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後感心得範文2篇 “感悟生命,看見真我”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1W

《看見》是一本由中國作家柴靜撰寫的非虛構作品,該書以記錄和反思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和挑戰為主題。通過深入調查和採訪,柴靜着眼於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社會不公等議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本文將就該書的內容和影響展開討論。

《看見》讀後感心得範文2篇 “感悟生命,看見真我”

第1篇

我喜歡完美的東西,我內心一向抗拒接觸那些黑暗且殘酷的現實。所以當同學早先給我推薦這本書時,我堅決地搖了搖頭。翻開《看見》,是我從未想過的,讀過《看見》,我發現它帶給我不僅僅只是書中的採訪與報道,而是一次寶貴的認知。

?看見》記錄了中國十年的變遷。它就像一個時光機,帶你回到過去,即使你從未經歷那樣的事。就好像在看到《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這章中對非典時期的災情采訪時,我看到了在災情面前人的脆弱和頑強,“要是好了真想能放一次風箏......”這是一個簡單的願望,在當時卻稱得上奢求,因為有太多的無能為力。讀了《看見》,我才明白戒毒所會強迫前去戒毒的女性去賣淫,官員會因為不想多管閒事超期羈押一位老人二十八年……真實的世界原先真的沒有想象中那麼完美那麼幹淨,人們會貪婪會嫉妒,會為到達目的不擇手段。

現實也不總是黑暗的。我還看到了在非典時期那些不顧生死的醫生、護士,“窗前的花兒開了,我會好起來的”是護士王晶生命垂危時對丈夫的安慰,也是對自我鼓勵。有一個律師幫農民反映徵地,過程中因用詞不當被判罪,村子裏的老漢去監獄看他時説:“把他換出來,把我關進去吧,我老了”。盧安克為了支持中國人民的教育事業,沒有受任何組織的派遣,不遠萬里,就一個人跑到中國來了……感激柴靜保留着這些温暖的細節與故事,讓我相信世界依然存在着完美。

柴靜的視角是異常的,她在鋒芒畢現的年紀將話筒交給另一種感情——同性戀;在謾罵踩貓者的言論遍佈網絡時,逆流而上揭露真相背後的人文關懷。當很多人的焦點還聚在藥家鑫的罪責之上,她卻將鏡頭轉向他的那雙手,那雙握刀的手也是一雙彈鋼琴的手。很多人質問柴靜,你怎樣能夠播放一個殺人魔彈鋼琴的場景?你怎樣能夠為他們的父母説話?藥家鑫公開採訪的那句再次點然眾怒的話“農村人難纏”,早已被事件點然怒火的觀眾卻不明白,後面還有一句“我怕她沒完沒了地纏着我的父母”被剪掉了。柴靜也只是想公正呈現藥家鑫當時作出捅刀行為的想法。

“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虻對柴靜説的,而這也是我期望對自我説的。生活中,我們更不能任由浮華的表面刺眼,而促使感性超過理性。我們總是給人物畫上標籤,就正如孩提時代,陪爺爺看抗日劇時見到電視上的主人公登場,便迫不及待地問:“爺爺,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年齡改變,兒時的認知早已根深蒂固,沒有想過世人從沒有好壞之分,如同柴靜所説“僅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從前的我,相信幸福美滿的童話,認為做了壞事必須就是壞人。《看見》讓我更加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要永遠對生活抱有期望,也要學會理解現實的不完美,我不得不走出童話看見那些蒙灰的靈魂,看見袒露在陽光之下結痂的傷口,看見社會光彩燈光下人性的背後。

《看見》讀後感心得範文2篇 “感悟生命,看見真我” 第2張

第2篇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它記錄了柴靜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曆程,描摹了柴靜這一位尖鋭,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稜角,破繭成蝶的過程。

“看見”是脱去世俗的束縛,用客觀、真實的目光去看待,直至發現問題的本質。在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都不願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也許是擔心,事物的真相被自我刻薄尖鋭的目光刺穿之後,將會留下無盡的沉重與悲傷,但,倘若每個人都對社會上的黑暗腐朽的東西不甚了了,不去反對,那麼這世界上哪還有善良完美可言?這時充當的將是千萬副冰冷的虛假面具,而此時人性與道德將逐漸消逝。

主持人柴靜在《看見》中寫道:“我們的社會為什麼不理解同性戀者?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裏,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感情,應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同性戀的感情是最真實的,”的確,同性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的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但我們我們也許能儘量的少一些鄙視與質疑,多一些寬容與理解,畢竟這是他人的感情自由。

另外,柴靜用殘酷的現實也揭示了倫理與道德最黑暗的一面。例如人們為了眼前的苟且利益而不惜傷害他人的利益,將法律與道德踐踏於腳下。

不得不説,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影事業蓬勃發展。有些電影深刻地揭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例如韓國影片《蚯蚓》《媽媽別哭》講述着殘忍的學校欺凌事件,本國的影片《悲傷逆流成河》也刻骨銘心地揭穿學校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些類似事件也曾發生在周邊,但試問我們每一個人,在遇到他人的利益受侵害時,是否也曾袖手旁觀?也許僅有受害者生命的流逝才能換來每個人的覺悟。在看完《悲傷逆流成河》後,結局女主人公易遙的經典語段更是催人淚點:“生物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仙人掌成不了花,沒法讓人捧在手心裏”“你生活在光亮裏,你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

在柴靜的《看見》中,沒有明確定義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是法律判定犯了法的不必須是壞人。就像藥家鑫案。藥家鑫撞了人還殺了人,網上的輿論一邊倒説要判他死刑。而柴靜為了看見真相,勇敢地去調查:“他為什麼要殺人”。之後才明白當時的藥家鑫因為恐懼,以為被撞的人記住了他的車牌,怕找他們父母的麻煩,衝動之下便起了殺心。其實本質上藥家鑫是個孝順父母的乖孩子,只是一時法律意識淡薄。而又有多少人肯拋棄表面的法律判定,從事物的真相去探究。

遇見《看見》,我開始嘗試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