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建設調研報告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W

只有依據實際的情況所寫的調研報告才是有價值的,調研報告是調研工作的文字證明,是執行一項舉措的文字借鑑,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體系建設調研報告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體系建設調研報告5篇

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篇1

根據區委工作的安排部署與實際工作需要,10月16日至25日期間,本人通過現場調查、走訪幹部羣眾、面上瞭解、實地核實等方式,對xx區退役軍人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機構設置。xx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於今年2月底組建,3月份正式掛牌運行,內設有三個股室和一箇中心,即:辦公室、擁軍優撫和褒揚紀念股、移交安置股3個股室和xx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全區軍隊轉業幹部、復員幹部、離休退休幹部、退役士兵、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的優撫、移交安置工作和自主擇業、就業退役軍人服務管理工作,以及做好退役軍人來信來訪、接待辦理、心理疏導、權益諮詢、政策解答、法律服務和涉及退役軍人輿情的收集、引導等工作;目前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行政編制數xx個,在編人員xx名,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事業編制數xx個,在編人員xx名。

為切實加強黨對退役軍人事務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落實退役軍人領導機構和服務體系的建設,xx年xx月成立了xx區委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小組;x月底建立了1個區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和xx個鎮(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及xxx個村級退役軍人服務點。

(二)人員構成。目前全區從事退役軍人事務工作的人員共有xxx人,其中區級工作人員xx名,鎮級工作人員xx名,村級工作人員xx人;在職在編xx人,其他工作人員xx人,村(社區)幹部xxx人;專職人員xx人,兼職人員xxx人。

(三)辦公場所設備。除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和服務中心有相對獨立的辦公場所和辦公設備外,各鎮(街道)、村(社區)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和辦公設備。

(四)服務對象。目前,全區有軍隊退役人員和其他優撫對象xxxxx人、參戰民兵xxx人,服務對象基數大、訴求多,工作難度非常大。

二、主要存在問題

(一)區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編制數偏少,只有xx個事業編制,人員配備不足。我區現有退役退伍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xx萬人,根據上級做好新時期退役軍人服務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開展的業務多,工作量大,按照目前的人員編制配備,難以高質高效完成各項工作。

2.鎮級退役軍人服務站編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受機構改革影響,鎮級退役軍人服務站編制只是從內部調節,沒有落實專職的人員編制。

3.村級退役軍人服務站(點)人員的待遇沒有明確。鎮、村退役軍人服務站(點)人員大多數都是兼職,沒有做到專人專職,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辦公設備,特別是村級服務站點的工作人員,都是由村幹部兼任,文化水平、工作能力水平與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佈置的很多工作任務難以按時完成。

三、對策與建議

嚴格按照總書記提出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有經費、有保障的要求,進一步完善硬件設施建設,提升軟件服務質量,儘快投入實體化運營,真正實現各級服務中心(站、點)有人做事、有錢做事、有條件做事。

1.增加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的編制數,配強壯大服務隊伍,同時參照各市縣做法,確定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的級別(事業副科)。

2.明確村退役軍人服務站(點)人員的待遇。建議給予從事退役軍人服務工作的村(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點)人員一定的待遇,進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

3.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硬件建設,真正落實鎮、村退役軍人服務站(點)辦公場所、辦公設備,為便於更好的服務退役軍人提供平台與保障。

4.根據新時代退役軍人服務工作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鎮(街道)、村(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點)人員開展培訓,進一步提升其做好退役軍人服務工作的意識和工作能力水平,更好地為全區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服務。

以上的幾點建議,需要區委、區人民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篇2

社會保障是國家的一項基本經濟社會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穩定石”和“調節器”。建立健全統一規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羣眾根本利益的體現,也是實現海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推動全島開放開發的支撐。為了加強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助推平潭“後大橋時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根據政協工作安排,縣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對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一)以維持最低生存為目標的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

一是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我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規範化、制度化,“應保盡保”的工作目標基本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斷深入。我縣低保制度從xx年開始全面啟動,至xx年4月底止,工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數有7489户、16622人,全額低保的`對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發放低保金111.105萬元,人均月補差51.56元,全額補助對象人月均100元。城鎮低保從1998年試行以來,低保對象已擴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標準單人户為155元,多人户為145元。月發放低保金12.998萬元,人均月補差70.99元。

