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區工業經濟暨科技人才大會上的講話材料

來源:巧巧簡歷站 9.06K

歷史的進步,總少不了艱難曲折,關鍵是要始終堅信前途是光明的;企業的發展,總免不了起起落落,關鍵是要能夠在低谷時踏實奮進、在高峯時居安思危,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更是事業健康發展的滄桑正道。本站小編蒐集整理了在全區工業經濟暨科技人才大會上的講話材料,歡迎參考。

在全區工業經濟暨科技人才大會上的講話材料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裏召開全區工業經濟暨科技人才大會。這次會議是全區年度全面部署會議的最後一個會,是“壓軸戲”。主要目的是樹立一個鮮明的導向:工業是海陵的“第一方略”,創新是海陵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海陵的“第一資源”,必須打響工業發展的當頭炮,奏響科技創新的新樂章,吹響高端人才的集結號。去年,市委藍紹敏書記在海陵調研時明確提出,海陵要“重振雄風、再創輝煌,奮力爭當全市轉型升級先行區”。我感到,“重振雄風、再創輝煌”,首先要重振工業經濟的雄風,再創工業經濟的輝煌,正是海陵老工業的輝煌史造就了泰州的城建史,正是海陵老一輩企業家的奮鬥史書寫了泰州這座城市的創業史。然而,隨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隨着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如今的海陵工業已經站到了“二次創業”的重要關口,“重振雄風、再創輝煌”,已經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全社會期待海陵新一輪的實業精神、新一輪的上下求索、新一輪砥礪奮進的“振臂一呼”。面對着嚴峻複雜的發展之勢,面對着風起雲湧的改革之潮,面對着中心城區工業發展的轉型之痛,海陵的工業路在何方,海陵的企業如何發展,海陵的園區怎麼壯大,這一個個問題是我們每一個對海陵有感情,每一個對工業有熱情的人都必須直面回答的問題,都必須痛定思痛的問題。利用這個機會,我想就自己思考的十個問題,和大家共同探討,希望能激發大家的思維,更好地認識我們工業發展的不足,為海陵工業的快發展理清方向,摒棄爭議,形成合力。

我的第一個問是:海陵工業發展質態究竟怎麼樣,如何評價?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就是要讓我們冷靜思考、客觀分析海陵工業發展的現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樂觀。不妄自菲薄,就是看到海陵工業在過去這樣嚴峻的形勢下,總體保持了平穩、健康、向上的發展勢頭。去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5.1億元,同比增長6.8%;實現一般納税人開票銷售429.5億元,同比增長2.2%;虧損企業個數由28家減少至12家;新增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25家、10億元以上企業5家。客觀講,海陵工業整個質態是向好的,成績來之不易。不盲目樂觀,就是要看到問題、看到癥結。問題不可怕,就怕看不到問題,那就麻木了。一看經濟指標。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税總額、利潤、工業開票銷售、工業用電量以及工業設備投入申報抵扣等一系列指標,海陵全部低於全市平均水平,最少的低4個百分點,最多的低10個百分點,差距比較明顯。二看重點企業運營效益。去年,我區9家重點工業企業共完成產值452億元,同比增長2.6%,低於全區平均增幅近6個百分點。今年的開局也是喜憂參半,中海瀝青、陵光集團分別因為產品價格下跌和部分產能轉移,銷售、產值大幅下降,直接影響海陵全年税收。三看工業發展後勁。目前我區工業大項目、好項目偏少,與周邊市區相比,無論是在建項目還是儲備項目的數量體量,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工業總投資額全市最低。指標的差距就是質態的差距,投資的差距就是後勁的差距。面對這些差距,我們決不能盲目迴避,更不能灰心喪氣,必須拿出攻堅克難的勇氣、卧薪嚐膽的志氣,正視差距、奮力趕超,全面打贏新一輪海陵工業發展的攻堅戰。

