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讀後感13篇 《矛盾論》:洞悉人生的紛爭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4W

《矛盾論》是中國偉大思想家毛澤東的重要著作,深刻闡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通過對矛盾的深刻剖析,本書為我們提供瞭解決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方法論。本文將以“矛盾論讀後感”為主題,通過簡潔明瞭的敍述,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毛澤東關於矛盾理論的思考與認識。

矛盾論讀後感13篇 《矛盾論》:洞悉人生的紛爭

第1篇

記得自己在讀高中時就已經讀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後來又讀了毛主席的《矛盾論》。初學時,以為那矛盾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説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後來才漸漸發現矛盾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有教育意義。

哲學中講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矛盾。換句話説,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其中,“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鬥爭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許多人迴避矛盾,否認矛盾,找不到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科學方法。從老子“小國寡民”的構想,到陶淵明對“世外桃源”的嚮往,都在期望發現或建設一個沒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實,這樣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來,人們所處的世界都是充滿矛盾的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因而我們應該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不能迴避矛盾,否認矛盾。

矛盾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説是時時可以見到,處處可以用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證關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原理等,對於我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與啟發。

首先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來説,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特點。正如毛主席所説:“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語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特點。並根據事物的特點去辦事情。用哲學語言來説,就是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曆代文學寶庫中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作品可謂浩如煙海,但後人卻可以從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區分出特定的環境來。“天倉倉,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謳歌的是遼闊雄渾的北國草原;“日出江化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描繪的則是風景迤儷的江南風景。即使同樣寫江南水鄉,“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則又是另一番風貌了。鴻篇鉅製《紅樓夢》中寫了四百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數十個。這些人物一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讀者完全可以憑藉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們區分開來,決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試想,如果作者們離開對山河風光和各種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體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夠創作出這些千秋傳誦,光耀後世的文學瑰寶嗎?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學習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籌兼顧。黨的十一界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我國的gdp取得了長遠的進步,但我們並沒有因此忽視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存在的種種矛盾、困難和問題,我們紮紮實實的加以解決,堅持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正所謂:“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會隨着時間、地點、場合的變化而變化。我們應該注意他們的轉變,不然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問題和困難。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樣。自從十一界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一場非典突如其來,讓全國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種恐慌之中全國人民談“典”色變。這時黨中央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適時做出調整,將全國的重心放到抗擊非典上。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導下,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抗擊下,我們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

從矛盾的主次方面來説,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與支流,對於我們認清形勢,正確估計工作中的成績與缺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同學不應求全責備。只要一個同學的優點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學習。一個同學即使有比較嚴重的缺點,也要團結他,幫助他。只有這樣,才能團結好我們的同學,才能建設好我們的班集體。

毛澤東的矛盾論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們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讓我們從中受益匪淺。但我們並不能搞教條注意,經驗主義,本本主義,照搬照抄,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決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一樣,要在矛盾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得更好;與此同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論中所學的知識,讓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光彩,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決方法。

矛盾論讀後感13篇 《矛盾論》:洞悉人生的紛爭 第2張

第2篇

最近拜讀了毛 澤 東的《矛盾論》,不禁為其的深刻論述所折服。

?矛盾論》是毛 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超多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複雜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須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狀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表此刻: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貫穿於對立統一的全部資料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一規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鬥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必須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必須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靠。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鬥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階段,貫穿於整個過程的始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必須的條件為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必須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別。對抗性的矛盾發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衝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過調整內部關係,建立和諧與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正確分析和決定矛盾的具體性質對於指導革命實踐至為重要。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而且也是認識的規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 澤 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個性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好處。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構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構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着矛盾衝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應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務必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個性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務必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我人生的特殊性。

於矛盾中謀求前進,於矛盾中謀求發展。但願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應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第3篇

