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讀後感7篇 "心靈的交鋒:深度體悟浮士德"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1W

《浮士德》是德國文學巨匠歌德的代表作之一,探討了浮士德博士為了達到人生理想而走向墮落的故事。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使得這部小説在世界範圍內都備受推崇。本文將分享讀後感,探討故事所傳達的人生價值觀。

《浮士德》讀後感7篇

第1篇

?浮士德》作為一部以戲劇形式寫成的作品,現在仍高居世界哲理性文學的頂峯。作者歌德先生花費了六十餘年的時間,成功地創造了浮土德與惡魔摩非斯托這兩大形象。這本書充分反映了歌德先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浮士德,初次登場時已年過半百。他受到許多人的崇拜,但他並不快樂。作為一個博士,他將一切的知識都研究殆盡,但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有用的學問我一無所知,我知道的,又毫無用處”。

一切的.語言都反映了浮士德對知識的追求,以及他希望利用有用的知識去為人類造福的偉大願望。同時,他明白到知識與智慧之間的關係,知道擁有知識並不代表擁有智慧,這正如摩非斯托所説過的一句話:“我的朋友,一切的理論全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樹長青。”他對神不屑一顧,他把自己稱為神,認為人才是人的神,人類的一切幸福都是人類努力創造的成果。這反映了無神論的觀點,是人文主義的偉大體現,是唯物主義的體現。

作品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浮士德的僕人——惡魔摩非斯托。他與浮士德訂下契約,他幫浮士德恢復青春,為浮士德追求海倫,還利用鬼怪幫助浮士德實現填海造城,幫助人類實現這一偉大願望。其實,與其稱他為惡魔,倒不如説他是一個另類的上帝,他看到了人類的不幸,看到了人類的禍根所在,他明白人類需要磨鍊。與浮士德相比,他雖不具有為人類造福這樣的偉大願望,但他對世界的認識絕不比浮士德淺,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浮士德》的確是一本好書,每一次閲讀總會有不同的發現,雖説我已是讀了兩遍了,但它仍舊吸引我一直讀下去。

《浮士德》讀後感7篇

第2篇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流傳於民間的有關浮士德的故事而寫成的一部悲劇,《浮士德》讀後感。這個民間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交替時期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神性與人性、因循與追求的各種衝突。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文藝復興時代一個巨人的形象,他厭惡宗教和傳統加於他身上的束縛,渴求生活,不斷進取,為實現人的價值、生活的真諦而不停地追求。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純潔,這種活力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意義進行鍥而不捨的探求,就是在不斷克服錯誤和過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後走上正途。就在對“最高存在”的意義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類的苦樂集於一身,要在個人的內心中領略人類的全部感情。他衝破了知識的牢籠,擺脱了官能的享受和此文來源於情的羈絆,走出了“小世界”,而進入了“大世界”。在這個“大世界”中,他曾為帝王服務,曾同古代的美結合,但這給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虛和一場幻景。最後他在為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偉鬥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答案,讀後感《《浮士德》讀後感》。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後答案無疑是積極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為他挖掘墳墓的場面當作是他的人民與大海搏鬥的壯麗景象,為這種幻想提供了一個例證。這也正是浮士德悲劇意義之所在。

我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説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3篇

我剛讀完《浮士德》這本書,聽到這個書名,你也許很驚訝吧因為這是一本西方版的書,好多同學都説看不懂。當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我的思想、自我的眼光來看這本書的資料,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惡醜。

我喜歡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你們必須會覺得我的思想有問題,可是我愛書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雖然是個惡魔,可是卻有為成就大惡而行善的力量。正如他在自述中説:“我是永遠的精靈!”他總是想作惡,卻總是產生行善事的那種力量。梅菲斯特不是一個普通的惡魔,因為他是考官,是神通廣大的打手,是學識淵博的惡靈,是一個促進者。

他喜歡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個極有個性的笑容。他喜歡一個人,就用心去愛;他恨一個人,就一本正經的告訴他——我恨你!我就喜歡他這種直白、真誠的個性。他讓我聯想到人類的“魔鬼”,那些人心裏是黑的,表面上卻笑嘻嘻的.,一副純潔的樣貌;還有的人表面上稱兄道弟,暗地裏卻各自打着算盤;也有的娶了媳婦竟把含辛茹苦的母親趕出家門。這些人與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

也許,人人心中都會有邪惡的一面,可是人和魔鬼不一樣的是:魔鬼把邪惡掛在臉上,於是他給人們的印象就是醜陋的、邪惡的;那麼,如果把邪惡藏在心裏,就是純潔、善良的嗎這不是連魔鬼都不如嗎。

正邪只在一念之間,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訴我的。正視心中的邪念,找回與生俱來的善良吧!