我的第二問是:海陵要不要主攻工業經濟,如何主攻?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仍然有一些同志對海陵發展工業存在認識誤區。一是認為海陵是中心城區,工業重要性大大下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應當讓位於服務業。二是認為海陵資源有限,發展工業受到制約,加之工業投入成本高、產出週期長、利潤空間有限,短期難以出成績,更熱衷於短、平、快的項目。我們有些同志政績觀出了問題,不想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情,最希望是我任內定的,我任內就要看到成效。我們現在的基礎都是一任接一任的領導,一任接一任的企業,幫我們奠定的。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為今後的發展、為城市的長期繁榮,做出我們這一任、這一屆應有的貢獻,不能總是在前人栽的樹下乘涼,不去為後人做些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發展工業就是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三是片面地把工業和污染劃了等號,認為工業就是污染的罪魁禍首。這些誤區來自於對宏觀形勢的錯誤判斷和對海陵發展階段的片面認識。一方面,當前歐美髮達國家都在紛紛迴歸實體經濟,美國也在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另一方面,新常態下看待海陵工業的地位和作用,必須把區情實際琢磨透,把產業規律研究好。從發展的階段和規律看,我區正處於工業化後期,工業經濟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從税收貢獻看,工業税收佔全區税收總額的45%左右,工業税收的優勢就是穩定,沒有大起大落,可持續性較強,工業的支撐作用短時期難以替代;從製造業與服務業、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係看,只有發展製造業,才有就業人員,才有消費人口,才能聚攏人氣。有了人氣,才有產業,才有税收。因此,我們要始終把工業立區、工業強區作為“第一方略”,堅決摒棄“去工業化”的狹隘思想,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努力做大做強工業經濟。要始終把工業發展作為對幹部的“第一要求”,引導各級幹部真正重視工業,全面加強工業經濟的領導力、執行力和凝聚力。要始終把資源要素向工業集中傾斜作為“第一導向”,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要優先向工業集聚,扶持政策要重點向新興產業、高成長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傾斜,全力推進海陵工業經濟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我的第三問是:海陵工業經濟發展路徑在哪裏,如何定位?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就是由於海陵作為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已經成為工業經濟加快發展的主要制約。作為中心城區,肯定不可能粗放式發展工業。我想,“路”主要有兩條,一是集約發展,二是轉型發展,概括起來就是“四換並進”。第一換是“騰籠換鳥”。就是要通過新體制牽動、新機制驅動、新產業拉動,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產業,積極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加快實現工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這個“換”既有企業自身的“騰籠換鳥”,也有政府推進的“騰籠換鳥”,更多的是企業市場行為。第二換是“機器換人”。就是要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使用技術更加先進、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工藝設備替代低端勞動力,有效實現減員增效、減能增效、減耗增效、減污增效和提高優質產品率、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四減兩提高”目標。今後工業4.0也好,智能製造也好,其核心都是機器換人。第三換是“空間換地”。就是要牢固樹立“寸土寸金”的集約意識,鼓勵企業建設多層廠房,“向空中要地”,以有限的土地資源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土地的永續和高效利用。今後的項目原則上是建多層廠房,向空間發展。第四換是“網絡換市”。“互聯網+”是時下的熱門話題,如何“讓工業擁抱互聯網”是我們相關部門和企業家們要做的大文章。要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拓展新市場、拓展新空間、拓展新領域,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載體,助推跨界經營、跨界競爭、跨界發展,讓企業的發展脱胎換骨。

