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不夠優秀,而是你沒掌握求職技巧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9W

應屆生小俊畢業之後準備找工作,花了半天時間做好一份簡歷,開始在各個求職網站投遞。好不容易有了一兩家面試的的,去了以後往往又是再無下文。

你不是不夠優秀,而是你沒掌握求職技巧

他準備了一份簡歷,是中規中矩的,寫了個人基本信息、教育經歷等。因為大四那年在準備考研,所以沒有出去實習。也因此,他的簡歷上基本上沒有更多有用信息。

面試官問他大學裏怎麼沒有實習經驗,或者其他社會實踐經驗,他覺得考研沒考上説出來沒面子,支支吾吾半天也沒回答清楚。

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覆盤小俊的面試經歷其實不難得出結論,他面試沒有通過的根源不在於他自己不優秀,根源在於他自己沒有做好準備。

通常來説,求職,尤其是新人求職的時候,我們會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具體到求職面試過程,它從兩個維度來呈現。

1、個人形象。

從學生到職場人,這之間首先要轉變的不是心態,因為心態沒那麼快轉變過來。首先應該轉變而且能夠轉變過來的是着裝。

如果一個職場人還是穿着學生裝,會給人一種不夠專業的印象。當然,應屆生,面試官可能會理解。但是置辦一套比較合適的職業裝,去參加面試。舉手之勞,就能夠讓面試官覺得自己重視這場面試,何樂而不為?

2、言談舉止。

面試官對候選人不瞭解,只能從初見面的一舉一動間做個基本判斷。這個時候,應聘者講話温和還是粗魯,舉止儒雅還是魯莽,這些都是直接影響第一印象的因素。有些人在這個環節大大加分,有些人在這個環節就被淘汰。

曾有個學生剛畢業,穿着鬆鬆垮垮跑去面試,在門口就大聲嚷嚷找人事經理面試,這給人的印象當然不好。公司人事出於禮貌,仍然會讓他繼續參加面試。但是因為初次見面的第一印象並不好,這個求職者面試中發揮也不理想,自然沒有被錄用。

應聘者,無論是應屆生還是有經驗的職場人,面試的時候都必須重視第一印象

二、深層內涵。

《論語?為政第二》有這麼一句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翻譯過來就是説,如要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要幹什麼,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

結合到具體面試場合,面試官和應聘者初次見面,第一印象只是一個參照,彼此仍然並不瞭解,但是面試官有意無意間的問話,其實都是在遵循孔子的這一識人定律。

有個多年招聘經驗的HR朋友,在一次面試過程中問一個尚未離職的應聘者:“如果我們能給到你期望的所有待遇,但是唯一一點是明天必須來上班,你是否能夠接受?”

這個應聘者當時提的期望薪資是原來的1.5倍,他聽到這個問話不假思索説:“如果你能給到這個薪資,我現在就可以過來上班。“

HR問:“那你原公司交接工作就不管了嗎?”

應聘者啞然失色。

後來,這個應聘者還是沒有被錄用。

也許,對他來説,那句回答不過是沒有過腦,也或許,他真的可以立即辭職,而不去交接工作。但對於新公司而言,如果一個員工為了滿足自己的入職要求,而沒有跟上家公司做好工作交接。那麼未來有一天,他同樣會因為跳槽到其他公司,而不跟自己的公司做工作交接。

這就是基本的職業素養的缺失。

所以,專業的面試官,他們會在整個面試過程中旁敲側擊,通過應聘者的回答反應來判斷他的為人,以此對他有一個更好的認知,最後再分析是否適合這個崗位。

優秀的公司不僅會考察應聘者的工作能力,還會考察他的人格。

三、揚長避短。

有些時候,我們在面試過程中好像並沒有什麼可以説道之處。如果真的這麼認為,並且不做任何努力,那麼很大概率是面試是以失敗告終。

比如應屆生,他就是沒有工作經驗,僅有的一些實習經驗對公司來説也不足稱道,根本無法應付公司工作。而另外有些學生,比如文前案例中的小俊,他連實習經驗都沒有。他如果一味地去暴露這些不足,那麼在面試官眼裏,這些不足是成倍放大的。

小俊因為考研導致沒有實習經驗。他如果直接説沒有實習經驗,那跟其他有實習經驗的應屆生比較起來,公司憑什麼錄用他?

這種情況下,他並不是要為自己辯解,但他可以揚長避短,把着重點放在自己考研期間的成長這一塊,而不是非要揪着沒有實習經驗這一點。

他可以談自己備考期間學習了哪些知識,而這些知識會對他現在求職的崗位起到哪些助推作用。這麼一來,他原來沒有實習經驗的弱勢就會被考研的優勢所弱化。

同理,在自己的明顯不足之處,也可以採取同樣方法進行弱化。

但弱化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可以忽視。比如説自己明顯就是不擅長溝通,非不承認。

法國作家羅時夫科爾德曾説過:“主動承認自己的小缺點,是為了讓他人相信我們沒有大缺點。”

所以,正視自己的缺點,也不需要擔心被面試官發現。正視缺點、承認缺點,證明你是一個足夠誠信的人。但是你得找到一個更大的優點,蓋住這個缺點,讓面試官覺得你的這個缺點無傷大雅。

四、換位思考。

在面試過程中,應聘者習慣於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回答面試官的提問,這當然沒有問題,但這會產生比較大的侷限性。因為從自身角度出發, 永遠不會知道面試官問問題的具體目的。而不知道面試官的目的,那麼回答出來的答案就有可能答非所問。沒回答到點子上,當然就成了一個丟分項。

常福的《職場心理學》裏提到一個案例:

國外某家企業欲招聘一位職員,有三位求職者前來應聘。人事部經理為他們準備了同樣試題:如果你們的工作是砌磚蓋房子,那麼你們如何看待這份工作。?
第一個應聘者説:砌磚。
第二個説:我正在掙錢。
第三個説:我正在修剪世界上最宏偉的大廈。
最後當然是第三個應聘者被錄取。

其實,從個人角度來説,前兩個人回答得才更貼合實際,但是第三個應聘者的回答更顯格局。他不僅僅只是從自己單純砌磚的行為出發考慮這個問題,而是着眼於整個公司的這個項目。

當他看待當前工作不只是着眼於一兩塊磚,而是能換位到整個公司的層面思考的時候,對於公司來説,這樣的員工才有足夠格局,也才有更大的培養空間。

懂得換位思考,不僅僅是應對面試有用,生活中、工作中,當一個人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他就能夠避免許多矛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