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5篇 “沉靜草原”:一份獨具匠心的《靜默草原》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4W

本文為教育類文章,介紹了電影《靜默草原》的教學案例。該教案從語文、思品、歷史、地理等多個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了思維拓展和情感體驗。通過對影片的深入分析和討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大草原的生態環境、牧民文化和民族精神。

《靜默草原》教案5篇 “沉靜草原”:一份獨具匠心的《靜默草原》教案

第1篇

1、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1、理解文中藴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羣/還有你姑娘/這是我的家/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點撥:騰格爾,來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這歌與草的海洋裏。他的歌聲飄逸、寬廣、豪爽、粗獷,充滿了對土地的熱愛,對生命的誠懇。一聽到他的歌,人們就會想起藍天、白雲、草原、雄鷹。這就是騰格爾,一個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藝術家。

蒙古長調,是唱給天空的,藍天有多高,他們的調子就有多高;蒙古長調,是唱給大地的,土地有多遼闊,他們的尾音就有多悠長。啊!蒙古長調太長、太自由,沒有什麼容納的下它,只能交給天空和草原。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原野放歌”之《靜默草原》》作者:鮑爾吉.原野。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958年出生,遼寧省公安廳專業作家。與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鮑爾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潔、細膩。他毫無困難地把這些因素融合,從容寧靜、自領風騷。但最鮮明的,是他筆下傾心描寫人間的美善。鮑爾吉·原野是國內讀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獲得國內大獎,並連續三年被內地和海外評為“90年代中國十大散文家”。

②作者説“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從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語句。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

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板書結構提綱。要求學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給下面解決)

1、老師播放電視散文,要求學生注意表達獨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點撥:什麼是獨特: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獨特?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是獨特?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是獨特?獨特表現在①比較,和別人不同的個性;②新闢的,別人沒有的首創。)

作者在説明草原特點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裏?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與城裏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樣的風景時,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於是無所適從,難以適應,就如同我們常説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久,後來到了另一個地方,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

蒙古人“眯着眼睛,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你在什麼情況下眯着眼睛?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應,而是內心激發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這裏,已經可以看出作者對草原的感情是——喜愛,欣賞。

①文中説,“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

明確:“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説,豐富是藴涵在單一之中的。“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説,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一望無際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

對比。寫出對草原的熱愛。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沒有見過大海,我們會説他對草原的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因為缺少參照物。可是作者呢?有過海上觀景的體驗,無論怎麼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就是一個蒙古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

(層次,強調後者。)(“枴杖”、“人文背景”具體指什麼?有什麼作用?)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這裏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

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説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我們可以在這裏騎馬、摔跤、放聲歌唱……悠閒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説的“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枴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枴杖有什麼用途的?“人文背景”具體指什麼?人揹負着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説的“枴杖”、“人文背景”,有了這些,別人對你也就尊敬、羨慕,人有時就會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有個成語叫“人定勝天”,什麼意思呢?它強調人征服自然的勇氣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顯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哭泣只能證明自己的卑微渺小。於是人就會侷促不安。

這種侷促在“外來的旅人”身上怎麼表現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同學們,咆哮哭泣顯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呢?朗讀第13自然段,回答問題。

①咆哮哭泣顯得可笑可悲,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牛”、“烈馬”)

烈馬牛羊是草原的象徵,是蒙古人最為親密的夥伴,只有這樣最原始、最質樸的方式才能表現出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母牛品嚐流水,這是一種温柔的愛,烈馬暴躁,摩挲草尖時,卻是那樣的温順,這是一種熱烈的愛。

《靜默草原》教案5篇 “沉靜草原”:一份獨具匠心的《靜默草原》教案 第2張

第2篇

景隨__移連___不斷___然不同___不足道寬厚___慈___ ___而泣起伏無___凝立__想

⑶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5、讀了《靜默草原》作者認為草原與海有什麼異同點?