我的第四問是:海陵工業企業到底強不強,如何培育?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企業是工業的細胞,企業強則工業強。海陵的企業強不強,規模和效益這兩個指標最能説明問題。從規模上看,撤市建區之前,我們有春蘭集團這類國內響噹噹的大企業,但現在幾乎已經沒有能夠在省裏叫得響的企業了,骨幹企業的支撐力越來越弱;去年我區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18家,但因停產、關閉、搬遷和業務收入下降等原因,退出規模以上企業也是18家,也就是説,規上企業增加數為零。從效益上看,部分重點企業產值、銷售出現負增長,企業效益出現一定滑坡。此外,近20年來海陵沒有一家企業在主板上市。這些數據大致能反映目前海陵工業企業的發展狀況和整體實力。可以説,海陵具備優勢的工業企業有些仍然是老泰州留下的“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也是一種“啃老族”。下一步,我們必須突出重點企業、骨幹企業,大力扶持,精心培育,力促它們加快成長為“行業小巨人”。一是引導企業加快調整產品結構。要鼓勵企業圍繞產品鏈的高端、價值鏈的高端,積極尋找新項目、開發新產品,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產品的高新化、高端化、品牌化。二是引導企業加快調整資本結構。資本是企業成長的催化劑,股權是推動合作的融合劑,企業在資本運作上一定要解放思想、敢於突破、勇於作為。要加快企業上市步伐,這一點是我們培育企業重點推進的。實事求是講,當前海陵具備上市條件的工業企業是有的,在座的企業未來都有上市的可能,關鍵我們要有上市的這份信心、這份膽識、這份毅力。現在上市的渠道很多,有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只要在這上面能夠有所突破,就能夠加速企業的裂變式成長。三是要引導企業加快調整投入結構。企業在這方面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膽突破,不要擔心股權讓出去就是失去對企業的控制。企業讓出去一部分股權,得到的卻是高端的資本、國際的品牌、市場的份額,可以在更高平台上,實現更大跨度的發展。

我的第五問是:海陵工業項目到底多不多,如何突破?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海陵的項目招引面臨着夾縫中求生存的壓力,好的工業項目更是屈指可數,項目不多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海陵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近年來我們的工業項目中存在一些亮點,比如LG配套產業園的規劃建設,林海雅馬哈電動車項目一年就上馬投產,罡陽動力轉向器項目即將投產見效了。我們項目最大的問題是推進不快,抓項目就怕抓抓停停,想到就問,想不到就擱置一邊,是一種葉公好龍式的項目熱情。大家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仍然存在一些只見意向不見簽約的“影子項目”、只見簽約不見開工的“協議項目”、只見開工不見建設的“圍牆項目”、只見廠房不見效益的“空巢項目”。市委決策非常正確,如果我們真正埋頭幹三到五年,每年真正有三十到五十個億元項目上馬,不愁經濟發展不起來。工業項目的突破在於三個方面。一要抓好工業項目的策劃招引。項目儲備不足,是當前的一個突出問題。要把項目開發作為工業項目建設的“頭道工序”,深入研究產業發展趨勢,緊盯國際資本動向和科技創新成果,用新思維、新理念策劃生成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招引一批種子企業、龍頭項目、補鏈項目。這裏我特別想講的是,在座的企業家既是企業發展的當家人,更是我們招商的主力軍,你們的資源最豐富,你們對市場最敏感,拜請大家多邀請客商到海陵來投資興業,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贏。二要抓好技改項目的實施。技術改造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在項目的同時,要圍繞現有企業抓好技術改造。在經濟增長乏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業不改造、不提升,發展空間將越來越窄,做大做強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有投資能力的企業要抓緊時機新上項目,不僅侷限於鋪攤子、擴產能,更要注重內涵式提升,重點圍繞信息化改造上項目,圍繞裝備改造上項目,圍繞市場導向上項目,圍繞淘汰落後產能上項目,以技術改造的有力推進,拓展企業新的發展空間。三要抓好在手項目的建設達產。四套班子負責人掛鈎服務重點項目,要做到真服務,真解決問題。當前,每週召開一次工業項目聯席會議的形式是很好的,相關負責同志必須及時調處項目建設中各環節遇到的難題,以周為節點推進重點工業項目快建設、快投產、快達效。

我的第六問是:海陵工業載體到底優不優,如何完善?