第4篇

歌德這個老頭子聰明得過分,他還永遠有18歲的小姑娘的可愛,這倒罷了,可18歲的小姑娘也愛他。怪不得他壟斷了歐洲的感情。

我總覺得浮士德有些強迫症。當然了,他的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是十分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歡那個老和浮士德搗亂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實在是太酷啦!我私心裏覺得他就應是披着斗篷,帶着兜帽,時而戲謔,時而冷笑,時而罵娘,時而跳腳的大酷哥一枚。

他就應是冷笑地説:“尊貴的朋友,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樹常青。”omg,實在是太給力了!

我尤其振奮於他即將帶領浮士德開始訪問小世界時説:“我祝賀你開始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這句話我的小宇宙就燃燒了,激動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籤個契約。

歌德你實在是太偉大了!創造出這麼酷的男二號!深深後悔自我不學無術,如果勤奮些不就早一點讀到這麼棒的書了麼?哎,相見恨晚啊!我太失敗了,學外國文學可此刻才讀經典,慚愧啊!

另外我覺得浮士德對瑪加蕾特示愛時説的話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懷裏安安靜靜呆上個把小時,胸貼着胸,靈魂摟着靈魂?”omg,以後我要是有兒子,他追女孩寫情書的時候我必須要強烈推薦他寫上這段話!

最後,我覺得我的這篇文章配上上方的這個題目實在是太天衣無縫,交融,相得益彰,大放華彩啦!

第5篇

?浮士德》的故事中藴含着強烈的悲劇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各種衝突:宗教和科學的衝突、理智和情感的衝突、因循和追求的衝突。

浮士德熱愛學習,“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為了學習,他放棄了自己。“為此,我才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浮士德對未知事物感到激動,書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識不足,對自己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感到失望,他對學習的熱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經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生活使他變得越來越高尚和純潔,當他死後,他被上層世界永恆的愛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得救,不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他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克服錯誤,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們應該從浮士德的追求、愛和希望中學習,我們必須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熱愛學習,做積極向上的人。面對浮士德,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糟糕表現感到羞愧,他是那麼的喜歡學習。

浮士德的身體被毀了,但他的靈魂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進步的人,一個不斷反省並最終走上正確道路的人,最終會被拯救。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斷追求生命本質和探索精神中的體現。

第6篇

一本好書,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調謝的奇葩,而書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們回味無窮。《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愛的書,書中藴涵的道理令我永遠自強不息。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説,《浮士德》現已形成文學領域裏的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浮士德》的.主要內容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賭,由靡非斯托去誘引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所追求的,棄善從惡,成為靡非斯托的俘虜。靡非斯托到人間,對知識感到厭倦和永遠不安於現狀的老博士打賭,説他可以讓浮士德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用鮮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説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

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經歷了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沒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替大眾着想謀福利的事業中,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説出了那句話,然後倒地而死,然而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認為浮士德是個有野心,好高騖遠的人,他也是個偶爾會走上歧途,但最終會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誘引他走上歧途時,他做了欺騙他人,趨炎附勢的壞事,但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就是説,當他沒為人民着想時,他的靈魂極其難受,如同煎熬。而在圍海造田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宿,所以才會心滿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沒有缺點,浮士德也有缺點,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為別人做有利於別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點是:永遠不安於現狀,優點是自強不息、敢作敢為、為他人服務。

我們來學習浮士德的優點吧,做一個自強不息,為大眾着想謀福利吧。

第7篇

面對死亡的浮士德,對自己為了慾望出賣了靈魂(正直、理想、本心、道德等等)的悔恨在結局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生生不息的宇宙啊,為我停下你尊貴的腳步,讓時間停止,午夜便可永不再來。

最終24年的約定鐘聲將至,浮士德無助又恐慌,他逃無可逃,開始撕心裂肺地咒罵。

他希望自己從來都沒有靈魂,能夠化成一縷青煙逃脱。

他開始乞求上帝,並回想曾經學過的畢達哥拉斯的輪迴説。

可最終,這些都阻止不了結局的發生,最終浮士德死了。他所受的`天譴,就讓後人來警示自己吧。

我們行事時有兩套道德準則,一套用來衡量其他人,一套用來衡量自己。有時候我們嚴於律己、寬待他人,有時候則相反。

這部作品中迷茫又充滿慾望的浮士德是一位很像我們的普通人:

①如果我們用合理化自己的準則來看他,會理解他,同情他,接納他;

②如果我們用嚴於律己或他人的高道德準則來看他,就會厭惡他,懲戒他,想讓他自嘗惡果。

不過,無論我們怎麼看待浮士德這個人,我們都能從他身上獲得一些啟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