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44K

教案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們肯定要強調聯繫實際,對於教案的制定,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們的接受能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6篇

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銘”這種文體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

2.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二、課型

新授課

三、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文章內容,掌握託物言志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達自己的節操和情趣的。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曾經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裏三房三廂的屋子就是我們如今所説的三室三廳;可是當地的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文人是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知縣強迫這位文人在半年的時間內搬了三次家,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後成了一間只能容納一牀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學們是這位文人,你們會怎麼辦呢?

我們的文人用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選擇寫了一篇文章,立於房門前。那今天呢,我們就要來學習這篇立於房門前的文章《陋室銘》,一起了解這位文人是怎麼想的,請大家翻到書本第173頁。

(板書:陋室銘 )

(二)教師活動:作者及文體介紹

同學們知道這位文人是誰了嗎?

是的,就是劉禹錫。

(板書:劉禹錫)

那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他所瞭解的劉禹錫呢?

明確:劉禹錫,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給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在書上註釋一中有解釋,同學們注意勾畫。

(三)教師活動:範讀

現在呢,老師先讀一遍課文,請大家注意:①聽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標註。②聽清斷句,停頓的地方也要進行標註。

好了,現在該同學們來展示了。(起讀)

同學們讀的很好,請注意以下幾個字。 苔(tái)痕 案牘(dú) 鴻儒(rú) 吾(wú) 德馨(xīn)西蜀(shǔ)(或:連這幾個比較難的字也讀得很準確,我們再來着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牘(dú) 鴻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師活動:翻譯課文

根據同學們課前的預習,老師在這想先考考大家。誰能為老師解釋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談笑有鴻儒的‘鴻儒’, 往來無白丁的‘白丁’,無案牘之勞形的‘案牘’”。

明確:馨: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鴻儒:博學的人。白丁:平民。案牘:官府的公文。

同學們都解釋的非常準確,看來有很認真的預習。這些字詞,在我們第174頁課文下方,都是有解釋的。學習文言文,就要學會將文言文翻譯成我們今天所用的現代漢語,我們來回憶一下原來老師所説過翻譯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幹什麼呀?(生:字字譯)然後呢?(生:補差漏)最後呢?(生:變雙變序),大家都記得非常清楚,那現在老師就想先請同學們按照這個方法將課文翻譯一遍。

明確: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於深,有龍就能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葱,映入簾裏。(這位同學把長翻譯為長到,入翻譯為映入,非常好)和我談笑的有博學的人,和我往來的沒有平民。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閲讀佛經。(這裏呢,老師要稍微説一下,“亂耳”和“勞形”這裏我們翻譯為使兩耳擾亂,和使身體勞累,那這裏我們就可以翻譯為)沒有奏樂的聲音使我的兩耳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這好比)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説:“有什麼簡陋的呢?”(這地方老師發現這位同學把“有”字翻譯在最前面,翻譯為:有何陋之。稍微給同學們説一下這裏是賓語前置的句型,“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以後我們只要看到“何……有”我們就要知道這是賓語前置。

同學們都翻譯的很好,在我們對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後呢,老師現在想請同學們再一次的朗讀課文,這次要帶上你們的理解。(起讀)

(五)教師活動:分析課文

這一次讀課文後你們是不是覺得文章朗朗上口呢,這個就是老師剛剛所説銘文的特徵了,是用韻的,現在你們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韻的。

明確: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同學們都找的非常準確。

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陋室銘。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明確: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寫的是山呢?

明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那哪一句是描寫的水呢?

明確: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説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作者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先寫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來比喻陋室,這種寫作手法叫做比興。

(板書:比興 山和水)

我們瞭解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我們的陋室,陋與不陋在於什麼呢,哪位同學用文中的話回答一下老師。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説明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這裏“馨”字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它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説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樣的陋呢,我們就一起繼續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青苔,可見房子是怎麼樣的。

明確:常年失修,極為簡陋。

房子已經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都長滿青草,這居住的環境也是荒涼冷落。這一句呢,我們可以看出是在描寫陋室的環境。

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明確:對偶。

(板書:對偶 描環境)

對偶是指用數字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苔痕”相對? “草色”。“階綠”相對?“ 簾青”。“上”相對?“入”。

陋室的環境是古樸,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 哪位同學能用文中的話告訴老師一下呢?

