇氣之後,人際關係的喜悦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悦才會增加。

不敢説和大師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前期因為小男生帶來的遺憾,也令我痛定思痛,決心做出改變。與人相處中,付出真心,給予信任,鼓勵自己邁出第一步,學着主動表達,不畏懼拒絕,承擔風險,這樣也許會受一些挫折,但絕不會再留有遺憾。

我討厭讀後感篇6

之前我説過,我變成了一個油腔滑調,油嘴滑舌的人了。當時半調侃半認真的説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進來發現並不全然如此,可以説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種更加曲折的方式,繞了半圈。

最開始改變的嘗試是想着皮一點,將一些想法半認真半虛假的説出來,比如説特意給陸哥買,留的提子。然後發現還挺好玩,開始大家好像也覺得不錯,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結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歡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嘗試,放飛自我。中間我還產生了誤解,以為這正是我所喜歡,想要這麼做的(雖然那段時間確實很喜歡,也想這麼做)。但現在想來,這樣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只不過與此同時在其中也參雜了玩笑,虛假的成分。其結果就是在油腔滑調,油嘴滑舌上越走越遠,帶着幾分真心,幾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這一定程度上,這並不能説保持本心,仍然不過是換了一層馬甲的軟弱罷了,本質並沒有變。在很多關鍵的地方,仍然十分軟弱,十分被動,實際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時候仍然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傷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會嘗試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歡與討厭,想與不想,更加從心。但至少現在,還是做不到課題分離就是了,或許永遠也不想做到這個地步,或者不敢做到這個地步。

我討厭讀後感篇7

?被討厭的勇氣》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青年與日本哲人的一系列對話。日本的哲人重點向青年講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要義,告訴人們:“世界及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現在很多人都不會完全認可這種觀點,大家都生活中充斥着競爭、壓力和煩惱,複雜的人際關係總會把人們壓的喘不過氣。我想也正是這樣一種極具爭議的觀點才讓這本書變得更具魅力。這本書的筆記我整理了兩遍,寫下這些文字也僅僅是要對這本書的內容再次梳理而已。其實每一章都值得去吸收和消化,我僅僅是粗淺地記錄一下主線供大家參考:阿德勒心理學概要、自我接納、他者依賴—課題分離、他者貢獻、關於幸福的總結。

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簡單的理解是:“個體心理學”、“使用心理學”也可以看作是“勇氣心理學”。他不同於大名鼎鼎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地方在於,阿德勒否定“心理創傷學”。佛洛依德認為很多成年人的煩惱和痛苦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也就是每個人都揹負着曾經經歷過的種種陰影。而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也就是説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為了某種“目的”而活。比方説,一個人形容自己説話總是臉紅,他不敢去與人溝通。那麼按照佛洛依德的觀點也許要探究這個人小時候是否收到過某些“傷害”從而不敢表達自己。而按照阿德勒的理論來説,這個人也許是因為”害怕被他人拒絕“這個目的從而選擇了”臉紅“這個自我逃避的手段。又比方説有的人經常掛在嘴邊説自己脾氣不好,那麼按照此理論,他只是為了”震懾“住別人或者用更少的溝通控制別人這個目的,利用”發脾氣“這個手段去大發雷霆。臉紅也好,發脾氣也好都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在於這個人是否有勇氣去改變。

“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説,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所以想獲得幸福的關鍵也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承認我們是有能力改變的,並真切的付諸行動改變。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不足,比起用”兒時陰影“、”外界因素“為自己找藉口來説,改變其實是很難的。對大多數人來説保持現狀都是更加安心,更加簡單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幸福。改變難同等於幸福難。

自我接納

很多人都有羨慕別人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要真的問問自己:“你想成為別人嗎?”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成為別人,這件事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獲得幸福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自我接納。我們要知道“我”這個容器不可以更換,但是可以更新。”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彙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性格,廣義來説也是一個人的世界觀或者人生觀。阿德勒鼓勵人們分清“可以改變的事情”和“不可以改變的事情”。當然我們的出身、父母、家庭、國籍等因素都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自由的對可改變的事情進行“重新選擇“。我們要告訴自己:”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自己。“如果想獲得幸福就要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學會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

課題分離

説到他人的問題就不得不的提到煩惱二字。書中提到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我覺得這樣的煩惱在我們國家就更為明顯。因為中國的文化裏有一種“恥文化”,人們都十分在意自己的“面子”。在過去的農村就更為明顯,就像李銀河老師説提到過的,在過去的農村人們會花很多錢去辦“紅白喜事”也不會投資錢在改善生活和教育子女上。這種落後都在於人們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在意自己所謂的“面子”。阿德勒心理學也提到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但是人們又不得不面對人際關係這個課題,這就好比是每一個人的義務一樣無法逃避。所以切斷煩惱的根源也在於如何去處理人際關係。書中提到了一種方法那就是做好—課題分離。我們要做到不去妄加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判斷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如果不需要你承擔的結果那就是他人的課題,也就真的不需要你去妄加干涉了。書中阿德勒舉例説,心理諮詢輔導認為,被輔導者是否改變並不是輔導顧問的課題,最後還是要被輔導人自己去下決定做決定,輔導顧問師不能干涉的。正如一句諺語所説:“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課題分離很容易被消極化,其實他並不是讓我們對他人放任不管,而是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的課題,讓自己和他人由自己處理課題的自信和能力。尤其在親子關係中更是如此,作為父母更要讓孩子認識到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如何把自己的課題做好,為自己做好。

