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學問》教學設計7篇 “千錘百煉,唯剪不磨——剪枝藝術的精髓”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9W

本文結合《剪枝的學問》一書,從學習目的、知識點分析、學習策略、教學方法等方面,設計一套適合中國小生的課程教學,旨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剪枝”概念,並培養其剪枝技能及創新思維。

《剪枝的學問》教學設計7篇 “千錘百煉,唯剪不磨——剪枝藝術的精髓”

第1篇

1、(課件出示桃園桃樹)看,今天陳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喜歡嗎?如果你家院子裏也有這樣一棵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桃樹,你會怎樣對它?可如果現在有人拿着一把剪刀要對着桃枝來上幾剪刀,你又會怎樣?

2、看來同學們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桃樹的枝條是不能剪的,可就有這樣一位老大伯,卻對着桃枝動起了剪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靜靜地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26剪枝的學問】

這剪枝到底有什麼學問呢?一起走進課文尋找答案吧,請把書打開到144頁,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讀書提示。

1、(出示讀書提示)一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藉助拼音或者工具書讀準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不會讀或者讀不順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現在放聲自讀吧!

2、大家讀得多認真啊,我們來檢測一下讀的效果如何?(按順序檢查生字新詞)

① “娃娃”你讀得不錯,表示稱呼的疊詞後一個要讀輕聲。

②“不禁”噢,這個前鼻音你讀得真準,這還是一個多音字呢,在這個詞中,它讀“jīn”。“ jīn”還可以組成什麼詞?有誰知道它的另一個讀音,誰會組詞?點擊男女生讀。

③“好好的”下面一個詞有一點難度啦。兩個三聲的字在一起,後一個字要讀成第一聲,這是咱們漢語中的變調。懂了嗎?你讀一讀,再讀一讀。大家一起讀一讀。

3、出示詞組。誰再來讀讀這組詞?(指名讀2生)小組讀,齊讀。

4、同學們,本課的生字中有4個筆畫較多,仔細觀察一下,怎樣寫才好

看?先看看上面一組字“*”“舞”( 老師恰到好處點課件)。那下面一組呢?

5、“舞”和“*”比較難寫,我們跟着電腦老師後面練一練。

6、好,請大家在語文書上把這四個字描一下,(注意糾正姿勢,隨機評價)。

最難的生字都沒有難倒你們,了不起。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些生字詞再回到課文中去吧!

1、請看讀書提示:二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老師要請五名同學分別來讀這五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要認真傾聽,準備提出自己的建議,(點擊出示:認真聽,提出自己的建議)並把自己不理解的詞做上記號。(點擊出示:認真聽,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①第一自然段:第一次能讀得這樣流暢真好。有建議嗎?

△“能手”,“手”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能手”也是指器官嗎。原來能手是指某一方面的本領特別強的人。

②第二自然段:剛學的這個詞就能讀得這麼好。一齊讀讀這句話。

△“一臉疑惑”。什麼意思?課前老師查了一下字典,“疑”就是懷疑,不相信,“惑”就是不明白,不理解。 “疑惑”的意思就是……看把詞拆開分別理解,再把意思合起來,不就解決了。

△“將信將疑”。這個詞讓我想起了以前我們學過的一個詞?複習舊的知識就能有新的收穫,怪不得古語説“温故而知新”啊!

△“紅雲片片”。(看圖描繪畫面)老師這裏有幾張圖片,誰能看圖説説“紅雲片片”的意思?

△ “濃郁”。再讀濃郁所在的那句話,初讀時老師也遇到了跟你們一樣的難題,不過我做了個有心人,查了一下詞典,發現濃郁有四種解釋,在這句話中該是哪種解釋呢?你為什麼選擇它?對,解詞的時候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光鮮紅潤。這個自然段裏有一個詞同學們理不理解,老師不知道,不過老師特別喜歡這個詞,現在請你們看圖猜一猜?找出這個詞所在句子,齊讀。

同學們可真會學習,讀順了課文,還初步理解了課文中的一些新詞,老師還想提更高的要求,能做到嗎?

