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教學反思6篇 "耐人尋味的教學反思:探究《三個兒子》"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三個兒子》是一篇讚美母愛、表達對家庭、對父母的理解、感悟的優美文章。該文章可以用於培養學生家庭觀念、親情觀念等方面,學生境界的提升,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健康成長。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6篇

第1篇

本課中的三個兒子面對着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他們唯獨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難怪哦,老爺爺説他只看到一個兒子,因為他深知,這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卻能幫助媽媽拎水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在教學本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的。

一、識字學詞的重點落實———圖像、動作識字:利用課文插圖的課件,引導學生學習“桶”“拎”等,十分形象,極富童趣。如動作識字:讓兒童做動作體驗“拎”與“提”,結合字形認識字理,貼切自然而又充分到位。又如集成識字:將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生字組團出現,像“嗓子”“胳膊”“晃盪”三個輕聲詞語的一起出示,從“胳膊”連帶出“臉”“肚”“腦”“腿”等。再如全程識字:將識字學詞滲透於教學的全過程,“沉甸甸”的含義,“拎”的字形深化,都是在課文深讀探究處結合進行的。這樣的識字教學,真正體現了能在讀書的過程中重其所重。

二、寓導於讀的實踐取向———課的開始初讀(自由讀),到識字學詞的讀句子(重點讀),再到比較三個兒子的啟情讀(輪流讀),理解老爺爺的話的深讀(探究讀),確實體現了“讀”佔鰲頭的課堂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作多少主觀分析,只是引着學生去讀,相機指導。體現低段語文課堂的本色。

三、重點探究的方式轉身———“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標倡導的重要理念,在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了學生的質疑: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怎麼説只看見一個兒子呢?如何重點探究這一疑點?讓學生用讀的方式自己解決。課文中是怎麼説的,讀!課文中哪些地方説明了這桶水很重,仍是讀!媽媽是怎麼提着這桶水的,讀!於是,讀中議、讀中演、讀中體驗,學生自然就明白了老爺爺説只看見一個兒子的原因。在異議的基礎上求認同,這是探究,在偏見的再思中求真知,這是提升。

四、對話氛圍的親和生成——學生讀“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這一重點句,語氣較平淡時,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肯定優點,這句話中的“説”可以換一個字,學生説是“誇”。水到渠成,又説“現在你就是這位媽媽,請你誇誇兒子吧”,就這樣學生自然地讀出了理解,讀出了感情。教學過程中的許多點撥、化解、提升都是在這種極富親和力的對話中實現的。什麼叫“潤物無聲”?這應當是最好的寫照。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6篇

第2篇

今天有幸請到特級教師張化萬老先生來聽我執教的《三個兒子》,結合張老師的評課和我自己的上課感受,我覺得收穫是巨大的。

1、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三個媽媽,看到媽媽們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難怪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因為他深知,能幫助媽媽拎水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在教學中我們不必給孩子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導、啟發、點化、調動學生讀書、感悟、交流的熱忱,學得生動有趣,讀得入情入境,説得真切真實就可以了。

2、在教學設計上,我着意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

通過對預習時學生提出問題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題——圍繞兩個重點問題展開教學,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初步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能力。圍繞這兩個問題,把老師的教成和學生的學成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學的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學生的學習也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

原因是因為提出的兩個問題是孩子們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個問題“……”,除了五六個孩子之外,三十多個人提出疑問,所以問題來自他們自己,是他們想迫切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專心,學得開心。

4、教學的預設文本和課堂的實施整合得和諧而有實效:

學生在課堂中的理解、朗讀、思維、説話都很不錯,上課的情緒和發言很棒,全情投入。許多環節可以體現,如:你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但是我們有一位平時學習一般的孩子站起來説:“我認為第七段也寫出了水桶的重,‘老爺爺跟在她們後邊慢慢地走’説明媽媽們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爺爺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説得多精彩呀!那麼細小的細節描寫他竟能發現,可見這節課他學得如情入境。類似的問題還有許多:“媽媽們拎着這麼重的水,這個時候你就是媽媽,你的心理會想些什麼?”;“如果是你的媽媽提着這麼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裏會有什麼感受呢?”……學生們發言真切的、積極的、精彩的。

5、在解決第二問題“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時,還可以進一步設計教學點,將這個問題挖掘得更透些。

6、不論是那種類型、哪種風格的教師,教師的情感必須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師進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學生的心靈。這一點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狀態只能説自己的狀態界於文本和學生情感之間的中間地帶。

7、在朗讀方面,我也覺得張老師的提議很有價值,儘可能少讀孤零零的引號裏的句子,而是讀有前後背景或指導語的句羣。

8、張老師還建議,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已經解決了字詞的認讀,那麼第二課時伊始就不要再認讀詞語,而是改成聽寫詞語或看拼音寫詞語,也可以出現幾組詞(字),説一句(段)話,這樣,字詞的訓練和落實更具有實效性。

