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閲讀後感通用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7W

寫讀後感是一件可以提升我們閲讀質量的事情,讀後感是增強我們的的閲讀能力的有效手段,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數學閲讀後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數學閲讀後感通用5篇

數學閲讀後感篇1

?我與國小數學》讀後感近日,我認真研讀了《我與國小數學》一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書中寫道:作為國小數學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數學真奇妙”的學習氛圍。是呀!這正是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直深感頭痛的事情。相對來説,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國小生是6歲——12歲的兒童羣體,孩子們生性好動,喜歡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嚴肅的數學概念形象化並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們中間的橋。……許多教師教學水平高,受到同學們的喜愛和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十分關注孩子們的這顆好奇心,課堂上為孩子們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數學素材,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讀了這本書後,感覺受益匪淺,我也嘗試着在我的教學中進行了實踐。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

參考該書中的理論,數學課上我試着引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神奇感,使學生能儘快地走進數學的迷宮。例如:在教學《高、矮》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先請一個班上個子中等的學生到前面來,問大家他是高,還是矮?有的説高,有的説矮。我沒説話,走到他的旁邊。“他矮,老師高。”學生們異口同聲。我又請了一個班中最矮的學生站到我們旁邊。“後來的同學最矮,老師最高。”學生們高聲説道。我一笑:“是嗎?”我讓個子最矮的學生站到了椅子上。“現在誰最高?”我笑着問。“還是老師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學高。”學生們的意見開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們今天就來一起研究高、矮的問題吧。”板書課題。學生們就是在這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並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嚐到了成功的甜頭,使我教好數學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愛迪生也曾説過: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老師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運用於教學過程中,使之自然地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變成孩子們學習和探索的內動力。

二、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

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並積極實踐。——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採取活動的形式。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於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

2、採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豔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遊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為動的電化教學等等,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三、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與國小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為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與國小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們一種教學方法。讀書更是一種好的學習手段,它將帶領我們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有專業素養的好老師。

數學閲讀後感篇2

在以往的假期中,我閲讀的都是教師專業成長、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之類的書籍。今年暑期閲讀了張興華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這本書專業性極強,使我深受啟發。研究兒童學習心理的很多,研究國小數學教學的也很多,而對兩者結合起來研究的卻為數不多,張興華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兒童學習心理,是我們所有老師考量一切課堂教學問題的邏輯源頭。只有充分了解並掌握兒童學習心理,才有可能從學生出發,制定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案。從張老師的這本書中不難看出,兒童學習心理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如此的廣且合理。例如在循環小數的教學中該如何強化感知,張老師強調國小生獲得新概念在很多情況下都要經歷首次感知的過程,首先教師讓學生不斷試商,充分感知“除不盡”這一情況。接着對學生的感知進行誘發和導向,擴大“對象”與“背景”的差異,引導學生把“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一循環小數的核心內涵抽象出來。最後通過語言的導向,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此時,學生對循環小數的本質意義已經積聚了充分、準確而全面的感性認識,即可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概括,展開抽象思維。

兒童學習心理對數學教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數學教學對兒童學習心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在第四章智能的發展,張興華老師提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智能,張老師就直覺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聯想、自學能力的培養等六方向進行的研究與總結。一個問題的逆思維引導這一教學實例我看得頗有感觸,當學生因對題中“剩下的梨正好是原來兩筐的重量”一句的理解,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拘泥於先要求出剩下梨的千克數,又覺得不好算的時候,教師引發學生“反過來想想”,誘導學生由剩下的聯想到拿走的,不僅使問題得到了解決,而且強化了“反過來想想”的逆向思維的意念。不難明白,教師適時的引導、啟發,能使學生的思路及時地轉換到直接相反的進程,逐步使學生形成逆向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張老師對於學術的執着深深地觸動着我,這本書再版時,張老師又對原版進行了增刪和整合,也許有人覺得這沒什麼,可是對於一位七十歲的人來説這意味着對學術的精益求精、對智慧的尊重。這本書值得我們學習的太多,值得我們研究的也太多,我將繼續研讀。

數學閲讀後感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馬小跳玩數學》這本書。書裏講的是馬小跳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個數學難題的故事。

説實話,對於數學不怎麼感興趣的我要看完一本數學故事書,我自己也頗感驚奇。這本書,同學們看了都説好看,我按捺不住好奇才開始閲讀。我漫無目的地翻看着一個個小故事,不知什麼時候,我被裏面的一個個故事吸引住了,看得入了迷。其中有個故事叫《厲害的偵探》,我看了很多遍也沒能找到小明的時間漏洞,可這個偵探卻很快的發現了。後來我看了解題密碼才知道原來燒開水的時間,人是可以去做其他事情的,我那時怎麼就沒想到呢?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看完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也打開了我學習數學的興趣,這真是一本好書。

數學閲讀後感篇4

這本書説了全宇宙“最”聰明的怪怪老師閃亮登場,卻讓同學大跌眼鏡,穿着睡衣睡褲,還拿個大抱枕頭!而這個怪怪老師卻擁有魔法,想想:坐在摩天輪上學習加減乘除法穿越到堊記排布數列的解讀恐龍······

我認為可以這樣總結:“(怪怪老師+奇幻冒險)*百變教室=課本上學不到的數學”通過讀這本書,我感到數學十分好玩,其實只要你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數學是很簡單的,是很有趣的!讓我在學習數學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愛數學。

這就是我寒假讀的一本書,如果你也感興趣就買來看看吧!

數學閲讀後感篇5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姓名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好比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有關祖沖之的故事。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曆》,他上書皇帝,請求頒佈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曆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可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衞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曆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脣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曆》沒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往世後10年,《大明曆》才頒佈實行。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於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愛數學,更讓我明白得了許多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