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最大的天花板不是年齡,而是你自己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8W


全球的經濟形勢自去年以來一直萎靡,所以各大企業的裁員潮來了一波又一波。

身邊經常聽到有人被裁的消息,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世界500強工作,有着十幾年的工作經驗。

之前跟朋友聊工作,他憂傷地表示,一個人只要過了30歲,就很容易就進入職場的瓶頸期,觸碰到職業的天花板:過往對工作的熱情漸漸消退,每天做的事情千篇一律;年紀漸長,對於周圍小年輕的努力奮鬥,倍感壓力卻又無能為力;個人沒有受到重視,對工作環境的變化時有抱怨,卻無力改變。

迷茫焦慮是職場裏永恆的話題,我們總是喜歡把職業的天花板歸咎於年齡、性別和外在環境,可這種習慣性歸因卻常常讓我們更加不知所措,陷入暗無天日的泥沼。

不可否認,外界有很多天花板,但外界的東西不是我們能控制的。當我們想要去突破這些障礙的時候,你要意識到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你自己。

01 你的職場價值在哪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了一個叫作“冰山模型”的人才基礎模型,它反映了一個人的全部內在價值: 知識技能、 能力、價值觀。

職業最大的天花板不是年齡,而是你自己

上面三類要素,越往下越難培養,也越難改變,但同時越能成為個人獨特的競爭優勢。

根據”冰山模型“,一個人的職業定位可以有三種類型:知識技能型、能力型和天賦型。

而處於不同類型的職業定位,一個人會面臨不同的職業天花板。

知識技能型

知識,就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認知和經驗,比如,財務知識、編程知識、營銷知識等。

技能,則是我們掌握並運用的某項專門技術,比如,圖表製作、會説英語、寫代碼編程等。

大部分職場人把自己定位於知識技能類型人才,因為術業有專攻,不同的人在不同領域需要運用不同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很多程序員是知識技能型,他們掌握了一門編程語言,所以能夠根據產品需求編寫代碼,這是他們的一技之長。

我記得自己在上一次跳槽的時候,就是通過學習和掌握了新的知識和技能而完成了一次職場的躍遷,所以通過不斷學習知識技能,是可以帶來職業的長足發展的。

知識技能型的人才看起來很有安全感,但是有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如今是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如果你想要獲得知識,完全可以在各大搜索網站上獲得。

單純地記住了很多知識,如果沒有結合思維能力加以運營去解決問題,那這個人的可替代性就很高,而他的職業天花板自然會很低。

其次,技能如果沒有稀缺性,那也很可能被市場淘汰。在5年前,手機開發非常稀缺,薪資和級別都給得很高,但是隨着大量人才湧入這個市場,專門的手機開發已經不再吃香,甚至因為有新技術的出現,手機開發技術已經不再入流。

很多文章提到35歲之後被公司裁掉的現象,往往都是知識技能型的人。當行業衰退,專業人才飽和,職業天花板就會出現,但技能不像能力那樣可以遷移,所以很容易被淘汰。

能力型

能力就是一個人在完成目標和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比如,溝通能力、結構化思維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知識技能屬於特定領域,而能力卻是多領域通用的,一旦掌握了,是具有遷移屬性的,比如,你的思辨能力既可以在淘寶買東西時幫你甄別假貨,又可以運用在工作中解決問題。

能力比較隱形,你很難一眼看出一個人的能力如何,所以它的大部分是在冰河之下。

能力型人才,不依賴於專門的知識技能,而是具備了通用的底層能力,比如,很多諮詢顧問,看起來好像什麼都不會,只會用PPT,但他們的能力卻很強,能夠為不同公司、不同案例提供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這個類型的人,職業天花板會很高,因為你具備了可遷移的底層能力,即使外界發生變化,你也能夠換個跑道,從容應對。

天賦型

價值觀就是我們內在信念的拼圖——“對你而言,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重要的”。

價值觀反映出我們如何看待周圍這個世界,直接影響着我們的性格特質和動機,從而進一步決定了我們相較於別人的獨特優勢在哪裏,我們能夠做好什麼,能夠做成什麼。比如,不愛交際的人,性格會比較內向,如果總是要去跟人溝通交流,那可能會讓他很不自在,會影響他在職場的成就感。

價值觀,性格特質和動機,他們完全隱藏於水面之下,一旦成型基本就很難被撼動,也很難意識到。

這類人找到了自己的優勢,瞭解自身的價值觀,所以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揮優勢。而在同等努力的情況下,他們能比別人做得更好,所以也有更強烈的內在動機去發展事業,抬高職業的天花板。

所以,面對擋在你眼前的職業天花板,你要從知識技能型人才轉變為能力型和天賦型人才,而這需要你做更多的積累。

1. 持續實踐知識技能,內化成能力

很多人年紀大了,覺得自己體力上拼不過年輕人,把失敗歸咎於外界環境。

可真正重要的是把事情做成,而要把事情做成,體力只是某一個決定因素,佔比其實並不大。關鍵是給你一個任務,你可以發現困難在哪,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困難,並能立刻設計方案後開始執行,這其中涉及了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計劃能力、執行能力等。

