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無生上課教案模板共3篇 "創意無限!國小語文課堂暢享樂學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4.42K

本文提供了一份國小語文無生上課教案模板共,旨在為教師們提供參考和借鑑。該教案模板以國小語文課程為背景,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步驟等內容,幫助教師規劃有效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新手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和幫助。

國小語文無生上課教案模板共3篇

第1篇

1、能夠用熱情、歡快的聲音演唱《木瓜恰恰恰》,感受歌曲的歡快情緒和喜悦心情。

3、用叫賣的演唱形式表達歌曲,瞭解一些相關文化以及“叫賣”的藝術形式。

2、正確地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節及切分節奏。 教學準備:

歌曲(mp3) 打擊樂器(沙錘、雙響筒、碰鈴等) 教學過程:

一、播放《賣湯圓》和《冰糖葫蘆》,學生走進教室。讓學生感受叫賣調(歡快、活潑、幽默、詼諧)

導課:師:同學們,剛才聽的歌曲你們熟悉嗎?你們知道是賣什麼的?像這種類型的歌曲叫什麼歌?介紹叫賣歌。今天,咱們學習一首印尼叫賣歌曲《木瓜恰恰恰》板書課題。

1、師:印尼是哪個國家?知道嗎?(印度尼西亞)。你們想去看看嗎? 師:印度尼西亞,是“水中島國”,是由許多大小島嶼組成的羣島國家,又稱“千島之國”。這裏火山活躍,又被稱為“火山之國”。該國家盛產水果。它的首都是雅加達,有“歌舞之邦”的美稱,生活在各島上的100多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歌、舞蹈和樂器,各族人民都非常熱愛音樂,尤其在印度尼西亞的著名旅遊勝地——巴厘島,舞蹈已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師:我們又來到了哪裏?(水果市場)印度尼西亞的水果特別多,集市上到處都有各種各樣的水果,可真是琳琅滿目。到處都有吆喝聲叫賣水果聲。咱們有沒有興趣來學學各種叫賣聲,看誰的叫賣聲最能吸引顧客來光顧。

師:歌曲給你帶來什麼感受?(歡快、活潑、高興等)

師:你聽出來歌曲中唱到哪些水果?(番石榴、菠蘿等)

“有番石榴,有菠蘿,有芒果,有香蕉,有榴蓮,還有蘋果—0嗨 快來吧,快來吧,快來吧,快來吧,再不買 就賣完了—”。 師:咱們唱一唱,邊唱邊拍腿,行嗎? 師:同學們唱得真好,給自己一個掌聲。 出示節奏:x x | x .x x x x x ∣x— 師:你能讀出來嗎?咱們讀一讀,拍一拍

3、再次聽歌曲(mp3) 感受恰恰韻律。 師:同學們聽出來了嗎?這首歌哪兒最有特點? 生:恰恰恰

師:這個恰恰恰是輕快的還是笨重的?出現在每個樂句的前面還是末尾?(師生一起説“恰恰恰”。)

4、師生一起隨着歌聲唱唱輕快的“恰恰恰”。 (“恰恰恰”聲音要求輕巧、有彈性)

5.如果讓你給這段歌聲加上伴奏的話,你覺得在哪兒加比較合適?(生略)讓我們拿起自己製作的沙錘或其他打擊樂器為音樂加上伴奏。

6、師:除了用樂器還可以用什麼來表現恰恰恰韻律(扭胯)

7、我們一起邊説邊做,看誰的動作既能合上音樂的感覺又和別人都不一樣(師生共同扭胯)。(發現較好學生,請她上台帶領同學們再來一次。)

8、師:剛才我們又唱又跳,真開心! 師:下面我們來學唱這首歌

師:今天,我們通過對叫賣歌曲的學習,瞭解了叫賣歌曲的特點,這些極富情趣的演唱給了我們極大的藝術享受。其實啊,這些音樂都來源於我們的生活,只要你多做有心人,你也一定可以創作出動聽有趣的音樂。好,今天的音樂課我們就上到這裏,下課。

國小語文無生上課教案模板共3篇

第2篇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在國際影響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國思想家。他所開創的道學與孔子開創的儒學一起,成為中國文化的兩大主流,共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

老子(約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儒家始祖孔子曾師事老子,據《史記》所載,孔子以“其猶龍乎”來讚歎老子的高深莫測。後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官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史記》)。老子寫下的這五千餘言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是“道”。老子用虛無的本體“道”代替商周以來的天命論,否定客觀世界的物質本源。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長、社會上的對立和爭鬥,認識到事物的對立方可以相互轉化,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他把這種變化認為是循環往復,看不到事物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本質,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他教人無為、居下、自然、柔弱、愚魯,從反面看問題,他的這一思想,擴大了人類文化的廣度和深度,增加了韌性。老子的思想豐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義傾向又有唯心主義的成份,對後世的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老子是個神一樣的人物,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兩千多年來,各種學派或吸取,或改造與承繼,總有他的影子存在。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者,他的學説博大精深,玄妙至極,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後世的英才都從他那裏吸取“養分”。張良、諸葛亮、劉基??在這些拔亂反正、匡救時弊的大賢天才身上,無不留有老子學説的烙印。他被尊奉為道教教祖,是一個神祕而睿智的華夏民族精英。