??三讀要求之一: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1、(點擊出示三讀要求之一)好,請看閲讀提示,三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主要寫了什麼。這個要求有點難,不過不要怕,我們先做個小練習就容易多了。請大家快速默讀全文,從這兩題中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題,一邊讀書一邊完成。孩子們,開始吧?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走進桃園,看到;春天到了,“我”又到桃園,看到了;暑假裏,“我”再到桃園,看到了。

△王大伯家的桃子總是那麼大那麼甜,這讓“我”;王大伯忙着剪枝,又讓“我”;聽了王大伯的介紹,“我”;看到王大伯家的桃子光鮮紅潤,“我”。

2、讀書完成,交流討論。誰來説説第一題,指名説(幾個隨時間而定)。

5、説得真好,看,有了小練習的幫助,你們已經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1、(點擊課件,出示三讀要求之二)下面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課文的字裏行間,讀出感受,把課文讀懂。課文中的哪一自然段寫了王大伯剪枝的呢?(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輕聲讀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認真讀用心體會,看看能從這些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了什麼?

(生讀:我着急地問:“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

(生讀:“咔嚓、咔嚓”,隨着剪刀揮舞,一根根枝條被剪了下來。)

師:(點擊課件)用心讀讀這句話,看看你能讀出什麼?

生:我從“剪刀揮舞”讀出來的。(點擊“剪刀揮舞”)

師:生活中你見過什麼東西揮舞的樣子嗎?聯繫生活實際總結,揮舞的速度原來是這麼快啊!【板書: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王大伯剪刀揮舞的樣子,把你的想象讀出來?王大伯的剪刀舞動起來那真是瀟灑自如,隨心而發。誰再來讀讀這句話!你們的讀讓我看到了王大伯揮舞剪刀的樣子。誰也能像她那樣讀?

寒光閃閃,剪到枝落,此時此刻站在桃園的我,看到王大伯剪刀揮舞的樣子,心裏可真……一齊來讀讀這句話。

師:王大伯他們剪下的樹枝可多啊!想象畫面,地面上怎麼樣?再看看遠處呢?你看到了嗎?你也看到了嗎?指讀。還不夠多,越來越多了。

師:此時此刻,站在桃園的我,看到地上越來越多的樹枝,心裏真是……再讀讀這句話。(點擊出示)

③再讀讀這句,還有哪些詞讓你感受到王大伯剪枝特別快?

生:從“咔嚓咔嚓”從這個聲音我聽出了王大伯剪得很快?

(生快)我也想讀讀這句話,師慢讀,王大伯可是個種桃能手,剪枝是這麼快嗎?我讀出了文章的意思了嗎?哎!再快點。

師:隨着那一聲緊似一聲的咔嚓聲,站在桃園的我,心裏怎能不焦急萬分?齊讀。

3、從你們的讀當中我感覺到你已經走進了課文,讀懂了這段文字。誰能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讀這段話。

4、藉助這一小節語言文字,我不僅感受到了王大伯剪枝的熟練,更感受到了小作者的着急。這剪枝中到底有什麼學問呢?咱們下節課繼續走進課文,細細體會。

1、課後查查資料,瞭解果樹生長的特性和剪枝的有關知識。

2、把從課文中積累的好詞、好句摘抄到讀書筆記上。

《剪枝的學問》教學設計7篇 “千錘百煉,唯剪不磨——剪枝藝術的精髓”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聽了戴亞芳老師執教的《剪枝的學問》一課。這一課是蘇教版第六冊中的一篇課文。結合《新課標》中所提出的:“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理念,我覺得本課中,戴亞芳老師用她的智慧、才情和對新課程的深切感悟,詮釋出個性化的語文閲讀課堂。 下面我就簡要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應擁有學習和發展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把閲讀的自由、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文本對話,去自主探索,真正實現個性的發展。戴老師在精讀課文時,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採用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例如,在本課中教學一開始,戴老師以“為什麼王大伯種的桃子越大越甜?”這個主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接下去的教學中,教師又引導學生抓住一些主幹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讀、引讀;在學完課文後,再次有感情地齊讀全文,在讀中理解、感悟,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這種以“主問題”的形式帶動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採用了多層次、多方式、循序漸進的讀,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得以實現。