明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我們可以知道來他這做客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學問平平的人。俗話説,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説,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這兩句用了襯托,襯托我們屋主是怎樣的人?

明確:德才兼備

是呀,襯托出屋主是一個德才兼備,具有高雅脱俗情懷的文人。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

(板書:襯托 誇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們再一起看看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他們在陋室裏很隨性,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宂的公文勞累身心。我們可以看出這句在話生活。這裏呢,老師發現作者又用了一種寫作手法,同學們告訴老師是什麼手法啊?

明確:對比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趣呢?

明確: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板書:對比 話生活)

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作者所寫的這一切呼應開頭表明了我們的文章主旨,我們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啊?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們可以看出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經過作者反覆描寫陪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主旨已經很突出了,感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麼呢?

明確: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因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作者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後人所稱道,作者也要像諸葛亮和揚子云一樣被後人所敬仰。似乎到這我們感覺文章要結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話。“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問了,為什麼又要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呢?其實呢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説:“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説:“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麼劉禹錫只引用的最後一句呢?

明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寫的那麼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和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這呢,就是用了類比的手法來立志向了。

(板書:類比 立志向)

到這我們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的陋室一點也不陋。

(板書:陋室不陋)

同學們,讓我們帶着剛才所看到的景色,體會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讀一遍課文,也嘗試這將這篇文章背誦下來。

同學們真是讓老師感受到詩人飽滿的情感啊。現在我們回想老師在課前説的那個故事,我們的這位文人劉禹錫,經歷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沒有和我們一樣氣憤找知縣理論,而是寫了《陋室銘》立於自己房門前,這表達了劉禹錫的什麼情操呢?

明確: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

他用他的陋室這一“物”來表達他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志向”。

(板書:物→志)

這個就是“託物言志”。託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

(板書:託物言志)

(六)教師活動:總結

同學們,身居陋室,心憂天下,自古以來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風亮節。劉禹錫憑藉《陋室銘》這篇傳世之作,發表了他響亮的人生宣言。在這篇只有81個字的短文裏,我們可以清晰地解讀出這樣達觀而充滿哲理的人生態度: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只要擁有高尚的情操和寬廣的胸襟,就擁有了豐富多彩的精神廣場。清貧的物質世界頓時會向我們展開異樣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縷清風,一陣蛙鳴,都有了幾分聖潔的意味。達到了這層境界,我們就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後,讓我們懷着對劉禹錫的深深敬仰齊讀課文,再次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七)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預習《愛蓮説》

(八)板書

陋室銘

劉禹錫

比興 山和水

對偶 描環境 陋 物 託

襯托 誇朋友 室 物

對比 話生活 不 ??

類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敍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並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註解,理解生字生詞。

3.複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1.知識導入。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於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於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閲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註解,會認會讀;然後就要朗讀,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才便於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於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後來彙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説集。作者通過談狐説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佈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註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髮問。

除註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複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複述故事情節。

6.複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複述,每一次複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着課文複述,實際上是對着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着課文較為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揹着課文複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複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複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註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鬆,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佈置作業:

1.按照記敍的順序,看看本文敍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後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抒情文字的特點和寫法。

(2)學會抒情的兩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瞭解抒情文字的特點和寫法,在寫作實踐中,能夠採用多種抒情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善於發現自身、人類、社會及自然的美;善於從生活中尋找快樂,感受幸福。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各種抒情方式方法,特別是託物言志這種抒情方式的把握。

難點: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並通過抒情這一表達方式寫出來。

教學時數:2——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話題探討:

1.美是什麼?

