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升教案優質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5W

不管是什麼學科的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都要認真寫教案,很多人在進行教案的寫作之前都是要將課程瞭解清楚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升教案優質8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升教案優質8篇

認識升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探索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激發幼兒探索圓柱體祕密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請家長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已認識過球體。

2、材料準備:

(1)提供圓柱體實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積木、固體膠等,準備印泥、紙張。

(2)一樣大小的硬幣若干、透明膠、長方形紙張、固體膠、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 幼兒在活動室尋找各種圓柱體實物並自由探索。

1、它們與球有什麼不同?

2、把圓柱體立在桌上和側放在桌上會出現什麼不同的現象?

3、把圓柱體上、下兩面印下來,發現了什麼?

4、小結:上下兩面都是圓形,這兩個圓形是一樣大的,側面沒有稜角,而且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粗細,叫做圓柱體。

二、 組織幼兒討論:你在社會中還見過哪些像圓柱體的物品。

三、 玩一玩、變一變。

1、怎樣把許多枚硬幣變成圓柱體?

2、怎樣把長方形紙張變成圓柱體?

3、怎樣把橡皮泥變成圓柱體?

四、 活動延伸:讓幼兒自由選擇區域進行活動。

計算角:提供各種圓柱體實物,供幼兒繼續探索發現圓柱體的祕密。

操作角:提供多種材料供幼兒繼續變成圓柱體。

認識升教案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課程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並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設計

〖活動一〗引入

複習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這有四根一樣長的小棒,你們可以用這四根小棒擺一個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嗎?

生:可以擺一個正方形。

?請學生上台演示】

師: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擺成一個什麼圖形?

生:可以擺一個三角行

?學生繼續演示】

師:如果從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個什麼圖形呢?【師邊説邊拿走一根小棒】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圖形―――角

?設計意圖對於正方形三角形,學生們在一年級就有了初步的認識,這裏設計意在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顧,為認識新的幾何圖形做遷移鋪墊。同時,由學生自己動手上台演示,激發了興趣,調動了情緒,有活躍了學習氣氛】

〖活動二〗感知

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課件出示實物

鐘面紅領巾剪刀吸管

師:這些物體中都隱含着我們今天要認識的角,讓我們給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變成這樣,【課件演示從實物抽象出角來,聲光提示】

師:你能在自己身邊找出角嗎?找到角後摸一摸,角是什麼樣的?

生1:角尖尖的

生2:角兩邊直直的

?設計意圖角與實際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周圍許多物體上都有角,這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物中引出角,並從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起探索數學的興趣。】

〖活動三〗創造

師:同學們,我們要做一個角的模型,要選擇哪些學具,試着做一下。 【生從學具袋中選兩根帶孔的小棒做成一個角】通過剛才做活動角,你發現,一個角由幾部分組成?

生1:我覺得有兩部分組成,兩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覺得是兩部分。

師:如果沒有帶孔的點連接,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生1:不能把兩根小棒連起來。

生2:不能組成一個角。

生3:組成一個角,這個孔不能少。

師:是的,通過剛才做活動角,發現角是有三個部分組成的,我們把兩根小棒叫做角的“邊”,這兩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頂點”。説一説,你們做的活動角的頂點和邊在哪?

?設計意圖教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國小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經驗,而這節教學通過學生動手做活動角,讓學生自主去發現角的三部分。】

〖活動四〗探索

師:同學們,你們能讓自己做的角變大嗎?怎麼變?

生1:我把兩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變大了。

生2:我拿住一邊,把另一邊一拉就變大了。

師:你們能讓角變小嗎?

生1:把兩條邊合攏一下,就變小了。

生2:剛才,我們既能把角變大,又能把角變小,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生:與角的邊有關。

師追問:與邊的什麼有關,長短嗎?

