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整百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8W

教案是老師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提前起草的文字報告,寫好一份出色的教案會引發同學們對於課堂的興趣,這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技能,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整百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整百教案8篇

認識整百教案篇1

教學內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分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活動引入

(一)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請同學們分別用手勢表示1毫米、1釐米、1分米。請大家用手勢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1釐米大約有多長?1米等於多少釐米?

(二)思考:要量課桌的長度,你覺得用哪個長度單位比較合適,為什麼?(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應該用釐米比較合適)

(三)估計一下課桌的長度。

(四)請學生量課桌長度,可用1釐米長的手勢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學生尺去量,看誰量得既準確又快。

1、每個學生動腦筋,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測量。

2、在4人小組內交流各人的測量方法,評評優劣。

3、選幾個小組來反饋信息。預設學生可能選擇以下幾種測量方法。

(1)用1釐米的長的手勢去估量。

(2)用學生尺去測量,如尺子最大刻度為12釐米,然後將一個個12釐米相加。

(3)用學生尺10釐米10釐米地量,並相加,最後一次與不足10釐米的長度再想加。

(4)先請學生自評測量方法的優劣,再請他評,最後選出最優方案。

二、主動探索,學習新知

(一)初識分米

通過反饋交流,引導學生想象:由於課桌比較長,用釐米做長度單位來量還是比較麻煩,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長合適?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測量方法討論(得出以“10釐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彙報並説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板書課題)

(二)感知分米

1、猜測一下1分米有多長,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嗎?(可從尺子“0”刻度一端開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問: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在自己的學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將拇指和食指張開,量出1分米的長度,感知1分米的長度。

4、説一説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5、估一估,課桌大約寬幾分米,再準確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剛才我們瞭解了分米與釐米的關係,那麼你想知道1分米與1米的關係嗎?(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解決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準備的1米長的繩子,兩人合作,一個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個同學就在紙條上做一個記號,觀察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

方法二:因為1分米=10釐米,1米=100釐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書:1米=10分米)

(三)運用分米

1、填空,在[ ]裏填上合適的單位,在()裏填上合適的數字。

牀長2[ ],也就是( )[ ] 。

一支鉛筆長2[ ]4[ ],也就是()釐米。

青蛙平均一次能跳35[ ],兩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長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長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長是100釐米

3、在〇裏填上<、>或=

20釐米〇3分米1米〇99釐米

80釐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寫了一篇數學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寫得怎樣。

20xx年9月20日(星期四)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來到了衞生間,拿起1釐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釐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釐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裏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裏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請學生各抒己見,把認為不正確的地方改正過來。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認識整百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幼兒初步瞭解茶葉的製作過程,知道茶葉是從哪裏來的。

2、幼兒觀察茶葉泡水後有何變化,瞭解渴茶的好處。

3、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教學準備

1、幹茶葉。

2、錄相帶(採茶情景)、音樂磁帶。

教學過程

1、品嚐茶水

請幼兒説説你喝的是什麼?

2、師:你都知道有什麼茶葉嗎?請你説一説。

3、你眼中的茶葉長什麼樣子?請你畫一畫,看看誰畫的最像。(幼兒作畫,並展示在展板上)

4、出示茶葉,幼兒觀察比較各種茶葉的顏色形狀有什麼不同。

5、幼兒討論茶葉是從哪裏來的。

6、錄像

討論:你從錄像裏看到什麼、知道什麼。

7、茶葉泡水後會有哪些變化呢?

8、幼兒討論:喝茶有什麼好處。

9、律動:採茶舞

認識整百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時鐘的結構及分針、時針的運行規律。學會看整點。

2、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時間,養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硬紙片鍾。

2、動物手偶

3、實物鍾

活動過程:

一、引入並簡單認識鍾及其作用。

1、引入並簡單認識鐘的種類及其作用。

教師調鬧鐘鬧鈴引入

提問:⑴你們猜猜是什麼聲音?(鬧鐘的鬧鈴)

⑵家裏還有哪些鍾?是什麼形狀的?

(有鬧鐘,手錶,掛鐘和大座鐘)

⑶鐘有什麼作用?

(鐘不停的走,告訴人們幾點了,人們就按照時鐘上的時間進行學習休息)

2、簡單認識鐘面。

教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鐘,看看它是什麼形狀的?(圓形)請你仔細觀察鐘面上有什麼?