參加了工作之後便很少有時間讀書了,對於毛 澤東同志的著作更是除了高中和大學的一些零散記憶外再無其他。藉由此次參加培訓的機會讓我有時間也更有一顆安靜的心仔細研讀一下毛 澤 東同志的《矛盾論》。

在以前還是學生時代的時候,政治課上矛盾論必須是老師必講的題目,那時候沒有實踐經驗進行佐證,因此對於老師講的矛盾論只是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覺得好像合理但是又好像不大對,總之是有很多個疑問在腦海裏,但是也沒敢向老師進行答疑釋問。透過這幾天的研讀,我猶如醍醐灌頂般,對於毛澤 東同志的深邃思想、遠見卓識佩服得五體投地。毛 澤東同志的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進行結合的產物,是經過中國幾十年的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理,是中國人民務必堅持的正確思想。

毛 澤 東同志的《矛盾論》主要論述了關於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幾個方面的資料。

毛 澤東同志的宇宙觀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我的運動,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的運動相互聯繫着,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的運動當中,世界上不存在永遠靜止的事物,靜止時相對的,運動時絕對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要求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要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並且不要只依靠於外因的作用,而要靠內因推動事物的變化發展。

毛 澤東同志認為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資料:一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物質運動形式中存在着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繫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藴含着事物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關係。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矛盾的事物,因此在處理事情個性是複雜事情的時候要注重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既要看到事情的一般性又要看到沒一件事情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總是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該主要矛盾對事物起着領導性、決定性作用。同時在事物矛盾着的兩方面中,必有一種矛盾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又決定着主要矛盾的性質,所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務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抓準矛盾的性質,對症下藥,徹底地解決問題。

矛盾的同一性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矛盾着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指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在學習和認識了毛 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之後,我們就應將其理論成果運用到自身的實踐當中去,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具體將矛盾法則運用到我們審判實務工作當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地矛盾運動當中,並且與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着。在審判工作中,一個案件從發生到解決的過程,也是一個矛盾發展的過程。在審判實務中,我們要牢記矛盾的觀點,不要認為案結事了了,案件的矛盾就被解決了不存在了。我們需要做到以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全面思考到與案件有關的各方因素,做到不遺漏就應思考的任何因素,做到對各方當事人權益的充分保障,切實解決好糾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來源於特殊性。在審判工作中,首先務必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利用法律原則、法律法規、辦案經驗以及審判慣例明白案件審判。其次要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任何案件都有與其他案件不一樣的特殊方面,要思考到個案的特殊性,運用不一樣的審判方式進行解決,不能依樣畫葫蘆。最後還要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關聯,在審理個案的過程中要注意總結經驗,歸納適用於一切案件的普遍規律,一指導下一次的審判工作。

一個案件從發生到解決,始終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要善於抓住不一樣審判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決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事情才能迎刃而解。一個案件,不論是調解或是判決還是執行,如何妥善解決各方的矛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善於去尋找這些問題的關鍵,平衡各種利益間得衝突,獲得最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方案,到達糾紛解決利益化,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促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綜上所述,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先進成果,是毛 澤東思想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更是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理論。在我們司法審判工作中充分運用矛盾論,能夠使我們的審判工作更為科學合理,也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4篇

矛盾論讀後感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法則。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我們研究這個問題時,常常涉及到許多哲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統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的主觀能動性。

曾在1937年發表了矛盾論,但對於初學者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故在那裏將其概括,以便讓大家更好的理解矛盾。

當然,我們首先要解決一下什麼是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矛盾並不陌生。但這並非哲學上所説的矛盾。矛盾是兩種事物之間即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對應關係。比如數學中的正數與負數,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是正數就不會是負數,沒有正數負數不復存在。

我們先拿正與負為例,之所以説相互依存,是因為沒有正數,負數不復存在。之所以相互對立,是因為一個數只要是正數就不可能是負數。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也是如此。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矛盾,只要認真尋找。我們研究矛盾是因為我們要追求真理和生存的智慧,使我們的思想深邃具有時代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先進的思想武器。