生1:不是剛才邊沒有變長。

生2:不是兩條邊張開的大,角就變大,張開的小,角就變。

師小結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通過拔動活動角,去體驗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強了認識效果,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活動五〗畫角

深化角的認識

師:我們認識了角,現在在自己的練習本上任意畫一個角。【學生畫師巡視】説一説,你是怎樣畫的。

生1:我是照着三角板畫的

生2:我是先畫兩條邊,再畫頂點。

生3:我是先畫頂點,再畫的邊。

師:很好,通常我們常用生3的方法畫角,請同學們看看【課件畫角】,請同學們在自己的本子上按這樣的方法再畫一個角,看誰畫的好。 【指名學生黑板上演示。】

?設計意圖畫角是這次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是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六,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知識還有什麼問題嗎你覺得誰表現最好(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

1.認識了一種新的圖形——角。

2.學會了畫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

認識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已經認識了米、分米、釐米及毫米的基礎上學習長度單位千米,明白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長度的觀念,明白1千米(公里)=1000米.經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測量1千米的方法.

2.經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本事和合理推理的本事以及實際測量和估測本事.

3.滲透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1千米的長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係.

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自體會生活中測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師問:我們都學過什麼長度單位?你們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嗎?1釐米、1米呢?如果測量鉛筆的長度,用什麼單位比較適宜?測量教室的長度呢?

2.小組交流,整理資料(課初,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課外測量的情景)

各小組彙報課外測量情景:

(1)測量一下路邊兩根路燈間的距離為多少米?多遠為1000米?

(2)測量一下學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幾圈是1000米?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圖片認識千米.

師問:請同學們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你想説什麼?發表自我的看法.

2.教師小結:經過畫面我們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標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樣,同時板書千米.

3.設疑:計算比較長的路程,為什麼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單位?

你們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麼知識?這節課我們一齊來認識長度單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問題.

1.各小組彙報課外實際測量情景.學生彙報時,教師及時給予評價,並把有關數量板書.

2.教師説明:路邊兩根路燈杆間的距離是50米,二十一根路燈杆的距離長1000米;

運動場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結合本校實際)跑兩圈半是1000米.

那麼,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師問:你們明白1千米和1米之間的關係嗎?(板書;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師問:1米有多長?50米有多長?100米有多長?兩個里程碑間1千米的長度?(讓學生閉眼想象)

(2)師問:從學校門口到什麼地方的里程大約是1千米?(小組討論)

(3)師問:你能説一説你是怎樣猜測的嗎?想一想,你還明白什麼物體間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或者是幾千米?

記憶進率.

問:還記得手指遊戲嗎?此刻請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間有什麼祕密?

明確: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距離較遠,正好表示它們之間的進率是1000.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看下圖,從小林家到什麼地方有1千米遠,把路線畫出來.

學生彙報時,説一説想的過程.

2.把每小時的路程和適宜的交通工具用線連接起來.

(學生訂正時,適時加入交通法規教育.)

五、實踐.

師問:你們想不想體驗一下走1千米有什麼感覺?想不想明白自我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長時間大約是1千米?(組織學生到操場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走一走)

彙報:你們是怎樣走的?有什麼感覺?

六、看書質疑,全課總結.

1.今日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你們有什麼收穫?

2.齊背手指遊戲歌,加最終一句話大哥二哥有祕密,這個祕密是1000.

七、課外實踐作業.

查閲有關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小資料,和同學們説一説.

認識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通過將圖形送回家以及畫各種圖形,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徵。

2.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間觀念,發展應用意識。

3. 初步認識幾何知識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的創造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慾望。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辨別。

教學過程:

一、 引入從立體圖形引入。

小朋友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幾個新朋友?(長方體、正方形體、球和圓柱等)。這些圖形都來自圖形王國。教師分別出示各種立體圖形讓學生辨別。可是,圖形王國裏啊,發生了一件搶劫案,警察叔叔馬上去尋找線索,結果他們找到了一串腳印,你們知道他們分別是誰的腳印嗎?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能幫警察叔叔破案?