二是各種救助制度全面實施。我縣高度重視困難羣體的幫扶工作,建立實施了多項救助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卓有成效,不斷提高農村低保家庭醫療救助標準,將農村低保户在縣級以上(含縣級)醫療機構住院的救助標準提高到50%,五保户在縣級以上(含縣級)醫療機構住院的救助標準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社會救助不斷推進,落實了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經濟適用房和政府廉租房正在積極籌建之中。

(二)以維持温飽水平為目標的社會保險逐步完善。截止xx年4月,全縣養老保險參保單位852家,在職繳費職工9999人,退休職工5432人,養老基金收入944萬元,支出168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單位190個,參保職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萬元,基金支出26.47萬元,歷年滾存節餘161.93萬元;生育保險參保單位190個,參保職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萬元,歷年滾存節餘208.2萬元。醫療保險參保職工19273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收入500.87萬元,支出274.78萬元,居民醫保參保人員28638人,累計節餘540.78萬元。機關社保共有投保單位290個,在職參保人員7262人、離退休人員3235人,實現基金收入312809萬元,歷年滾存節餘4594.61萬元。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新農合工作運行平穩。

(三)以提高生活水平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穩步推進。一是切實落實五保供養。將全縣2541名五保供養對象經費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切實加強老齡工作,進一步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環境。二是加快公益慈善事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慈善援助網絡建設,積極推進光彩事業,逐步規範捐贈行為,積極做好兒童援助中心、養老院的前期工作。三是全面落實優撫撫卹新機制。建立了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對重點優撫對象實行了“一免三減”的優惠政策。

二、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社會保險擴面尚有空間,統籌基金徵收不足。

由於進城務工、自由職業人員不斷變化,宣傳工作不夠到位,導致部分企業和羣眾對社會保險認識不足,參保意識不強,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險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工資逐年增加,而我縣醫保基金仍按幾年前的最低標準徵收,造成醫保基金徵收不足,面臨較大的赤字壓力。

二是養老金倒掛現象較為嚴重。

以我縣參保的差額撥補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為例,共有該類單位85個,倒掛30個,倒掛面達35%。

三是勞動關係不穩定現象依然存在。

近年來,隨着我縣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於勞動關係、工傷認定、拖欠工資等引起的勞動糾紛呈上升趨勢,給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隱患。

四是城鄉低保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1、低保對象家庭收入核實難,動態管理難度大。居民家庭收入的核實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隱性收入的核實更是難以入手。在入户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不能如實提供實際、隱性收入情況,給審批工作和補差標準的確定帶來困難。

2、低保金髮放時間持續較長。個別鄉鎮的低保金財政部門一般在次月才能撥入民政部門的帳户,民政部門撥到各鄉鎮約需一週時間,各鄉鎮將保障金全部發放到低保户手中也需要一定時間,削弱了低保金保障功能。

五是工作力量薄弱,人員編制過少。

從我縣勞動社會保障、民政、衞生等部門專職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人員普遍偏少,多數依託於村委會和社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保障工作的深入開展。如勞動保障xxx定編3至5人,在編人員只有1人,抽調人員1人,卻要負責對全縣近千户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疲於應付。鄉鎮沒有固定從事社會保障工作人員,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

六是工作經費不足且缺少必要的裝備。

近年來,社會保障工作日顯重要,工作任務異常繁重,相關工作經費卻嚴重不足,裝備較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障工作的正常運轉。

三、加快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建議

(一)明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制定切合實際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規劃。

第一,要堅持“立足長遠,分步實施”的原則。當前的重點,在於積極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覆蓋面,推進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研究建立徵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險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着力解決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配套和轉移接續問題。第二,要堅持“低門檻進入,分標準享受”的原則。根據我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以及城鄉居民的繳費能力,對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既要考慮“政府出得起、集體補得起、個人交得起”,也要考慮保障制度自身的良性運轉,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第三,要堅持“廣覆蓋,多層次”的原則。在制度設計中,破除城鄉户籍限制和職工身份限制,根據城鄉居民不同的社會保障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全覆蓋。