海陵發展工業的載體,東有海陵工業園區,西有新能源產業園,再加上西北工業片區和規劃中的蘇陳工業園區,就主城區而言,工業發展的載體並不算小。但載體“有而不優”的問題十分突出。一是產業集聚度不強。近年來,我們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整體進度是快的,道路比以前闊了、路燈比以前亮了、綠化比以前多了,但是最核心的問題是入駐的企業還不夠多,建成的項目還不夠多,物流、人流、資金流還不夠多。二是配套不完善。現在我們園區的“七通一平”標準基本都達到了,但是居住消費的生活配套和公共創新的服務配套仍亟待提升。三是瓶頸制約明顯。融資成本高、用地供需矛盾大、高層次人才緊缺等方面的制約依然存在。園區是招商的平台、項目的搖籃,園區的建設水平,代表着一個地區的開放程度,體現了一個地區的創業氛圍。產業需要集聚發展,企業家喜歡抱團前進,這是市場的規律,也是園區發展的路徑。一個園區規劃越科學、配套越完善、建設越有品位,客商就越放心,就越願意來投資。為什麼有些客商來了又走了,有些項目簽了又廢了,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因為我們的園區缺少核心競爭力,導致客商不放心、項目難落地。因此,只有抓住園區才能抓住工業發展的關鍵,只有建好園區才能贏得未來發展的優勢。一要做響園區的特色品牌。海陵的園區發展必須走品牌化、特色化的道路。要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堅持主導產業,堅持特色發展,把園區的特色板塊打造出品牌效應。二要完善園區功能配套。產城融合是園區成熟的標誌,必須進一步強化生產功能配套,提升生活服務配套,切實增強園區綜合承載力和競爭力。對一些公共平台和配套設施,可創新機制,依託龍頭企業或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三要加快園區提檔升級。大力推動現有園區與長三角高水平園區、國內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共建,藉助先進園區的理念優勢、產業優勢、招商優勢,加快自身發展。

我的第七問是:海陵企業創新強不強、人才足不足,如何提升?

近年來,我區相關部門、鎮街、園區和企業在科技上投入的精力不小,為留住人才花費的財力也不少。但客觀講,海陵企業的創新力度還不強,高端人才還不足。一是企業研發投入不夠。全區一半以上的規模企業還沒有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而已經建立的研發機構有些還沒有有效運轉,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還不強。二是人才結構不優。高層次的產業人才較少,缺少實用型、創新型人才。據統計,全區企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僅佔7%左右,領軍人才和專家型人才更是奇缺。三是高級管理人才匱乏。一些企業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對企業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不夠重視,對各類企業家研修培訓參與不夠積極,接受新理念、新知識的意願不夠強。應該説,創新和人才是企業抵禦市場風險、實現盈利發展的關鍵。我們的企業必須堅持把高層次人才引進作為科技創新重點,通過創優研發環境、拓寬招才引智平台,進一步引進、培育、留住人才,努力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一是更大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企業要充分認識到,生產投入是今天的GDP,研發投入是明天的增長點,要捨得在創新上花本錢、在研發上下代價。政府部門要認真落實科技創新優惠政策,加快推行科技創新券,引導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切實增強核心競爭力。二是更大力度引進人才。我們的企業家一定要破除“沾親帶故”的家族管理模式,面向社會廣開門户,招引天下英才為己所用,努力實現向現代企業的轉型。三是更大力度留住人才。人力既是資源,也是資本。我們的企業家要踐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同舟共濟的發展理念,為人才成長創造温暖寬鬆的工作氛圍、和諧合作的勞資關係,超越簡單的僱傭關係,讓每一個員工在自我價值的實現中成就企業的發展目標。

我的第八問是:海陵工業經濟的發展環境怎麼樣,如何提升?

工業發展環境怎麼樣,企業家最有發言權。不可否認,過去我們雖然開展了“三服務”活動,但服務還是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工作還是有一些缺位的現象。在行政效率方面,有時候過於強調海陵自身審批權限的缺失,導致招引實施的項目審批時限偏長、效率偏低。在服務擔當方面,個別部門缺乏服務的主動性,存在權力尋租和部門利益至上的情況,習慣於矛盾上交。我一直強調,衡量一個地方發展環境好不好,就是“企業不需要時,要感覺不到政府的存在;企業需要時,要感覺到政府無處不在”。最近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有一個議題頗引人注目,就是“政商關係新生態:君子之交,相忘於江湖”。應該説,新常態下的官商關係,既不能“勾肩搭背”,也不能“背對着背”,而要“各安其位、各負其責、各得其所”。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政府一定要管好企業“圍牆外的事”,決不能插手企業“圍牆內的事”,讓企業集中精力加快發展。一要營造高效的政務審批環境。李總理説:政府有權不能任性。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程跟蹤、全力幫辦、全面落實,打造“最少環節、最短線路、最低時限、最高效率”的政務環境。二要營造良好的政府服務環境。對出台的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決不允許搞短斤少兩,決不允許開空頭支票。區委督查室和效能辦要定期督查,對辦事拖拉、推諉扯皮的問題要頂真碰硬,嚴肅追究責任,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三是要營造公平的法治社會環境。不管國有、民營、外資哪種成分,不管大、中、小、微哪種規模的企業,都要公平對待、全力扶持。要依法整治企業和項目周邊環境,嚴厲打擊阻工擾企、欺行霸市等違法行為。

