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討厭的熊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7W

寫讀後感時,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弱點和不足,有助於自我提升,讀後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是學術研究的一部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好討厭的熊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7篇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1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新的。看到後來才發現,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並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説的關於人際關係的觀點,就是關於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並不是我們願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闆問我:你覺得什麼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闆對我的回答印象怎麼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為團體裏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麼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後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行為,並不是歸咎於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裏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比如説我現在在熬夜寫文章,並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於我們怎麼總結經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並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並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於現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説物體都是有無數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在的瞬間,那麼這一生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我們過得這麼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麼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2

最近在讀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深有體會,書中講到了“自卑”,它説: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於人際關係,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羣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成長不是成王敗寇,不是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是失敗了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與世無爭、將世人都視為在同一個平面上、並且努力向前進的過程。

人們往往是活在過去的影子裏,無法從過去的影子裏走出來,認為當下的處境都是因為過去的某種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過去的事情是已經發生了的過去了的,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過去的陰影裏。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別人課題看成自己的課題,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課題看成別人的課題,學會課題分離,“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應該有自己的預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應該活給自己看,而不是活給別人看。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為中心”,干涉等同於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着,想着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3

我自認為,對自己的認識是足夠深刻。而在我的自我評估中,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一直都認為我很自私,私藏着很多不願和別人分享的東西;我也很敏感,我很在意別人對我投射的目光,身邊的人對我的任何看法,我都會很在乎;同時,我也很脆弱,如果和朋友發生矛盾,不管誰對誰錯,那個鬱郁傷心的人,胡思亂想徹夜難眠的人都是我;我也很不勇敢,在很多事情面前我選擇逃避和妥協,在面對可以通過改變變得更好的可能面前,我遲遲不敢踏出舒適圈;我也不踏實,常常崇拜以前那個有所成就的我以及幻想未來那個更好的我。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這樣一段話我不是熱愛自己的自戀者 ,而是厭棄自己的現實主義者。正因為厭惡自己,所以才只關注自己;正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才會自我意識過剩。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如此瞭解我自己,是因為我的過度自我。我對自己的認識很多都是負面的,我並不喜歡我的自我評估中的我自己。我一直認為一本書如果在看的過程中能夠顛覆我的曾經的想象,推翻我過往的認知,則可算作我的一本人生成長之書。這本書算是我所擁有的寥寥幾本人生成長之書中的一本。而在這本書的後記有句話作者説的很貼切:人生中有時侯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有的時候不得不感歎於人生的際遇,所以,很感謝的是,在我陷入迷茫和自我否定時,我拾起了這本書。

我對自己的討厭來自於我發現了自己的自私、脆弱、敏感、不勇敢、不踏實等缺點。我對於此,也沒有辦法去抱怨為什麼自己是這個樣子,只好在每一次,我的缺點在生活中體現時,默默地歎氣。但是這樣我覺得很難受,我沒辦法接受這樣糟糕的自己同時也覺得自己沒辦法做出改變。所以,在書中我得到的是,第一,悦納目前的自己。書中《你想變成別人嗎》這章節中哲人和青年有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青年問哲人您是否綠色作文網喜歡自己。,哲人答道:至少我不想變成別人,能夠悦納自己。哲人的回答令我心中有什麼東西猛然一跳,我問自己我想變成別人嗎?似乎也沒有什麼人讓我很想去成為的,那麼我為什麼不能夠去接受這樣一個自己呢?悦納自己這個詞在國中就已經出現,而我現在才開始瞭解其中的滋味。在我的理解裏,悦納自己也就相當於和自己和解,去坦誠地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第二,要改變自己。我對自己的討厭是由於發現了自己的種種缺點,而我們卻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再讓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好轉。在文中首先講道,人的性格和生活是由自己選擇的。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去重新選擇,繼續以前的生活還是開啟嶄新的生活都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而我為什麼覺得自己無法改變,其實是因為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為什麼會這樣呢?繼續以往的生活意味着我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的問題,我都可以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進行推測,是一種輕車熟路的狀態。而開啟新生活,那我會面臨許多的未知,既不知道如何面對眼前的事情,更加不知道未來會遇見什麼事情,生活充滿着焦慮和不安,未來也可能更加痛苦和難受。對與這樣的狀態無疑是第一種保持現狀更加讓人覺得舒心和安全。許多時候我覺得自己無法改變,是因為我潛意識中選擇了呆在舒適圈內。