美是一種感覺,美是一種心態,東西很多,需要人們去發現,去認識。不同時代的人、同一時代的不同人,對於美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理解。浩瀚無邊、氣勢磅礴的大海美,晶瑩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險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繁華的都市美,茅草屋籬笆牆牧童樵夫恬靜的山村也美。

美是拂面的春風,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優雅的體態,美是動人的聲音;美是勃勃的生機,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説,美無處不在。你發現這些美了嗎?

2.你的心目中,什麼是美呢?

預設各種可能:

美是一種潮流,美是一種時尚。

美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統一的標準,對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有“水色簾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的讚美詩句,對唐明皇的貴妃楊玉環大詩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頭滑過,從觸覺進入心靈;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綻放,從視覺進入心靈;

美,是一首歌,在耳際縈繞,從聽覺進入心靈;

小結:美離我很近,卻無法觸摸;美離我很遠,卻似乎又離心靈很近。既然美是這樣的,我們就要捕捉美,創造美。方法之一——學會抒情。

二、學習抒情

這個單元作文訓練的話題是“美的發現”。那麼,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嗎?你發現過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嗎?雕塑家羅丹説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

同學們,怎樣才能發現美呢?

一是多多投入審美實踐,在實踐中提高發現美的能力;

二是擴大知識面,淵博的知識無疑有助於我們發現客觀事物的美;

三是豐富生活閲歷,閲歷越廣,體驗越多,就越能發現美。如果我們發現了美,又怎樣將美好的情感表達出來,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學會用“抒情”這種表達方式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當然,學習抒情不僅僅是個學習技巧的問題。尤其要緊的,應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鍊自己的感情。“人生經驗愈豐富,事理觀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於具體的情境。”(朱光潛語)

抒情的關鍵在於把感情融化於具體的形象。或寓情於事,如“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好,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不言惜別而惜別自見;或寓情於景,如“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不言悲涼而悲涼自見。同學們應認真體味、學習。

抒情,特別要注意下邊幾點:

情要真實。虛假的感情不僅不能感動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厭惡。白居易説: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內心一片真情,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極頹廢的感情不應該寫入文章。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發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讀過後久久不能忘懷。因此,同學們寫作文要抒發那些積極進取,昂揚向上,反映當代中學生進取精神的風貌,弘揚時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極頹廢的思想不應該寫入文章。具體地説,應特別注意:謾罵老師、家長,謾罵大學聯考制度,揭露中國社會腐敗、黑暗,自己如何不學習,抽煙、喝酒、逃課、泡網吧、早戀等等,在平時作文、考試作文尤其是大學聯考作文中絕不許出現。

三、怎樣抒情:

1.什麼是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間接地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抒情,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詩、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敍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與敍述、描寫、議論等結合運用。在議論説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過對某種觀點的論證,體現作者的愛憎感情。

記敍中運用抒情表達方式,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

從上述表述中可見,抒情分為兩類: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會單獨出現在文中,它常與記敍、描寫、議論等結合在一起。一般來説,直接抒情一般要與議論結合在一起,而間接抒情一般與敍述、描寫結合在一起。這“結合”,要求自然,不能牽強,切忌空泛、虛浮,無病呻吟。

3.各種抒情方式方法概述:

(1)直接抒情法

又稱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的特點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泄;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顯得坦率真摯,樸質誠懇,很能打動人心。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介紹志願軍戰士的幾個英雄事例後,寫下了這樣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們,用不着多舉例。你已經可以瞭解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麼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麼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作者飽含深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志願軍戰士的無比崇敬和熱愛之情。

(2)間接抒情,具體又有如下幾種:

①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稱寓情於景,是指作者帶着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説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在寫作中,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藴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②觸景生情法