個性化的閲讀還需教師創設相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戴老師還能及時捕捉一些有價值的知識信息,營造一個創意無限的空間,創設恰當的情境,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巧妙地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如在教學桃花的美、香和小蜜蜂的快樂,桃子的多、大、好之後,戴老師通過課件,帶領小朋友一起去欣賞桃園的美景。欣賞中,學生彷彿身臨其境,桃花的美、香,桃子的大、多、好,深深印在了學生的腦海裏,圖文並茂,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一個個獨特的詞語就從學生的口中迸發出來,學生對於文本的獨特見解得到喚醒與張揚,豐富了學生的閲讀視野。

個性化閲讀就是指在閲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個性化閲讀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閲讀教學中閲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本)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併為之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機遇氛圍,讓閲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閲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台,以提高閲讀的質量。

在教學時,戴老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並讓學生説説體會到了什麼?從哪些詞中體會到的?能讀出來嗎?用這樣的設計引領學生學習課文,適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獨特的感受通過自己的説話、朗讀表現出來,由此讓學生體會到剪枝的學問。例如在逛完桃園後,戴老師通過範讀,請學生閉眼,你彷彿看見了什麼?讀王大伯的話,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小作者又驚又喜,驚什麼?喜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體驗,在課堂這個大舞台上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所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個性與個性的碰撞與欣賞中,使學生的閲讀能力得以提高,同時也使更多的學生真正參與到閲讀教學活動中來。

聽了今天這堂課,我除了以上這些想法,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個性化的閲讀課堂,應是以讀為本,以學生為本的課堂。這是新時代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的具體實踐。它立足於促進學生自主全面地發展,培養學生獨特的閲讀體驗和創新意識,獨立的判斷能力和選擇意識,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個性化的閲讀教學,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不僅要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還要求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完善自我,在課堂上一切以學生為本,通過閲讀,充分張揚每一位學生的個性。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第3篇

2.瞭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1. 聽寫詞語:滿懷好奇 一臉疑惑 將信將疑 又驚又喜

2. 校對詞語聽寫情況,朗讀詞語,説説你有什麼發現。(都是寫“我”的心理變化的詞語)

3.讀了四個詞語,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怎麼會有這些心理變化的?)

出示句子: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他家桃樹上結的桃子總是那麼大,那麼甜。

1.指名讀句,你從哪裏可以看出王大伯是種桃能手?(遠近聞名、總是、大、甜)

2.如果此時王大伯出現在你眼前,你有什麼話要跟他説?有什麼問題要問他?

(王大伯家的桃子怎麼會總是那麼大,那麼甜?) (板書:?)

帶着“滿懷好奇”一起去王大伯的桃園看一看,問個究竟。(屏幕出示第二段內容)

(1)指名讀出相應句子,用一個詞語概括出“我”看到的內容——剪枝。

3.好好的枝條卻被剪掉了,我看到後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1)指名讀相關句子,出示:“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

1.看到我一臉疑惑的樣子,王大伯笑着把剪枝的原因告訴了我。

a:出示王大伯解釋原因的句子:“你別看這根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分奪走。”

王大伯,這些粗壯的枝條如果不剪掉行嗎?會有什麼後果?

c:對於留下的枝條,王大伯是怎麼做的,怎麼説的?(出示王大伯説的第二句話。)

2.從王大伯的這些話中你們知道王大伯為什麼要剪枝?