(二)堅持城鄉統籌,加快我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

第二,加快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一是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擴面以新建單位和靈活就業人員為重點,並將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範圍。加強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完善醫療保險用藥管理和診療項目管理辦法,控制醫療費用過快上漲。二是深化城鎮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爭取把目前我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都沒有覆蓋的城關居民納入醫保體制。三是積極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按照“大病統籌,兼顧門診”的原則,逐步擴大慢性病補償種類,提高慢性病門診治療報銷標準;適當提高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農村獨生子女死亡、殘疾家庭成員住院費報銷比例;取消特殊羣體(五保户、特困户、優撫對象)在各類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門檻費。

第三,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規範工傷醫療服務,加強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工作,積極推行工傷醫療協議管理,進一步加大建築、化工、危險品等高危行業工傷保險強制執行力度。加快機關事業單位生育保險制度建設,使女職工生育權利得到保障。

第四,研究解決社保體系中的難點問題。一是逐步做實個人帳户。針對個人賬户空帳運行和個人帳户透支問題,深入研究養老金隱形債務分類償還問題,積極探索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户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並對個人賬户的管理和運作實行全面和全過程的外部監管。二是統一同類企事業單位社保繳費基數和比例。實行同類企業按照統一的繳費工資基數和規定的費率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核定遞增的繳費工資基數。

第一,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城鄉居民低保制度。要注重推行分類施保,並將低保制度與教育、醫療、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和促進就業的政策相結合,使困難羣眾得到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社會援助。二是拓寬農村低保覆蓋面。重點保障孤老殘幼、貧困家庭、貧困人口。三是保證低保對象有進有出。要進一步完善低保評議、動態管理和信訪督查制度,積極推行社區低保聽證制度,強化監督,真正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第二,不斷完善困難羣體的社會救助機制。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幫助羣眾解決突發性、暫時性困難;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特別要加強對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完善教育救助制度,適當提高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繼續落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強化就業援助制度,開展多層次的就業職能培訓,實施創業税費減免,擴大小額擔保貸款,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法律援助機構,對經濟困難的城鄉低保對象、優撫對象、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法律諮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方面提供無償諮詢、適當免費的法律服務。

一是不斷健全社會福利發展機制。牢固樹立社會福利社會辦的觀點,把社會福利作為一項全民化的工程,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形成政府主導、民政部門具體牽頭、相關部門協作配合、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市場化福利服務供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惠及外來人員的新格局。

二是努力提高機構福利服務水平。加大公共福利設施投入,加快綜合性社會福利院、老年福利院、農村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保障和服務能力。

四是完善公共福利制度建設。支持慈善事業加快發展,積極培育發展社會慈善類民間組織,建立慈善組織行業自律機制和評估機制。健全殘疾人福利政策,落實殘疾人優惠待遇。加快建立廉租住房制度,推進首批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設,逐步解決進城農民工、城區“雙困”家庭和農民變居民的住房問題。

一是大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建立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嘗試建立便於跨地區轉移養老保險關係的機制,並進一步搞好農民工養老保險與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之間的制度銜接。開展進城務工農民服務管理試點,建立進城就業農民服務中心,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二是合理設置社會保障項目。按照社會保障的範圍和標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合理設置、歸併社會保障項目,明確各種社會保障之間互聯互動的多種形式,創造性地建立起各種社會保障間互聯互動的制度和部門間互聯互通的信息平台以及資金交流平台。

(三)完善社會保障配套機制,提高社會保障服務水平

第一,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法制化。規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運作,加大對保障政策制度的宣傳和執行力度,加強對企業支付工資、簽訂合同、繳納社保等情況的監管,及時糾正損害職工利益的違法行為。

第二,努力推進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綜合現有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服務組織及其運作情況,建議進一步加大我縣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形成以國家辦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示範,其他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骨幹、社區服務為依託、家庭服務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同時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努力實現社會保障服務的信息化,從而提高社會保障服務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保障機制。一是加大政府對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公共財政改革步伐,打破城鄉分治的制度安排,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要根據經濟成份多元化和就業形式多樣化的實際情況,及時把外來投資企業、新興行業納入覆蓋範圍,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三是改革完善社會保險費徵繳體制。加大社會保險費清欠催收力度,強制企事業單位為職工“買保險”。四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穩定機制。擴大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比重,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住宅的質押、流轉換保障、換救助的機制。五是充分發揮隧道業、海運業、商貿業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和優勢,吸收更多的捐助資金,培育更加廣泛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

