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6篇 大自然的語言:八年級語文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4.26K

本文為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旨在通過探究大自然的語言,啟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和語文素養。教案包括學習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內容,具有實用性與針對性。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6篇 大自然的語言:八年級語文教案

第1篇

教學目標初步瞭解一些説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説明事物和舉例説明的方法。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學生自讀課文後議論回答,然後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説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着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説明採用了什麼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後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採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説明的對象是什麼,接着説明它的重要性,然後説明它取決於什麼因素,最後説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説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於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閲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説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説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説,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説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説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後,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説明文是以説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説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説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説起,條理分明地説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徵、成因和意義。

教學目標初步瞭解一些説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説明事物和舉例説明的方法。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 材 分 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麼?課文為什麼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説:“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説:“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説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説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裏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説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説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彷彿置身於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徵,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1.導入:本文在説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採用了舉例説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瞭地説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後補充説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穀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説明 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温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説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案6篇 大自然的語言:八年級語文教案 第2張

第2篇

1、瞭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説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3、瞭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裏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閲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3.對照註解①,説説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麼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説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説“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並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後簡要討論。]各小題後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説明文要把事理説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後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説明什麼是物候,並進一步説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説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説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麼這樣安排?

説明應有條理,即使是並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説明。課文説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並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閲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後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後,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後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後相互交換閲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交流二三人後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閲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説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麼?

説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 北京”和“煙台——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説明,使人確信無疑。

這篇説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説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後教師範讀一遍,然後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回暖。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麼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説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甦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敍述;而“翩然歸來”是輕鬆、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敍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彷彿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後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穀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説“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2.三班和六班的學生參考講過的筆記,原來已經記下來的不用抄寫。原來沒講過的的需要補充在筆記本上。

第3篇

1.瞭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5.學習説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編者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不介紹時代背景。

編者根據《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改寫,不介紹作者。

文章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説起,條理分明的説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徵、成因和意義。

把大自然擬人化,用大自然的語言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説明了認識物候現象、研究物候現象的重要性。

文章從描繪大自然的現象開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緊接着介紹物候學的用途。説明它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現象來臨的複雜的情況和原因。最後進一步闡述了物候學研究的多方面的意義,展示了這門新興學科的光輝前景。

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説起,對介紹物候知識起了很好作用。

1.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説起,可以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介紹物候知識,將物候知識説得親切通俗易懂。

2.以生動的豐富的自然現象説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風景圖,精采動人,使人對物候知識發生興趣。

3.以四季為序寫自然現象,顯示了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係,顯示物候現象是有期規律性的。

一指出下邊幾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哪些段中尋找,把段的序號填到括號裏。

二課文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説起,並採用大自然的語言的説法,這對介紹物候知識有什麼作用?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四舉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説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舉兩個必要嗎?為什麼?

1.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能將趕快種穀子後面的句號改成分號嗎?為什麼?)

2.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説,春天提前9天。

七閲讀下邊一段文字,然後説明本地的氣候有哪些特徵。要舉出實際例子,分作幾個方面説明。

語言中每個詞都有一定的意義。有的詞只表示一個意義,叫單義詞。有的詞表示幾個互相聯繫的意義,叫多義詞。語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義詞。例如寬就有以下幾種意義: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頭比過去寬多了:寬裕、寬綽。

一個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有一個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義。通過基本義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來的新義,是比喻義。例如帽子的基本義是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裝飾的用品,後來用它比喻罪名和壞的名義,例如説對同志亂扣帽子是不對的,這裏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義。

語言中還有許多同義詞或反義詞。同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例如母親和媽媽,曉得和知道,誕辰和生日等,詞的意義完全相同。有些詞的意義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詞表示的意義或者相反,或者相對,這樣的詞叫做反義詞。例如:

對於多義詞,要了解它有哪些意義,閲讀的時候,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推斷用的是哪個意義;寫作的時候,要注意所用的多義詞表示的意義是不是正確的表達了要説的意思。對於同義詞和反義詞,閲讀的時候,他仔細辨析它們的確切含義,就能準確的認識事物的細微差別或矛盾對立的特點;寫作的時候,審慎的運用它們,就能準確、鮮明的表情達意。

