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3教案優質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3W

當我們準備教案時,要確保內容清晰易懂,通過教案,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認識3教案優質8篇,感謝您的參閲。

認識3教案優質8篇

認識3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培養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材相關主題圖。

學生準備:白紙、作圖工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出示教材第80頁主題圖。

2、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發現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

3、既然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那麼它究竟有什麼特點和性質呢?這就是這一單元我們將要學習的知識。今天我們先來認識三角形。

(1)讓學生試着畫一個三角形。

(2)同學們看看自己畫的三角形,誰來説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3)下面在你所畫的圖中標出你所指的邊、角、頂點。

(4)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5)這些三角形有什麼特點?

(6)三角形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

(7)好。現在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8)對學生的各種定義不置可否,讓學生看教材對三角形是怎麼定義的。

(9)板書三角形的定義: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

三、教學三角形的高、底。

1、下面請大家拿出剛才畫的三角形,找一個頂點向對邊作垂線。(教師巡視)

2、示範從三角形一頂點向它的對邊作垂線。

3、我們來給這條垂線取個名字。板書: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道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線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4、在剛才的三角形中,你還能畫出其他的高和底嗎?

四、教學三角形的表示。

1、如果我們表示一個三角形需要畫一個三角形,那樣會很麻煩。大家想一想呢?

2、為了表達方便,通常我們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教師將三個字母板書到黑板上的三角形上)。這個三角形我們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3、指出:當然,一個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還可以用其他字母來表示。

課前熱身:

説出圖形的名稱。出示圖形。

提問一個三角形有幾條高?

教學反思:

本課是讓學生在畫三角形的操作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概念用自己的話敍述出三角形的定義,效果可以。

認識3教案篇2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19-20頁的例1以及練習五中的第1~3題。

2.教材簡析: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而且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這一節內容。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寫法、意義與加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祛,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3.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會讀寫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義。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四導入手,導入新課、導學新知、導練、導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着帶路人嚮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啟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台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1.聯繫實際,設疑導新。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讓學生看圖,聽錄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況。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然後設疑,問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這種困難?”讓學生產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慾望,從而導入新課,學生躍躍欲進,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為探求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

2.由"扶"到"放",導學探究

葉聖陶先生曾説:”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第三個層次是學生看圖説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這樣由“扶”到“放”,逐步讓學生探究新知。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小組交流小結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到運用"一看、二數"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寫乘法算式。教師始終處於客體地位,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同時,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説一説,概括出乘法的含義,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3.合理設計練習導練,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本節課的練習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基本練習,是讓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綜合練習。形式上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符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4.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新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前提出的那幾個學習目標進行總結,這種總結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樣由新課開始想學什麼到結束時回憶總結學會什麼,這種做法,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的目標意識,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設計

1.複習鋪墊,孕伏新知,設疑導新。

(1)讓學生看圖,聽錄音,從本班具體捐款的事實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況,產生下列三道連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師:剛才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

從中揭示知識生長點,為認識乘法作知識遷移。

(3)導新: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揭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2.引導探究,掌握新知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説説你想學什麼?從而揭示學習目標。這樣,既增強學生的學習目標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認識3教案篇3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1.本節課以活動為主線,創設了“鄉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撥鐘面”“製作作息時間表”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把對時間的認識與有趣的現實情境結合起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

2.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藉助鐘面先在小組內進行活動:撥一撥、比一比、説一説,然後由小組長向全班同學彙報。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3.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安排了“找生活中的電子錶”“設計星期天的活動安排表”“幫小熊修鐘錶”“小小設計師”等情境,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鐘面模型

學生準備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創設情境。

(1)展示課件:在一個美麗鄉村的清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配有鬧鐘“嘀嗒”聲)

師:聽,這是什麼聲音?(鬧鐘聲)誰家的鐘聲這麼響?