刻意練習加上思考,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思維方法和能力體系,就相當於你在不斷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理論上,年齡越大,經驗越多,你的操作系統會越高級、越智能,你也就擁有了獨特的競爭力。

到那時,不管你身後有多少優秀的後輩,你也不會焦慮,因為你們的能力根本不在一個競爭維度上。

2. 不斷嘗試和總結,發揮優勢

在職場上碰到了很多障礙,很迷茫、很不快樂,這其中的根源,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你不知道要什麼,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麼,你不知道追求什麼,所以你一直在原地打轉,沒有長進,也一無所獲。

只有你開始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發掘出自身優勢,你才會賦予自身新的身份,用新的價值觀來突破職業的天花板,甚至換一個新的跑道來彰顯自己的價值。

亞馬遜的CEO貝佐斯曾説:“人們經常問我,未來10年會有什麼變化,可是他們從來不問我,未來10年什麼不會變。”

在變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核心競爭力,而能力和獨特優勢就是那個不變的東西。

02 掙脱職業發展的內在束縛

在發掘優勢,拓展能力的過程中,你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很容易就把它們當做你職業的天花板。

但事實上,撇開外界那些我們無法掌控的問題,最大的個人天花板其實有兩個。

我不夠好

總是覺得自己不行:知識不夠、技能不夠、經驗不夠……所以我沒法做這個、沒法做那個,卻從來沒有想過去嘗試一下,努力一把。

我不敢做

面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讓你邁不開步子去轉換一個新的跑道,無法承受嘗試之後的失敗,總是擔心做了一個選擇之後,就意味着一錘定音,人生就這樣了。

“我不夠好”和“我不敢做”的信念往往來自於過去個人的成長過程,也許別人總是給你負面評價,或是在某些經歷中你形成了這樣一種暗示。

這類職場的自我否定,很容易讓一個人遭遇內在的束縛,想要發展事業卻又不敢承擔可能的失敗,想要提升自己卻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好。

我們該如何去突破這些內在束縛呢?

1. 從行動上去突破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能力、沒有資格去突破現有的障礙的時候,你先問自己“我願不願意 ”這可以讓你從“能不能做到”切換到“我想不想去做”這一視角。

如果你很確定自己是有意願的話,那接下來的問題就變成了怎麼去做,而你也能從“我不夠好”和“我不敢做”的負面信念中跳脱出來,進入行動模式中。

一份新事業的發展,需要的不是一次準備完美的行動,而是帶着初心的嘗試。

在你管控好”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風險之後,你大可以去嘗試那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不做你永遠不知道結果,不知道結果你就會後悔,就會不甘心。邁出去一步不一定是要放棄一切,而是先去試一點點就行。如果你做着做着發現還不錯,那你可以真的去做;如果做完發現其實不適合你,那你也可以回到原來的軌道上。

有一個同學跟我聊過她最近的創業遇到瓶頸,收支不平衡,而且跟合夥人在經營上也存在分歧。可是她之前的創業嘗試並沒有錯,至少現在她知道了創業是否適合自己,即使創業真的失敗,她也可以重返職場。

我們沒有必要過度重視結果,更不要用結果去定義了選擇的所有意義。

2. 把自己工具化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覺得自己勝任不了一件事情,那你關注的焦點就在自己身上。

這時候,你要懂得將注意力外移,把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我能為別人做些什麼?

就像領導給我安排了一件我沒做過的任務,我也會害怕自己做不好,擔心自己不夠格,可一旦我開始思考“我能為團隊做些什麼”的時候, 我就把焦點放在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地幫助團隊。因為這裏最關鍵的不是“我”來做這件事情,而是我能做些什麼來順利完成這個任務。

做成一件事,首先是因為這件事情是一件對的事,即使不是你來做,也會有別人來做。我們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而是將自己看作完成一件事情的工具,當你謙卑起來,你自然就會把精力放在做好那些該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內心各種念頭所困擾。

很多時候,讓你停滯不前的,不是你的年齡、你的性別、你的領導、你的同事,反而是你自己內在的束縛。如果你能夠有勇氣邁出一步,跨過“我不夠好”和“我不敢做”的障礙,那你就已經把職場裏90%的人甩在了後面。

當你沒有害怕的人、沒有害怕的事、沒有害怕的後果的時候,你也就沒有了自我的束縛,而那些所謂的職業天花板,在你眼裏壓根就不存在。

03 尾聲

當你覺得自己遭遇了職業的天花板,請試着向內看,是能力不行,還是優勢無用武之地?是 自己不夠自信,還是內心過於恐懼而不敢行動?

外界會有很多聲音,但真正會影響到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選擇聽到的聲音和做出的反應。

不管是職場價值,還是職場關係,説到底,可控的從來都只有你自己。而外界所謂的問題:年紀大了、性別歧視、時運不濟、遇到小人等,最終的解決之道都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你把自己修好了,你的世界就會煥然一新,因為你看它的眼光不一樣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