第四,推進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各項配套改革。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能“單兵作戰”,而有賴於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以及相關制度的配套改革。一是深化户籍改革,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户籍登記制度,消除城鄉居民待遇的差別。二是提高統籌城鄉的就業再就業工作水平,健全以勞動合同制度為主要方式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逐步統一城鄉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就業失業登記和職業培訓。三是深化完善徵地制度改革,把握我縣開放開發過程的城鄉土地一體化發展方向,逐步提高被徵地農民安置補償標準。四是健全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立醫療服務價格控制機制,提高醫療保障服務水平。

四)加強對社會保障事業的領導

發揮工作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將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納入鄉鎮、村居工作的考核範圍。縣直有關部門各內部機構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形成合力。

加大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向各單位免費贈閲勞動保障信息、舉辦法規政策培訓班、送法進企業、設置宣傳站、開展定期和定事(主題)相結合的宣傳活動,讓社會各界瞭解政策,引導企業經營者關心支持勞動保障事業,引導職工合理表達訴求,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加強輿論監督。通過報紙、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加強對勞動法律法規政策的監督,對於違法亂紀、侵犯職工羣眾合法權益的企業和個人,適當予以曝光,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建立社會保障工作獎懲機制。對社會保障工作做得不好的企業及企業家,實行評先樹優一票否決,使按時足額繳納各項保險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行社會保險預警制度。對於欠繳社會保險達到警戒線(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企業,進行警告,規定繳費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未繳納的,作為重點的執法對象,依法採取強制措施,督促其及時繳納社會保險。

社會保障工作羣眾性強,特別是社會救助工作面對的都是困難羣體,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紮實的工作作風。要進一步強化能力建設,挖掘內部潛力,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全面提升工作和服務水平。要學習商業保險的服務理念和模式,建立社會保險方便快捷的查詢系統,健全面向基層的服務網絡,使社會保障工作公開透明。要實現勞動保障工作的重心下移,改變“救火式”的工作方式,以主動出擊、主動服務為主,深入基層、深入企業、社區和基層羣眾中間,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及時地把勞動保障的政策帶下去,把基層羣眾的意見帶上來,成為人民羣眾感情上的貼心人,呼聲上的代言人,權益上的維護人,使社會保障工作起到為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篇3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一)湖北武漢等地在社會養老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暢通工作機制。武漢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集中研究部署養老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市長任組長,發改、規劃、財政、衞生、人社等48個相關單位為成員的市社會養老體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民政局,落實場地和工作人員,實行實體化運作、一體化協調。

科學編制規劃。編制並實施了《武漢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武漢市養老設施空間佈局規劃(2012—2020)》、《武漢市社區養老院建設發展規劃》等多項規劃,同時加強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互動,形成“10分鐘養老服務圈”、“15分鐘衞生服務圈”、“15分鐘文化服務圈”相互呼應的格局。

多方聚合資源。武漢市依託養老信息系統組建服務團隊,為居家養老提供有償、低償、無償的定製服務。由政府和出資,採取牀位投保的方式,對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辦理意外傷害保險,提升社會辦養老機構的風險規避能力。黃岡市充分利用因教育資源優化撤併的學校房屋、村委會空閒辦公室或租賃村內閒置的房屋,有效解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的建設場所。咸寧市走“醫養一體”的養老服務模式,利用大型企業改制後醫院閒置資源,創辦以護理為特色的養老機構。

優化政策導向。武漢市在投融資政策上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範圍,鼓勵支持保險金投資養老服務領域,開展老年人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土地供應政策上將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納入城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閒置的公益性用地調整為養老服務用地。准入門檻政策上降低社會力量辦養老機構的門檻,簡化手續,加快辦理流程,鼓勵個人舉辦家庭化、小型化的養老機構,社會力量辦規模化、連鎖化的養老機構。

推進改革試點。武漢市推行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通過承包、租賃、合作等辦法將公辦養老機構交由社會力量運營。咸寧市試點建設農村互助養老,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模式,充分發揮基層村級老年協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的優勢,開展互助照料活動中心試點建設。