1、注意“眺”不要讀成“táo”,“俯”不要讀成了“fú”。

2、“寬厚仁慈”不要誤寫為“寬厚人慈”,“凝立冥想”不要寫成“凝立暝想”。

3、結合具體語境體會語義,不要只看字面意思。如“侷促”這裏是“拘禁不自然”的意思。

4、鮑爾吉原野,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

5、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煉概括文章要點。

?靜默草原》一文語言清新自然,敍述中有抒情,尋常小事中隱含大美,彷彿是在不經意間,詩意卻如江南花針一樣綿密的春雨,在輕飄細灑,織出一片桃紅柳綠。這種並非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形成的風格,讓人感覺樸素平實,結構自然平易,既生活化又平民化,還有一種隨遇而安的輕鬆感和從容大度,細微處獨具匠心。

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於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對比手法寫自己的情感訴求。文中共用了四種景色和草原進行對比:都市、名山、園林、大海大海與草原是很相似的,遼闊蒼茫。大海,感覺大多是胸襟。草原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只要進入草原,你就是中心。説明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則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如文中所講的“城裏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講的“總是眯着眼睛”。所以説,城裏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蒼茫”。

體會草原具體給作者的感受是本課難點。草原具體給作者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易讓人覺得沒安全感,有種被遺忘的,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新景點進入視野時,我們的感覺總會是舒適愜意,欣然之感。“自由”是相對於景光的,景光,可以給人自由的感受。但“人”,是複雜的動物,在自由的環境裏,未必就是自由的,文中的作者就是如此的,他,在“自由”之後又感到“不自由”。這種不自由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裏沒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在廣闊的大環境裏,所以,覺得自己的生命的那麼地渺小那麼地“微不足道”。

同樣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麼不同?

?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3、⑴前瞻:向前看,向遠處看。⑵侷促:這裏是拘禁不自然的意思。⑶觀望:懷着猶豫的心情觀看事物的發展變化。

第3篇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並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4、通過本課的學習,並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閲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要通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閲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⑵ 幻燈: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峯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説、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 成吉思汗後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祕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 “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温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温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温順。”——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順的牛犢。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訴我們水源在那裏;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裏。”——要尋找智慧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鮑(bˋao) 檔(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範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裏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①、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

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麼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麼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作者接着就告訴我們是什麼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總起全文。 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 感受:驚慌 ——(總起)

a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 與城裏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後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於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於是,不同於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説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後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裏的人的思維發生衝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裏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點,也是我們瞭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板書: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蒼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板書:蒼茫

b提問:為什麼草原具有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草原的變化多端(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具體分析: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就使得我們無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點,所以“看不到”;因為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板書:看不到與看不盡

a、“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學生回答)

明確: “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説,豐富是藴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説,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板書:單一中呈現豐富

b、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學生回答)

明確: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板書: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

c、在這裏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對比)比較出大海與草原的異同點。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對比的手法,那麼,這麼用有什麼效果呢?(學生回答)(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板書:強化

分析:在這裏,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婉轉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在這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覺:無論怎麼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是一個草原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現在我們在看到3——6,剛剛我們通過對對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個特點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們看草原應持的態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長在草原,與草原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他們深深的瞭解草原熱愛草原,所以他們看草原是用心去看。這就是草原之子的對家鄉的細膩、柔情、深沉的愛。板書:情感: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b、“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侷促。”

這裏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説説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説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板書:自由)我們可以在這裏騎馬、摔跤……悠閒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説的“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枴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有句話説“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揹負着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説的“枴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説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竟然”一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量由”“侷促”。(板書:侷促)

這種侷促反映在“外來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②13段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學生回答)(對草原、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

雲杉在陽光的照射下,叢叢樹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動的,樹影也隨着小溪的流動而一起一伏,於是就給人以載着、擁擠而來的感覺。作者的觀察細膩。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是不是這種感覺。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多大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再這裏,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a、 草原是寧靜的,“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而作者此時能聽到的只有衣襟的飄響,這是唯一的聲音。“我扯住衣襟”,頓時,聲音停止,作者的思維在此時滑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回答)(“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b、 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裏“善忘”是忘記什麼?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分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脱,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淨的心。

