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課稿範文説課稿範文2篇 【説課必備】優秀的説課稿範文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W

本文主要介紹説課稿範文的相關知識及範例。説課稿是教師在備課時將課堂教學計劃和思路整理出來,以口頭形式向同伴或領導進行展示和講解的教學文稿。本文將提供多個不同學科的範例,幫助您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梳理教學思路、提升説課能力。

説課稿範文説課稿範文2篇 【説課必備】優秀的説課稿範文分享!

第1篇

我説課從以下五方面説起:一.説教材;二.説目標;三.説教法;四.説學法;五.説設計、過程。

?編鐘》一課是語文出版社s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課。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中華文化,展現了一座輝煌的藝術殿堂,編鐘是中華民族祖先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創造出的最初的音樂,神奇又美妙。本課用明顯淺顯的文字為我們介紹了曾侯乙編鐘這一中國音樂史上的珍貴文物,讚美了我們的先人制作樂器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在知識能力方面,訓練重點是:要求學生抓住特點,並運用學到的閲讀方法,理解內容,加深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認識。

課文共有6個自然段,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簡要講述了編鐘的歷史由來。它是全文的總起段,由此引出下面對最為著名的曾侯乙編鐘的介紹。2—6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從三方面詳細介紹了曾侯乙編鐘的基本情況:重要價值、主要特點和演奏效果。

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結構特點,全文主要部分按照介紹事物的各個方面的敍述順序展開,二是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話與後面的二、三、四句話是先總説後分述的關係。

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還要培養他們聽説讀寫思的能力,所以我從三個維度定位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運用學到的閲讀方法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理清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1.首先獨立掃清字詞障礙,然後疏通句子,最後小組合作交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提出問題與要求,把課文交給學生,獨立解決與合作學習相結合,逐步理清課文思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同伴合作能力、在嘗試中進行知識遷移與創造。從課文內容感受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並引以為豪。

從傳授知識技能與培養學生能力出發,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瞭如下教法:

1.設疑導入法。從“鍾”字入手,區別古今含義不同,知道編鐘是一種舉行儀式時的重要樂器,把題目補充完整“編鐘”。從而引入課文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2.提出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從文本表面逐步走向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如:“整體感知”環節的三個小題四個問題,從課文的表面大範圍的內容,圈定到曾侯乙編鐘,再圈定到曾侯乙編鐘的特點與價值,範圍逐漸縮小到核心問題,由淺入深地走向主題的重點。

學習生字讓學生説出多種記憶法、評價其他同學讀書注意從哪些方面來評、學習課文之前要先標出自然段。這些不僅是從細節處培養學生習慣,更重要的是一種方法與能力,是從點滴之處慢慢培養學習語文的素養。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多個環節多道題都有所體現。

“認識生字”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彙報時注音組詞並講自己的記憶方法。填完同桌互改,從別人的答案中發現自己,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是鞏固記憶。

2.分組討論學習要求每個小組長負責,全組每個學生都要説出自己的意見,然後歸納彙總由本組代表彙報。給學生以寬鬆與自由,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協作形成本組意見,專人彙報。

基本思路是由激發學習興趣引入,先掃清字詞障礙,讀通讀順課文,在此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精心設置導入環節,爭取達到“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1)由“鍾”這一個字古今不同的含義入手,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從而在課始產生興趣,對課文所要介紹的對象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2)展示編鐘不同側面的多幅圖片,從外觀上直觀地對編鐘產生一個“龐大、笨重”的表象,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疑問:這也是樂器?這樣的樂器怎樣演奏?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自然對應了文本中對特點的介紹。

(3)播放香港迴歸編鐘演奏音樂會的視頻,此環節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曾侯乙編鐘氣勢的恢宏,抓住學生的心,這樣能有助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分組討論學習,把時間和問題放手教給學生,加以適當的引導和指導,發揮“以生帶生”的優勢,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還易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按照語文新課標的理念,傳授知識技能與培養學生能力並重,在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交流中積累解決問題和協作經驗,並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聽説讀寫思能力在一次次的積累與鍛鍊中得到提高。

説課稿範文説課稿範文2篇 【説課必備】優秀的説課稿範文分享! 第2張

第2篇

本課是教科版六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是“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系列研究課中的第二課,是物質變化之化學變化探究的深入,是前一課時“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探究的承接,也是後幾課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探究的前奏,起承前啟後的作用。本課主要是化學變化中產生氣體及氣體特點的探究。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3年半的科學學習,其科學探究的意識已經較為清晰,探究過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為實用靈活,這已經為其在方法論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同時,在前面幾課的學習過程中,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根本區別的概念也基本掌握,兩者物質混合會產生變化的觀點,也已經涉及,具備一定的遷移能力。這是其認知上的儲備,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識上的基礎。該班學生,在實驗室學習常規的不斷薰陶和影響下,已經具備了很好的實驗操作規範和品行,能充分調動小組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團隊的力量,為今天的學習做好了行為上的儲備。

