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説課稿3篇 《遊子吟》課堂分享:盪滌心靈的離別之歌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2W

本篇文章主要圍繞《遊子吟》這首經典詩歌展開,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為讀者揭示詩歌中藴含的鮮明主題,同時介紹詩歌作者楊維楨的生平及創作背景,為讀者帶來一次涵蓋文化、歷史和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盛宴。

《遊子吟》説課稿3篇 《遊子吟》課堂分享:盪滌心靈的離別之歌

第1篇

?遊子吟》是六年級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導讀課文。本節課主要內容是介紹了母親對遊子的愛。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體會母親對遊子的愛和母親的無私的愛。由於學生對母親有一定的認識,所以理解、體會母親的愛應為本文的重點。

?1〉 知識目標:重點掌握理解詩意及詩的寫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標:通過知識目標的確認與理解,讓學生清楚如何報答母愛,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寫現代詩。

?3〉 情感目標:通過能力目標的學習,培養學生髮揮想象的能力。

同學們都體會過母愛。也許聽過這樣一句話:一提到母親我的筆總是跪着行走。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我想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有所感悟。

古語云:教學相長。學生的學需要老師的教,這就需要老師選用恰當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時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問法:由於本詩是導讀課文,所以提問法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問題設計:作者是如何寫母愛的?

朗讀法: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本文是詩讀課文,讀課文有助於學生理解。所以用此法。問題設計:

教與學是雙邊活動,一堂課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師的教,重點看學生如何學,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1、 重視課前預習,通過佈置預習,設置預習題進行預習。(提前收集材料)

2、 課堂指導學生學習新知識。通過對個別句子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總之,本課通過巧妙設疑,多種教法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想象力,實現了教學目標。

《遊子吟》説課稿3篇 《遊子吟》課堂分享:盪滌心靈的離別之歌 第2張

第2篇

為了充分發揮文本《遊子吟》的示範功能,彰顯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也為了鼓勵孩子們大膽進行詩歌創作,我設計了這樣一節《仿寫詩歌》的讀寫結合課。

?遊子吟》是小語11冊第五組教材《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作品,堪稱歌頌母愛的千古絕唱。詩人抓住了母親給遊子縫衣服這個細節,傳達出母親對兒子那份純真的感情;這首詩不像一些現代詩那樣不斷地抒情,只以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道出了母愛的偉大。全詩語言凝練、平實,卻感情真摯,讀來朗朗上口,又讓人回味無窮,既是激發愛母之情的佳作,更是初學詩歌創作的優秀例文。

1、感悟《遊子吟》這首詩敍事、抒情相結合的手法,初步瞭解一些古體詩和現代詩的不同之處。

2、經歷課前蒐集詩歌、課上交流、感悟寫法、仿寫創作、欣賞評議、課後拓展的過程,從中學到作詩的一些方法。

3、激發學生愛詩、賞詩、作詩的興趣,進一步感受母愛的偉大。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把《遊子吟》的寫法運用於自己的創作中。

上課伊始,學生背詩歌、老師配樂朗誦詩歌,營造一種詩文化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會與詩歌結下緣;欣賞歌曲《母親》,當優美的旋律、質樸的歌詞縈繞在耳畔,學生很容易被感染,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母親,生髮出作詩的慾望。

教學中,老師巧妙的導語、過渡語、適時的激勵評價以及精彩的結語,在課堂上不僅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創作的興趣。

在感悟寫法、回顧生活中母愛的平凡小事以及用口頭語言讚美母親等環節,教師適時的旁敲側擊,把學生的思維及情感引向深入。

自主收集、獲取信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為了這節課的需要,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詩歌、自主選擇並背誦喜歡的詩歌,這顯然是收集、獲取信息的過程。

對於《遊子吟》的寫法,學生在與文本的再度對話與生生交流中,體會到先敍事後抒情的表達方法。

本節課的突出環節就是學生運用學到的寫法動手創作,學生創作的時間是充足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創作實踐是他們收穫知識、收穫快樂的主要途徑。

這裏以讀詩、背詩為先導,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對《遊子吟》的喜愛。讓詩歌的醇香包圍着學生,讓母愛的真情陶冶着學生,這正是設計這一環節的初衷。

