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推薦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5W

讀後感是對原作內容進行分析和評價,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推薦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推薦7篇

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篇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後面理念不合開創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這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通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麼是幸福”這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福”的具體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福”,並給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心理上的煩惱?),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為心理問題是為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的,認為人要接納自己,之後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

不能説孰好孰壞,個人認為,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於自我瞭解,目的論利於自我突破,可以作為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

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篇2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這本書,斷斷續續讀到現在終於讀完了。如果説一本書能夠影響一個人,那《被討厭的勇氣》於我的意義應該就是如此。遇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一個低谷期,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説話、不願社交、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只想逃離外部世界。幸而讀到這本書,讓我逐漸打開自己,重新獲得擁抱世界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課,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和哲學竟然還存在聯繫,屬實有點震驚了。在本書中,阿德勒強調: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我們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都屬於人際關係。努力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人生的色彩會更加豐富多樣。

“現在的人生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但現在確實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觀點是:我現在還小,我的人生還沒走入正軌。我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頂。殊不知,通往山頂的沿途風景,才是我真正經歷和擁有的。假如無法攀頂,那我的人生就沒有開始過嗎,沿途的風光又算什麼?擺正自己的態度,立足當下,珍惜眼前,活出風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説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經歷一次次失敗之後,我開始懷疑自我,否定自我,總感覺有股陰影籠罩在頭上揮之不去。直到拿起這本書,我才逐漸意識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視自己的勇氣。敢於承認自己的平凡普通,認真生活,經營好自己的人生,這就是一種幸福。

感謝這本書的出現,讓我重拾擁抱生活的勇氣。天氣漸暖,春暖花開,打開房門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陽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篇3

看完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有四五天了吧,原本沒打算寫點東西,我看書一直都是看過之後評價了好壞推薦與否就拋到腦後了,雖然説這種讀書方法不被倡導,但我甘之如飴。過來寫讀後感是因為這兩天在看《認知覺醒》周嶺的書,裏面的很多點都戳我的心,當然我很推薦這本書,不過我現在還是迴歸正題吧。

整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展現的,展現了阿德勒心理學,這本書一開始就是一個青年聽説某個智者説: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他無法接受這個觀點,於是找到了這位智者開啟了對話。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根本沒聽過阿德勒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是心理學三大家之一,於其同等的是我們眾所周知的佛洛依德,榮格。這本書中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很多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目的論,和弗洛伊德的因果論不一樣,弗洛伊德説的話我們現在普遍都這麼認為,弗洛伊德學説認為呢,現在是過去的自己造就的,過去對現在影響很大。但阿德勒卻這麼認為,過去對現在沒有影響,你覺得有影響是因為你有想要逃避的事情,你覺得有影響,是你拿過去作為藉口,你把過去的經歷作為藉口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是目的論。

阿德勒心理學簡單來表達就是:我愛你,與你無關。他提出要學會分辨人生課題,比如我愛你,這是我的課題,我要做的事情。而你,你愛不愛我,不關我的事,與我無關,這是你的課題。想明白這一點,很多煩惱都沒有了。

阿德勒指出:一切煩惱都來源於人際關係。比如説人際關係中的“權力鬥爭”,書中提到了關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權力鬥爭,比如説: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管教,是以一種上下級的關係,以一種指導的關係進行教育,子女往往會輸在權力鬥爭中,但權力鬥爭的輸方往往會對贏方進行“復仇”,這就有叛逆的表象了,有的孩子為了復仇表現出來的叛逆形式是逃學、上網、染髮等等讓父母感到不滿的事情。那麼良好人際關係的相處方式是什麼?

書中提出的最好的方式是與交流者是一種”橫向關係”,不表揚也不批評的關係。那麼我們常用的就是“縱向關係”,比如父母對孩子説的:“做好的,好樣的”,這種表揚,這種上下級的態度,容易聯想到操縱,干涉。以表揚的話語來操縱孩子做自己滿意的事情,來干涉孩子們的想法。但是有時候孩子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引導才能走向正確道路,所以這時候就有了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被稱為“鼓勵”,比如説孩子幫忙做了家務,不應該説“做的好”,應該説“謝謝”,把孩子和自己劃到一個高度來,以示尊重。

當人聽到感謝之詞時,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當然有一種有價值,是:只要存在,就有價值。比如老人家,只要活着,家人們就開心,那就是價值。其實在關於這點上,橫向關係我很贊成,但實際使用起來卻很難。阿德勒心理學也可以説是被使用的心理學。

説實在的,今晚和我一個姐姐討論了一下這本書,主要是我單方面瘋狂輸出,輸出完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語言漏洞很多,很多點都沒讀透,但我還是堅持發表了一篇讀後感,畢竟要是讓我再讀一遍,那就等明年吧。

別的不想説太多了,有興趣的就去看看這本書吧,書中還提到了自卑感,自卑情結,活在當下,人生意義等等。這本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想活得自由獲得幸福,就要有邁開腿的勇氣。打開這本書,你就邁開了第一步。

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篇4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説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説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篇5

“生活給了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係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感謝本書,讓我獲得瞭解脱和治癒自己的方法。