最後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你的人生取決於你的當下。書中説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過去發生了什麼和此時此刻毫無關聯,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我們此時此刻要討論的問題,而我們要做好的僅僅就是,活好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我要做的是什麼呢?過好每一個剎那,接受現在自己,樹立向前邁進的勇氣,不止步不前,不斷向前邁進。

縱然現在我仍然對不完美的自己有抱怨,但要感謝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楚地瞭解自己,讓我擁有了去改變的勇氣。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4

最近剛看完《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有兩個點,我覺得有點難以理解。

01.過去的經歷對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取決於當事人如何看待。

阿德勒的理論是不看過去,不看未來,關注於當下。不要因為過去的生活影響甚至限制你現在的生活。

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你無法改變。對於過去你要如何定義,完全取決於當下的你。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就不住地感慨,這個對很多人來説是不是有點殘酷呢。因為它不認可環境會對人產生影響,全依賴於當事人自己怎麼去看待這件事。

忽然想到電影《素媛》中的主角,明明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對她產生了非常惡劣的負面影響。但按照阿德勒的理論,應該與過去的事情分離,那已經過去無法改變,應該積極地看待這件事,如果因此而苦惱,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勇氣與過去隔絕。

雖然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但對於當事人來説很殘酷啊!已經遭受了殘酷的事情,還要靠自己積極地走出來,如果沒有,那是因為你不想走出來,可能有其他的目的。

可能對於一般經歷的人來説,這個理論蠻好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關注現在,活在當下。但是對於那種經歷過比較深的痛苦,比如經歷過x侵,家暴,童年虐待的人來説,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脱出來,比較難。主要是這個理論認為,如果不能從過去的經歷中解脱出來的話,那是因為當事人有其他可能自己都不清楚的目的。這點有點殘酷。

也就是如果你遭遇不幸,但要能自己走出來,不然就是自己不想走出來。

02.他者信賴。無條件地相信別人。

“請你想象一下這種情況。在某個家庭裏,晚飯結束之後,餐桌上滿是餐具。孩子們回了自己的房間裏,丈夫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一個人打算幫忙。如果按照常理考慮,這種情況下,妻子(我)就會產生“為什麼不來幫我?”或者“為什麼只有我幹?”之類的怨言。

但是,這時候即使聽不到家人的“謝謝”,也應該一邊收拾餐具一邊想“我對家人有用”。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積極地加以實踐。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眼前的現實就會帶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也許會被欺騙、被利用。但是,請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場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繼續無條件地相信你,無論遭受了什麼樣的對待依然信賴你。你還能對這樣的人屢次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嗎?”

這個觀點也是無法認可。屢次做出背信棄義行為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對於上文中提到的案例,當妻子在收拾餐盤時,應該樂觀地想,我是在為這個家庭做貢獻的。而不要去想“為什麼總是我?”這樣就會有價值感。

但是如果確實承擔了更多的家庭義務,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但另一方面也會不會助長了對方偷懶的意識呢。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主動看到你的付出而感動,而有可能把別人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信賴他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但這個假設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阿德勒也確實這樣認為,他認為沒有人想做惡。

以上是兩點我有點不能接受和認可的地方。

總體來説,這本書對於我是優點大於缺點的。讀完收穫還是蠻多,甚至幫我解決了一個心魔。簡單地羅列一些阿德勒理論的一些觀點:

1.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2.人的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3.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後面都沒有關係,我們都走在一個並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4.在戀愛或夫妻關係中,過了某個時期之後,有時候對方的任何言行都會讓你生氣。吃飯的方式讓你不滿意,在房間裏的散漫姿態令你生厭,甚至就連對方睡眠時的呼吸聲都讓你生氣,儘管幾個月前還不是這樣。

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束這種關係”,繼而正在蒐集結束關係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

5.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並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6.學習是孩子的課題。與此相對,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如果這樣的話,那肯定就避免不了衝突。因此,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7.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8.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9.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

10.以前有位作家曾引用過這樣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來自一部小説。

11.無論你過着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麼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麼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共勉!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5

本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勇氣。勇氣是獲得自由的前提,是獲得幸福的基礎。

在我看來,把別人的課題跟自己的課題分離開來,就是會讓別人討厭,不被別人認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是獲得自由的代價。