(學生抓到可疑的圖形,然後全班一起驗證,一起破案,教師印上印泥,在投影下和學生一起辨別兇手。若學生説錯,教師也印到紙上,加以驗證。)

?設計意圖:學生知道了立體圖形,但對它與平面圖形的聯繫難以理解。通過這一過程,學生知道了通過立體圖形可以畫出平面圖形,從而對於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幫助學生區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

二、解決問題,學習新知。

1. 認識這些腳印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麼多腳印,我們給他們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平面圖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他們。

2. 老師這裏啊,還有幾個平面圖形。(出示平面圖形)讓我們一起來把它們送回家。

a. 學生將每個圖形送回各自的家。

b. 評一評,送對了嗎?

c. 説一説,根據什麼來送的?同一家的圖形分別有什麼特徵?

長方形:有四條邊,而且是方方正正的

正方形:有四條邊,也是方方正正的,並且四條邊都相等

三角形:有三條邊

圓:沒有尖尖的地方,非常圓

?設計意圖:通過將這些圖形送回家的環節,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會積極主動的探索每個圖形的特徵,並且滲透了分類的'數學思想。】

三、應用拓展,鞏固新知。

1. 用圖形進行創作。

a. 同桌互相合作,利用手中的各種立體圖形,在紙上畫各種圖形,使他們組合成一幅漂亮的圖畫。比一比,哪一組的畫最漂亮。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舞台,讓學生通過合作,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體會合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

b. 統計圖形個數。將每個小組的作品分別展示出來,並統計每幅圖中圖形的個數。

2. 先依次説出圖形的名稱,再觀察每行中哪個物體可以畫出左邊的圖形,請把它圈起來。

3. 找一找,説一説,在我們教室裏,哪些物體的面是今天我們學過的圖形。

四、暢談收穫,自我評價

學了今天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穫?有什麼感受?填一填。

認識升教案篇5

活動設計背景

由於本班幼兒普遍是農村孩子,爸爸媽媽不在家,交給爺爺奶奶照管,爺爺奶奶又溺愛孩子,造成孩子養成飯來張口的壞習慣;生活習慣也不好,孩子的手很髒,指甲長了也不剪。

活動目標

1、認識手的外形特徵和功能,知道人人都有一雙手。

2、豐富幼兒的詞彙:大拇指、小指、中指、手掌、手心、手背、手指甲、粗細、長短、一雙手。

3、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與仔細觀察的習慣。

4、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5、初步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手的外形特徵;

教學難點:知道手的功能。

活動準備

水彩筆、每人一張白紙、指偶圖案每人兩個、一段《我有一雙小小手》音樂

活動過程

一、用遊戲“請你照我這樣做”引出課題。

1、教師引導幼兒做遊戲:“請你照我這樣做”,最後讓幼兒把一雙手藏在身後。

2、教師:咦!你們把什麼藏在身後啦?哦,原來是你們的小手,伸出來看看,我們每位小朋友有幾隻手?(兩隻手)對了,兩隻手還可以怎樣説?(一雙手)對了,兩隻手又稱為“一雙手”.

二、觀察手的外形特徵。

1、引導幼兒一起數一數,一隻手上有幾個手指?(老師帶領幼兒一起數)

2、讓幼兒把手指併攏,比一比,5個手指頭是不是一樣長,找出5個手指的不同點。

教師:我們看看每隻手的5個手指是不是一樣長?(不是)哪一個手指最長?他在 5個手指中的哪個位置?(在中間的手指最長)對了,因為他最長又在5個手指中間,所以叫它“中指”。那麼5個手指中最小最細最短的手指在什麼位置?它教什麼名字?(因它最小最細最短在5個手指的最後一個,所以叫它“小拇指”,又可叫它“幺指”)那麼哪 個手指長得最粗最短呢?它叫什麼名字?(因它最粗最短,很有力,所以叫它“大拇指”)