我的第九問是:海陵幹部抓工業的能力怎麼樣,如何強化?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抓工業經濟專業性很強,外行領導內行,絕對不行。當前,從基層反映情況看,海陵有些抓工業的基層幹部的責任意識、能力水平和精神狀態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三種傾向:一是學習不夠主動。個別鎮街園區分管工業的同志對轄區內的工業發展情況還不是很熟悉,甚至簡單把抓工業理解為“盤數據”,僅僅圍繞報表數據做文章,對工業企業運營研究不深,不能與企業一起謀劃發展的思路,不能主動向企業家學習,不會跟企業家交流業務。二是態度不夠積極。一些幹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擔當不夠,無意幹事,一心只想當“太平官”,企業有困難該他管的事情,不能迎難而上、化解矛盾;有些鎮街園區分管工業的同志,認為自己不分管招商就對招引工業項目漠不關心,甚至對一些招引的工業項目都不瞭解,造成工業項目管理服務上的“天然脱節”。三是思想不夠解放。個別基層抓工業的幹部思維僵化,對一些問題和矛盾,不是想着如何抓緊解決,而是抱着條條框框辦事,不求變通,不善變通,不敢變通,讓企業家感到事難辦、效率低。這些問題,組織部門以及鎮街園區負責同志要認真思考。我們基層抓工業的同志必須加強經濟學習,認真研究市場,儘快成為研究工業的“行家裏手”。一是要強化抓工業經濟主動性。以強烈的責任與擔當,主動幫企業出點子,敢於幫企業解難事,不僅要當好“救護隊員”,更要當好“天氣預報員”,為企業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二是要強化抓工業經濟的精準性。逐行業、逐企業、逐項目梳理排查制約發展的難點問題、關鍵問題,“一企一策”開展個性化服務,把服務做到企業急需處、做到企業家心坎上。三是要強化抓工業經濟的及時性。對企業反映的問題,能解決的要立即解決,不能立即解決的要在制度層面加以研究,無法解決的要及時做好溝通解釋工作,確保黨委政府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的迴音,始終高於企業對困難問題訴求的呼聲。

我的最後一問是:海陵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怎麼樣,如何加強?