(2)課件出示主題圖。

①小紅正在幹什麼?(起牀)

②誰能告訴大家小紅是什麼時候起牀的?(7點、7時)

③你是怎麼知道的呢?(看牆上的掛鐘、牀頭櫃上的電子錶)

2.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設計意圖:運用課件演示,以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導入新知,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又創設了教學情境,讓學生的學習情趣高漲,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認識鐘面。

學生拿出實物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通過比一比、撥一撥、説一説認識鐘面。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

3、認識整時。

(1)師:“小紅是7時起牀的,那麼同學們猜一猜小紅上午上第一節課的時間是幾時?”

師:“你能在鐘面撥出9時嗎?撥給同組的同學看,並説説你是怎樣撥的.?”

並叫兩名學生上台演示。

出示電子錶,讓學生認識9時在電子錶中的表示方法,並寫法:先寫9,再點兩個圓點,最後在圓點的後面寫上兩個0。

(3)用同樣的方法教學3時和6時如何撥的?

(4)引導學生觀察8時、3時、6時,分組討論:這三個鐘面的分針和時針分別所指的數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反饋討論結果。

學生可能回答:8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8;3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3;6時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6。學生也可能回答: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從1到12的任何一個數,指向幾就是幾時。

(5)教師小結:在鐘面上,當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三、課間活動(看動畫,聽音樂)

要求:看看動畫中的鐘所表示的時間是幾時?並把它説出來。

四、反饋練習

1、撥鍾遊戲。

(1)教師撥鍾,學生説時間;或教師説時間,學生撥鍾。(指名學生上台撥)

(2)小組活動:一個同學説時間,另一個同學撥鍾。

2、《快樂的一天》。

師:“現在老師要帶同學們去看看,小明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課本85頁插圖。

(1)師:“看第一幅圖,小明什麼時候?在做什麼?並寫出時間的兩種表示方法。”

師:“過1小時後是幾時?小明在做什麼?你能寫出時間的兩種表示方法嗎?

其餘的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2)小組間説説:小明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

(3)指幾名學生説一説小明是怎樣過快樂的一天的,並説出是什麼時候?(如7時,是什麼時候的7時。)

(3)這樣的一天一定會有很多收穫的。那麼你們的一天又是怎麼安排的呢?

同組的學生説説,然後指名説説。並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作習習慣。

3、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我們一起認識了表示整時的時間,並學會了表示整時的時候,有兩種表示方法,你學會了嗎?)

五、實踐應用

1、找時間練習(練習十九第1題)。

教師先説明題目的要求,後學生獨立完成,最後集體訂正。

2、創設情景:(邊問邊演示)

(1)老師中午12時吃飯,過一個小時要午休,你知道老師是幾時候午休嗎?

(2)老師晚上7時吃飯,過三個小時要睡覺,你知道老師是什麼時候睡覺嗎?

3、完成課本第86頁練習十七第3題。

明確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認識3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物體,你要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2、你要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你要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並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以此關注身邊的事物來體驗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教學難點:

數值的估測和單位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新的學年不知不覺已經開始三週多了,同學們在過去的一年裏肯定都長高了不少吧?有沒有同學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呀?看來很多同學都很關心自己的成長,剛才同學們用我們學過的米和釐米來表示了自己的身高,那麼誰能用手比量一下一米和一釐米大約有多長呀?這幾位同學表示的非常準確。這節課我們還要交兩個新的朋友,通過預習,同學們一起説這兩個朋友是-板書毫米和分米

二、自主學習 合作探索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剛才的測試,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很不錯,老師還想考考大家,這裏有一張卡,老師想知道它的厚度,誰能幫老師量一量呢? 這位同學預習的很好,毫米還可以用字母表示是mm,下面請同學們摸一摸,閉上眼睛感受一下1毫米到底是多少,同學們可以感覺出來,1毫米這個單位真的是非常小。

(二)自主學習 認識毫米

它在直尺上怎麼表示呢?請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尺子,

1、請你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同學們通過預習和剛才的學習,相信已經掌握了不少關於毫米的知識,考驗同學們的時候到了,請同學們一起來量一量,畫一畫。

(1)量一量身邊的那些東西的厚度或者寬度可以用毫米表示,請記下來。

(2)你能畫一畫1毫米、5毫米、10毫米嗎?