3、引導幼兒再觀察,每隻手指頭都長着什麼?(手指甲)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很堅硬)什麼顏色?(白色透明)手指上是不是都有手指甲?(教師讓幼兒觀察自自己的小手,同時告訴幼兒指甲長要交到的原因。)

教師小結:帶上指偶圖案,教師和幼兒做手偶遊戲,《聰明的手指》誰會表演。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隻手又稱為“一雙手”。每隻手上都有5個手指,這最粗又有力,並在五指的前頭的是大拇指(指偶圖案是大哥),這個最長又在5個手指的中間,它叫“中指”(中指和食指做小白兔蹦蹦跳);在5個手指中最後又小又短的叫“小拇指”,又可叫“幺指”(指偶圖案是小妹妹,還可以和同伴做拉拉勾)。這5個手指都長着堅硬透明的“手指甲”。手指甲長長了就要剪掉,不然髒東西、細菌就會藏在裏面,我們就很容易生病。

4、 引導幼兒再觀察手,知道手掌、手心、手背各指什麼?

老師:每隻手上除了5個手指以外,還有什麼?(手心、手背)老師叫幼兒將水彩筆放在手心和手背,水彩筆在手心這面穩,而手背沒那麼穩,在這裏叫幼兒仔細觀察,手背上手指上有什麼?(指甲)手心、手背合起來叫手掌。(每天都要洗手,飯前便後要洗手,洗手方法在語言課《小手洗得真乾淨》中學過了。)

三、認識手的功能用途

老師放一段《我有一雙小小手》的音樂,老師和幼兒一起表演.

老師:我們都有一雙小小手,你的小小手能做什麼?(讓幼兒自由討論)

老師小結:我們的小手本領可大了,能做好多好多的事情。我們以後要自己做(寫字、繪畫、摺紙、繫鞋帶、扣鈕釦、洗臉、曡衣被等),還可以用我們得小手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也可以幫助小朋友做好事。

四、通過繪畫加強幼兒對手的認識

教師:把你們課桌中間水彩筆和白紙拿好,把左手放在白紙上,右手持筆緣畫下來。並塗上顏色。

活動延伸:

1、 把自己畫得小手送給老師,並説出自己畫的小手,畫了些什麼;

2、 在早上晨檢時讓幼兒互相檢查手指甲是否剪掉了,手洗乾淨了沒有;

3、 板上開展“小能手”的好人好事比賽;

4、 除自己外,其它人的會做什麼事.

認識升教案篇6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3課,學生在第2課的學習中已經通過“稱一稱”的方法測量了物體輕重的不同,體會了物體的一個基本特徵——質量。本課是藉助“擺放”這個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會物體的另一個基本特徵——形狀。本課的研究主題是:“如果把物體裝進盒子裏,怎樣裝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體的形狀是怎樣影響其佔據空間的。

本課有兩個探究活動:1.哪種物體放的數量最多?2.換一種平鋪的方法,能裝得更多嗎?第一個活動的重點是通過比較木塊和乒乓球的數量,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平鋪的數量不同;第二個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平鋪方式擺放螺母,發現同一物體用不同側面擺放,會出現不同的擺放數量。通過兩個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物體的形狀對其佔據空間的影響。由此,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有可能其擺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學生分析】

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徵(如:顏色、形狀、大小、輕重等),而且也學會了用簡單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輕重。這節課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形狀。這節課認識“形狀”是從“佔據空間”這個角度來理解的,為學生在國小階段建立對質量和體積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由於“佔據空間”這個概念對學生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教材用一個“固定大小的盒子”來使這個概念具象化。雖然教材對活動的難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課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因此,在進行本課的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細緻的指導,在研討時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概念目標

1.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徵之一。

2.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

科學探究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

2.認同物體的特徵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有可能其擺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許多物體有固定的形狀,並且從“佔據空間”的角度理解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徵之一。

難點:探究多種“平鋪”方式,意識到物體形狀會影響其平鋪的方式。

【器材準備】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塊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內裝一個乒乓球和一塊橡皮)、課件、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了幾種物體的輕重。還記得是哪幾種物體嗎?