1、感悟《遊子吟》的寫法,以“詩人是怎樣寫出母愛的偉大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再度對話,自主悟出全詩前四句敍事,後兩句用比喻的形式抒寫真情的寫作特點。

2、回顧生活中的母愛,為作詩找素材:用歌曲《母親》拋磚引玉,歌中既有情的感染,又有母愛的平凡小事,打開了學生的思路,點燃了學生胸中的詩情,這時候再讓學生述説自己母親疼愛自己的小事,便會水到渠成,真情噴湧。這裏的説為寫好詩的前一部分奠定了基礎。

3、引導學生用多彩的語言讚美母親,為寫好詩的後一部分作鋪墊,先説後寫,降低了動手寫詩的難度。

1、作詩前,老師對照板書再次概括了《遊子吟》的寫法,其實也就是告訴學生循此法創作,又提示了古體詩與現代詩的區別,允許學生自己選擇詩的體裁進行仿寫,體現了課堂的民主,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一步,首先利用視頻展台展示詩作,師生共同評議,評議以“先敍事後抒情”為基本尺度,也可以賞詩作中的語言亮點,或指出瑕疵,使詩趨於完美。

第二步,配樂誦讀自己的詩歌,老師相機予以評價,這裏將掀起本節課的高潮,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下課前,老師引導學生運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課餘時間再作一首詩,送給關心、疼愛自己的人。這一環節目的是把詩歌創作延伸到生活中。

第3篇

這首詩編排在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十五課,詩歌開頭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一起,通過慈母為遊子在燈下縫衣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表現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深情。最後兩句運用寸草遊子、陽光母親這樣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了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感激。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詩歌大意

通過反覆吟誦,想象品讀,結合相關資料理解等方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體會母愛的偉大及作者對母親的讚美之情,從而讓學生用行動感激母親,熱愛母親

重點是品讀詩句,體會詩歌表達的母愛;難點為體會母愛的偉大及作者對母親的讚美之情

對六年級國小生來説理解此詩並不具有特別的難度,難在學生對詩中感情的理解。學生憑藉自身現有的生活體驗,很難透徹詩人“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的醇厚情懷。因此,學習本課,應主要把握兩點:一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讀,以讀悟情,由此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根據新課標關於閲讀的建議,關於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建議,對於本首古詩的教學,我採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學法、資源整合法、以讀代講法;學法為自讀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讀寫結合法。

設計意圖: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一開始就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悦,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

1、詩中哪些詩句是描寫兒子離家前慈母對兒子的關愛的?找出來,讀一讀。

①讀着詩句,看着插圖,你的眼前浮現出什麼樣的場景呢?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遠行,半夜醒來,蒙朧看到鬢髮斑白的老母親在微弱的小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為你密密縫製着衣服,你的心中會怎樣想呢?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營造氛圍,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展開想象,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受到薰陶,感受母愛的偉大。

1、誦讀交流:從這首詩裏,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

2、當我們再次吟誦同一作者寫的兩首表達同一主題的詩時,你的心裏湧動了什麼情感?並把你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出來(誦讀《遊子詩》和《遊子吟》)

設計意圖:《遊子詩》適時的拓讀,使《遊子吟》的詩畫得到了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詩情得到了昇華。讓學生在感悟母愛的同時,增加對其他作品的瞭解。

1、此時,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説些什麼嗎?用你資料袋中的詩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兩句話來表達吧!(學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響,交流名句的運用(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作品,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加深學生的文化涵養,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

2、收集讚頌母親的詩歌和歌曲,在班級開展一次以“偉大的母愛”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

設計意圖:立足課內,注目課外,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與超文本進行對話,讓網絡提供的材料撥動學生的心絃,震撼學生的心靈。

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教學活動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悦,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參與感。繼而學生在音樂聲中解讀詩句、觀察畫面、想象寫話。

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本,在品味中體驗情感。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詩歌產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

適時鏈接閲讀《遊子詩》,使《遊子吟》的詩畫得到了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詩情得到了昇華。讓學生在感悟母愛的同時,增加對其他作品的瞭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