第5篇

參加了工作之後便很少有時間讀書了,對於毛澤東同志的著作更是除了高中和大學的一些零散記憶外再無其他。藉由此次參加培訓的機會讓我有時間也更有一顆安靜的心仔細研讀一下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在以前還是學生時代的時候,政治課上矛盾論必須是教師必講的題目,那時候沒有實踐經驗進行佐證,所以對於教師講的矛盾論只是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覺得好像合理可是又好像不大對,總之是有很多個疑問在腦海裏,可是也沒敢向教師進行答疑釋問。透過這幾天的研讀,我猶如醍醐灌頂般,對於毛澤東同志的深邃思想、遠見卓識佩服得五體投地。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進行結合的產物,是經過中國幾十年的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理,是中國人民務必堅持的正確思想。

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主要論述了關於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幾個方面的資料。

毛澤東同志的宇宙觀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我的運動,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的運動相互聯繫着,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的運動當中,世界上不存在永遠靜止的事物,靜止時相對的,運動時絕對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要求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要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並且不要只依靠於外因的作用,而要靠內因推動事物的變化發展。

毛澤東同志認為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資料:一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物質運動形式中存在着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繫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藴含着事物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關係。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矛盾的事物,所以在處理事情個性是複雜事情的時候要注重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既要看到事情的一般性又要看到沒一件事情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總是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該主要矛盾對事物起着領導性、決定性作用。同時在事物矛盾着的兩方面中,必有一種矛盾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又決定着主要矛盾的性質,所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務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抓準矛盾的性質,對症下藥,徹底地解決問題。

矛盾的同一性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矛盾着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指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可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在學習和認識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之後,我們就應將其理論成果運用到自身的實踐當中去,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具體將矛盾法則運用到我們審判實務工作當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地矛盾運動當中,並且與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着。在審判工作中,一個案件從發生到解決的過程,也是一個矛盾發展的過程。在審判實務中,我們要牢記矛盾的觀點,不要認為案結事了了,案件的矛盾就被解決了不存在了。我們需要做到以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全面思考到與案件有關的各方因素,做到不遺漏就應思考的任何因素,做到對各方當事人權益的充分保障,切實解決好糾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來源於特殊性。在審判工作中,首先務必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利用法律原則、法律法規、辦案經驗以及審判慣例明白案件審判。其次要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任何案件都有與其他案件不一樣的特殊方面,要思考到個案的特殊性,運用不一樣的審判方式進行解決,不能依樣畫葫蘆。最終還要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關聯,在審理個案的過程中要注意總結經驗,歸納適用於一切案件的普遍規律,一指導下一次的審判工作。

一個案件從發生到解決,始終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要善於抓住不一樣審判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決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事情才能迎刃而解。一個案件,不論是調解或是判決還是執行,如何妥善解決各方的矛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善於去尋找這些問題的關鍵,平衡各種利益間得衝突,獲得最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方案,到達糾紛解決利益化,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促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綜上所述,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先進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更是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理論。在我們司法審判工作中充分運用矛盾論,能夠使我們的審判工作更為科學合理,也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6篇

我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時就接觸到了矛盾這個主題的學習,再早一些,國小就學過《自相矛盾》這篇課文,前一段時間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初讀時,以為那矛盾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説的矛盾,後來才漸漸發現矛盾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有教育意義。

高中政治課中講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其中,“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鬥爭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許多人迴避矛盾,否認矛盾,找不到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科學方法。這其中也包括我曾有過類似的想法。人們對陶淵明“世外桃源”的嚮往,都在期望發現或建設一個沒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實,這樣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來,人們所處的世界都是充滿矛盾的世界。我漸漸意識到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因而我們應該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不能迴避矛盾,否認矛盾。

矛盾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説是時時可以見到,處處可以用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證關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原理等,這些高中就談到過的問題,對於我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與啟發。