發展院辦經濟。黃岡市創新辦院思路,發展院辦經濟,增強“造血功能”,積極開展“以副補院”活動。利用院內閒置地發展種植養殖業,不僅可以滿足院民日常所需和部分生活補貼,同時也為老人們創造了一個更加和諧、安逸的生活環境。

(二)廬江縣、巢湖市、包河區在社會養老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廬江縣60歲以上老人達到19萬人,佔户籍總人口的15.8%,高於全國合肥平均水平。全縣集中供養的五保户全部轉為城鎮户口,享受城鎮低保待遇,每人每月620元,分散供養農村五保户標準每人每年2420元。困難重病老人,民政部門給予二次大病醫療救助,對全縣“五保對象”進行長期醫療護理補助,每人每天126元。

巢湖市60歲以上老人約20萬人,佔户籍總人口的22%。

一是公辦養老機構規章制度健全,安全平穩運行。出台了《巢湖市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實施辦法》、《巢湖市鄉鎮敬老院財務管理暫行辦法》、《巢湖市敬老院安全管理細則》、《巢湖市農村五保供養檔案管理辦法》的各項規章制度。

二是多措並舉,提高敬老院生活水平。每個院民月供養標準800元,每月發放零花錢80—100元,定期發放生活用品等。

三是2012年啟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成立了巢湖市五福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13年巢湖市首個居家養老試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鳳凰社區服務站正式投入使用。四是推進農村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積極做好農村幸福院項目建設,2013年興建農村老年幸福院28所,2014年計劃完成18所。

包河區60歲以上老年人8.2萬人,佔户籍人口的15.6%。近年來積極打造“金色枴杖”養老服務品牌,不斷推進養老服務建設。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級居家養老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單位。一是着力強化養老事業保障措施,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老齡事業專項資金。每年安排500萬元用於養老事業發展。今年設立了“社會發展公益金”,拿出500萬元種子資金開展公益創投活動。二是統籌推進養老服務資源綜合利用,啟動敬老院社會化運營改革,以點帶面。以駱崗敬老院為試點,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建成包河花園養老院,面向社會運營,實行信息化管理,醫養結合的管理模式。三是探索推動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構建了區、街、社區三級聯動、分級管理、統一運營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投資500萬元建成總面積850平方米的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委託專業養老社會組織負責營運。四是積極推進專業社工介入養老服務。依託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施“慈善助老”項目,依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購買社工崗位,通過區政府補貼,鼓勵民辦養老機構配備專業社工。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通過調研廬江縣、巢湖市、包河區,我們瞭解到合肥養老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呈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和上級部門的要求,社會及羣眾的期盼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別是農村養老基礎薄弱,是整個養老事業的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養老機構發展不平衡,服務模式單一。公辦養老機構一家獨大,社會化養老發展滯後,居家養老服務尚未啟動。廬江縣僅一家公辦社會福利院,一家民辦養老機構,顯然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公辦養老機構從服務對象看,主要是農村“五保户”和特困人羣,採用集中供養的方式,而更多的農村空巢老人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還處在自養的初級階段,居家養老形勢嚴峻,目前多數由村幹部、親友、鄰居提供簡單的協助;從服務內容看,已建成的敬老院集中供應的老人僅能得到最基本的日常起居照料,沒有專業護理。

養老機構建設滯後,服務功能脆弱。由於投資渠道單一、資金不足,巢湖市、廬江縣的一些敬老院基礎設施差,達不到上級要求的各項標準。除新建敬老院外,多數正式投入使用的農村敬老院設施簡單,配套設施不完善,服務人員少、待遇低,和城市養老機構及社區活動中心相比,普遍缺乏相應的娛樂文化設施,沒有專業護理及精神層面的輔導及扶助。我市自“515敬老工程”實施以來,敬老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敬老院集中供養水平不高,相當部分五保老人不願入住敬老院的情況,存在五保集中供養不足與敬老院入住率低等突出矛盾。巢湖市、廬江縣、包河區的公辦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多是退下來的村幹部或下崗職工,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社會辦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缺乏培訓,文化偏低、專業不強、工資不高,缺乏責任心,從而造成養老機構業務僅限於保障老年人吃飽、穿暖,無法提供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