3.我聽了王大伯的話,不再一臉疑惑,出現了什麼變化?

我經常掛念着王大伯的桃園,不知道剪枝後到底怎麼樣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進了王大伯的桃園,看到了一番怎樣的情景呢?

3.看着這滿樹的桃花,此時作者的心裏想的是什麼呢?

夏天到了,該是桃子成熟的季節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進了王大伯的桃園。

2.這時的我看到了什麼景象呢?劃出相關句子,指名讀相應語句。

王大伯桃園裏結的桃子有什麼特點?你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4.看到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樣?讀好“啊”這個語氣詞中代表的感情(板書!)

6.此時的“我”不禁想起王大伯説的話,指名再讀王大伯説的話。

7.再次回味王大伯説的話,你明白剪枝的學問是什麼嗎?説説你的體會。

1.其實果樹要想結出又大又多的果實,除了要剪去無用的枝條,還要摘去多餘的花和果,讓我們走進果園,看看工人們是如何管理果園的?(出示圖片並講解)

2.延伸:原來生產勞動中也藴涵着豐富的知識。請你做回小小講解員,代替王大伯來介紹介紹摘花的學問、摘果的學問(自選其中一個)。

3.看來,生活中處處都有是學問,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也是説明了“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的?

4.總結:學了課文之後,希望同學們像文中的“我”一樣,留心觀察,善於思考,勤於發問,去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課後向父母、親戚、鄰居、朋友瞭解生活中還有哪些“減少”是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瞭解其他方面藴涵的哲理,並記錄下來,在班中交流。

第4篇

2.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瞭解剪枝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的桃子,懂得"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

2.上節課,我們圍繞課題提了許多問題,還記得嗎?(學生回憶問題)(誰剪枝?為什麼剪枝?怎樣剪枝?剪枝後結果怎樣?)

(1)出示"能手",齊讀,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能手?(指導説話)

4.過渡:看着一根根枝條被剪下,作者產生了什麼疑問?

出示句子:我着急地問:"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指名朗讀)

1.自讀第三自然段,劃出王大伯説的話。圈出你以為與剪枝有關的詞句。

3.用"因為……所以……"來介紹為什麼剪枝?(指名練説)

5.作者對王大伯的話是相信還是懷疑?(書上哪個詞語是這個意思?)

師:春天到了,桃園裏很美,也很熱鬧,想不想去看一下。好,老師這就帶你們去。

暑假裏,作者又一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他看見了什麼?

4.出示句子:噢,"減少"是為了"增加",還真是這麼個道理。

5.減少什麼?增加什麼?我們再來讀一下王大伯説的話。(齊讀)

6.指名回答,板書:(擦掉"?")(減少的那些枝條對桃樹來説是不利的因素)

7.你能舉一些生活學習中常見的減少是為了增加的例子嗎?(指名舉例)

如:(1)小明背英語單詞,每天背100個,十天下來,他只記住了50個。後來他改變方法啊,每天背10個,10天后,他記住了100個。

第5篇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閲讀教學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活動。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閲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引導學生在自主閲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1.(板書課題)讀題,引導提問:同學們,看了課文,你想説點什麼?

(生提問,師幫助整理並板書:誰剪枝?剪枝的學問是什麼?什麼是剪枝?為什麼剪枝?怎樣剪枝?剪去什麼枝?)

2.師表揚學生會提問,並指出這幾個問題正是本課學習的主要目標。

[這一過程,讓學生在開放的氛圍中積極思考,大膽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1.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出小節。

師:誰想讀一讀你會讀的生字詞?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讀生字詞,同座位互相幫助學習生字詞。指名讀,師相機點撥。(“瘋”注意讀準後鼻音;“禁”是前鼻音。)

3.師:誰願意來讀一讀課文的每一節?老師要請幾位同學讀?(五位)其餘同學重點聽聽字音是否讀準確,句子是否讀通順了。

4.師:通過讀課文,同學們對哪些問題已經清楚了?(同座位討論。)

師:通過初讀,同學們就已經有了這些理解,真了不起。讓我們再來仔細讀一讀這些語句,好好體會。

[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學生字詞,帶着自己的問題自主閲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中探究。]

1.根據師生共同篩選出的主要問題,精讀主要小節,抓住關鍵詞句和重點語段,理解文章內容,引導體會“剪枝的學問究竟是什麼?”