首先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來説,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處處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特點。正如毛主席所説:“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地制宜”等成語都告訴了我一個道理,就是要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特點。並根據事物的特點去辦事情。用哲學語言來説,就是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曆代文學寶庫中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作品可謂浩如煙海,但後人卻可以從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區分出特定的環境來。“天倉倉,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謳歌的是遼闊雄渾的北國草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描繪的則是風景迤儷的江南風景。即使同樣寫江南水鄉,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則又是另一番風貌了。《紅樓夢》中寫了幾百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數十個。這些人物一個個有血有肉,讀者完全可以憑藉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們區分開來。試想,如果作者離開對山河風光和各種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體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夠創作出這些文學瑰寶嗎?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學習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籌兼顧。正所謂:“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會隨着時間、地點、場合的變化而變化。我們應該注意他們的轉變,不然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問題和困難。就像年的四川地震一樣。一場天災突如其來,讓全國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種悲慟之中。這時黨中央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適時做出調整,將全國的重心放到救災,重建家園上。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導下,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援助下,我們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從矛盾的主次方面來説,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與支流,對於我們認清形勢,正確估計工作中的成績與缺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的矛盾論給予我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讓我從中受益匪淺。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要活用矛盾論中所學的知識,讓它為我的生活增添光彩,為我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決方法。

第7篇

閲讀完毛澤東的《矛盾論》後,雖然對哲學不太瞭解,這本書還是能帶給我許多知識,帶着我思考了很久。主要提出兩點我讀書的心得。第一,是有關事物發展的原因。書中談到矛盾論時,常與形而上學論作比較。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句話,觸及了我曾經思考過的問題。過去,在涉及事物的原因時,我總是注重其受到的外部環境的影響。雖然沒有系統的想過為什麼,但這種思考方式在我腦中紮根已久,今天讀到這部分和我的想法有些出入的內容,使我停下來仔細的思考。的確,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了最根本的原因。

先有了內部的矛盾作為主導,外部的因素才能起到作用。

通俗的表達,“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我們早已在生活中明白了這個道理。而我過去注重外部環境影響的思維方式也並不是錯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隨着條件的不同,同一個事物也可能向不同的方向發展。若兩個能力相近的中學生,一個進入一流大學學習,一個在餐館打工,相對而不絕對地説,他們的未來會是截然不同的,因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那麼重視學校的質量的原因。我們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提供好的環境,作為我們成才的外因。同時,我們不能忘記成功的關鍵是在自身。

如果不珍惜學校的寶貴資源,放任自己把青春耗費在打遊戲上,克服不了享樂和學習的矛盾,那麼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朝着一片灰暗。第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在看各種國家和社會出現的問題時,我們應當科學、冷靜的分析。當前,在網絡上有許多人表達出對某些制度的不滿,發表一些憤世嫉俗的帖子。在我看來,他們是把世界太過理想化了,不容忍國家的任何缺陷。中國當前還是發展中國家,連美國這個世界霸主都不是完美的,中國又如何能做到滿足每一個人的意願呢?中國當前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間的矛盾。

作為國民,我們應當正視當前的不足,而不是批判和懷疑國家和政府。對於社會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公民,我們應當積極幫助解決,對政府抱有信心,而不是消極的批評和容忍等現象。

我們應當相信,中國是在朝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着的。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犯過錯,走過彎路,可是我們總體的方向是沒有變的。國家發展中不可能把每個方面都顧及到,總會有先發展和後發展的部分。像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經濟的發展和就業,然後才到教育、醫療等。這就是抓住本階段的主要矛盾,兼顧次要矛盾。當中國有了穩固的經濟根基後,我相信政府會更多的關注醫療等方面,使我國成為一個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因此,我們不能急躁,要有信心。

第8篇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系統地論證了對立統一學説,闡明瞭對立統一規律的實質和核心。在《矛盾論》中,既有歷史知識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一種立體感。今天讀《矛盾論》,它的哲學思想,使我的認識的到了昇華,對我個人思想發展是根深蒂固的,對我的個人價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遠影響。讀此篇文章,感想頗深。