(學生回憶:乒乓球、木塊、塑料塊、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開布袋,你能猜猜裏面裝的是哪兩種物體嗎?是怎樣猜到的?引導學生用“摸”“看”的方法進行猜測,根據“形狀”判斷布袋內的物體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兩種物體——木塊和螺母,讓學生説説這兩種物體是什麼形狀。強調形狀也是物體的重要特徵。

4.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物體的形狀》。

(課件展示猜測的方法及四種物體的形狀)

(板書:認識物體的形狀)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上節課研究的內容導入本課,體現了課程內容的連續性。將兩種形狀明顯不同的物體用布袋裝起來,讓學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測是什麼,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直接引導學生關注物體形狀上的不同。

5.提出問題。這裏有四個同樣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裝進裏面,怎樣才能裝得更多呢?學生交流裝盒子的方式,教師規定統一用“平鋪一層”的方式進行。21cnjy

(課件演示:“平鋪一層”)

二、探究將物體平鋪在盒內的方式

1.演示平鋪的方法,記錄數據。

怎樣平鋪一層乒乓球呢?請一位學生來演示平鋪的方法,並且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課件演示平鋪的方法及如何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指導學生理解平鋪的方法,並學會操作及記錄數據。

2.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將四種物體分別平鋪在盒內,並且將數據記錄下來。比一比,哪組最快,哪組裝得最多。

3.分組活動結束後,教師將各小組的數據填寫在班級記錄表單中。

設計意圖:用“比一比”的形式開展一個發散式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擺放方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怎樣才能將四種形狀的物體儘可能多地平鋪到盒子中。當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時,數量肯定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學生自己在活動後產生的疑問。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會產生影響,這樣知識對於學生是認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

三、研討:“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的影響

1.觀察班級記錄單:有什麼發現嗎?

引導學生髮現:每個小組乒乓球和木塊數量都一樣,而螺母和橡皮的數量就不一樣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2.交流展示“擺放”的方式: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物體都是怎麼擺放的吧。

(1)各小組將擺放的方式展示出來,並標清數量。

共同體驗: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擺放,真的能夠都擺進盒子嗎?師生共同確認上述問題後,將數據寫在對應的擺放方式旁邊。

(2)乒乓球和木塊只有一種擺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種擺放方式,而且擺放方式不同,裝的數量也不一樣。

設計意圖:將擺放的方式及對應的數據彙總在一起,方便學生觀察、比較。對於螺母的不同擺放方式,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做一遍,親身體驗一下:物體是立體的,是有很多個面的,每個面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以不同的面放進盒子時,它們在盒子中佔據空間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為後面的分析奠定基礎。

3.分析研討:為什麼會這樣呢?

(1)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佔據空間狀況不同。

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塊每個側面都是一樣的,所以怎麼擺都一樣,擺的方式只有一種,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會有變化,螺母“躺”着擺和“立”着擺是不一樣的,用來平鋪的“面”形狀不一樣,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一樣,橡皮“躺”“立”“側”,裝的數量都不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大膽表述他們的想法。因為通過活動,學生已經意識到平鋪的面不同,會影響到擺放的數量,但是這只是學生心裏的感受,還需要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並能夠與夥伴分享。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的影響”。

(2)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佔據空間的狀況不同。

思考:為什麼乒乓球能擺進盒子的數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塊少這麼多?分析:由於形狀的原因,乒乓球沒有將盒子鋪滿,中間有空隙,所以裝得少。