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發為感歎述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如劉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運用觸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寫景,作者首先是描寫閩江江水的綠,再寫江中急流的險,然後筆鋒一轉,重點描寫急流中的飛舟。寫“綠”,寫“急流”,寫“飛舟”,都是為寫船上的勇士作鋪墊。面對這幅急流飛舟、驚心動魄的畫面,作者觸景生情:在那緊急關頭,是急流勇進,還是急流勇退呢?結論是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因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動搖,那船便會撞碎在尖厲的巖石上”。作者抒發了不畏艱難險阻,急流勇進,知難而上的革命情懷。情從景出,扣人心絃。

③詠物寓情法

詠物寓情,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於“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通過比喻、擬人、象徵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運用了詠物寓情的手法。

他糾纏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終於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氣,窺視着另一株樹……

這裏寫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種趨炎附勢、踩着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對這種政治投機商的憤恨與蔑視的感情,寄寓在對“藤”的物性的描寫之中,達到了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詠物寓情,將思想感情化作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畫面,不僅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而且文章也因此而顯示出情意深邃、韻味雋永的藝術魅力。

④詠物言志法

詠物言志,是指有感於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如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詠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詠物”,描寫花生的可貴品質:“它只把果實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來。”然後“言志”,説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對別人沒有益處的人。詠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顯得具體,物象因情志而饒有韻味。二者相融相匯,相映生輝。

⑤融情於事法

融情於事,指通過敍述事件來抒發感情,讓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敍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着感情的敍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得真誠可親。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給兒子道別時買橘子的那一段敍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一段敍述文字,樸實無華,把慈父的愛子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⑥融情於理法

融情於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説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閃爍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情思.撥動人的心絃。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一篇融情於理的美文。為了向妻子最後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愛憎,作者並非情意纏綿,淚語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將愛妻之情與“勇於就死”之理熔為一爐,以含情之筆説理,以明理之言訴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⑦託物言志

就是通對物品的描寫和敍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願。採用託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繫。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

託物言志,是間接表現主觀主題思想的方式(也即間接抒情方式)之一。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劃,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願。採用託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使物能達意而志為物核。託物言志常借用比擬、象徵等手法。

託物言志屬於作文的整體手法,是以物寫人,通過賦予意象某種人格化特徵,來寄託作者的某種情感。託物言志(廣義的託物言志應該包括象徵,這裏所説的是狹義的託物言志)是作者通過對物象描寫和刻畫(託物)來表達自己的某種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聯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作者以不貪戀溪澗而衝奔大海的瀑布表達自己“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的豪情壯懷。

託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徵的自然景物來寄託情思的一種表現手法。如季羨林的《清塘荷韻》,通過記述荷花艱辛的生命歷程,表達出對生命頑強、堅韌的讚美。作者寄情與物,將紛繁複雜的人生感悟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予以體現,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所謂“一花一天國,一沙一世界”。

可見,託物言志既是一種間接的抒情方式,又是着眼於整篇文章而言的一種表現手法。不要把它單一看作

示例

石榴

郭沫若

五月過了,太陽增加了它的威力,樹木都把各自的傘蓋伸張了起來。不想再爭妍鬥豔的時候,有少數的樹木卻在這時開起了花來。石榴樹便是這少數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

石榴有梅樹的枝幹,有楊柳的葉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這風度實兼備了梅柳之長,而捨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愛的是它的花,那對於炎陽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紅的花,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麗,那不是夏季的心臟嗎?

單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經就是一種奇蹟了。你看,它逐漸翻紅,逐漸從頂端整烈為四瓣,任你用怎樣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樣的勻稱,可是誰用紅瑪瑙琢成了那樣多的花瓶兒,而且還精巧地插上了花?

單瓣的花雖沒有雙瓣的豪華,但它卻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藝,紅瑪瑙的花瓶兒由希臘式的安普刺變為中國式的金盅,殷、周時代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種鏽彩,它都是具備着的。

你以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嗎?它會笑你呢。秋天來了,它對於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皓齒,那樣透明光嫩的皓齒你在別的地方還看見過嗎?