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同志首先闡明瞭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兩種宇宙觀的對立。這兩種對立的宇宙觀是人們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與此相反,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不斷運動和變化發展的;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為我們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毛澤東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包含的差異就是矛盾。“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存在於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兩者是相互聯繫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時要用發展、全面的觀點,多方面、多層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和同一發展過程不同階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與之相聯繫的矛盾。

針對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澤東指出,事物發展過程中包含的各種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要區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雙方,其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須區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為我們指出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主要矛盾方面,毛澤東指出:“矛盾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着起變化。對不同性質的矛盾要採取不同的解決方式。

針對矛盾的同一性問題,毛澤東指出:“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種矛盾是現實的矛盾,矛盾着的雙方互相依賴、互相轉化是有條件的。同時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鬥爭性是絕對。“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往性是相對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客觀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一切矛盾都以一定的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中存在鬥爭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個性中存在共性,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在實踐中,必須具體研究各種矛盾鬥爭的具體情況,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論來解決具體問題。

第9篇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於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鬥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鬥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鬥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着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着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於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則的一些簡單的結論。'

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這篇論文告訴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如何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在發展事態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認識,這篇論文無論是昨天還是今天,都可作為我們處理事物的方向座標。

第10篇

矛盾論讀後感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法則。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我們研究這個問題時,常常涉及到許多哲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統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的主觀能動性。

毛澤東曾在1937年發表了矛盾論,但對於初學者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故在這裏將其概括,以便讓大家更好的理解矛盾。

當然,我們首先要解決一下什麼是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矛盾並不陌生。但這並非哲學上所説的矛盾。矛盾是兩種事物之間即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對應關係。比如數學中的正數與負數,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是正數就不會是負數,沒有正數負數不復存在。

我們先拿正與負為例,之所以説相互依存,是因為沒有正數,負數不復存在。之所以相互對立,是因為一個數只要是正數就不可能是負數。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也是如此。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矛盾,只要認真尋找。我們研究矛盾是因為我們要追求真理和生存的智慧,使我們的思想深邃具有時代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先進的思想武器。

第11篇

?矛盾論》是《實踐論》的姊妹篇,是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初期撰寫的文章,是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克服黨內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該書運用唯物辯證法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鬥爭的實踐經驗,深刻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而對立統一規律則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該文發表於一九三七年八月,全書兩萬五千多字,共分七部分。一、兩種宇宙觀;二、矛盾的普遍性;三、矛盾的特殊性;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五、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六、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七、結論。

文章開明宗義,首先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法則,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矛盾有着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事物都有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有着統一性和鬥爭性,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着的,矛盾也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運動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着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如:宇宙運動、火山地震、風雨雷電、四季交替等等不一而足,運動產生了宇宙,運動使宇宙得到平衡。因為空氣運動才產生了風雨雷電,風雨雷電又促進了萬物生長。在微觀世界中,由於微生物的廣泛存在,分解消化產生化學反應,使得大地山清水秀、萬物勃發。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是變化着的,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就是侵略和反對侵略的矛盾,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在這個階段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仍然存在,鬥爭仍然會持續存在下去,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唯物主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條件。因為矛盾的普遍存在,同時矛盾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認識矛盾、解決矛盾,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對我們現階段的工作仍然有着強大的指導意義。

讀着毛澤東同志81年前的文章,回想當時內戰未除、抗戰初起、戰火紛飛、民族塗炭的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民族大義為重,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為統一全黨意志,引導解放區的黨、政、軍、民認識當時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認識對立、統一關係,認識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掌握抗日戰爭的主動性,《矛盾論》和《實踐論》一樣,是用哲學觀點闡述戰略問題的又一篇宏文。想到這裏,不禁浮想聯翩,特賦詩一首:

