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高矮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5W

有趣的課堂氛圍是離不開老師的備課的,寫好教案很重要,教案是教師們在工作前需要寫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小班高矮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小班高矮教案7篇

小班高矮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比較兩種物體的高矮,感知物體的高矮的相對性。

2、學會簡單的比較方法,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音樂磁帶(高人走和矮人走,找朋友),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幼兒遊戲,引入主題

(音樂高人走和矮人走)天氣漸漸的冷了,讓我們先來做個熱身運動,跟着音樂一起來走路,好嗎?

(幼兒學習高人走和矮人走,體驗高矮)

二、觀察圖片,討論正確比高矮的方法。

1、感知相對性米老鼠高還是矮?

小結:單獨的某樣東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麼比較。

2、觀察圖片提問:小猴説:長頸鹿,我比你高!你同意嗎?為什麼?

小猴和長頸鹿應該怎樣才能比出高低?

提問:兩隻木桶誰高誰低?怎樣才能一眼就看出來?

師小結:物體放近一些,才能比出高矮。

三、朋友比高矮

1、觀察圖片有兩個好朋友,聽你們的話,靠近一些比高矮,誰高誰矮?應該怎樣比?

小結:站在同樣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的比出高矮2音樂遊戲:找朋友比高矮(幼兒跟着音樂找一個朋友比較高矮)

(1)小朋友想不想也找一個自己的好朋友用正確的方法比比高矮呢?

有哪兩個小朋友願意先上來比一比?我們家幫助他們比比看,誰高誰矮?

xx小朋友,你是不是比他高?能把這句話説完整嗎?(引導幼兒説出:我比你高和我比你矮的句子。)

(2)馬上我們就跟着音樂一起來找一個好朋友比比高矮,當音樂停時,我們就説比一比,誰是高來誰是矮然後好朋友之間相互説一説誰高誰矮,好嗎?

(3)剛才我們找了朋友比了高矮,但是林老師發現有的好朋友之間意見不統一,誰有好辦法,正確的比出兩個人之間的高矮?

(4)幼兒討論:兩人必須站直了;我們可以先比一比肩膀,或者比一比鼻子。

(5)幼兒根據討論經驗再次與朋友比高矮。

四、設置情境,學習3以內正確的排序方法。

1、剛才我們玩遊戲高興嗎?小動物們看到我們小朋友玩的這麼開心,他們也想來湊熱鬧。它們也想來比比誰高?誰矮?

2、幼兒操作。介紹自己的經驗。

五、幼兒討論三個物體如何比高矮

1、先找出最高的取出,在將剩下的兩個比,找出最矮的,就能找出誰最高誰最矮;先找出最矮的取出,在將剩下的兩個比,找出最高的,就能找出誰最高誰最矮。

2、幼兒再次操作,能力強的幼兒四個動物比高矮。

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老師這兒還有許多動物寶寶也想比比高矮,你們願意幫忙嗎?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吧!(幼兒到區域中進行操作)

小班高矮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高矮,知道比高矮的標準,值得高與矮的比較是相對的。

2、有初步的觀察、比較能力。

二、量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被比較的物體應放在同一平面上。

難點:知道與不同對象比有不同的結果,感知高矮相對性。

三、材料與環境的創設:

三種顏色大插塑積木若干;操作小方塊積木若干3歡快、輕鬆的音樂;氣球二隻。

四、設計思路:

認識常見量是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之一,是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必備知識,幼兒也具有認識初步量的知識的可能性。

依據素質教育及新綱要的要求,通過創設相應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用積木搭高比賽、找朋友比高矮等,引導幼兒自己去體驗理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即利用自身的內部機制去理解和掌握高矮的量概念。

五、活動流程:

情景感知——體驗理解——內化遷移

六、活動過程:

1、情景感知

(1)出示懸掛着的氣球。

請兩位幼兒來拍氣球,引導其他幼兒觀察:一人拍到,一人拍不到。

(2)引導講述:為什麼××拍到了氣球,××拍不到?