我們在座的企業都是全區的重點企業,在座的企業家都是我們的精英,搞企業有着豐富的經驗和閲歷。如果講企業的創業精神,這裏,我想給大家講一講華為集團任正非以及他所倡導的企業文化。華為集團的創始者任正非是中國最神祕、最低調的總裁,在他的帶領下,華為集團已經挺進世界500強,成為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供應商。1978年任正非從部隊轉業後,來到了當時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最初的幾年,任正非四處打工,錢是賺了一些,但是自己事業上的發展卻沒有什麼新的突破。任正非開始重新思考,如果要想事業有所發展,還得自己創業。下定決心後,任正非用幾年打工累積下來的錢在1987年創立了華為公司。此時的任正非已經43歲,可謂是“高齡”創業。最初建立的這個公司,只是靠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產品獲利。當時在深圳,這種類型的公司一抓一大把,大家活得都不錯,很舒服。但任正非的與眾不同此時顯露了出來,做了兩年之後,他放着舒舒服服賺錢的生意不做,自己搞起了研發,做自己的產品。1990年,幾十個年輕人跟隨着任正非來到南山一個破舊的廠房中,開始了華為的振興之路。任正非常説,“華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而華為文化正是任正非雷厲風行性格的集中體現。任正非給華為塑造的企業文化有三條。第一是狼性文化。狼性文化是華為的生存法則。任正非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華為的冬天》,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2001年。當年華為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達29億元,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此時任正非大談危機和失敗,既可以看作是他為IT業敲響的警鐘,更可以説是他與生俱來的強烈的憂患意識。任正非將狼性文化注入到華為的精神,認為狼有三種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覺;其二,反應敏捷;其三,發現獵物集體攻擊。他説,華為全員必須做到屁股對着老闆、眼睛盯着客户,感知客户的追求、感知市場的變化,一旦聞到肉味、看到機會本能撲上去,這就是狼性最本能的進攻。在華為,對這種狼性的訓練是無刻不在,對未來憂患也是無刻不在。第二是烏龜精神。烏龜精神是華為的追趕法則。隨着國際市場的開拓和全球競爭的展開,華為開始強調“烏龜精神”。所謂烏龜精神就是後發追趕,永不停滯。華為從2萬元創業資金艱難起步,從默默無聞的深圳企業,到成為如今全球數一數二的通信設備商,用了26年。而這其中,華為的國際化之路走了15年,可謂是步履蹣跚。面對國際上強大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很多人不解,華為為什麼能活到今天?為此任正非寫過一篇《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文章。任正非説,華為相對還很弱小,面臨更艱難的困境,要生存和發展,沒有靈丹妙藥,只能用別人看來很“傻”的辦法,就是艱苦奮鬥。在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國際巨頭紛紛衰落的時候,正是華為這種後髮式的追趕、這種永不停滯的追趕,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僅使其在國內飽受讚譽,受到追崇,而且也使得全世界1/3的人使用它的服務。第三是眼鏡蛇特質。這是近年來華為強調的管理組織要有“蛇形”變陣。任正非説,時代變化太快,流程管理不能僵化,要跟上時代變化,為此華為需要實現流程化,就像一條蛇,蛇頭不斷隨需求擺動,身子的每個關節都用流程連接好了。蛇頭轉過來後,組織管理就能跟得上變化;如果沒有流程化,蛇頭轉過去,後面就斷了,為了修復這個斷節,成本會很高。華為人認為,眼鏡蛇的頭部就像業務前端的項目經營,而其靈活運轉、為捕捉機會提供支撐的骨骼系統,則是管理支撐的體系,這就是公司管理體系的基本架構。

我相信,無論是任正非的傳奇經歷還是華為的企業文化,肯定對諸位企業家有很深的啟發。我感到,凡是有志於在全球化中馳騁、在市場化中闖蕩、在新常態中跨越的企業家,都應有更為開闊的胸襟、更為高遠的境界、更為激揚的鬥志。當年在改革開放的初潮中,老泰州率先崛起過一批民營企業,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勇於突破種種禁區;別具智慧,靈活變通,善於摸着石頭過河;踏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開拓出一片片市場競爭的藍海。今天看來,這種企業家精神依然彌足珍貴。在市場經濟深化中,在全球經濟融合中,我們的企業應當發揚傳統,昇華境界,登高望遠,整裝再發,讓創新創業的精神在海陵的每個企業都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同志們,歷史的進步,總少不了艱難曲折,關鍵是要始終堅信前途是光明的;企業的發展,總免不了起起落落,關鍵是要能夠在低谷時踏實奮進、在高峯時居安思危,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更是事業健康發展的滄桑正道。當下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妄自菲薄,而應該是自尊自強,不屈不撓,在新一輪市場競爭的洗禮中實現海陵工業發展的新轉型、新跨越。今天我講了自己對海陵工業發展深入思考的十個問題,這些問題既是提給大家的,也是提給我自己的。希望大家今後跟我一起更加珍視海陵工業的良好基礎,更加珍惜海陵工業的重要機遇,更加珍愛海陵工業的蓬勃事業,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加快發展工業經濟,為海陵重振雄風、再創輝煌作出工業經濟應有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