2.自讀1、2自然段,劃出描寫“王大伯是個什麼樣的人?”的詞句。

師:王大伯是種桃能手,你是怎麼知道的?(抓住“遠近聞名,總是那麼大,那麼甜”這幾個詞指導學生讀好。)

3.出示“我”的問話:“王大伯,……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

師:對這位種桃能手,“我”有什麼想法?(引導學生抓住“揮舞”、“一根根”體會王大伯剪枝剪得多;抓住“我”的問句中“怎麼啦?”“幹嗎”“好好的枝條剪掉”來理解“我”的焦急,對王大伯剪枝做法的不理解之情。)

[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

4.默讀第三節,邊讀邊思考:從王大伯的話中,你瞭解到剪枝有什麼學問呢?

(1)四人小組圍繞主要問題“王大伯剪枝的學問是什麼?”展開討論;師巡視,下到各小組傾聽。組織學生彙報,引導交流。

(3)師:王大伯對這兩種枝條的態度怎樣?聯繫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説説。

(6)師:可是,“我”對王大伯的話為什麼會“將信將疑”?你有什麼想法?

[讓學生在自我閲讀後獲得獨立感悟,在此基礎上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彙報交流,促進師生在彼此的聆聽和訴説中進行心靈的對話、思維的碰撞,從而獲得深層次的感悟。]

5.後來,“我”相信了嗎?讀一讀最後兩小節。邊讀邊想想,你是如何體會到的?

(1)讀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對有關句子進行批註。

(2)組織學生在組內和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抓住“春天”時桃花盛開的語句,即“春天到了,……飛舞”這三句話,抓住暑假時走進桃園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見一棵棵桃樹上……臉蛋”,引導學生品讀。體會正是由於“剪枝”,使得桃花開得茂盛,桃子結得大而多。)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在這一環節中充分尊重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通過邊讀邊思、讀後批註、進一步貼近文字,與文本對話,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1.出示四個詞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

師:看看這幾個詞,這篇課文學完了,你認為應該怎樣讀?結合課文內容,説説你的理解。(讓學生自己先試着讀一讀、説一説,再採用學生自薦讀、對比讀、小組推薦讀等形式來讀,讀中體會“我”的心理是怎樣變化的?)

2.師:看來,剪枝的確是有學問的,用自己的話説説剪枝的學問是什麼?(引導學生髮散思考:“減少”是為了“增加”;去“偽”存“真”,去“雜”存“精”;有所失也會有所得……)

3.拓展作業: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發現有哪些現象,哪些事情中隱含着這樣的道理?請將自己的發現寫下來,多多益善。

[引導學生抓住分散在課文中的能夠表情達意的詞句進行研讀,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藴含的道理;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思考、發現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第6篇

師:來年暑假,我又一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看到桃園裏的景象,我有什麼感受。

生:喜的是桃子豐收,驚的是沒想到剪去枝條還真能結出又多又大的桃子。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説明了“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呢?

生:上次我和爺爺去菜地幹活,我看到爺爺拔掉小青菜地裏的一些長得弱小的青菜,我感到奇怪,爺爺告訴我這樣做才能使剩下的青菜長的更好。

生:我知道我國現在實行的計劃生育就是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

師:你能聯繫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基本國策來説明“減少”是為了“增加”,你真是太了不起了!給他鼓半分鐘的掌。

[簡評]:此部分的精讀感悟,我從“驚”“喜”入手,逐漸過渡到課文所揭示的道理,然後讓學生聯繫到生活實踐説説類似的現象,沒想到班上一位女生竟然以此想到了國家實行的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真是佩服!