——引出“高矮”比較,初步感知“高矮”。

2、體驗理解

(1)請兩位幼兒同時在桌面上進行大插塑積木搭高比賽:

聽到信號後馬上停止,比比誰搭得高。

(2)請兩位幼兒同時在桌面和椅子上進行搭高比賽:

引導判斷:“誰搭得高?能比出來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不在同一平面上”。

“要比出高矮怎麼辦?”

——“都放在桌子上,或都放在椅子上”。

(3)請三位幼兒同時在桌面上進行搭高比賽:

“××比××高,又比××矮”。

——引導討:xx一會兒説是高的,一會兒説是矮的,那麼它到底是高還是矮呢?(引導感知,高矮是相對的,與不同的對象比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4)集體搭高比賽:

用小方塊積木進行搭高比賽,先二二結伴比高矮,再在一組中比出最高和最矮的。

3、內化遷移

(1)隨着輕鬆的音樂找朋友,找到

朋友後比高矮。

(2)二二結伴比,也可三、四個同伴一起比,找出最高最矮的朋友。

七、活動延伸:

(1)弟弟、妹妹幼兒分兩大組,按個子從矮到高排好隊後到户外活動。

(2)教室中的用具亦可比高矮,如組合櫃最高。

教後感:

四五歲的幼兒缺乏對物體量守恆的認識,在比較高矮時,引導幼兒感知被比較的物體應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理解高矮是相對而言的,這是本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們的物理知識、社會知識來自外部,而數理邏輯知識來源於入的內部。因此,幼兒獲得數理邏輯知識,主要來源是幼兒自己本身,即數概念是每位幼兒自己從物體的各種關係中建立起來的,是思維的產物。結合數學教育這一特點,我創設了相應情境,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觀察、比較、體驗理解,並內化遷移為自己的概念知識。

小班高矮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在比較活動中體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

2、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比較性觀察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3、學習區分高矮,掌握區別高矮的簡單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課件:數學卡——3-3比較概念,3-4比較概念,3-5比較概念。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組織幼兒做相反遊戲,激發興趣。

老師説“高”,小朋友説“矮”,同時蹲下;

老師説“矮”,幼兒小朋友説“高”,同時站起來。

二、展開。

1、學會區別高矮。

(1)和同伴比高矮,請幼兒和夥伴比一比,説出:誰高誰矮?誰和誰一樣高?

(2)數學卡:3-3比較概念。

比一比,兩座樓,哪一座高?哪一座矮?

兩個禮品盒,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兩個廚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兩個梯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2、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掌握比較的方法。

(1)請一高一矮的兩名幼兒,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

用擋板遮住他們的下半身,讓幼兒判斷,誰高誰矮。

(2)一隻長頸鹿在地上,一隻小貓爬到樹頂,小貓低下頭對長頸鹿説:“瞧!我長得比你高。”

提問:小貓的話對嗎?為什麼?

(3)講解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

小結:比較高矮時要佔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對性。(教師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

(1)數學卡:3-4比較概念。

三座樓相比:

甲樓同乙樓比,甲樓比乙樓高,乙樓比甲樓矮。

甲樓同丙樓比,甲樓比丙樓矮,丙樓比甲樓高。

三棵樹相比:

引導幼兒説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2)討論:為什麼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變矮了呢?

(3)小結:一個人或一個物體是高是矮,要看和誰相比,高和矮是會變的。

4、小組四人排隊,滲透高矮排序。

請幼兒説出誰比誰高,誰比誰矮,進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對性,嘗試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

5、音樂遊戲“找朋友”。

老師播放一首歡快的兒童舞曲,幼兒按節拍拍手,找到朋友後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兒均找到朋友後,音樂停止,幼兒説出兩人比較的結果。遊戲反覆進行,朋友不斷交換。

三、活動評價。

表揚積極參與比較、認真觀察的幼兒。

小班高矮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通過小組活動探討對比高矮的不同辦法。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小組活動中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頁、10頁,及練習一的第6、8題。

教具、學具準備

1.15袋不同的物品。

2.兩枝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3.教學所用的實物圖。

教學設計

教學長短

1.引導學生觀察。

師談話:今天,程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精美的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東西嗎?