(如果學生認為是因為“乒乓球”比“木塊”大而造成上述結果,教師可以進行演示實驗:與木塊同樣大小的空心塑料塊和乒乓球可以裝同樣多的沙子,説明乒乓球與木塊大小一樣,也可以將兩個相同的燒杯裝同樣多的水,將乒乓球和木塊輕輕按入水中後,看兩個燒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設計意圖:對於“乒乓球與木塊的分析比較”放在研討的第二個層次,是順應學生認知的需要。先通過展示、彙總數據,顯而易見的是:同樣的物體擺的方式不同,數量就不同。於是,學生很自然就會產生“為什麼會這樣?”的疑問。因此,順應學生的思維,緊接着就分析原因滿足了學生好奇心與認知的需要。而對於“乒乓球與木塊”的分析,則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從視覺上,乒乓球比木塊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塊數量少,並不是首先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當學生髮現“乒乓球”與“木塊”差不多大的時候,排除了“大小”這個因素,學生將思維再次定位於“形狀”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體,形狀不同,佔據空間的狀況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鋪一層和“立着”平鋪一層為例,引導學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滿了嗎?説説你的看法。

【板書設計】

認識物體的形狀

【相關表單】

認識物體的形狀

將平鋪放入盒子的物體數量記錄下來。

將物體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木塊螺母橡皮

擺放數量

認識升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看整點時間。

2、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3、養成按時作息,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圓形時鐘一個,沒有指針的紙製大鐘面一個,1—12整點電子鐘卡片。

2、學具準備:實物鍾若干。

3、《操作冊》第6冊第7—8頁。

活動過程:

一、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候。

遊戲:鍾之歌。幼兒和教師一起跟隨音樂唱“鍾之歌”,邊唱歌邊做動作。唱完後教師提示:“這是一首謎語歌,請大家猜猜謎底是什麼?”

二、集體活動。

創設情境,剛才小朋友們猜的謎底是鍾,我們在生活中都離不開時鐘。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位時鐘朋友。

1、教師出示圓形時鐘,請幼兒觀察鐘面,瞭解鐘的表面結構。

2、通過撥鍾,認識分針和時針。

教師慢慢撥鍾,引導幼兒觀察分針和時針的運動。讓幼兒説出:分針跑得快,時針跑得慢。

3、通過撥鍾,人是整點鐘。

教師將分針和時針都撥到12上,然後調節鍾背面的調時鈕,使分針轉一圈後正指向數字12,讓幼兒注意時針有了什麼樣的變化。教師反覆撥幾次,讓幼兒明白分針每走一圈,時針就走一個數字,經過了一個小時。

4、自由撥鍾。

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一個實物鐘面,請幼兒輪流撥鍾,觀察並討論分針和時針的變化,引導幼兒發現:只要分針正指“12”,時針就正指某個數字。

教師小結:分針正指12,時針指數字幾,就是幾點鐘。出示寫有整點鐘的電子鐘卡片,與幼兒一起撥整點中。邊撥邊與幼兒一起説:“1點整、2點整、3點整……”直到兩針在12上面重合(即12點整)。

三、分組活動。

教師:時鐘想和小朋友分組玩遊戲。

第一組:遊戲“時間超人”,一名幼兒站在大鐘前,背對着大家。另一名幼兒報時“x點整”。聽到報時後,大鐘前的幼兒就用手臂來擺出分針和時針的位置,遊戲可反覆進行。

第二組:按要求撥鍾。兩名幼兒一組,一幼兒任意出示整點的電子鐘卡片,另一幼兒用學具播出相應的時間。

第三組:時間時間對對碰。做《操作冊》第六冊第七頁的活動“剪一剪、貼一貼”。

四、遊戲活動。

教師:老狼也學會了認識時間,我們去考考它。

遊戲:“老狼老狼幾點鐘”。

教師手拿1—12點鐘的電子鐘面卡片12張,走到前面扮演老狼。幼兒跟在“老狼”的後面邊走邊問:“老狼老狼幾點鐘”?“老狼”舉起1點鐘的卡片邊回答:“1點鐘”。幼兒繼續問老狼,當老狼回答“天黑了”時,其他幼兒必須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靜下來。最後一個回到座位上的幼兒就被“老狼”吃掉,遊戲反覆進行。