人際關係按照距離和深度大致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課題。這三個課題的分離難度是遞增的,給人們帶來的煩惱也是遞增的。其實人生這三大課題中工作課題是相對簡單的,倘若有人不喜歡這個工作大多都是因為在工作中受到了批評、被貼上了無能的標籤、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當你離開這個工作的時候,這個煩惱也被剪斷了,工作課題是很容易被處理的。再者就是交友課題,在這樣一個”友船翻“的時代,很容易瞬間失去一個所謂的閨蜜或者知己。愛的課題其實最難的,按照深度來看親子關係又難於夫妻關係。因為親子關係是不會被任何因素割裂的。因此父母對孩子做好課題分離也是幫助自己和孩子獲得幸福的關鍵。

以最難的親子關係為例,父母和孩子也要做好課題分離。這種分離和放任完全不同,放任是指:“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的態度。”相反阿德勒主張:“在瞭解孩子幹什麼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如果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能做到親子關係的課題分離是一個相對較大的課題,這樣是幫助父母減少生活的煩惱和負擔更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課題,給他們獨立和自信的能力,更是給予孩子獲得幸福的勇氣。只有接納自己,過好此時此刻的自己才是幸福的開始。

做好課題分離,幸福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的重要指標。

他者貢獻

做好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係的一個入口,只需要我們記住:”在意我們臉的只有我們自己。“那麼人際關係的終點在於:“共同體感覺”即“把他人看做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做“共同體感覺”。阿德勒告訴我們要把對自己的執着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一點其實是讓我們找到幸福的導航,我們要按照這樣的方向去生活,不去向外尋求認可和肯定(那是他人的課題不是自己的課題)只需要從心底信賴別人,相信別人是自己的夥伴(至於別人怎麼對待我們也是他人的課題),從我們自己做起不去計較別人的反饋,由內而外的獲得自由的幸福。比如工作也是一種他者貢獻,我們工作更多的是要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而非單純的滿足,在我們做好自己對集體貢獻的同時,收穫了歸屬感從而回歸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即自我接納)。

共同體的概念無限大,可以讓我們用宇宙觀的視角看問題從而也可以化解一切問題。你不在這裏工作,也會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離開家庭你還有國家,離開國家還有世界......有無限大的共同體讓你找到自己的歸屬和價值,因此每個人都無需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實踐中阿德勒提出了“橫向關係”的概念,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要做到“不表揚”也“不批評”,因為這樣的表達方式都來自於你對他人的不平等關係。比如你表揚別人,那一定認為那個人的位置比你低,一定有等級產生。批評就更是如此。這樣有等級對對話都是一種“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的縱向關係。阿德勒心理學強烈否定賞罰教育也是因為它是為了操縱孩子。我們只需記住無論是老闆、公司職員、家庭主婦、同性戀、異性戀都跟人的價值毫無關係。人與人之間“雖不同但平等”。學會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表達,尤其是一句”謝謝“真的足夠表達你對他人的感謝和肯定了。這也讓我想起《零極限》那本書中提到的四句箴言:”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些都是橫向關係的很好的展示也是獲得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核心。

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用”存在標準“代替”行為標準“,每個人的意義在於他的存在而非他的行為。這一點特別能夠幫助老人和失業的人找到幸福的座標。很多”工作狂“都只能狹隘的靠”行為標準“來認可自己的價值,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庭的不和諧來自於“生產者”。他們很容易因為自己是生產者來以不平等的方式對待其他家庭成員。比如很多父親會以掙錢養家為由拒絕陪伴孩子、對妻子動怒、支配家人等等。書中提到每個人都有不是生產者的時候,退休的人、重病的人等等。我們要有勇氣用“存在標準”來接受自己從而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比如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她做的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對他者的貢獻,這種貢獻就是一種幸福。很多貢獻都是看不見的,而我們自己要感受這種“貢獻感”,這種感受就是幸福。甚至是重病在牀的老人,他即使無法做事,全家也因為他還活着而倍感幸福和喜悦,這也是一種貢獻感,更是一種“存在標準”下帶來的幸福和自我接納。

關於幸福的總結

“世界及其簡單,人們隨時都可以獲得幸福。”人生不是一條設定好終點的線而是點的連接。我們只要此時此刻充實就可以獲得當下的完整和幸福。你的世界只屬於你自己,不能靠他人改變而智能靠“我”來改變。阿德勒説:“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從接納自己開始不去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被他人妄加干涉;信賴他人,無條件的相信他人視他人為自己的夥伴而非敵人;從我開始進行他者貢獻,體會貢獻感帶來的幸福感,最後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歸屬;最後再次迴歸到對自我的接納。

哲人説:“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請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很簡單,並不是什麼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麼必要令其過於深刻。並且還要記住一點。站在現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於完結狀態。”

願我們每個人可以認真但不深刻地過好每一個幸福的當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