[設計一個懸念,讓學生一上課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紙袋上,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請組長將紙袋中的東西倒出來。大家看一看,都有什麼?

[組長帶領大家參加活動,促進小組合作交流。]

2.交流、彙報。

a.請各組説一説:你們的紙袋裏有什麼?

b.小組交流、彙報。

學生可能説出:兩枝鉛筆,一枝綠色、一枝花色;兩把尺子,一把是藍色,一把紅色,三根綵帶,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c.要求學生把同樣的東西放在一起。

引導提問:你又發現了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物體有長有短。

(板書:長短)

[此處,讓學生在分類放東西活動中,通過眼睛看和動手操作,感知物體有長短。]

3.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a.請學生説一説:怎樣知道哪個物體長些,哪個物體短些?

b.小組合作探究比長短的方法。

[在這裏,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各組學生邊討論邊動手,從不同角度發現比長短的不同方法。並給學生交流展示自己探索的成果。]

c.小組彙報。學生可能説出:

①看出來的。

②把它們平放在桌子上,一頭對齊,或豎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體的長短。

③兩頭都不對齊,如圖: 也能比出物體的長短。

d.揭示比較的一般方法。

教師強調:我們不管把鉛筆豎着放在桌子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子上,或者把綵帶拉直平放在桌子上比長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要比的幾個物體的一端對齊。也就是説,比較長短時,一般把要比的幾個物體的一端對齊。

e.出示鉛筆圖,引導學生説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

4.反饋練習。

a.比長短遊戲

①讓學生可自由結合,自己選擇的長短的對象告訴學生:你們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

②交流彙報。讓學生説一説比較哪些物體的長短和比的結果。

b.出示教科書第12頁第6題。教師談話:你看蛇和鱷魚也在為誰長誰短爭執起來。請小朋友來做裁判,好嗎?

學生觀察並交流。

[實物圖中的蛇是特製的,學生説出自己的判斷後,我就將蛇捲曲的部分拉直,結果和學生説的一樣,直觀生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的正確判斷,及時表揚:你們真聰明,沒有被捲曲的迷惑。

教學高矮

1.設置情境,引入課題。

在黑板上方貼一朵紅花,下方貼一朵紅花。

問:誰願意將黑板上的紅花摘下來?

請一名學生上台摘紅花。

學生拿到了下方貼的一朵紅花。怎麼着,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貼的紅花。

這時,教師輕鬆地將紅花拿下來。

[此處,設置摘紅花的情景引入高矮教學內容,自然有趣。]

問:程老師為什麼能拿到這朵紅花?

生:因為程老師個子比這個小朋友高。

師:這位小朋友為什麼沒能拿到這朵紅花呢?

生:因為小朋友個子矮。

指出:下面我們共同研究比高矮。

2.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a.引入研究內容。

師:誰願意和這位小朋友比一比高矮。

(請一位和他高矮差不多的學生上台,並讓兩人分開站在講台的左右兩邊。)

師:大家能看出誰高誰矮嗎?

生:不容易看出來。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信心。]

b.請各組同學討論比高矮的方法。

c.小組彙報、交流。

得出結論:

①腳跟併攏,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來了。

②還可以在牆作記號,比一比誰高。

3.反饋練習。

a.獨立完成第12頁第7題。

b.排隊遊戲。

師:請第三小組同學從1報數請這七位小朋友上台按高低排成一排。(師觀察,學生在站位置時,都與其他人進行了比較。有個別的同學兩個人高矮不相上下,學生也注意從鞋底的厚薄、鞋跟的高低來區別。)

[排隊遊戲讓學生的學習活動達到了一個高潮。學生把一些細小環節考慮在內,想出不同的方法讓7位同學排成一排。]