5、6則; 2、掌握相關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現象;

?教學重點】在誦讀的基礎上梳理課文,積累掌握掌握各類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體會老子關於事物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

慧及啟示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説:“ 宇宙中各個部分都可以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半:地分為高山和平原,水分為淡水和鹹水……氣候分為冬和夏、春和秋”,“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與此相仿,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也有一位哲學家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聲音相和,前後相隨”。”大家知道這位哲學家是誰嗎?(老子)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選讀》中的《有無相生》這篇課文。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則,規律。他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世間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

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2)音聲相和(hè) (3)共一轂(gǔ) (4)埏埴(shánzhí)以為器(5)鑿(záo)户牖(yǒu)以為室 (6)自見(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長(zhǎng) (7)曰餘食贅(zhuì)形,物或惡(wù)之 (8)其脆易泮(pàn) (9)起於累(léi)土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結構獨立性)為(判斷詞,是)美,斯(連詞,那麼、就)惡(醜,與“美”相對)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副詞,互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對照,比較),高下相盈(充滿),音聲相和(應和),前後相隨,恆也。(《老子》第二章)

?老子》把很多社會人生現象提煉為一系列的對立項,比如美與醜、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後等等,認為所有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問題探究:“美醜相對”“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都不難理解,可“難易相成”該如何理解呢?

學生討論後提示:傳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話説:“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難的事一定產生於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們常説: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這是“易”,無數個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説一輩子做好事,這就難了——也正因為很難,所以更加可貴。這個例子就顯示了“易”生成“難”的道理。在面對某個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人們由於把解決這一問題看得很難,就更加謹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對它,結果問題反倒容易解決;相反,人們由於把解決這一問題看得很容易,不夠慎重不夠用心不夠用力地去面對它,結果問題反倒難以解決了。這裏面也包含了有難生成易,有易生成難的道理。

小結: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永恆的道理。

企(踮着腳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通“現”表現)者不明,自是(意動用法,以……為是)者不彰,自伐(誇耀)者無功,自矜(誇耀)者不長(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問、詢問)道也,曰餘食贅(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惡(厭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居於、立身)。(《老子》二十四章) (3)分析。

?老子》更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它對矛盾對立項的辯證把握和持守。在《老子》看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種態度,“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種態度,一般人認為後種態度距離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認為應該選擇前一種。因為自見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無功,自矜而不長,因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二十二章)。《老子》這種選擇顯示了它對現實社會的一種洞見,也顯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時候,人們“若欲如之何,必先居於此如之何之反面”(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小結:運用比喻的手法,説明在生活中,人不應該自以為是,否則反而會達不到應有的目的,成為“物或惡之”的“餘食贅肉”,這是有道的人不願意做的事。

知人(瞭解別人)者智,自知(瞭解自己)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剛強)。知足者富。強(qiǎng,盡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詞,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謬)者壽。 (3)分析。

?老子》所體現出來的有關“自知、自勝、知足、強行的人”的看法,都顯示了對社會人生的獨特理解,對今人的啟示意義是深刻的。

小結:闡述了自己對生活的一種獨特理解,這也正是人們難以做到的。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梳理。

為(意動用法,把……當做有為)無為(道家指清靜虛無、順其自然),事(意動用法,把……當做事業)無事(道家指無為而治),味(意動用法,把……當做有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名詞,難事)於(介詞,從)其易(名詞,容易處),為大(名詞,大事)於其細(名詞,細小處)。天下難事必作(開始)於易(名詞,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名詞,細小的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名詞,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詞,偉大)。 夫輕諾必寡(使動用法,使……減少)信,多易(意動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動用法,使……增多)難。是以聖人猶難(意動用法,把……看得困難)之,故終無難矣。 (3)分析。

依然是從一系列對立項的邏輯關係中來考量事物、思考問題,使《老子》充滿了一種智慧。

小結:天下大事都得自於小事、易事,沒有“小”,就沒有“大”,善於做好小事,就能夠成為真正的聖人、偉人。為人處世,應當謹慎做事,而不應當“輕諾”、“多易”。

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詞作動詞,顯露跡象)易謀,其脆易泮(通“判”,分離),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通“虆”,裝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做事、行事),常於(在)幾成(幾乎成功)而敗(使動用法,使……失敗)之。慎(慎重對待)終如始,則無敗事。 (3)分析。