世間萬物總牽連,矛盾如織在其間,對立統一有規律,運動恆古是向前。因地制宜毋教條,對症下藥別主觀,唯物辯證法大道,哲學光輝萬萬年。

第12篇

最近拜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不禁為其的深刻論述所折服。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主要是為了克服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今天,對我們學習唯物辯證法有很大的幫助。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複雜矛盾。

毛澤東的這篇着作,在7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指導着我們的實踐。他永恆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統的論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法則,發揮了列寧關於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實質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實踐的正確的認識論。毛澤東同志寫作矛盾論時,是為了使黨和人民從思想上認識到教條主義的錯誤,從實踐中認識到辯證法在認識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只有通過分析具體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體事物中體現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聯結,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聯繫,提出了共性和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矛盾問題的精髓的重要論斷,為解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做出了卓越貢獻。矛盾及矛盾運動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認識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上,是有重要意義的。十九世紀後期,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勞資關係有所緩和。第二國際內部有人提出,資本主義能夠通過逐步調整和平的進入社會主義。其實,這只是矛盾沒有激化的狀態,矛盾仍然存在並發展。後來資本主義的發展即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過各種具體事物的矛盾表現出來,而具體事物的具體的矛盾表現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對性、個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實際也就是一般和個別的關係。個別與一般相聯繫而存在。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通過個別來表徵。個別由於其有別於一般的特性而獲得其個別意義。“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認識到矛盾的特殊性,對於我們從事科學研究也很有幫助。

同時,認識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論的一個表現。只有通過唯物論的觀點看待矛盾,才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克服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時,對矛盾的特殊性,

不僅要全面的,深入的看待矛盾,還要對矛盾的各階段的特點及其各方面認真考察。

以中國革命的實踐來看,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的歷史趨勢下發生的,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國革命在資本主義沒有大的發展的情況下就取得了勝利,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表現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貫穿於對立統一的全部內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一規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鬥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鬥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階段,貫穿於整個過程的始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一定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別。對抗性的矛盾發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衝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過調整內部關係,建立和諧與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正確分析和判斷矛盾的具體性質對於指導革命實踐至為重要。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而且也是認識的規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特別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着矛盾衝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面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特別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情感與理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這些方面,更應注意,更應要求我們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必須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第13篇

近期,單位組織了《青年讀經典》的活動,號召大家學習革命經典,學習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哲學理論水平和把握客觀實際的能力。我通讀了推薦文章,收穫很大。現就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談談自己的學習心得。

?矛盾論》的第四部分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文中指出,“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文章在這一部分,準確地分析了1840年到本文創作時的1937年,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到國內革命戰爭階段,再到當時抗日戰爭的社會矛盾發展變化情況,抓住了各階段的主要矛盾。

?矛盾論》對於矛盾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提出了認識和把握矛盾的正確方法,提出並解決了抗日民族運動的理論問題,指導我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同時,《矛盾論》也為認識後來的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哲學武器。

歷史翻開新的一頁,新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跨入了新的世紀。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如何正確分析把握當前的矛盾問題,是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的關鍵前提。

在黨和國家做出新的戰略抉擇前,衚衕志於今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這是一次重要的戰前動員。在講話中,衚衕志強調,我們必須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形勢下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但是,我注意到,通篇講話中沒有特別指出矛盾之所在。衚衕志雖然沒有在講話中説到這些,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提出的治國方略相對應的看出黨中央對當前社會矛盾的分析和把握。

衚衕志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在不斷的發展創新,現在它的目標已經發展到“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據這一論斷,中國的社會矛盾應該是富強文明和諧的對應方面,説明在這些方面,我們的社會還存在諸多矛盾,需要樹立這樣的目標以解決相應的矛盾,而且解決這些矛盾應該是深刻而艱鉅的任務。

因此就可以認為,黨中央把這四方面矛盾看作是當前社會的重要矛盾,而且這四方面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方面。根據《矛盾論》,主要矛盾只有一個。那麼,哪一個是主要矛盾呢?或者這是否説明應該有一個更本質的矛盾隱藏在它們之後,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呢?