總結:有兩根針和12個數字。

提問:⑴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長度不同)

教師: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長的叫分針,短的叫時針。我們在看看數字,

提問:⑵正上面的是數字多少?(12)

⑶正下面的是數字多少?(6)

二、由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教師:今天呀,時針和分針要進行依次跑步比賽,現在他們都摘在數字12的起跑線上了。請你們猜猜誰回贏?好,比賽就要開始了,預備—開始!(教師操作鐘表)

提問:⑴誰跑的快?(分針)

議論:分針和時針跑的時候,他們之間有什麼祕密呢?教師反覆操作。

總結:分鐘走一圈,時鐘走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三、認識整點。

教師:那麼分針和時針指的數字又表示幾點呢?別急,老師來告訴你。看鐘的時候,先看時針,在看分針。當時針正指着一個數字時,分針有正指着12時,就表示“幾點了”邊撥鍾邊和幼兒一起“一點鐘,兩點鐘,三點鐘……六點鐘”

撥鐘的時候,一定要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撥,順時針的方向就是鐘面上的數字從小到大的方向。

四、請個別幼兒練習。

練習撥7點,8點,9點,10點……12點

五、全體練習。

請幼兒按照一日生活時間表“早上7點起牀,上午9點上課,中午12點吃午飯,下午4點放學,晚上9點睡覺”另外請小動物來檢查。

六、遊戲“老狼,老狼幾點了”

1、講遊戲規則:老師扮演老狼,請小朋友來當小羊。老狼在前面問“小羊,小羊幾點了?”老狼呢就雙手拿着一個鐘,然後撥的時間,,小羊一起説幾點了。如果老狼撥到6點,那就要吃小羊了。

2、請幾名幼兒和老師先示範一次。

認識整百教案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技能目標:讓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圓,藉助動手操作活動,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研討,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和創新、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圓的基本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學具準備:

圓的實物、剪好的圓片、圓規、直尺

教具準備:

細線、圖釘、剪好的圓片、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懸念產生好奇,好奇帶入新課

(一)設置懸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課件展示、圖文並茂)

1、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

2、籃球場的中間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形呢?

3、槍口、炮口為什麼都是圓形的?

師:同學們,這些問題你們暫時還不必回答,但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需要馬上回答,這三個問題都與什麼有關?

(當學生回答是“圓”時,教師板書課題)

師:當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對圓有一定認識後,你們再回答這三個問題,相信你們的答案會更完整、更圓滿。(在黑板的一側板書:圓滿)

[設計意圖]不拘泥於教材內容,從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徵出發,用心撲捉圓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創設了“三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他們帶着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嚮往與追求的意向,以的狀態進入學習角色。同時,在“暫時還不回答”的關子下,把“三個問題”集中在“圓”上,旗幟鮮明地拉開了這節課的序幕,這一導課不僅意味深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開始不知不覺地滲透了“圓的文化特徵”意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圓

師:生活中你們見到哪些物體是圓形的?

(學生回答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將已準備的實物舉起展示)

(二)運動中的圓

師: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麼下面的情況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課件展示)

1、一粒石子拋入平靜的水面時

2、電風扇的扇葉轉動時

(三)探究圓的形成

一根細線,用圖釘固定一端,另一端綁着一支粉筆旋轉一週。

1、師:接下來做個小實驗,老師用圖釘固定線的一端,將細線拉直,綁有粉筆的一端旋轉一週,會出現什麼現象?

師:鬆開細線的這頭,粉筆還能轉圈嗎?(孕伏“定點”意識),圖釘按住起什麼作用?

2、師:剛才老師是怎樣操作畫出一個圓的?

學生交流

師:圖釘按住的一端(不動),帶粉筆的一端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這個點是(運動的),怎麼運動的?

師:(把線拉直)這樣運動時動點就與固定的這點距離(保持不變)。粉筆在這個運動軌道上旋轉一週就得到了一個(圓)。

3、師:如果把細線放長,粉筆繼續旋轉一圈,發生了什麼變化?看來這細線的長短可以確定(所畫圓的大小)

(孕伏“定長”意識)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教學環節,以“感知—想象—發現”為線索,逐步推進,串成學生探究“圓的形成”這一過程。感知是認識世界的開始,是思維、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通過“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圓形的”舉例,既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同時為過度到想象提供了豐富的表象,這樣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後用他們的想象力猜測、感悟“圓的形成”兩大核心要素圓心和半徑,從而為後面的“圓”的本質認識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四)從畫圓中認識圓

1、通過回想前面的遊戲,讓學生在感悟“圓的形成”過程中思考:你會畫圓嗎?