小結:做事要有預見,人及時處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問題再去想辦法處理它。“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因為“無禍患常積於忽微”。

小結:這一章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反覆説明這樣一種觀點:柔弱勝剛強。老子向來主張貴柔、處弱,他從直觀的認識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時,身體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堅硬了,草木初生之時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枯槁。這種直觀的、經驗的認識,可以説是老子處弱、貴柔思想的認識論之根源。

?老子》辯證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對立項的列舉中,特別重視“柔”“弱”

“賤”的一方。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強”的思想。這除了教導統治者要謙虛謹慎、重視基礎(“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們注意到只有處於“柔”“弱”的一方,才永遠不會被戰勝。這就是説,不但不要過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優勢,要善於隱藏優勢或強大,而且不要去競賽或爭奪那種強大。要“守雌”“貴柔”“知足”,這樣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韌性,就能戰勝對方而不被轉化掉。這一觀念在總結世事經驗、開啟人生智慧上曾起過作用。從“老子不為天下先”“先讓一步然後還手”到“哀兵必勝”“寧受胯下之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讓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積蓄力量,用以奪取最後的勝利。這也屬於中國的智慧。它仍然承續了不動情感、清醒冷靜的理智態度和不失主體活動的特徵,以服務於家族、邦國和個體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辯證法,而是維護生存的辯證法……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爭而自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當本世紀即將結束,21世紀——人類第三個千紀年就要來臨之際,我的心,滿含着對“道”——對宇宙上蒼無限敬畏和崇仰之情。殷切期盼一種新的道德文化秩序與新世紀一同誕生??

20世紀——不,第二個千紀年的最後幾天,我要留給老子。這個心念一旦萌發,就成了心病。擾得我寢食不安,惶惶不可終日。

是一個寒凝霧重的清晨。我輕裝便帽,悄然去了老子故里——安徽省渦陽縣郊的閘北鎮。見到了兩位神交已久、專做老子研究的業餘愛好者——如老子般土頭土腦、外愚內慧的當地朋友。

在去往太清宮遺址的路上,有兩個小情節,使我怦然心動:當其中一朋友找來一“蹦蹦車”,向車伕要多少錢時,車伕憨笑道,隨便給;當看見沿途壠上,曬滿了地瓜幹,還坐着幾位鄉婆婆守着時,我高興壞了,忙問婆婆可否贈上一把?一豁牙婆婆爽氣説,隨你抓!

在世風日下的今日,不意在老子的故里,淳樸民風仍在。

脈脈餘暉中,清虛靜謐的太清宮,以它昔日主人平素隱祕的風格迎接了我。我已得知,這太清宮遺址,最早叫流星園(據説是老子的誕生地。更早時,老子曾叫無憂園),漢時叫老子廟,唐代稱太清宮,及至元朝,又被改為天靜宮。關於宮主老子的誕生,一直有着神詭奇異的傳説。像耶穌一樣,老子無父,其母為處女聖母。相傳當年某日在流星園,聖母忽見弧光閃閃,流星奔突,但見有一流星砸在前面的李子樹上(故當地人避諱,稱李子為輝子),頃刻化為鮮紅的李子。聖母吃了李子,遂懷上老子。據説老子出生時,天上“萬鶴翔空,九龍吐水,以浴聖姿”。

傳説雖神祕,然故地的人文景觀卻異常真實。渦陽在春秋時屬宋國,後為楚國兼併(屬楚地),改為苦縣。因此《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里人,大致不錯。錯愕的是,老子並不姓李,名字也非耳。老子就姓老,名聃。李耳是老子的小名:老虎。老子生於虎年,當地人叫老虎為李耳。錯謬的還有老子的出生地。過去竟一直被誤傳為河南鹿邑!我想還是《水經注》中記的詳實:谷水自北東入渦水,渦水又北,經老子廟東??這一特定地理方位只有距今渦陽縣幾公里處的太清宮才完全符合——儘管昔日的渦水已改為渦河,谷水已改為武家河。

天高野闊,楚地雄渾。我們來時,太清宮正在重建。朋友抱憾我來的不是時候,説是遲些時,便可看到嵯峨壯麗、三位一體(老君殿、三清殿、靈宮殿)的新太清宮及附屬建築羣了。從朋友之口,我得知,所建鉅額全是自發外資。這些外資源源不絕。前仆後繼地洶湧而來,既體現了世界人民對老子的情感,又表徵了普遍的民意。