建國以後,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當時對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這樣的——已經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的判斷能否在今天仍然不變呢?

新中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後,經歷了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歷並還處在鄧小平時代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規模已排名世界第四,經濟體制已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政治不斷髮展完善,文化思想不斷豐富開放,社會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複雜進程中。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

在新的形勢下,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這説明我們對於社會關係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於社會個體的需求進一步關注,而社會個體的需求也進一步豐富。這種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吃飯穿衣上,隨着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個體對於自身利益的要求不斷增多,物質生活條件、思想文化自由、政治參與、法律地位平等,還有很多方面都成為了個體需求的要素。

於是,就有很多人提出,社會矛盾不能再以原來的眼光來看待,也要解放思想,發展新認識新觀點。比如,有學者提出,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既不是官方普遍認為的“社會生產落後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也不是近來某些學者提出的“公共品供給落後與公共品需求之間的矛盾”,而是“權力的代表性落後於人民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他認為,目前中國社會經濟指數總體已經達到小康水平,而社會政治指數卻仍基本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不少地方和單位“公僕們(官員)”權力代表性落後於“主人們(民眾)”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構成中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位學者的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認識。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我們打破了很多舊的,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但是還存在很多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不配套、不完善、不相適應的事物。比如上面這位學者提出的,就是政治體制改革領域的問題。根據經濟學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政治體制改革是與經濟體制改革一起,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而經濟發展是要為全體人民服務的。不搞清這些存在的相互聯繫,突出權利意識矛盾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一葉障目、管中窺豹的。

?管晏列傳》中指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精神、文化、政治、都以衣食冷暖為基礎,這也是人的根本權利——生存權,是一切其他權利的基礎和前提。那麼我們先來看,生存權解決了沒有。由於中國幅員遼闊,社會發展極端不平衡,地理上的東低西高,在經濟上卻呈現出東高西低,儘管社會總體進入了小康社會,但是我們的小康還是初級的,還要以全面的小康社會為目標。截至2006年末,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還有2148萬人,城市、農村還存在大量的低收入人口。幾年來,國家加快建設全民社保體系。為什麼社保體系的建立這麼迫切?就是因為廣大的社會羣體缺乏保障,生存權受到了較嚴重的威脅。

在社會總體邁入了小康社會後,我們的發展質量卻還存在很多問題。就拿人民羣眾普遍關心的食品質量問題來説,遠有假酒致命案,近有安徽阜陽奶粉事件;教育費用已成為人民羣眾生活的負擔,儘管國家在教育上已經投入很大,但是離解決問題還相距甚遠;還有醫療質量、價格問題,房價高企問題等等。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複雜的轉型期,工業化、城鎮化、全球化帶來的劇烈變動更加重了這些矛盾。如果我們無視這些社會問題,把權力意識的矛盾作為主要矛盾,我們的社會主義大廈就會在缺乏基礎和支撐的情況下倒塌。前蘇聯和東歐的劇變已經成為我們的前車之鑑。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儘管權利意識也是人民羣眾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在化解類似以上基本矛盾前,權利矛盾還不能上升為主要矛盾。而且,社會主要矛盾的傳統觀點並沒有出現社會環境上的本質差別。我們一直堅持的社會主要矛盾認識,考慮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需求,與鄧小平同志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一致的,是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點的,因此也仍然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而這個矛盾就是隱藏在富強文明和諧對應方面背後的主要矛盾。

實際上,黨中央對這個問題是有回答的。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鉅而繁重。”

我們的改革是全面的,不是攻擊一點,不計其餘的,是和穩定與發展並存的。我們不僅要把握主要矛盾,還要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才能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才能在複雜的形勢面前保持清醒,為努力完成我們的歷史使命而奮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