我本來就喜歡夏天。夏天是整個宇宙向上的一個階段,在這時使人的身心解脱盡重重的束縛。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

有朋友從昆明回來,説昆明石榴特別大,子粒特別豐腴,有酸甜兩種,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雨荷

張曉風

有一次,雨中走過荷池,一塘的綠雲綿延,獨有一朵半開的紅蓮挺立其間。

我一時為之驚愕駐足,那樣似開不開,欲語不語,將紅未紅,待香未香的一株紅蓮!

漫天的雨紛燃又漠然,廣不可及的灰色及綠色中竟有這樣一株紅蓮!像一堆即將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我立在池畔雖不欲撈月,也幾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場雨嗎?你曾經無知地在期間雀躍,你曾經痴迷地在其間沉吟——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濕,那些無奈與寂寥,並且以對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紅蓮,在雨中怎樣地唯我而不忘我,當沒有陽光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一株蓮花裏有怎樣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就在這美麗的湖畔——豈只有哲學書中才有真理?豈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筆簡單的雨荷可描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的雨季何患?

還有我們學過的宋周敦頤的《愛蓮説》、茅盾的《白楊禮讚》都是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名篇。望同學們反覆誦讀這些文章,領會託物言志類文章的寫法。

四、佈置作文

課本“寫作練習”寫作指導:

第一題要求寫出自然美,在自然美中融進自己的感情。小路、流水、山巒、森林、天空、大海……都是實體事物,因此首先要求用寫生的辦法把它們表現出來,要寫得準確,寫出它們的特點和個性,尤其是寫出它們的美。同時,也要把讚美之情不落痕跡地融化在描寫之中。

第二題是寫一幅風景畫或一張風景照片中的自然美景,以及美景中的一些細節,同時把自己心動的感覺寫出來。在這裏,關鍵是找到畫或照片中的美,找到心動的感覺,如果找到了,再用文字把這美和感覺表達出來。當然,寫風景美和寫自己的感覺應是乳水交融的。

第三題是用動情的筆墨把自己的一種經歷寫出來。這些經歷似乎都是細節,都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是細節,就容易碰到,在題目列舉的四種中,學生不難找到。即使不在這四種中,也可以,只要這種經歷給了自己心靈以震撼或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四題是要求寫關於美的名言在自己心底留下的印象,或者引起的情感的波動、思想的昇華。在這方面有體驗的學生可以完成這道題。

第五題要求寫“我青春的色彩”,應該説這道題每個學生都能寫,都能大大抒發一番關於青春的情感。要注意的是,切勿寫得空泛。要把情感融化在具體的形象之中。

五、教後反思:

當前學生的作文中流露消極頹廢思想很嚴重,這是應試作文的一大忌,我們必須加以糾正這一現象,為此在這節作文課上我反覆強調這一點,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以後的整個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美,使他們對學習、對生活充滿信心。

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春望》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2.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詩歌的景與情,事與情的關係,品味詩歌的意境。

一、導入

七年級我們所學的《登岳陽樓》的寫作背景和抒發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1.關於作者。他是唐代最偉大現實主義的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鬱頓挫。

後人尊稱他為“詩聖”。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故被譽為“詩史”。

2.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六月攻破潼關,玄宗奔蜀,長安陷落。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八月,杜甫從鄜(fu)州家中到靈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捉住,帶到長安。本詩寫於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抵搔渾濺簪

師補充律詩的押韻問題。

四、聽朗誦錄音,感受詩歌的節奏和語調。

師提示:五言律詩的節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學生個別朗誦、全班集體朗誦。

六、理解詩意

經過反覆的朗讀,你讀懂詩歌的內容了嗎?小組交流,參照註釋,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歌的意思。

1.學生小組交流。

2.説出下列字詞的意思。

國破感時恨別抵搔

3.小組推舉代表説出各句話的意思。

七、再讀詩歌,感知詩歌的內容。

1.本文題目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國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鳥

2.看到這樣的景色後,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用原詩或自我歸納的語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勝簪家書

3.作者通過春望這首詩抒發了什麼的思想感情?