第7篇

出示:“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指導讀好這些詞語。(試着讓學生將這四個詞語連在一起讀,並讀出“感情的變化”,最好能配上動作與表情)

二:精讀課文,利用具體的文字材料,朗讀感悟,體會“我”心理的變化

師:對,是我的心情發生了這些變化。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自讀課文,找找文中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這些詞語,好好讀讀,體會體會。

生回答: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的心中充滿了新奇併產生了興趣。

“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他家樹上結的桃子總是那麼大,那麼甜。”

讓學生體會王大伯的“能幹”,讀出對王大伯的尊敬。

“我”“滿懷好奇”進入校園,為什麼轉眼間“一臉疑惑”了呢?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滿懷好奇地走進桃園,只見王大伯和幾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隨着剪刀揮舞,一根根枝條被剪了下來。我着急地問:“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

a、我滿懷好奇地走進桃園,只見王大伯和幾位叔叔揮舞着剪刀,“咔嚓、咔嚓”

剪了下了一根根桃樹樹枝,“我”不明白剪枝的作用,所以疑惑。

b、王大伯剪下的枝條在我看來,都是“好好”的,不只使我“疑惑”,更讓我着急,這才忍不住發問。

c、王大伯既然是種桃能手,為什麼還會把好好的枝條剪去?難道不怕影響桃樹明年結桃子嗎?

師:對於“我”的一臉疑惑、着急發問,王大伯是怎麼做的?

看我一臉疑惑的樣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條,笑了笑,對我説:“你別看這根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分奪走。”

接着,王大伯撫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條,充滿信心地説:“來年就靠它們結桃子羅!”

生:王大伯講了那些看似粗壯的枝條,其實只吸收營養,不結果實,屬於無用的。

生:王大伯接着指出了這種枝條不但無用,還有害,它到了春天會瘋長,奪走許多養分,不剪掉不行。

不但要剪掉無用枝條,甚至連多餘的花和果都要去掉一部分,聽説是這樣可以給桃樹“計劃生育”,一根枝條有了太多的“孩子”,是長不健壯的。

生:王大伯撫摸着那些留下的枝條,充滿信心地説:“來年就靠它們結桃子羅!”

生:因為剪掉了無用的、有害的枝條,留下了有用的枝條,保證了來年有充足的養分,所以王大伯對取得來年的桃子豐收充滿了信心。

導語:王大伯講的挺有道理,可我聽的卻是“將信將疑”?

師:“我”為什麼“將信將疑”?“信”的是什麼?“疑”的又是什麼?

我將信將疑:剪去這些枝條,來看真的能長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嗎?

師:“我”的這一懷疑在春天走進桃園時還存在嗎?“我”在此時看到了什麼景象?

春天到了,桃花開了,王大伯的桃園紅雲片片。濃郁的花香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我和小夥伴們在桃園奔跑着,嬉戲着。看着滿樹的桃花,我盼望着這朵朵桃花能早日變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師:見了這景象,“我”就完全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了嗎?為什麼?

生:沒有。從“盼望”這個詞語可以看出,“我”還在期待着王大伯的話真正實現。

暑假裏,我又一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啊,只見一棵棵桃樹上掛滿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個個光鮮紅潤,彷彿胖娃娃的臉蛋。我又驚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時説的那番話,還真有道理呢!

師:“我”“又驚又喜”,“驚”的是什麼,“喜”的是什麼?

生:剪掉無用的、不結果實的枝條,枝條少了,卻能結更多的桃子,這就是“理”。

生:剪掉有害的、搶奪養分的枝條,留下的枝條養分充足,能結更大的桃子,這也是“理”。

看來“剪少”是為了“結多”。這裏面還真有學問,要不然它怎麼會運用到各個方面呢?所以,我們平常做事也要注意這個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