本書基於阿德勒的理論體系,幫我掙脱的第一個束縛是來自過去。當哲人平靜地説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時,我的思緒有瞬間的凝固,然後瞬間豁然開朗。是的,是瞬間原諒了某些人和事,瞬間釋懷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經,瞬間覺得自己離幸福很近,瞬間——放下。

我認為我不是個執念很重的人,雖然“過去”——直白的説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了我的選擇我的判斷,但當我終於有勇氣執起他的手,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並感受到他帶給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時,其實我已經將所謂的過去深埋心底,雖然仍舊不能釋懷,但我試着遺忘——既然我不能改變血親的事實,那我只要做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種義務。

但不能否認的是,其實我還是有偏執的一面存在,雖然我對自己説我會遺忘,但每當親人誇讚成年後的我對父母如何孝順時,我卻沉醉在每每父母那愧疚和抱歉的眼神中不能自拔,我一邊鄙棄着自己的“惡毒”心思,一邊享受着那種“報復“的快感,痛並快樂着……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繼而認識了阿德勒,如果説正面管教讓我不再糾結那些所謂的傷害,讓我理解那只是他們不懂愛我的方式,那麼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所呈現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讓我更加釋然和解脱——過去的好與不好已然成為過去,它已影響了我那麼多年,為什麼我還要讓它繼續?放下過往其實是放過自己,當我有勇氣走入婚姻並將我的女兒帶到這個世界,那些過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經的不釋懷也不過就是一段不開心的經歷——僅此而已。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在沒參加讀書會之前我覺得在人際關係這個層面我沒什麼可糾結的,因為我狹義地定義了“人際關係”。感謝19班的lisa,這個學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維和邏輯的縝密呈現給了我對“人際關係”更全面的認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順了自己的問題。

她總結的人際關係包含三大矛盾:比較、競爭及權力之爭。從前,當我煩惱體重直線上升、考試考不好、與父母意見不一時,我不認為這些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但現在當我仔細且深入地探想這些煩惱問題的目的時:在意體重源於比較,考試是為了競爭,而執着於對錯則是對權力的爭奪,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説法,其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際關係。簡單來説,就是為了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即,人的煩惱在於離不開羣體,卻不知道該如何合適的、把自己放置在羣體中並讓自己成為有貢獻感的人。

接着,“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打開了一扇改變我命運的大門。原來——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別人的人生從本質上來説,都是與我無關的人生,別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與我無關。如果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即,在“我”的課題中做好決策者和承擔者,在“他人”的課題中做好旁觀者或援助者,忘掉別人的標準,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經足夠圓滿了。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我常説“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將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可其實,人生中只有現在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未來是不可預知的,與其糾結過去或憂慮未來,不如在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在能做的事。就像書中所説:“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

曾公曾説:“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活好了當下,就活好了一生!

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篇6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來探討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並沒有像普通的哲學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簡單易理解的文字向讀者傳達着它想表達的一切。其實我不得不承認,哲學家的思想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他們的觀點有些絕對化,有時我也會和書中的青年一起產生不認同的.觀點,但哲學家的闡述有時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

就像書中所説的“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其實不然,在現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現象。記得高中時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意見不一而大吵起來,我氣憤地轉身離開,那是我第一次對別人發那麼大的火,出於一種不甘示弱的心裏。事後很是懊惱,當我們再次聚到,把自己對想法説出來時,也覺得並沒有什麼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憤怒並不能解決事情,也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用一種心平氣和的口吻進行交談,説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決了。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説是一個小孩因為成績不好,他的媽媽對他大發雷霆,當在訓斥過程中電話突然想起,他的媽媽瞬間改變了語氣和態度,對電話中的人物表現得恭恭敬敬,電話結束後,他的媽媽又開始對他進行一番説教。這個例子是在提出“因為大發雷霆而製造憤怒”後舉出的。説實話,我在看到這個觀點時很不贊同,難道説別人濺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會生氣嗎?但看到這個生動的例子再想想現實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確實不無道理。想象對方是我們領導、父母或者親密的朋友,我們真的會對他們發火嗎?或許他們給我們道歉,我們還要微笑着説一句“沒關係”吧。這樣看來,脾氣確實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亂髮脾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發脾氣無非是想讓對方對某件事情引起重視,那心平氣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書中還提到了如何看待過去的經歷。我想,如果我們一味地活在過去,那麼我們必然不會得到進步和成長。過去如果是成功的,我們會因為陷入其中而目中無人,毫無進取;過去如果是失敗的,我們會長久被其束縛,整天萎靡不振,灰頭喪氣。所以當前才是我們最應該把握的,接受當下的自己併為之努力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紀伯倫曾經説過:“回憶是一種重逢,忘卻是一種自由”,回憶有時並不是美好的,但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所束縛才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於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這句話讀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個陳述句,但是因為當事人的情感賦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會變成了感歎句,疑問句亦或是省略句。一個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由很多件發生的事情組成。在此看來,人生不是由一條線組成,而是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每個點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都是不可重複發生的,而只有我們當事人才能決定它的大小、形狀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其實現在很多人活在別人的言論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一般來講,它也並不可恥。畢竟孔聖人也説過“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我們根據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從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的某些表現力而獲得進步。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我們過分地關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只會讓自己深受折磨,困於言論的枷鎖無法獲得自由。不管何時我們都要明白,無論對方做什麼,最後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決定怎麼做的都是我們説了算;反之,當別人做某些決定時,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不應該對他們指指點點,不去幹涉別人的人生課題也是換來我們自由的前提。況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誰比誰更有經驗?