五、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教師針對幼兒的學習情況,引導幼兒將操作材料收拾好。

認識升教案篇8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兒歌《果園裏》選材來自小班上期《水果繽紛樂》主題教育活動,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喜歡又熟悉的食物,水果有着的形狀、顏色、不同的生長環境等都在吸引幼兒關注、好奇的目光,激發起幼兒探究的慾望。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水果不同的生長環境,豐富認知經驗。

2.學習兒歌並感受兒歌問答式的句式。

3.感受問答式學習的快樂。

活動準備:

教師資源ppt,水果圖片若干、音樂《潑水歌》。

幼兒經驗準備—瞭解水果長在哪裏。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課件演示法、啟發提問法、觀察法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教師:寶貝們,剛才老師接到一個電話,是我的好朋友小熊打來的,小熊告訴我,他即將舉辦一個“水果聚會”,在聚會上能吃到各種香甜可口的水果,我很想去參加,可是小熊説必須先完成一個任務,才能去參加,寶貝們,快來和我一起聽聽看,小熊給我佈置了什麼任務。

二、學習兒歌

1.出示ppt1,和幼兒一起仔細傾聽ppt裏小熊提出的任務,瞭解水果不同的生長環境。

?教師:寶貝們,這是哪裏啊?——小熊的果園裏

水果寶寶都去哪裏了?——水果寶寶都藏起來了

我需要找出幾種水果?——三種

?教師:我可等不急了,要馬上去把這三種水果找出來,咦?水果在哪裏啊?我左瞧瞧,右看看,(突然)哎呀,什麼水果呀?趴在地上,差點把我都絆倒了!寶貝們?你們快幫我想想,什麼水果是長在地上的呀?----(幼兒大膽猜測)和幼兒共同驗證。ppt2

?教師:已經找到一種水果了,我得趕快找出第二種,我左瞧瞧右看看,藏哪裏去了?這兒有棵樹我來瞧瞧,哎喲,什麼水果落下來砸在我腦袋上了,哎喲,好疼呀!到底是什麼水果啊?藏在樹上?------(幼兒大膽猜測)和幼兒共同驗證。ppt3

④教師:還剩下最後一種了,可是老師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咦?這裏怎麼有個藤架,寶貝們,會不會有什麼水果是結在藤架上的呢?-----幼兒大膽猜測)和幼⑤兒共同驗證。ppt4

教師:老師已經把三種水果都找到了,現在就要準備去參加聚會了,咦?你們想不想跟我一起去參加聚會啊?想啊?那我打個電話給小熊問一問。(做打電話狀)然後播放ppt5

2.出示ppt,一起來聽聽小熊的三個問題,引導幼兒練習説兒歌。

引導幼兒用“蘋果,蘋果藏樹上”的句式回答。

ppt6問題句型“什麼水果藏樹上”

“什麼水果地上爬”

“什麼水果結藤架”

請幼兒練習問句句式。

教師:我請一個寶貝來提問,看看其他寶貝會不會被你考倒。

?請幼兒一對一提問,回答。

請一位幼兒提問,其餘幼兒共同回答。

?男寶寶提問女寶寶答,女寶寶提問男寶寶答。

教師:寶貝們的問題都回答正確了,可以和我一起去參加聚會了,哎~~~要不我們把剛才的問題和答案變成一首兒歌送給小熊作為禮物吧!

音樂ppt7

出示水果圖片,幼兒根據展示圖片練習提問與回答。

三、創編兒歌

教師:提問小朋友還認識其他水果嗎?他們都分別長在哪裏?你會怎麼問?又會怎麼回答呢?

四、結束部分:

好了,寶貝們,我們趕快去參加聚會吧!讓小熊聽聽我們送給他的這首兒歌,他一定會非常喜歡。出發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