(一)將下列各組語句中黑體的詞所表示的意義寫在句後的括號裏。

一、這一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説明文的條理性。要使學生懂得,即使是並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一定的順序一一説下去。

難點在於概括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可以這樣啟發一下,第四個因素説的是古今,是時間因素,前三個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間到時間的條理性來安排説明順序的。

這樣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條理,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齊觀。

二、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這一題引導學生揣摩一下什麼地方要多舉例子,什麼地方可以少舉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閲讀時很可能忽略了這一點,本題也可以啟發學生閲讀要仔細。

舉兩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温和,如果依次類推想當然,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舉兩個例子加以説明,才能使人確信無疑。

三、第1題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有助於區分這兩種標點的用法,有助於對句子的理解,有助於培養仔細閲讀的習慣。

第2題要求明瞭者的指代作用,閲讀時要弄清楚這類代詞指代上文什麼內容,寫作時要學習使用這類代詞,使行文簡潔一些。

1.不能。因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穀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裏説。再則,前一句説的是春季的物候,後一句説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後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後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

四、這一題實質上就是給出段落大意後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學習本文的條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關鍵性語句,答題並不困難。如第一部分這樣兩句: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第二部分這樣一句: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第三部分開頭一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這樣一句: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

可以啟發學生,推而廣之,分析結構,劃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個什麼問題,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圍繞這一問題説的。自己作文則可以根據一箇中心,將一個大問題分析成為幾個小問題,依一定的條理給幾個小問題安排個次序,每一部分圍繞一個小問題來寫,就容易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五、這篇説明文的標題和開頭很有文學性,形象生動。本題引導學生領會怎樣把説明文寫得生動有趣些,怎樣把標題和開頭寫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這個題目,對於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鍛鍊。要理解得確切,分析得細緻並不容易。解題指導可與講讀第一、二段結合起來,要設計一些低難度的小問題循循善誘,例如:

課文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説起,對介紹物候知識有如下作用:

1.從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説起,可以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介紹物候知識,將物候知識説得親切通俗易懂;

2.從生動的豐富的自然現象説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風景圖,精彩動人,使人對物候知識發生興趣;

3.以四季為序寫自然現象,顯示了物候現象同氣候的關係,顯示物候現象是有其規律性的。

採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説法,將大自然擬人化了,將物候現象説得生動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説明了物候對於農事安排的重要意義。

六、口頭複述是用自己的話重複出讀物內容的一種口頭表達形式,一種説話訓練方式。根據複述要求的不同,可分為詳細複述、概要複述、創造性複述。這一題屬於詳細複述,是一種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複述形式,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嚴格按照原材料的內容和順序,原原本本的述説。

複述不是背誦,要用自己的話來説,這一題又要求用進11個詞語,這就要重新組織語言,在句式上,對原文進行某些調整,把書面語化為口語,使之適合口語表達的需要。這種複述練習,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創造性,對於積累語彙,培養語感,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都很有益處。

指導這次複述宜與精講精讀第一段結合起來,有關詞語的含義和用法要理解透徹,先要熟讀,再行復述。

七、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有兩個。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風氣候區,多數地方受季風影響,季節變化明顯,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温暖温潤,高温期與多雨期一致。一個地方一年內最熱月份與最冷月份平均氣温之差,叫做氣温年較差。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平均氣温相比,夏季我國許多地區氣温偏高,冬季我國氣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區氣温年較差比較大。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而且氣温年較差也比較大,這些都是大陸性季風氣候的顯著特徵。

(二)氣候複雜多樣。我國有多種多樣的温度帶和乾濕地區,這是氣候複雜多樣的標誌。又因為有許多海拔很高的山嶺和高原,更增加了氣候的多樣性。例如,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隨着海拔的升高,氣温降低、呈現中温帶、寒温帶的景色。乾旱荒漠地區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現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則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氣候。

這一題訓練學生有條理的説明事物和運用舉例子的説明方法。要説得有條理,就要根據閲讀材料列好提綱;要舉出實際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資料。

第4篇

1、 理解文章內容,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前半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説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和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説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

(2) 這四個因素按什麼順序來説明?用了哪些詞語來説明?