教學設計説明

長短,高矮都屬於比較物體長度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繫較為緊密,所以我將它們放在一個課時處理。這部分知道無論從內容設計還是從呈現形式上都給我和學生帶來全新的感覺,針對新教材,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力求體現《標準》的精神,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實際操作,感知以小組合作形成長短、高矮的概念。實行開放性教學,讓學生自主參與、互相交流,培養學生樂學,積極探索的學習態度。這節課力爭突出以下特點。

1.設懸念,引發興趣。

一個精美的紙袋裏是什麼?是學生急於想知道的,他們的注意力在一下子就會集中在紙袋上。可能有的學生會用手摸,或用聞的方法猜測裏面是什麼。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他們會帶着問號進入下一個環節。

2.人人蔘與。

整堂課以小組合作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小組同學的討論,發現比長短的各種方法。特別是比蛇和鱷魚長短時,學生都有自己比較長短的一套方法,且方法多樣。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3.多種活動,多種收穫。

在諸多活動中,使每個同學都學有所獲。

專家評析

長短、高矮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長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長短、高矮的方法。這節課,主要使學生感知上述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觀察操作的內容,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置入具體活動情境教學的新理念。程老師按《標準》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組織一個個教學活動。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堂氣氛熱烈活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這節課具有以下特點:

1.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國小生學習的動力。程老師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用語言和不同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例如,上課伊始,教師用你們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麼東西嗎?簡捷問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到學具袋上,促使學生產生用學具袋裏的東西進行活動的心理需求。進而,學生高高興興地展示學具袋裏的東西,並在分類擺放的操作活動中感知物體有長、有短。再如,在學生探尋到比的方法之後,安排了比長短的遊戲,讓學生自由結合,想比什麼就比什麼,願意比什麼就比什麼這使學生感到新奇:老師讓我們自己玩學生活動的興趣高,主動積極地選擇各種比的對象,並認真比出長短。在學會比高矮之後,安排了排隊遊戲,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學會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動中,並體嘗成功的快樂。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2.讓學生主動探索,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程老師教學時,把探索比長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各組來完成。各組學生積極動手操作、討論,然後,向全班同學介紹,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和指出比的方法,容易產生不同的或説多種比法。小組合作的方式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促成多種方法的產生。各組研究成果的展示,使學生了解和自己(本組)找到的不同的方法,由此領悟到解決同一個問題有同的方法。這正體現了《標準》中提倡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同時,在交流各組研究成果之中,學生不斷體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現,感到我行,欣賞本組的成果,感到我們小組棒,看到全班發現的多種方法,會意識到全班同學都很聰明這樣,有助於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小班高矮教案篇5

活動目的:

1、通過幼兒自主的探索活動認識高矮、高矮的相對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形、時空和空間等現象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準備:

1、 高矮不一的:木棒、積木、瓶子、杯子、盒子、筆等等。

2、 長頸鹿、小猴子的圖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長頸鹿高些)

3、 紅、黃、藍三塊積木。

4、 氣球2個、音樂《找朋友》、錄音機。

指導要點:

1、 遊戲《排氣球》引入高矮話題

請一高一矮2名幼兒拍氣球,提問“他們都拍到氣球了嗎?為什麼?”

2、 遊戲《找朋友》

音樂《找朋友》幼兒兩兩找朋友進行比高矮,引導幼兒學會比較高、矮、一樣高。

3、 探究活動

① 師: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為什麼你跟 x x 小朋友比高了跟 x x 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討論一下為什麼?

