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5篇 《勇氣成長》:聽討厭之聲,勇往直前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9W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暢銷自助勵志書,它揭示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思想“自我決定論”,並以對話形式闡述瞭如何通過重新詮釋過去、關注當下、設定未來目標等方式,實現心靈自由與成長。本文將為您分享作者的思想啟示以及個人讀後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5篇 《勇氣成長》:聽討厭之聲,勇往直前

第1篇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着我們。例如,“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度是,發生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麼看,怎麼詮釋,就等於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於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麼。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後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為了遺憾;也有人抱着輕浮的態度,傲慢的姿態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後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後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説。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説:過去並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為已經發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才有瞭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稜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説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後沒繼續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為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峯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後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麼殘缺,結局一定歸於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説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遊刃有餘的周旋。在那些眾口一辭的節日裏,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矇蔽隱祕的初衷。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5篇 《勇氣成長》:聽討厭之聲,勇往直前 第2張

第2篇

刷知乎時,看到有人提問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幾本書,該提問下,幾個高贊回答都提及了《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和我以往認知不太一致,出於好奇,我就立刻選擇了這本書。

這本書是我第一本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通篇都是採用青年和禪者辯論的形式展開,一人一句,你來我往,我們彷彿就是那個青年,在被禪者説服和質疑中產生自己的思考。由於是對話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覺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決自己的困惑,還是應該多讀幾遍。

本書有太多觀點值得深究,由於我不是研究心理學的,只能憑直覺覺得部分觀點太過主觀,比如阿德勒否定過去經歷對現在的行為造成的影響,他認為現在你的行為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以過去的經歷為藉口。

以我自身為例,我現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在過去的幾份並不愉快的工作中發現自己不擅長與許多人打交道,於是想找一份喜愛的,又沒有太多人際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説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擔社會壓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適合和別人打交道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我的那些所謂的目的難道不是受過去影響嗎?

阿德勒認為幸福的主動權掌握在現在的自己手中,關注自己能改變的,而不是不能改變的過去,如果能那麼容易捨棄過去,世界的確很簡單。

阿德勒提出,我們應着眼於“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是指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於“此時此刻”,就會忽略過去和未來。由此,阿德勒還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等時機到了就去做”,這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會無所進展,在達到目標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再結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經濟實力了,或者等工作穩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閒時間學畫畫,但這一天什麼時候能到來,誰也不知道,於是畫畫的種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過寄託未來,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時此刻,雖然我沒有錢,沒有工作,但只要熱愛,總會有千萬種方法去學畫畫。當然,我不會承認,我不夠熱愛畫畫噠~我只是懶以及寄託於未來。

第3篇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採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閲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後記裏也説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敍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裏沒有太專業晦澀的詞彙,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麼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於把現在的困境歸結於過去的原因,而甘願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藉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於人際關係,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鬥,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夥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鬆;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於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於當下,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第4篇

書中提到,我們無法改變,並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氣。當一個人具備了被討厭的勇氣時,關係也更簡單輕鬆了。

課題分離很重要。意識到什麼是自己的課題,什麼是他人的課題,可以避免我們被束縛或束縛別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課題是誰的呢?那就看這個課題需要誰負責?誰需要承擔這個課題的後果。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還有一個反常規的點在於,過去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不能決定我們會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我們是什麼人。如何看待過去、創傷或什麼,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開自己的人生課題了。面對它們。

自我接納而不要自我肯定,無需假想自己是多麼優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騙,需要實事求是。這才是誠實地肯定自身的價值,但凡存在,就是價值。

對他人要當成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看成橫向關係而不是縱向關係,這樣才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也沒有輸贏之分,真正獲得了自由。

以及,要發展、意識到共同體感覺,我們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當我們認可這一點,也會自然而然地貢獻,這個貢獻不一定要是看得見的,也可以是看不見的。在這種貢獻中,我們會更能肯定自我的價值,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是,不要批評和表揚,無論是對孩子還是誰。很簡單,批評和表揚都是一種評價體系,都帶着上級對下級的不平等色彩。也會在無形中形成干涉。一個有賞罰心理的人,容易因為害怕被批評而變得膽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為想要得到表揚而故意討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鼓勵。鼓勵是這樣的,是平等和自由的關係,是真誠地説謝謝,當他人幫助了我們時。鼓勵也是對他人的幫助,必要的一種幫助,當他人需要時。

發現這本書是許多年前,真正讀這本書是最近,很有緣,對應到我的許多“症狀”,可以説解開了我的不少心結。書裏還提到活着的意義,那就是不要盯着過去,也不要盯着未來,自己去賦予意義才是自由啊!

並且,請活在當下吧,當下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剎那,它不是一條線,更像是一個點,這才是我們可以把握住的。

讀完之後,真心感覺到內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種情境下該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實用的人生自助書。

第5篇

8月初去往英國旅行的飛機上,用了5個多小時看完了《被討厭的勇氣》,發現真的是帶對書籍了,是一本在旅途中可以沉下心來閲讀的書籍。

這本書雖然採用的是兩個人對話的方式撰寫的:對人生充滿疑惑的青年和信奉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超然居住在鄉野的哲人之間的對話;看似有些理論的直接闡述,但是由於故事性不夠,其實讀起來還是比較晦澀的。不過在讀的過程中,由於很多觀點是“煥然一新”的,甚至是顛覆和挑戰你原來很多的認知的,所以讀的過程是一個慢慢品味,細細反芻的過程,看一下,停一下;思考一下,回味一下,才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之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由於之前聽了唐捷老師的心領袖,所以有些觀念不完全陌生,彷彿找到了依據和出處的感覺。唐老師的課程對於有些人來説是很深的,可能根本聽不進去,就如這位書中的青年,當他聽到一些觀點的時候,不僅是懷疑,有時是憤怒,跟我們過往接受的教育,常規理念以及社會主導規範都有相違背的地方;他會質疑跟哲人的觀點,甚至公然挑釁哲人的説法,但是隨着對話慢慢深入,開始接受和理解,最後帶着自己的理解去踐行。

最近我也在探詢心智模式如何從2.0規範主導(活在他人的期待裏,活在各種角色裏,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過渡或者説進化到3.0自主導向(依着自己的價值觀而活,活出自我,自由,自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2.0到3.0的核心是需要突破一些對立的立場,如何從爭對錯,論輸贏到能夠以更多元,多視角看問題,能夠包容多種觀點;從各種社會規範的角色裏隨時跳脱出來,擁有真正的自我,自由,自主。打破各種“應該”觀念的束縛,比如我應該做個他人眼裏的好媽媽,好妻子,好員工,到我想活出自己的生命本色,可以做好各種角色,同時又能自由地脱離出來。這種生活在他人眼裏看來或許會有些自我,也許會遭到其他規範主導人士的質疑,甚至“被討厭”,活成這樣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就如唐老師在心領袖的項目中所説,當你進化了的時候,可能朋友都要換一波人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