明確: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前三者都是空間順序;後一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空間到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詞語:“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

經度: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和濟南蘋果的花開早晚。

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也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等。

1、 小組討論:説一説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

例:下雨前螞蟻搬家,蚯蚓鑽出地面,烏雲密佈等現象;楓葉變紅、大多樹木的落葉等預示秋天的來臨……

1、 小組討論: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説給大家聽聽。

(詩意:人間四月花已開盡,春去夏來。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開,春意盎然。經常責怪春去無處覓春影,不曉得春開轉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廬山寺名,廬山海拔1474米)

(1)、影響物候的高下差異:植物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夏秋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2)、春季爬山,山上的樹木比平地的樹木發芽晚。

2、回顧課文,物候來臨的決定性因素當中有説到古今的差異,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古今的差異呢?(可提示學生從環境方面去考慮)

b、 信息反饋(各抒己見、重點在“關注”這個話題上,勿過於強調正確與否)

c、 教師介紹相關的世界環境現狀,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説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徵外,還要注意説明事物的條理性,運用語言的準確、生動性。大自然時時刻刻都在向人們暗示着,認識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認識我們人類本身。希望大家今後在學習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同時更需要同學們去關注我們這個美麗的家園——地球,去愛護、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1、 收集的一些農事諺語,並簡單解説一下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第5篇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麼。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麼。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1、藉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幹什麼?他們為什麼要使用語言呢?説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麼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並小結第一節內容。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麼知道的?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瞭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裏面説一説:你找到了什麼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麼告訴你的?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麼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麼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麼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麼,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③學生彙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三葉蟲是海洋裏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麼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願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瞭解了什麼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麼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説説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麼?

③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説話。

1、請學生自由説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閲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閲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願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儘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敍形式進行解説。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説話興趣。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麼,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第6篇

2、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4、瞭解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5、指導學生怎樣朗讀詩歌,從讀中悟:語言美、科普知識。

1、方老師不但會用嘴説話,還會用眼睛、臉部表情、手等身體各部位説話,你們相信嗎?

2、仔細觀察老師:現在老師看到同學們坐得那麼好,第四節課還那麼有精神,很想説一句話。現在我“説話”了:點頭、微笑。請説説,方老師“説”了什麼話?

3、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其實,只要大家認真觀察、思考,就會發現,不僅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語言!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聆聽吧。

1、想不想聽老師讀一下?一個要求:仔細聽、仔細體會方老師是怎麼讀的。如果老師讀得好,請來點掌聲。

2、師範讀。之後提問:有趣嗎?不僅有趣,通過讀,老師還懂得了不少科學知識呢。相信同學們通過多讀、多思,一定也能讀好,也會掌握許多科學知識。想不想讀?想不想超過方老師?

三、引導學生第二遍精讀詩歌,從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及詩歌包含的科學知識。

1、第二遍讀詩歌(精讀)。讀2——6節。 板書:精 讀

5、看板書,用自己的話説説大自然的語言。(用關聯詞連接起來)

同學們很會讀書。這節課咱們通過初讀、精讀,不僅讀得流利,還了解了這麼多的科學知識,真是收穫不小呀!但這還不夠,下節課咱們還要細細研讀。可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呢!

一、引入:上節課我們通過初讀、精讀,讀懂了許多大自然的語言。誰來説説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這節課,我們還要細細研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寫得好不好,好在哪裏,該怎麼讀?

1、想想每節詩寫得好不好?你認為好在哪裏?(寫出了什麼)

七、師小結:這就是科學知識。希望同學們平時多看書、多觀察、多思考,一定能瞭解更多的知識,也會對語文學習產生很大的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