② 幼兒自主探究

教師重點就高矮的相對性、高矮的排序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啟發幼兒解決問題。

4、 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① 利用紅、黃、藍三塊大積木的演示引導幼兒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② 教師和幼兒共同進行高矮的排序。

5、 活動的延伸

通過長頸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導幼兒理解比高矮必須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

6、 户外活動

幼兒到户外尋找物體比較高矮。

評析:本次活動重在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究慾望,儘量提供幼兒熟悉的材料,創造條件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並引導幼兒用適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是一次較為成功的教學活動。

小班高矮教案篇6

微課設計意圖:

本活動來源於小班科學領域教育內容。幼兒比較高矮的已知經驗和現有水平是通過目測對比較高矮,特別是兩個人比較高矮,並不能用正確的方法比較,而且在兩人比較高矮的過程中會出現踮腳、腿彎曲、身體不夠挺拔等現象,且日常教學中這一點很難直觀呈現。《指南》科學領域中也明確提出:34歲幼兒要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高矮。因此,設計了本微課,希望通過信息技術讓幼兒更便於理解。

活動目標:

1.用正確的方法判斷兩個物體的高矮。

2.嘗試在比較的基礎上對多個物體進行高矮排序。

3.積極思考,感知數學活動的有趣。

活動重點:

用正確的方法判斷兩個物體的高矮。

活動難點:

能對多個物體進行高矮排序。

教學策略選擇:

情境展示法:用情境對話的方式呈現問題,引發幼兒思考。

直觀展示法:將正確比高矮的方法直觀呈現。

遊戲法:用遊戲激發幼兒的積極探索。

操作法:讓闖關遊戲中讓幼兒觀察、比較、操作。

驗證法:幼兒每闖一關,教師都會展示正確的結果,以便給幼兒驗證。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問題。

(一)教師以貓頭鷹老師角色導入問題。

鼠小弟和鴨姐姐比高矮,誰高誰矮?引發幼兒思考。

(二)用鼠小弟和鴨姐姐對話的方式,呈現三種不正確的比高矮的方法。比如:幼兒在生活中比高矮會出現踮腳、腿彎曲、身體不夠挺拔等情況。

(三)引發幼兒思考、討論,三種比高矮的方法是否正確。

二.直觀呈現正確比高矮的方法。

第一種:直接比較的.基礎上判斷鼠小弟和鴨姐姐誰高誰矮?

第二種:直接比較的基礎上判斷鼠小弟和鴨姐姐誰高誰矮?

第三種:用測量工具間接比較,判斷鼠小弟和鴨姐姐誰高誰矮?

呈現方法中,重點引導幼兒關注鼠小弟和鴨姐姐比高矮的三個要點:

(1)要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2)身體要挺直。

(3)頭頂處為高度線。

三.比高矮遊戲大闖關。

創設三關遊戲,讓幼兒運用比高矮的正確方法進行練習。

第一關,讓幼兒將三隻動物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序。

第二關,讓幼兒將五隻動物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序。

第三關,讓幼兒將七隻動物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序。

四.活動延伸:比一比,排一排。

在生活和遊戲中實踐操作。

(一)和好朋友比比高矮。

(二)在區域活動中,將物品進行高矮排序。

小班高矮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目測比較高矮,知道什麼高,什麼矮,感知高矮相對性。

2、練習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進行排序。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比較判斷的能力。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有高矮物體的大圖。

2、兩支塑料花。

3、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初步比較高矮。

請一位大班幼兒和一位小班幼兒踏步走進教室,請幼兒比較誰高誰矮。請幼兒説出:

2、觀察大圖比較高矮。

引導幼兒比較圖片上物體的高矮,並説出什麼東西是高的,什麼東西是矮的。

3、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

教師出示兩支不同高度的塑料花,放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請幼兒觀察哪支花高,哪支花矮。教師總結: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要把物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4、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請幼兒給不同高矮的物體進行排序。

5、排隊遊戲:幼兒通過自身參與,進一步體驗物體的高矮是比較出來的。

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房屋、樹木、運動器械等,並比較它們的高矮。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通過三個活動環節,讓幼兒感知物體的高矮,比較高矮;學會運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較高、比較矮、最高、最矮等語詞,並理解物體高或矮的相對關係;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是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請兩個幼兒上台比較高矮,讓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比起圖片來更直觀,先讓幼兒自己來比較,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再來觀察圖片比較高矮,最後進行排序。幼兒學起來是層層遞進的,對高矮概念掌握的較好,完成原先設立的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