2、學生嘗試畫圓(教師巡視,收集學生不圓的和圓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學生作品、學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圓”的作品)

師:請你評價下這幅作品?

你想提點什麼建議?

師順着學生的闡述引出“定點”、“定長”。

(讓學生自己“由誤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對“畫圓時要注意什麼”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圓”的作品)

師:請欣賞這幅作品是怎樣被圓規創造出來的?

兩個學生介紹如何畫圓,師追問“畫的圓為什麼有大有小?”

隨着學生反饋畫圓的三個步驟,教師同時用課件演示圓規畫圓。

4、板書:定點、定長、旋轉一週。

定點確定圓的位置,定長確定圓的大小

5、如何在籃球場上畫圓?

師:我們會在紙上畫圓了,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畫圓。例如:要在籃球場上畫一個很大很大的圓,你準備怎樣做?與小組裏的同學説一説你的想法。

學生反饋、相互交流補充。

[設計意圖] “畫圓”的環節,不僅僅只是學生掌握畫圓的技巧、學會用圓規畫圓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繼前三個環節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圓的初步認識,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轉化的過程。在這裏教師還十分關注學生情緒,尊重學生意願,在學生躍躍欲試時,採用先讓學生嘗試畫圓,並利用可能“出現的問題”,揭示圓的畫法、“圓的位置”和“圓的大小”等深層次問題,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自然本色。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畫圓後教師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何在籃球場上畫圓?讓學生從“紙上談兵”,過渡到解決現實情境問題,與“探究圓的形成”有個呼應。

(五)解讀圓的概念

師:剛才我們用圓規畫圓、用繩子畫圓,工具不一樣,畫出來的卻都是圓,這是為什麼?

生1:原理都一樣

生2:都是按三步驟來畫的

師小結:畫圓時都有兩個點,一個點是固定的,一個點是運動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動點在這個運動軌道上旋轉一週,得到的圖形就是(圓)。所以,圓就是由無數個點連成的一條什麼線?(曲線、封閉的曲線)

(課件演示)

(六)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

1、師:有關圓你還了解哪些知識?

教師將“圓心o”“半徑r”“直徑d”寫在3張卡片上,請學生一一貼在黑板上圓的有關之處。

師:誰能在黑板上的圓中將它們畫出來並貼好。(3個學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圓心的概念

3、半徑

師:像這樣的`半徑,你會畫嗎?

學生動手畫半徑

師:你是怎樣畫的?

(注意引導學生闡述“從哪裏出發畫到哪裏”)

師:什麼樣的線段叫半徑?揭示半徑的概念。

(板:半徑r)

師:在同一個圓裏,像這樣的半徑還能畫嗎?有多少條?為什麼有無數條?

生:圓上有無數個點。

師:那它們的長度都有怎樣的關係呢?誰來説説你的想法?

4、直徑

師:直徑你會畫嗎?在你的圓片上畫出直徑。

師:你是怎樣畫的?那什麼樣的線段叫直徑呢?

你們和數學家們總結差不多呢!翻到56頁,全班齊讀。

(板:直徑d)

師:在同一個圓裏,直徑有多少條?

師:那它們的長度都有怎樣的關係呢?誰來説説你的想法?

(板書: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5、師: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科學家就曾提出有關圓的概述(課件出示)

師: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長”的意思是?

6、判斷:以下圓內哪些線段是半徑,哪些線段是直徑?

7、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①師:你會怎樣去驗證你的想法?

在小組裏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饋。

課件驗證:在同一個圓裏,直徑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1/2。 d=2r r=1/2d

②製造衝突(展示學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兩個圓)

疑問:在這兩個圓中,半徑、直徑二者還存在以上的關係嗎?

(板書:在同一個圓裏)

[設計意圖]探究圓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怎麼有個突破,使學生能輕鬆地接受,本環節是採用“畫”、“量”、“折”,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畫”是發現,是印證;“量”是驗證、確認。這一為學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學習的平台,既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積極參與,而且將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證了“兒童的智慧出在他們手尖上”這句話。

三、運用知識,拓展思維

(一)小裁判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半徑2釐米的圓比半徑1釐米的圓大。()

3、圓的直徑都相等。()

4、在同一個圓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二)你能幫忙找到這個圓的圓心嗎?