2、通過剛才的畫圖和觀察直尺,你認為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我們可以一起來數一數,出示幻燈片。

1釐米=10毫米

通過幻燈片我們看出來了,釐米和毫米是相鄰的兩個單位,通常情況下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制是十進制,有的同學可能會問了,在一年級的時候不是學過1米=100釐米嗎?這是怎麼回事呢?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這是因為米和釐米之間還有一個單位就是-分米(dm)也就是説釐米和米是相鄰的長度單位嗎?釐米和分米才是。所以釐米和分米之間的進率應該也是10。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一分米究竟是多少呢?請同學們在直尺上找一找,多長是一分米?給同桌比量一下。跟小組內同學一起,看看經過同學們的討論,能不能解決關於分米的一些小問題。

(三)合作探究 認識分米

2、量一量你的手有1分米長嗎?把小組內同學手的長度值記錄下來。

3、畫一畫1分米。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發現了什麼?分米和釐米有什麼關係?

(四)整理反思

我們學習了這麼多單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給這些單位排排隊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節課的問題同學們都幫老師解決了,同學們都學會了嗎?那麼我們來進行一個小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同學學得好,做得快。

三、鞏固練習 達標測試

1. 在( )裏選擇適合的單位打√

黑板長: 3(米、分米) 鉛筆盒長:3(米、分米) 橡皮寬:16(釐米、毫米) 黑板

2、括號裏填的單位對嗎?(對的打“√”,錯的打“×”)

圓珠筆長14分米。( )

牀長2釐米。( )

大樹高25米。( )

課桌寬100毫米。( )

課本長2分米。( )

3、能力拓展:下面是小馬虎寫的一篇日記,你能找出裏面的錯誤嗎?

小馬虎的日記 3月4日 星期日 晴

星期天,我揹着 3 米寬的書包,騎上 8釐米高的自行車,去離家200釐米遠的超市買學習用品。到超市後,我買了一支 2 米長的鉛筆,一塊4分米長的橡皮,還有一本18釐米厚的童話書。然後高興興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買了一支1釐米長的雪糕,今天過得真充實啊。

四、自我評價 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對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滿意嗎?

不滿意 基本滿意 滿意

五、作業(全做或選做)

基礎練習:

課本34頁2、3、4

拓展練習:

1、你會用多種方法寫一下你的身高嗎?

( )釐米 ( )分米( )釐米( )米( )分米( )釐米

2、身邊的事物你還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長度或厚度的嗎?

1毫米的有:( )1分米的有:( )

認識3教案篇5

一、教學內容:人教義教版教材第10~12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 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 掌握圓柱的特徵。

2、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係。

3、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能力。

三、重點難點:

1、理解並掌握圓柱的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 教具、學具準備:

圓柱體的實物模型、相應電腦課件 、用硬紙做的一個圓柱、剪刀、尺。

五、教學流程預案:

一、談話引入新課:

投影出示圓形的特徵,複習有關圓的知識。教師通過長方形紙旋轉圍成一個圓柱,揭示課題。

二、認識圓柱

1、觀察圓柱形狀的實物。

師:(課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把許多建築設計成圓柱形,增加立體感、美感。如這些物體的外形都是圓柱形。

2、認識圓柱形。

師:那麼這些圓柱形的物體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呢?請同學們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結合手中的立體圖形自學數學書10頁和12頁的內容,思考下面的題目:

圓柱是由哪些面組成的? 這些面都有哪些特徵?

生自學。

師:把你學到的知識與同桌、朋友共同分享一下好嗎?現在小組內交流,各小組長整理好準備彙報。

小組長彙報。

底面:拿着圓柱,同桌面對面觀察,你看到了什麼?