説説本書對我來説有幾個重要的啟發。

第一,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這和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思想是最大的區別。

他只考慮目的,針對此時此刻的情景去創造未來,也不存在心理創傷,過去的經歷就是過去的經歷,至於過去的經歷是什麼?是事實,但是不同的人會賦予它不同的意義。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以前的創傷,那麼我們就會止步前(我傾向於相信這種觀點,過去皆是序章,過去已是資源,至於創傷和痛苦,某種情況也可以轉化成資源和天賦)

第二,情緒,感情是我們捏造的。

有的時候是為了我們做出某種行為,而且創造出來這種情緒(這個對我而言還是有些震撼的,為了發怒而憤怒,不過事實好像也是如此,哈哈)

第三,我們覺得自己不幸,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而是我們選擇了不幸。

選擇不幸,對我們來説是一種好的選擇,儘管改變可能會發生很奇妙的事情,但相比於現在的情況,不改變仍然是更為舒心,更為安心的選擇。

(這些內容我反覆讀了好多遍,覺得如果只要改變自己選擇的話,那是不是就可以幸福了?

但事實上好像也沒有這麼簡單,自己認知的這種模式不太容易改變,在趨利避害的本能下,只有發生了比較大的變故,才會主動的尋求改變。

但如果知道了自己擁有這種選擇的主動權,還是蠻幸福的,雖然有些沉甸甸)

第四,人的煩惱都是來源於人際關係的煩惱。

如果不如別人,我們就會討厭自己,厭惡逃避人際關係,會自卑。

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源於對別人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如果能夠分離開這種課題,煩惱也就放下了。

但如果換一種角度來看,人際關係並不是權力鬥爭,人們都是自己的夥伴,我們處於一個共同體。

我是共同體的一份子,我並不是自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一部分,這樣就解決了這樣的煩惱,不存在比較。

(課題分離的這個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中做的時候不是特別容易,干涉和被幹涉是永遠存在的,上下級的關係,公司的關係,權力鬥爭的關係,會導致我們傾向於發展一種縱向關係,就是控制與被控制,平等尊重的這種橫向關係,不太容易發展,但是值得嘗試,不管是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親密關係都可以儘量發展成為一種橫向的關係,把彼此的課題分離開,我做好我的,你的由你自己決定)

第五,活在當下,接納自我,信賴別人,甘於平凡

(這個世界上最簡單關係就是我跟你的關係。只有我充分接納我,我又充分的信賴依戀你,關係才會變得更加深刻)

第六,計劃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人生是剎那間的串聯。

做好這一剎那的事情就好了,享受這一刻,這個有一些享樂主義的味道,但對於阿德勒的理解來説,並不是這樣,我們每一時,每一刻,都是一個點。

人生並不是一條線,因為每個點跟每個點之間的聯繫,我們並不知道。人生只是一連串瞬間。

並不存在真正的目的地,旅行從剛開始出門那一瞬間就已經開始了,並不是非要到達某個目的地,才是最終的目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想看到未來,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未來。

人生好似一張白紙,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畫。

並沒有故事,如同人生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靠自己來決定。

那如果真的需要一個方向,就是:他者貢獻,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有必要跟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就會走到此時此刻。

第七,要想獲得幸福,本質上就是要對他人有貢獻,對他人有用(這個和需要別人的認可還是有分別的,需要別人的認可,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滿足別人。而獲得幸福是自己發出的這種能量,認可的慾望就會消失,不存在別人的評價。)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6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採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係,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裏的一段話:“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湧流勇進,找尋屬於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7

初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很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羅列很多觀點,卻對於生活的改變並沒有什麼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諮詢中被推薦了這本書,認真拿起這本書開始閲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裏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單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阿德勒生於1870年,逝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裏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提出如何認識現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為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瞭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之所以不能改變是我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影響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章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這裏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越、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則是因為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逃避和藉口,而優越情結則是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為方面——自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着三大課題去實現。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使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裏主要介紹了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你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起因於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幹涉,獲得幸福的勇氣包括“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認可。“人際關係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問題在於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係的以及我們應該與他人締結怎樣的人際關係。上一章的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終點在於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並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裏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積極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離帶來了良好的關係,而“橫向關係”則是形成互相協調與合作的關係。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係不是説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麼”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你能夠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為引導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於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如果我改變了世界也會改變。

最後,讀完此書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確實是思想上的一個衝擊,以後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