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範文合集3篇 "漫步大道,攀登新高——《大道之行也》教案範文合集"

來源:巧巧簡歷站 7.28K

以下是《大道之行也》教案範文合集,涵蓋了多位教師的精心設計。這些教案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部經典文學作品,並提高其閲讀與寫作能力。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大道之行也》教案範文合集3篇

第1篇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同學們背誦描寫桃花源環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那麼究竟《禮記》中的理想社會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聖編纂。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1、請同學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將不懂的字詞劃出來)

3、請一位同學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後小組討論,並對其解釋作出分析評價。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有及時婚配。對於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奸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家家户户)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1、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説説你的看法?

2. 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特徵的?(結合文中的語句,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滿足生存的需要)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説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佔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大同社會只是作者的一個美好的理想,是一個虛構的圖景,儘管不能實現,但從這個圖景中,我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對改造現實社會的一種追求。還有對理想的執着。

1、 為實現“大同”社會,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孫中山作為例子。

2、請同學們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話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國。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在現代社會中激勵着我們不斷探索。

第二層(第二至三句話) “大同”社會的特徵: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也》教案範文合集3篇

第2篇

1、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2、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是故謀 閉而不興(奸邪之心。 閉:閉塞,這裏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3、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

⑴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説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⑵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⑶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大道之行也 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第3篇

2.初步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進而感知“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讀能力。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1.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閲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閲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繫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

?桃花源記》中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鬥,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裏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福快樂,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可小組討論。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範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其餘學生循聲低和。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説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户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摺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