如:感時恨別憂國思家

八、賞析詩歌

參考角度:

1.詩歌中精彩的字詞句;

2.寫作手法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納總結:

首聯對比反襯寓情於景頷聯觸景生情承上啟下

頸聯思家迫切引起共鳴尾聯細節描寫憂思之深

九、探究質疑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一般認為: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因感時傷別,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是: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對這兩種説法,你怎樣看?

(觸景生情/移情於物)

十、拓展比較

詩人在本詩中反映了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當七年之後詩人聽到官兵勝利的消息後又會是怎麼的呢?試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比較。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學生討論並説出詩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問題: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兩首詩表達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卻有着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麼?

板書設計: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

寓情於景感時憂國

城春草木

濺淚花

觸景生情過渡

驚心鳥

產生共鳴烽火家書

恨別思家

細節描寫搔更短不勝簪

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篇5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瞭解文章大意,初淺瞭解孟子及其思想。

(2)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彙,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覆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彙,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藴,在讀中鑑賞語言的精闢,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和”的含義,並從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説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

四、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説學法

(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成語吧!這個成語是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學們知道這是哪個成語嗎?對,是拔苗助長,那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成語出自哪本書?這個成語出自《孟子》一書。其實,有很多我們常見的成語,如成仁取義,出爾反爾,始作俑者等

國中語文春的優秀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學習勞動人民勤勞、質樸、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優秀品質。

2、體會本文圍繞“台階”命題立意,選材剪裁的好處。

3、學習本文平實、質樸、充滿深情厚意的語言。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自瀆課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的能力。

2、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瞭解人物形象。

3、教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學生體會故事的寓意:這個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願望,體現了勞動人民不畏困難,永不放棄追求的精神。

?台階》中的父親在某種程度上與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書課題——台階

本文是一篇小説,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關小説的基礎知識。

2、學生快速的閲讀課文,注意解決下面兩個問題:

(1)注意下列詞語的形、音:

門檻、煩躁、晌午、瞬間、尷尬、煙癮、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廣眾、

(2)使用第三人稱説説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區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不同的寫法。舉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級台階,他眼看人家的台階高,受人尊重,決心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可是憑他的經濟條件,要造這樣的新屋得準備大半輩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憑自己一身力氣,幹他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的撿,一角一角錢的攢,終於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階,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確小説的結構:

小説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本文是一篇結構完整的小説,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分析本文的結構:

開端:父親覺得自己家的台階低,要造高台階的新屋。

發展:父親開始了漫長的準備。

高潮:終於造起了有九集台階的新屋。

結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理解人物形象;

與《背影》比較分析

教學過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問題探究:

1、父親為什麼總覺得我們家的台階低?從那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對高台階的渴慕?表現出父親怎樣的性格?

2、父親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階作了哪些準備?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3、作新屋和造台階時父親是怎樣操勞的?劃出這些句子,體會父親的性格特徵。

4、台階造好以後父親有哪些表現?可以看出他怎樣的心理?

5、為什麼新台階造好了,父親反而感到處處不對勁?

小結主旨:本文敍述了父親建造高台階的過程,表現了父親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堅韌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崇敬和憐憫。《台階》暗寓了中國一般農民人生的奮鬥過程。

二、寫作技巧探究:

1、作者為什麼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階上用了那麼多的筆墨?

2、為什麼造新屋的主體工程寫的簡略,造台階反而寫的詳細?

3、文章較詳細的寫了父親的腳板的泥沙以及洗腳一節,似乎與文章的中心無關,可以刪除嗎?

小結:本文選材精當,詳略有致

凡是與台階有關的內容不惜筆墨,盡情揮灑,而與台階無關的則惜墨如金,有的點到為止。

三、比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台階》圍繞“台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請分別説説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結:這兩篇文章所寫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是作者卻能挖掘深邃的內涵來。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留心身邊發生的事情,體會意藴,從中受到教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