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認識》教學反思3篇 加法教學:反思與提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8W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知道加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概念之一。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忽視了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和理解。本文旨在反思《加法的認識》教學,探究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加法的概念和運算技巧。

《加法的認識》教學反思3篇 加法教學:反思與提升

第1篇

?加法的認識》教學反思加法對現在的一年級學生來説也許已經不是初步認識的,因為大多數學生都在上幼兒園大班時已經把計算訓練得很快了。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其中有些是機械化的,學生不太理解到底什麼是加法,於是我的整堂課都將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作為重點。作為一個一年級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尤為重要。這節課是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既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開始,也是應用題的啟蒙。上這節《加法的初步認識》,我想了很多的方法。

本節課的開始,我先找三名男同學上來,提問,老師找了幾名同學上來?又找一名女同學上來,接着提問老師又找了幾名同學上來?然後通過一個把孩子們合起來的動作提問,老師一共請了幾名同學上來?並請學生描述一下剛剛的過程,從而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能夠熟練描述的基礎上,提升難度要求配上手勢再次描述,從而體會手勢的合併,並導入課題,數學裏面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有一種運算叫加法。

首先出示第一張小丑氣球圖,讓學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然後出示第二張小丑氣球圖,讓學生觀察兩幅圖發生了什麼變化,試着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教師用手勢配合演示,同而讓學生再次感知合起來。接着通過説一説、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合並的理解。教師通過總結用手勢動作可以表示合起來,用圓圈也可以表示合起來,從而引出數學裏面表示合起來的運算“加法”。根據已有情景教學加法算式3 1=4,並教學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表示的含義。

提高在課堂練習中,我設計了看圖説算式的意義,聽故事找算式,給算式編故事等多層次練習,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維的習慣。

四、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數學學習,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説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使他們加深了對加法的意義的理解,又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為今後學習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加法的認識》教學反思3篇 加法教學:反思與提升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加法的意義,會讀、寫加法算式,正確計算和是2~6的加法,並能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語言表達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於時間緊迫沒有充分的準備,再加上對新班級的掌控沒有把握,所以很多該學生親自動手的環節沒有充分放手給學生,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學環節也不夠緊湊,顯得空洞很多,於華靜老師很準確地指出了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教學環節基本完成,但是教學任務沒有完全落實下去,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的環節沒有大膽讓孩子去做,很多關鍵性的語言應該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總結出來,而非教師直接給出;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應避免太成人化的語言,積極打磨自己的語言,學會和孩子們溝通;每節課都有一個教學內容重點,教學重點應始終貫穿教學活動始終,所有的一些教學活動都應該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重點展開。

而對我來説,這節課最大的體會是1、低年級的教學工作與課堂管理是息息相關的,班級秩序好了,任課老師就可以較放心的放手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2、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決定着很多教學環節能否順利進行,比如我現在在課堂上就不太會使用兒童化的語言,那麼我設計的想要讓孩子們配合的環節自然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針對以上兩點有針對性地磨練,儘快和孩子們建立融洽默契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我會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有趣的教學輔助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學習的快樂,並愛上數學。愛上我這個老師、我的課。

第3篇

加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的起始課,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通過熟悉的情境觀察,語言的交流表達,遊戲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動,使學生體驗並初步感知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為加法運算的過程。從中掌握:認識“+”號,會讀加法計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體會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方面:

本節課的開始,我通過金魚實物讓學生觀察,説説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學着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發現的數學信息。創設了“先把兩條紅金魚放進魚缸裏,再把一條黑金魚放進魚缸裏”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兩條魚與一條魚合在一起,讓學生試着根據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感知“合起來”就是“加起來”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計算的算理,使學生對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我利用課件演示出示了鴿子圖、紅花圖和黃花圖,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述圖意,説出算式,進一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通過黃花圖,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與思考,體會解決同一個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方法。既培養的學生的觀察興趣,滿足了他們表現的慾望,又增進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

三、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數學學習,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是新課標中特別強調的。加法的初步認識對現在的一年級國小生來重在理解加法的含義。所以在學生通過金魚實物與金魚圖基本上了解了加法的意義、認識了加號、與加法算式後,我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説説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來解決問題的事例,請學生觀察教室,説説發現的數學信息,並用學會的加法算式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用語言表達數學信息的過程就是深化他們對加法的認知,使他們加深了對加法的意義的理解的理解過程,同時學生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為今後學習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1、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個性化的鼓勵性語言;儘量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特別要重視生成資源的使用,不要怕學生説錯,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話,一節好課不是做出來得,而是自然生成的'。

2、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要靈活的使用教案。在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太在意教案的設計,恨不得每一句話都要和教案上的一致,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顯得有些機械。比如:在創設情境的導入環節,由於學生沒有按照我的意思説出紅金魚和黑金魚的數量,所以請幾個學生不斷的回答。這樣使得導入環節很羅嗦,還浪費了時間,致使練習的時間不夠用。

3、在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中,要體現學生的自主,不要給學生過多的限制。在遊戲合棋子的操作中,我課前為每個小組準備了5以內的不同數量的棋子,遊戲中只要求每組做一次。這樣大大限制住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練習的時間也不夠充分,沒有很好的把握這個鞏固練習的好機會

4、控制好教學節奏,使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落實到位。在這節課中,我的課堂節奏是前鬆後緊,整個課堂節奏有點慢,造成了虎頭蛇尾的情況。特別是下課了,練習題還沒有處理完,由於缺乏經驗就草草收場了,也沒有做小結。

新課標、新教材需要新理念來支持,作為新課標的實踐者,我要在積極實踐的同時,不斷地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貫徹好新課標精神,落實好素質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