2個底面有什麼關係呢?將圓柱兩底面分別畫在紙上,剪下重疊比較大小,你發現什麼?(課件)

板書:兩個底面,完全相同的圓。

比較胖瘦兩個圓柱,師:底面的圓大些,圓柱就粗些。出示感受。

高:出示高(吸管)矮兩個圓柱,説説感受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來看看,你圓柱的高在哪裏?有幾條?你可以怎樣測量最方便?

同桌互相測量圓柱體實物的高,學生反饋後請一名學生上講台測量,講評講方法。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説些什麼?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3、深化感知:(課件)

(1、)(課本11頁)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圓柱?

(3、)讓學生説出圓柱的有關數據。

4、教學側面:用手摸一摸圓柱周圍的面,有什麼感受? 如果要想知道圓柱體側面的包裝紙有多大?怎麼辦?

學生操作:把罐頭盒或飲料罐等的商標紙用小刀切開,再打開,看看商標紙是什麼形狀?它們和圓柱有怎樣的關係?(課件)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自己製作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a、在物體的側面畫一條高,沿着這條高把商標紙剪開。把剪開的圖展開,再重新包上。與圓柱相比較,長方形與圓柱之間有關係嗎?(填寫表格)

小結得出: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

b、討論研究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與圓柱之間的關係;(填寫表格)

小結得出:正方形的邊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也就是説:噹噹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正方形。

c、介紹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平行四邊形與圓柱之間的關係。(填寫表格)

(2)小結:通過我們剛才的研究和討論,知道了圓柱側面的展開可以是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指着圖邊問邊答)當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的時候,

(3)分別讓學生在教似的引導下回答以上問題,再板書。

三、鞏固深化:實際運用圓柱

1、請你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圓柱,分別得到以下圖形。請你判斷一下它們是分別從哪個面看到的?(課件)

2、填空

1、圓柱的兩個圓面叫做( ),它們是( )的圓形;周圍的面叫做(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 )。一個圓柱有( )條高。

2、把一張長方形的紙的一條邊固定貼在一根木棒上,然後快速轉動,得到一個( )。

3、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是12.56釐米,寬是3釐米。這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 )釐米,高是( ) 釐米。

4、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正方形,邊長是9.42釐米。這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 )釐米,高是( ) 釐米。

3、判斷

1、上下兩個底面相等的物體一定是圓柱體。

2、圓柱的側面沿着高展開後會得到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 ( )

3、同一個圓柱底面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 )

4、一個圓柱,底面周長是12.56釐米,高是12.56釐米。這個圓柱的側面沿着高展開,得到一個 長方形。( )

5、 一個圓柱,底面周長是12.56釐米,高是12.56釐米。這個圓柱的側面沿着高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 )

6、 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4釐米,高是4釐米。這個圓柱的側面沿着高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 )

四、小結學習內容。(略)

板書:

圓 柱

側面展開後與圓柱的關係:(略)

長方形紙旋轉圓柱形

分別標出圓柱的底面、高、側面

認識3教案篇6

教學目的:

1、知道一、兩位小數的含義,能初步應用,會讀,會寫一位小數。

2、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獨立探究與發現意識。

3、讓學生認識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

教學關鍵:

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關係,兩位小數與百分之幾的關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物品,彩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兒有一個小朋友,他要到文具店去買東西,不一會兒就買了一大袋東西。每件物品上都有價格標籤,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每一件物品的標價,按照物品標價的特點分類。

(目的:通過分類讓學生把整數分為一類,小數分為一類)

師:那一小組起來彙報,你們是怎麼分的?為什麼要這樣分?