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至於別人怎麼看待我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無法左右。如果我們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將會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吧!

再來談談自卑,其實我認為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重之別。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公司裏,領導下發了一個任務,很多人會自信大方地向領導推薦自己,但有些人因為自我感覺能力不足而畏畏縮縮;班級裏,一羣男生們在比較着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錢買的”等等,這時卻有一名男生低着頭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繼而把腳縮了回去……這些都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們是不幸福的,他們因為自卑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為了誰而活?為了別人嗎?肯定不是的,當然是為了我們自己。畢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的。況且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接納,那誰還會接納我們?獲取幸福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們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點,但是都是可以去改變的!

?被討厭的勇氣》,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靈雞湯,但是細細品讀可以發現,它並不是雞湯,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許會讓我們產生不快,但是確有醍醐灌頂的作用。它給我們帶來重拾信心的勇氣,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氣,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為取悦別人,只為悦納自己!

變討厭的勇氣讀後感篇7

讀這本書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説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我們不論做什麼,最終都是想讓自己得到快樂。我仔細體會了一下,只要把“快樂”理解的寬泛一些,人生還真就如他所説,一直在尋找快樂的道路上。

為什麼説起了“快樂”呢?我一直糾結於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份一眼望去看不到前途,卻看得到退休的工作,沒有興趣也找不到價值。每天被自己的這些情緒麻痺着,免不了的怨言和負能量。這樣的心態,我怎麼能過的快樂呢,如果這樣的生活是不快樂的,那麼就與上述“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的觀點相悖了,既然認同了人生應該快樂,那麼需要改變的就應該是我現在的態度。也就是説如果不能感受到快樂,就不可以一直這樣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如何才能改變呢?感謝好友推薦,讓我讀了這本將大師的觀點深入淺出,用對話的模式講述出來的《被討厭的勇氣》,第一次讀到書名,我認為是“令人討厭的勇氣”,讀罷方知是“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本書語言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零基礎學員少了許多障礙,多了些思考、共鳴和感悟。同時也感謝這個勇敢邁出第一步,鼓起勇氣開始寫讀書筆記的自己。深夜,頂着感染“永恆之藍”的壓力。

一、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

哲人説,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了自己如何生活。

比如中學時期的經歷,讓我失去了對學校社團活動的興趣,選擇了安靜自由甚至散漫的大學生活,本科同學們的就業經歷,讓我決心要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沒必要哀怨過去的不如意,也不必抱怨現實的不温柔,是我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説,儘管有些不自由,但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也就是説及時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簡單的説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和休閒的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的這些話,感覺字字句句都在指向我,骨子裏我也不想安於現在的生活,也想奮鬥打拼成就一番事業,但真正遇到需要我做出改變的時候,比如去二營部鍛鍊,再比如辭職去大城市,我就拿不出打破平淡生活的勇氣。害怕新環境,害怕新領域,害怕新生活給我帶來的忙碌和不安,所以,最終我還是在原地,選擇了不去改變。

三、認真活在當下,跳好人生的圓舞曲

如果選擇不去改變,又會怎麼樣呢?我還是那個糾結抱怨的我嗎?當然不會再是了,閲讀本書的最大收穫就在於此了。引用一段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一是既然選擇了不去改變現有的平台,那麼就踏踏實實的認真過好現在的每一天,接納自我、接納現實,並學會如何利用好現有的東西,慢慢的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二是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體會“我可以在這裏”的歸屬感,這種感覺必須靠積極的參與和付出才能夠得到,也就是説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而這種價值感(我也把它理解為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三是不要過於關注山頂,我們腳下走過的每一步,度過的每一天都是人生這個旅程中美麗又獨一無二的風景。

四、人際關係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裏

哲人説,提到人際關係,人們往往會想起“兩個人的關係”或者“與很多人的關係”,但事實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麼“人際關係的王牌”就永遠掌握在他人手中。

十幾年之前,當我還是個小女孩,害羞靦腆不善於表達,從來不敢由我開始邁出第一步,以至於那個小男生,他到底是不是也喜歡我,應該是一直都無法解開的迷了。

哲人説,如果關係淺,破裂時的痛苦就會小,但這種關係在生活中產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進一步加深關係的勇氣之後,人際關係的喜悦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悦才會增加。

不敢説和大師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前期因為小男生帶來的遺憾,也令我痛定思痛,決心做出改變。與人相處中,付出真心,給予信任,鼓勵自己邁出第一步,學着主動表達,不畏懼拒絕,承擔風險,這樣也許會受一些挫折,但絕不會再留有遺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