9、在最後的寫話環節,可以改進,不要提供幾個詞語,這樣可能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將真正的訓練弱化。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開頭的句子,讓他們自由寫。

第3篇

?三個兒子》這一課,所傳授的大道理,幾乎每個二年級的孩子都能懂得,“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的語句,也已經深刻的記憶在他們的大腦裏,所以在教授本課時,我摒棄了常規教學中,中心思想價值的灌輸,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內容,讓孩子沉下心,去讀書,去感受,去品味。

導入環境,激起學生質疑,為什麼明明看到的是三個兒子在玩耍,為什麼老爺爺卻説只有一個兒子,學生帶着疑問去朗讀,讓學生初次接觸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體驗,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閲讀主體性。其次,在中心品讀環節,我讓學生去感受三個媽媽是怎麼去誇獎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卻不太能懂得誇獎的內涵,於是我引導孩子去抓關鍵詞,“三個媽媽是怎麼誇獎的”,學生找出“既......又”、“好聽極了”、“誰也比不上”,同樣是誇獎的話,原來有那麼多種方式,於是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孩子馬上學會應用,去誇誇你身邊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貓小狗都可以;在誇讚同,讓孩子進一步體會到媽媽的誇獎,是滲透着對兒子無限的愛。每一次的誇獎,都是對旁人最温暖的“碰撞”,這是第一次愛的體現。

媽媽是這樣愛着自己的孩子,那兒子們呢?我引導孩子再去讀,反覆體驗媽媽們提水的辛苦,先抓關鍵詞,感受,再去表演,隨機採訪,“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幫忙該多好”,幾乎每位受訪者都是這樣的感受,而三個不同特點的兒子,也給出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第二種“愛”,子女對父母的愛。

兩種愛的碰撞,所撞擊出來的火花,學生變一目瞭然,文章想傳遞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的反饋還不能夠恰當的引導,為我的課堂所服務,有時候總是想等着那個我要的答案,卻忽略了課堂是學生的,我只是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再比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已知知識,該如何處理,這些方面都是我今後學習改進的方面。

第4篇

?三個兒子》是魯教新課標國小二年級語文下冊的第23課。這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在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敍述,即:當三個兒子的媽媽們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淺顯的文字中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在《三個兒子》的教學過程中,在第一課時和學生一起感受了三個媽媽眼中的兒子是怎樣的基礎上,特別是引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會唱歌和會翻跟頭的兩個兒子在媽媽們眼中是那麼優秀與之第三個兒子的“沒什麼特別”進行強烈對比。從而直奔文本中出現的學習夥伴提出的“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麼卻説只看到一個兒子呢?”的這一思維聚焦點,以此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這樣一來讓學生從三個媽媽口中得出對三個兒子的初步評價,然後通過後面的學習感受三個兒子的表現,形成鮮明反差,看法隨之轉變,使學生認識到那個“沒有什麼特點的兒子”卻是最懂得體貼、孝敬媽媽的真正的兒子,他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媽媽。

為了讓學生能對文本中的重點語句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對人物當時的感受有更真實的體會,就在課前帶着學生玩了一個提水的遊戲,考慮到學生年齡、體格比較小,因此裝了大半桶水讓他們提着走了不到十米路,學生在玩樂中有了自己切身的體會,對於之後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朗讀和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盪,三個媽媽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這一重點句的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認為除了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解文本語句的意思,體會人物情感,更應該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把聽、説、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閲讀的樂趣,體驗閲讀情感,在讀中獲得閲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第5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説話時的語氣。

當生舉手的少時,師提示:當你考試考好的時候、當你聽話的時候、當你幫媽媽做事情的時候……

2、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3課“三個兒子”。(師板書課題)

1、師:三個兒子怎麼樣呢?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可以藉助生字表讀準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識字。困難處多讀幾遍,開始吧!

師:看!這些句子你能讀好嗎?快!讀給你的同桌聽聽。

當一生讀第一句話時,師:把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讀出來?

4、師:怎樣能把課文讀的更有味道,下面聽老師來讀課文!

5、師:小朋友練習的很認真,下面我請同學分段朗讀課文。其他的同學一邊聽一邊用橫線劃出三個媽媽談論孩子的話。

師:下面自己練一練,看誰能讀出三個媽媽不同的語氣。

師:哎呀,我聽出來了,你的兒子真是誰也比不過他。

師:讓我們一起伸出大拇指,來誇誇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

師:這兩個媽媽在談論自己的孩子時充滿了驕傲與自豪,那第三個媽媽呢?誰來讀!

師:再想想該怎麼讀?生讀好了,師:對,就這樣讀!