[設計意圖]由於本節課是屬概念教學課,作為反饋練習,僅設計了兩大題。通過這兩大題訓練以檢查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情況,並解決學生容易混淆或出錯的問題。

四、解釋自然中圓,欣賞人文中圓

(一)解釋自然中圓

師:課的一開始,我們還留下三個問題(課件重返“三個問題”):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現在集中解決第一個問題好嗎?

1、分組討論: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

2、小組派代表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利用課件演示下面兩個主要因素)

①平穩(因為車軸在車輪圓心上,同圓半徑都相等,確定了車與地面距離不變,所以平穩)

②車速快(車輪接觸地面只是一個點,摩擦力小,車速就快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題,以小組合作、同學互助,共同討論為主要解題形式,以幫助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提高技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精神,增強互助合作、敢於創新為目標。同時,本練習起到了“前後呼應”之教學藝術功能,成了學生善於動腦、勇於解題的動力,使學生在成功解答後有一種滿足感,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二)欣賞人文中圓

1、引言:同學們,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圓更增添了她的夢幻般的色彩。請欣賞

2、課件演示:(配樂)

摩天輪、花叢中肆意綻放的鮮花、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陶瓷藝術、圓形建築、2008年奧運獎牌、神祕的陰陽太極圖……

還有古老的東方,中國人特別重視中秋、除夕、元宵等佳節,月下嘗餅、桌上湯圓…這就意味着團圓、圓滿;大陸同胞送給台灣同胞的團團、圓圓兩隻熊貓,不也就是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海峽兩岸同胞早日團圓嗎?

圓,在我們身上遺留下的印痕是多麼深刻而廣遠。圓,是和諧的象徵,是幸福的感受!

同學們,在這優美的旋律中,我們這堂課也接近尾聲了。這節課愉快嗎?你覺得這節課上得圓滿嗎?

[設計意圖]教學本質是一種文化。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傳遞教學本身的內涵和鮮活的文化背景,引領他們通過學習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數學所具有的文化特徵浸潤於學生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擺脱原有習慣思維與陰影,真正美麗起來。為此,設計“欣賞人文中的圓”這一環節,就是引發學生領略“圓”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後所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徵,拓寬學生對“圓”的認識視域。同時,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中國人對“圓”的特殊情感,激發他們愛祖國、愛學習的熱情,為進一步學好“圓”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整百教案篇5

單元目標:

1、使同學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徵;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使同學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和外表積的計算方法,並會正確計算。

使同學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單元重點:

掌握圓柱的外表積的計算方法和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單元難點:

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1、圓柱

(1)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各局部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同學細緻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同學回答,使同學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後指名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釐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徵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説説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平安、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外表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身手中圓柱的外表,説説發現了什麼?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麼?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麼?(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圓柱的高

(1)課件顯示: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同學考慮: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麼有關?

(2)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合課本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①課件顯示:裝滿牙籤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籤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籤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説些什麼?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丈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同學操作分析,得出丈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係.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②同學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生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後説出自身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和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麼方法轉化生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生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②想一想:當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形?

③引導小結:不論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生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2題。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同學和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四、安排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p15的1、2題。

板書:

┌長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 → 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 → 長方形的寬

認識整百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2與3前後兩數的相鄰關係,探索發現的樂趣。

2、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3、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提供三種顏色不同的瓶蓋個三個,每人一套14的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1、分別取三種顏色不同的瓶蓋個三個,一一對應排成三橫排,中間一排的瓶蓋不動,(.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讓三排瓶蓋變得一排比一排多一個,討論如何才能做到。

2、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擺在瓶蓋的左邊,討論:比3少1的數是幾,應排在哪裏;比3多1的數是幾,應該排在哪裏。