千年的“隱君子”再也隱不住了;昔日的“大象無形”走向有形。

我常驚歎於老子的超直覺:在遠古的春秋年間,在科技那樣低下的時代,竟能摒除感性翳蔽,理性地思辨到:現實世界既是物質的,又是非物質的精神的;既有表面的宇宙萬物,又有隱蔽的宇宙法則。他把這一切,感知為“道”——一個不能再精絕形象的比喻。從而把華夏民族思考的範疇,由社會人生,提升擴展到宇宙本體。較之古希臘諸哲人先後將宇宙本原視為水、火、氣、數、原子,老子的道,更靈泛、也更近於宇宙的真性本相。

難得他老人家辯證法那樣好。將道解釋為有無相生、陰陽對立互補。這一點,實際已為現代科學的“對稱性原理”所證實:宇宙源於一對矛盾在臨界點上的相對平衡;萬有在“0與1”(二進制)的相反相成、二中擇一中——在無限大和無限小之間誕生出來。

老子最早將東方人的感性直覺發揮到極致,將中國人的理性思維水平提高到宏觀的層次。他洞悉到,真理在本性上的雙關性及歧義性。他明察到,事物在本質上既多極離心有多極向心。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異出同歸,才是宇宙的終極原因和動力基礎。

所以,老子才被莊子稱為“古今博大真人”;所以,老子才當之無愧為“老子天下第一”。

近年,不知被冥冥中那股魔力施了魔法,我這個本不具備談經論道、本該繞“道”而行的人,卻雌雄亂套、匪夷所思地被裹挾到求真求道之路。在年復一年體道證道的過程中,我繞不過地遇到老子。隨着對他的道、他的哲學思想的深入理解,我對老子其人自身的命運亦發生了強烈的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這樣一位奇絕的哲學大師:在那些神怪陸離的傳説背後,真實的“太上老君”又是怎樣的人?

就如老子的“道隱無名”一樣,老子自身的生平亦是隱謎。從有限的史料上,我們只知他曾任過“守藏室之吏”,即主管歷代文誥典籍的官。這麼個官位,説大不大,説小不小。我個人捉摸,在遠古文獻極少的情況下,這個官,雖不顯赫,卻相當重要。這對老子這樣天資高邁、敏而好學的人來説,當是最具天意的官差了。

然而好景不長,大才必遭大難。老子生活的時代,與稍後於他的孔子一樣,是個“禮崩樂壞”、民危戰頻的混亂時代。老子既不能苟合於統治者,便不能被統治者見容。於是,忽而免,忽而召,就這麼個小破官,還被抄了幾回魷魚。老子肯定是對官場的醜惡腐朽看得太多太失望了,終於一氣之下,拂袖返回故鄉。從此隱名埋姓,在谷水之畔、龍山角下的無憂園,把對民族民生的憂患意識,上升到對整個天道大義——對普通宇宙法則的探賾思考。

一個人下決心立身求道,實際就意味將終生貸出去——就意味不可能找到道。但這只是道的雙面刃的一面。從另一方面説,這種不可能又是可能。

老子的認識論,既不是簡單的一元,也不是對立的二元,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兩用、極值相通的互動關係。在老子看來,線性循環的螺旋式運動,才是一切運動的基本形式。這一思維,是人類迄今思維的最高度。我們偉大的遠古聖哲,比德國的辯證法大師——黑格爾早兩千多年,就以卓越的直覺力,將辯證方法引入探天究地之中。將老子譽為人類辯證法之父,當毫不為過。

第3篇

1.通過分析一些實例瞭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4.通過使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助精神。 【教學重、難點】

大水泥釘、小水泥釘各一枚,訂書針一錠,天平。 【教學過程】

(1) 一根大水泥釘與一根小水泥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鋼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鋼的量不同......) (2) 一根訂書針和一錠訂書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相同材料構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於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質量的概念

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 2.質量的單位 (1) 講解:

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 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1g=1000mg 補充:生活中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一隻蘋果的質量、你身體的質量、一袋方便麪的質量、一隻雞蛋的質量

(1)一頭鯨的質量約為×105kg=______t 一枚藥片質量約為 5×10-4 kg=____mg (2) 6.下列質量中,最小的是 ( ) a.×10-7t b.125 mg c. g d. 12 kg (3)下列物體中,質量約為5×104毫克的是( ) a、一顆圖釘 b、一個雞蛋 c、一張課桌 d、一輛汽車 3.質量的測量

(1)引導學生認識質量的測量工具(桿秤、磅秤、電子秤、天平......)。 (2)認識實驗室測量質量的基本工具--天平。

3、用鑷子把遊碼移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處,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刻度)。(調)

4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中,用鑷子向右盤中添加砝碼,當加減砝碼時天平還不能平衡,再移動遊碼,直至天平平衡。(稱)

5、物體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總數加上游碼所對應的示數。(讀)

6、將物體取下,將砝碼用鑷子放回盒內,遊碼歸零。(整) 【小結】

2.天平的結構及使用步驟,重點是選、放、調、稱、讀、整。 下一節課,我們將學習用天平稱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作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