正是對於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學生實際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閲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擬通過教學,讓學生經歷一次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討方法——實驗證明——分析現象——獲得結論”的完整的探究過程,在課前鋪墊、課中構建和課後延伸的過程參與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演繹科學概念構建的完整思維過程,從而有效構建科學概念。

1、課前鋪墊。二氧化碳的兩個重要特點,不支持燃燒和比空氣重,對學生而言很遙遠,加上氣體本身看不見摸不着的特質,更加深了學生對其的陌生感和想象力。不支持燃燒,曾在四年級科學“跳起來會怎樣”一課中涉及,但是當初執教老師都會因為學生年齡關係而一般不採取分組實驗的方式,由教師演示完成。這樣,對於學生的印象相對較淺,加之時間已久,學生遺忘的也就差不多了,很難勾起回憶而支撐今天的探究。所以,喚醒學生的意識就顯得較為重要,這是幫助學生搭建思維腳手架的必要途徑和方法。第二個特點,比空氣重,要想到與空氣比較輕重,這對學生來講,更是遙不可及。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前做些文章,還是很有必要的。

2、導入部分。因前一課“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已經開始液體物質和固體物質接觸的探究,所以本課的研究對學生而言已經有過程和方法上的鋪墊。故本課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奔探究主題。

3、混合預測。讓學生對兩種物質混合進行預測。一是源於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要求,讓學生經歷一次完成的探究過程。二是從中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以瞭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為學生後續的重難點解決做好認知上的鋪墊。三是,與上節課碘酒與澱粉接觸的場景再現,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維的對接,有利於學生探究思維的構建。

4、混合方法的討論。讓學生明確,科學探究中方法的多樣性和選擇性。雖然,混合的一般方法有三種甚至更多,但是有的方法還受現場材料的限制,針對材料的特點和實驗效果,選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進行實驗,是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學生有效實驗能力的培養,更是學生探究品質的一種培養。仔細分析我們發現,讓學生選擇一種他們認為合理的方法去實驗,能鍛鍊學生的選擇能力,也同時藴含問題。讓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對於其探究的質量無疑是一種考驗。同時,對於材料的選擇,也着實動了一番腦筋,在實驗室內,既要取固體的小蘇打,又要取液體的醋,還要有量的把握,這樣的工具還真不好配置,若採用粗線條的估計,則是對實驗態度的不負責,不利於學生實驗相對嚴謹性的培養。所以,最終選擇小的量筒作為取材工具的補充,也算是一種較為合理的研究。

5、難點突破。讓學生比較研究氣體的輕重,可以説學生是根本想不到的,即使有了課前的談話,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難度還是太大,幾乎可以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般解決的方法,無非由上課老師直接提出,讓學生嘗試完成。在本課教學中,我對此作了略微的調整,反其道而行之,先通過老師的演示,讓學生看到氣體可以滅火,再去分析能滅火的原因,從而建立起這種氣體比空氣重的概念,再讓學生自己去嘗試一下。在嘗試的過程中,有的小組會成功,有的小組則不會成功,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問題,是對前面小組確定實驗方法、材料數量使用的反思。從某種角度上將,需要部分小組不成功,只有這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在今後的探究中,方案規劃和考慮的更加周密。個人認為,實踐中構建思維和構建思維之後再實踐,在學生的思維培養中同等重要。關鍵在於,在什麼樣的環境和什麼樣的需要。

6、教學延伸。杯子中剩下的液體,小蘇打還在嗎?留下的液體還是白醋嗎?學生會疑問,有進一步探究的。課堂時間允許,則讓學生通過觀察等手段進行初步證據的找尋,課後再進一步查詢材料,進行進一步的探究,通過不同的證據來證明材料。以此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同時,又演繹出製作汽水的問題,從兩者混合中學生其實已經看到了汽水的影子,這裏作為探究的延伸,學生絕對有這樣的興致去進行探究。這就是,將學生的興趣培養和素養提升,串成一個整體,一個過程,努力營造課堂教學與課外延伸的有機結合。

學生經歷裏一次較為完整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尤其是對實驗有效性的探索,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跨出了堅實的一步,學生思維構建為主體的探究活動在本課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生成,尊重學生的選擇,是本課一個顯著的特點,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體現在有目標、有針對性的幫助,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和提供策略支持。雖然在整個過程中,還沒有達到十分的流暢,但是總的勢頭還是不錯的。

課堂教學,遺憾的藝術。主要集中在如下幾點:一是,扶着走的痕跡還有,對學生的能力還不充分信任,不能更放手讓學生去更加自主的探究。整改策略,擬以探究計劃制定為媒質,開放學生探究流程,達成開放探究過程。二是,老師的話,還顯得比較多,這是對學生信心不足的具體表現。三是,學生實驗的注意點,強化的還不夠,造成學生在操作中出現手法上的錯誤。四是,學生的科學提升還不夠,需要對學生的開放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提升,讓學生在認識層面上更上一樓,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