3、引導幼兒歸納:3有兩個相鄰的好朋友,一個是比3少1的2,排在3的前面,一個是比3多1的4,排在3的後面。

4、組織幼兒討論2的好朋友是幾和幾,根據前面的方法與經驗,引導幼兒藉助瓶蓋、數字卡片等加以驗證。

5、玩找朋友競賽的遊戲:幼兒分成5個人一組,排成三排,當教師説到4是,幼兒馬上排成2、3、4三排,中間一排人不要動。看看哪組小朋友排得又快又對,這一組就是勝利者。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投放1到10的數字卡片及不同顏色的瓶蓋若干個,讓幼兒進一步探索10以內的各數的相鄰數。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改變了以往數學活動中以教師教,幼兒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創設了給小動物分食物與好朋友過魔洞等遊戲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快樂中學,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整個活動過程,通過讓幼兒自主嘗試探索,從而知道了3分成兩份有2種分法,知道哪兩個數合起來是3,並能用較為清楚的語言表達分與合的過程。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又體驗到了的成功的喜悦,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以幼兒為主體的新理念,並創設了較好的生生互動的環境,活動效果較好。

認識整百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橢圓形。

2.能夠用語言表達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ppt、熊媽媽、熊妹妹、橢圓形的鏡子圖片、圓形、操作冊

【活動過程】

1.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入活動。

引導語:“有一天,熊媽媽和熊妹妹一起去逛街。它們看到一家店裏掛了好多的鏡子,就走了進去。熊妹妹拉着熊媽媽走到一面鏡子前問:“媽媽,這面鏡子真奇怪!”

2.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1)出示橢圓形的鏡子圖片,請幼兒自由發揮。

(2)出示圓形,讓幼兒感知橢圓形和圓形不一樣的地方。

3.小結橢圓形的特徵,重點引導幼兒能用語言表達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1)橢圓形兩頭比圓形長。

(2)上下對摺和左右對摺出來的折印不一樣長。

4.引導幼兒説出日常生活中類似橢圓形的物體。

5.分發操作冊,幼兒探索操作:

(1)引導按照顏色進行分類。

(2)引導幼兒按照大小進行排序。

(3)以遊戲的形式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橢圓形。

6.幼兒操作,老師巡視指導並重點指導能力較弱的幼兒動手操作。

7、老師對本次活動的操作情況進行評價。

認識整百教案篇8

教學目標: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徵。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辨認和區別各種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生:(每個小組一份)鞋盒、牙膏盒、藥盒、磁帶盒子;易拉罐、鉛筆、茶葉罐;魔方、骰子、小立方體10個;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師:課件、各種形狀的實物若干、獎品、四種抽象出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出示講台上的一些實物: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朋友,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由説各個實物名稱,師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

師:同學們,你們都帶來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夥伴們大聲介紹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細聽,看看你們組裏有不同的嗎?

生分組活動:説出帶來的東西的名稱

師: 大家帶的東西可真多啊!看看這些物體,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嗎?(鼓勵質疑)。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物體 (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

1、學具分類,初步感知

a、動手操作

師:你們看一看這麼多物品中,有沒有形狀相同的物品呢?你們能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兒嗎?請每個小組裏的小朋友共同動手分一分。

學生分組操作,師巡視(2分鐘)

b、彙報反饋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説説你們分了幾類?是怎麼分的?(3分鐘)

讓學生邊説邊舉起來讓大家看。

師:他們小組是這樣分的,和你們組是一樣的嗎?

c、小結概念

師:每種形狀的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你能給每類物體起個名字嗎?

指名生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範各種名稱,並板書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2、動手操作,感知特點

a、感知長方體

師:(舉起球)看看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請你也舉起一個球,互相看看拿對了嗎?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裏。師帶領學生依次放回圓柱和正方體。

師:看看桌子上現在有的是什麼樣的物體?請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手中的長方體,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在小組裏和小朋友説一説。(2分鐘)

b、彙報反饋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麼樣子的?你是怎麼感覺到的?(5分鐘)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範語言名稱。並板書:長方體:平面

c、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在你還想認識什麼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組的小朋友説説你的感覺。

d、集體反饋各種物體的特徵

師:哪個小朋友能來説説你認識的什麼物體?有什麼感覺?

師根據學生彙報的板書出各種物體的特徵。每彙報完一種,老師請不是拿這種物體的小朋友找一個來看一看,摸一摸,驗證了他的感覺後再板書。

e、比較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發現了圓柱和球能滾,那他們滾的是不是一樣的呢?

指名生説出自己的想法,能説清楚就要鼓勵。

3、抽象思維,形成表象

師:這幾種物體,如果去掉了它們美麗的外衣,你還認識它們嗎?

課件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幾何圖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