(一類是整元的,另一類物品不是整元的)

第二組數是小數。(用課件分物品)

師:通過同學們的彙報可以看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對小數有一定了解,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小數王國,去認識小數。(板書:(小數的.初步認識)

二、探究發現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小數,通過自己觀察,討論行到小數的含義。)

1、認識零點幾,發現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出示課件

師:一支鉛筆的價錢是0.1元,你們去買這支鉛筆需要多少錢?(一角錢)

我們可以發現什麼(1角可以用力0.1元來表示)

出示一角錢,這是多少錢,幫我數一數有幾個一角(10個),也就是多少錢(1元),那麼1角是一元的幾分之幾,1角就是幾分之幾元( 元),我們就可以得到1角就是 元。

元與0.1元有什麼關係呢?(意思一樣,寫法不同)

師:1 角可以用 元表示,1角還可以用0.1元表示,那麼 元還可以怎樣表示( 元還可以寫成0.1元)板書

2、出示2角錢

2角錢用元做單位可以怎樣表示(0.2元),我們是用什麼方式表示的(小數)還可以用分數怎樣表示( 元)

3角呢、6角呢?

觀察: 元還可以寫成0.1元。 元還可以寫成0.2元,從中可以發現什麼(零點幾的數就是十分之幾的數)

三、通過米尺量,發現一米幾分米

1、(學生動手操作,鞏固零點幾的數就是十分之幾的數,然後給整數、分數、小數分類)

師:同捉兩位同學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每一根彩色的長度是多少分米?

綠色彩條長1分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還可以用小數怎麼表示(0.1米)

紅色彩條長3分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還可以用小數怎樣表示(0.2米)

課件出示:1角就是 元,也可以寫成0.1元

2角就是 元,還可以寫成0.2元

1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寫成0.1米

3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寫成0.3米

師:上邊這些數,你們能不能分類

1,2,3是整數, 是分數,0.1 、0.2 、0.3叫做小數。

出示小數,觀察他們 的共同點

(都是小數,都有一個點,小數前一位都是零點幾,它們都是一位小數,小數點後面是一位小數)

師: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十分之幾就可以寫成一位小數。

對口令(説分數對小數,説小數對分數)

2、在認識一位小數的基礎上認識兩位小數。

(引導學生學習1釐米= 米=0.01米)

出示釐米尺

師: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1小格,1小格的長度就是1釐米,也就是説,1釐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一百分之一)寫成:1釐米= 米

討論:用小數這樣表示?

3釐米呢?

觀察

從中我們又發現了什麼(小數點後邊有兩位數的叫兩位小數,用百分之幾來表示)

3、認識幾點幾

用課件讓學生認識幾點幾

師:象幾角不夠1元,幾分米不夠1米,如果用元、米來做單位,可以用小數零點幾來表示,但生活中呀我們常常遇到超過1元,1米的事,用小數該怎樣表示呢?接着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出示課件

1、這兒有一個小朋友它叫小明,他每年都要量身高,上學前班的時候量的身高是7分米,用小數該怎樣表示(0.7米)

現在他長高了,一年級時身高正好是1米,現在他已經是三年級了超過了1米,他的身高是1米幾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用小數怎樣表示?(1.4米)

2、怎麼想的?

(先想4分米是0.4米,再想0.4米和1米和起來就是1.4米)

3、出示錢幣圖樣

師:這道題在大家又會做又會想,我們來觀察這些錢幣。

1元3角=( )元,怎樣想

(3角就是0.3元,1元和0.3元合在一起就是1.3元)

5元3角=( )元

50元3角=( )元

100元3角=( )元

認識3教案篇7

【學習內容】

新課程人教版第21—22頁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二年級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在這節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設計理念】

鑑於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儘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過程與方法: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形式,自我體驗達成目標。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單位,形成表象,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知道1釐米=10毫米。會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師:相信同學們都看過《西遊記》吧!《西遊記》裏面猴哥孫悟空有一樣非常厲害的法寶,你們還記得是什麼嗎?