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着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後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點明題旨

一、作者筆下的草原具有什麼特點?請用課文原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願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脣觸到清淺的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這兩個比喻句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特殊感情。請你摹仿這種表達,寫兩個比喻句,表達你對家鄉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有人評價鮑爾吉?原野筆下的文字乾淨、雅緻、生動、平白如話,在簡樸中追求着深邃,在美的意境中藴涵着哲理。請你從文中找出一個這樣的句子,談談你對這個句子所藴含的哲理的理解。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後繚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在都市裏生活,或者尋訪名山以及賞玩江南園林的人,都習慣於這樣的觀察:眼光的每一個投射處,都有新景物可觀,景隨步移。

蒙古牧人前瞻的時候,總是眯着眼睛。他們並非欲看清楚天地間哪一樣東西,而是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

城裏的人大睜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有一點與海不同:觀海者多數站在岸邊,眼前與身後迥然不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與站在船上觀海的相異處在於,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兒甚至過夜,而海上則行不通。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説是侷促。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枴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處境感最強烈。天,真如穹廬一樣籠罩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着雲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願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脣觸到清淺流水。當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適時,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草原上沒有樹,所以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但衣襟已被扯得飄展生響。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2. 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最有特點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 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覺?為什麼在草原上咆哮顯得可愛?(3分)

4. 如何理解“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句話?(3分)

5. 文中劃線句子,印證了寫草原的一首詩,請你寫出這首詩的題目並把它默寫下來 (4分)

3. 自由感和侷促感。因為草原廣闊無邊,人在草原中太渺小與微不足道。

4 “善忘”實際上是 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脱,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顆純淨的心。

第4篇

1、瞭解作者及其純樸、簡潔、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語言風格

1、訓練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2、培養學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情感思路的能力

1、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以及作者對草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2、讓學生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情感體驗。

3、學習作者“善忘”與“靜默”的人生態度,陶冶性情。

3、體會簡潔純樸語句中所藴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1、用草原歌曲創設意境,背誦《敕勒歌》導入新課,走進作者(提問練習一)

2、用“糾錯法”分組分段讀課文,鍛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讀書的能力(練習二)

3、用“小組互測法”強化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結合練習三)

4、用“小組討論法”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情感思路(結合練習四)

5、用“啟發式”研討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點難點(結合練習五、六)

6、“小組交流式”完成本節寫作訓練題。(練習七)

2、 “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枴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3、 我願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脣觸到清淺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4、“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寫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參考題目:《夢中,我來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蒙古民族素有“馬背民族”、“草原雄鷹”的稱譽,馬和詩歌是蒙古人的兩隻翅膀。當我們想到蒙古人,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

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第5篇

1、通過這篇文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充分發揮其審美體驗的能動性。

2、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品質的培養。

3、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4、鼓勵學生養成觀察,分析,思考客觀世界的良好習慣,培養一定的景色寫作能力。

3、對作者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4、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靈感,應用到日後的作文教學中。

以課文為文本,通過“講授法”的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作者的真正內藴。

肯定:同學們都背的很不錯!請同學們觀關於看草原風光的小電影(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草原風光),請一些同學來告訴我,自己所瞭解的草原又是怎樣的?

明確:(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概括起來,有的是談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從媒體的渠道,來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從生命的層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們來一塊走進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裏的草原,以及從草原所獲得的一些深層的藴義。(並略帶介紹作者和寫作的背景,説明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於花草等體型較小的植物。

明確:唸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迴歸文本。從標題,説明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明確喧鬧也是合理的。關鍵在於個人的感受體會。

引入:“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為何説草原是靜默的,讓同學們回答。

總結:肯定,總結一下。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説“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於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的情感訴求。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麼手法?(生: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

引入: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好對比手法體現在哪裏?有哪幾組?讓同學討論回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