6、師:讓我們繼續讀課文的7到11段,去認識這三個孩子吧!

師:這麼重的水,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是怎麼做的?

1、師:接下來,你和你的同桌,一個當媽媽,一個做老爺爺,來表演12、13段的對話。

師:下面請小朋友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全文吧!

師:剛才老師巡視的時候,發現這幾個小朋友朗讀的很好,來為我們展示一下吧!

1、師:你認為老爺爺看見的應該是哪個兒子?為什麼?

2、師:那前兩個孩子怎樣呢,他們就不孝順了嗎?為什麼?

師總結:是啊!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3、師:學到這兒,老師突然想起《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師:今天回到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跟他們説説你對這個故事的感受。母親節快到了,你也可以回到家為媽媽做一件事!

閲讀,一向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1、閲讀教學生活化。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閲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從而導入課文。這樣的閲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讓學生敢想、敢説、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2、閲讀教學個性化。《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角色的模擬可以引導學生自由地朗讀,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冒出創造的火花,課堂上就會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愛探索、喜嘗試是孩子的一大特點。於是,我設計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讀課文這一環節,讓同桌學生之間一個扮演媽媽,一個扮演老爺爺,幫助孩子“嘗試”各種角色的模擬。在角色的完成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促使學生真正地走入了課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能對課文產生更深的理解。

3、閲讀教學的昇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閲讀教學中要確立新的閲讀教學價值觀——尊重差異,張揚個性,多元解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往往“走過了頭”,把尊重等同於“放縱”,把張揚等同於“隨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於“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學生的理解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而老師沒有主觀意見,沒有核心理解,學生説什麼都對,都給予肯定,從絕對的“書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絕對的“學生中心”。因此,我設計昇華主題這一環節,讓學生展開討論:你認為文中老爺爺看到的`應該是哪個兒子,為什麼?難道其他兩個兒子就不優秀了嗎?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但是隻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裏激起思維的火花。同時也做到了正確處理“多元解讀”與“尊重文本正確價值取向”的辨證關係。最後,為了聯繫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孝順父母的心願,我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使文本轉化成一個基於真實的環境,在還原後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給的任務,在生活中、在體驗中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把聽、説、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閲讀的樂趣,獲得閲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第6篇

兒子,這個字眼裏在媽媽的心裏是神聖的。可是,媽媽這個字眼,在兒子的心裏是怎樣的呢?我們感動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而大力讚頌母愛的時候,是否應該引導孩子們讀讀“黃香温席”、“卧冰求鯉”,這些頌揚子孫孝心的文章呢?《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敍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本課教學中,我們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們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涵,只要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先抓住三個母親對兒子不同的評價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讀出情感體驗。然後再抓住“明明有在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説只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引導孩子們帶着自己強烈的情感體驗去讀書討論,明白事理,並從中昇華情感。

在閲讀教學中,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朗讀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閲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摯情感走進文本,並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説、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只要學生有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在朗讀時適當點撥,指導,學生便能比較準確地讀準語句的語氣,找準感情基調。本課不需要學生逐句朗讀,只要求學生讀準三個母親在説到自己兒子時的不同語氣以及老人在看見三個孩子後説的話語。這部分的朗讀鋪墊為後面孩子參與討論做好了鋪墊。

情感體驗閲讀方法要求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自主體驗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考察情感體驗方法應用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後,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的語言,展示出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昇華,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閲讀教學中要確立新的閲讀教學價值觀——尊重差異,張揚個性,多元解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往往“走過了頭”,把尊重等同於“放縱”,把張揚等同於“隨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於“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學生的理解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而老師沒有主觀意見,沒有核心理解,學生説什麼都對,都給予肯定,從絕對的“書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絕對的“學生中心”。為解決這一矛盾,課堂上我讓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討論:對於三個兒子的表現,你認為誰做的最好,為什麼?學生大都認為第三個兒子做的好。這時,我問學生:難道其他兩個兒子就不優秀了嗎?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但是隻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裏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時也做到了正確處理“多元解讀”與“尊重文本正確價值取向”的辨證關係。

“第三個兒子很懂事,也很愛自己的媽媽,他知道幫助自己的媽媽。”

聽着這些感人的話語,看着那一張張美麗而可愛的臉龐,身在這動人的語文課堂中,我感受到一種來自於放手給學生所創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後,為了聯繫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孝順父母的心願,我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使文本轉化成一個基於真實的環境,在還原後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給的任務,在生活中、在體驗中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活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變成了:“**,你先來説説好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其次,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後,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麼讀的,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閲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閲讀興趣,把聽、説、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閲讀的樂趣,體驗閲讀情感,獲得閲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環節的設計值得商榷;指導朗讀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課堂上的情感調控,對新的生成及時予以正確引導等。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完善和改進,讓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在情感體驗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