教師:對了,就是他的金箍棒,他的金箍棒吖,不但可以變長,還可以變短。現在猴哥一聲令下:“變長!”,就變成了1米,1米=100釐米。猴哥説:“變短!”這是多長啊?金箍棒變短,變成1釐米。

金箍棒再變短,變成1毫米,但用尺子量,還沒到1釐米,這究竟是多長呢?開始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毫米。

二、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1、介紹毫米: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我們就要用比釐米小的單位——毫米來表示。字母表示為:mm

2、學習毫米釐米之間的關係

教師: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教師:釐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那麼小1釐米是多少毫米?(因為1釐米中間有1,2,…,10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所以1釐米是10毫米。)所以1釐米=10毫米

3、即使做練習:金箍棒再變長,讓學生看看數數現在是多長。

4、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介紹我找的身份證的厚度,內存卡的厚度,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5、藉助手勢,幫助學生1理解毫米的長度單位。

師:怎樣用手錶示1毫米?

6、動手操作:(1)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寬、厚

(2)測一測數學書的長、寬、厚

三、鞏固與提高

1、量一量:回形針,釘子

方法:想對準0刻度,再看終點刻度。

2、故事:小狗弄斷了尺子,沒有0刻度時,應該怎樣測量呢?

測量時,如果始端刻度不是0,測量結果則要用末端刻度減去始端刻度。

3、測量薄荷糖盒的長度。

四、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1、當測量長度不是整釐米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釐米間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進率:1釐米=10毫米

3、測量時,要用末端刻度減去始端刻度。

五、課後練習

【反思】

毫米是在孩子們二年級認識釐米之後的又一個長度單位的認識。本節課的故事引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微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測量建立表象,然後結合他們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對他們的認識進行檢測,進一步鞏固毫米在他們腦中的影象。

認識3教案篇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5~106頁例1、例2和第108頁相關的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鐘面的觀察,認識秒針和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

2?在感受用1分時間所做事情的活動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時間觀念。

3?在觀察、認識鐘面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積極主動學習的情感與態度。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養成遵守作息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準備

1?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慶祝大會開幕的多媒體課件(畫面中設計有8時8分的鐘面)或圖片。

2?實物鐘面教具1個,每個學生1個實物時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多

媒體演示: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慶祝大會開幕儀式場景。(場景中有一個顯示8時8分的鐘面)

教師:從畫面中你們看到些什麼?告訴了我們一件什麼事情?

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老師簡要介紹:這是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慶祝大會開幕儀式的場面,在20xx年8月8日晚8時8分,北京舉辦了盛大的奧運會倒計時一週年慶祝大會,這是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日子,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重要時刻。

教師:剛才我們從哪裏知道開幕儀式是在8時8分進行的呢?(畫面的鐘面上)

教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鐘面。板書:認識鐘錶。

二、依託學生經驗,感知鐘面

1?提問

關於鐘面,同學們都已經知道些什麼?

2?觀察鐘面,根據學生回答引導觀察出示鐘面。

(1)指一指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

(2)學生或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秒針,(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板書:秒針)引導學生看一看自己的鐘面,指一指秒針是哪根。

(3)教師:鐘面上除了時針、分針、秒針外,還有些什麼?(數字和格子)

(4)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的大格、小格數及其關係。

3?分別説一説

分針走1小格和時針走1大格的時間各是多少?

4?撥一撥,看一看,説一説

當時針走1大格時分針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

就是多少分?(60分)

思考討論:1時等於多少分?

板書:1時=60分。

老師介紹:如何用字母表示時、分?(時可用字母h表示,分用min表示)並引導學生讀一讀、寫一寫這些字母。

5?完成第106頁的填空內容

三、聯繫生活,構建1分的時間概念

教學例2。

教師:同學們知道1分的時間有多長嗎?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學生分組活動1:

(1)1分大約從1能數到幾?

(2)1分脈搏大約能跳多少次?

(3)1分大約呼吸多少下?

學生分組活動2:

(1)1分大約擊掌多少次?

(2)1分大約跳多少下?

(3)1分大約寫多少個字?

彙報交流活動情況。

四、活動拓展

(1)用1分(老師看時間)讀一段話,看看讀了多少個字。

(2)完成教科書第109頁第3題。你能在1分內完成嗎?

(3)要求學生自學完成第108頁第1題,讀一首你喜歡的兒歌,看大約用了多少時間。

五、總結回顧

教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