農村保障體系不完善,服務網絡不暢。體制機制不健全,缺少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缺少具體的政策支撐。無論是農村基本養老保險還是高齡補貼,從保障範圍到補貼標準,離城市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無法滿足養老需求。如合肥市80歲以上高齡津貼已達到年人均600元,而巢湖市、廬江縣只有年人均400元。在社會救助方面,相當一部分家庭困難的老年人難以納入保障範圍,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無法保障,保大病、保住院的能力嚴重不足。農村敬老院缺少正常的財政保障,鎮財政只能維持日常運轉,後續配套設施和維修經費普遍不足。相比城市居家養老在通信、交通、網絡的便捷,農村交通不便,現代化水平不高,沒有建立養老服務呼叫平台,突發狀況往往得不到及時的救助。

綜合背景差異,固守傳統模式。一是觀念差異。雖然整個社會的養老觀念在轉變,但是在農村地區受“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還是很重,不到不能自理不願入住養老機構的情況普遍存在,95%以上的農村老年人在家庭養老,對社會養老、社區養老等方式接受度和信任度偏低。二是收入差距。城市老人大多有退休金,而農村老人主要靠種地所得或由子女接濟,大多數農村老人買不起養老服務。三是地域文化差異。城市老人文化素質較高,興趣愛好廣泛,居住集中,開展活動方便,而農村老人居住分散,除了聊天、打牌,基本不參與其他文化娛樂活動,不便於開展活動。

三、對策措施和有關建議

(一)重視頂層設計作用,重點謀劃農村養老事業

在制定我市養老服務相關發展規劃中,重點加強對我市今後一段時期的社會養老事業的整體規劃,把農村養老服務這個短板放入全市養老服務的全局中重點謀劃,以利於統籌推進我市農村事業。首先是推進城鄉統籌、部門協作。以城鄉統籌為基本目標,進一步促進我市社會養老事業的均衡性,減少城鄉養老水平差距。加快農村老齡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城鄉養老服務建設一體化進程。明確部門協調合作機制,在各部門間形成合力,確保養老工作開展的科學性,增強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其次是加強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對農村集中供養項目實施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對敬老設施建設實行統一規劃布點,集中資源提高中心敬老院建設水平和服務管理水平,以高水平的敬老設施吸引散居五保老人入住,提高集中供養率。對現有入住率較低的敬老院,增加運營靈活性,鼓勵承擔部分社會養老,減少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切實推進農村敬老院的社會化進程。三是落實相關政策、財政支持。養老服務作為公益性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需要公共財政支撐,更需要連續穩定的政策保障支持,完善對於建立較早的民辦養老機構的建設經費補貼政策,使其也能享受到政策優惠,提高運營積極性。

(二)加強農村養老體系建設,培養多元化養老新模式

1、摸清底數,突出重點,紮實推進居家養老基礎工作。

要以行政村為單位摸清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建立家庭、財產、健康檔案,動態管理。要突出服務重點,對於高齡、“三無”、失能半失能和“空巢”等有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要經常過問,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其生活困難。在縣、鄉和村社組織的推動下,充分依託和利用養老機構及其管理服務經驗,整合村社相關養老服務資源,切實發揮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及日間照料所的作用,逐步建立農村養老服務網。

2、創新思路,積極探索,鼓勵試點鄰里互助養老模式。

充分利用農村鄰里間距離近、感情親、易溝通等特點,按照就近原則,以滿足廣大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需求為目標,以“空巢”老人和輕度失能老人為互助重點,以建立鄰里互助居家養老服務小組為抓手,積極吸納農村志願者,將志願者與受助老人結為“鄰里互助”對子,服務形式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探索服務方式,規範服務管理,逐步改善服務條件、豐富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紮實有序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3、拓寬思路,多元投入,整合利用農村養老資源。

從政策方面解決敬老院的定性、定位、編制等問題,保障其享有基本的財權、人事權和編制權。從建設方面打造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對敬老院的投入,加強軟硬件建設。積極爭取公辦福利機構設施建設資金;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社會化養老行業,政府給予相應補助和政策優惠;指導扶持民辦福利機構發展;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整合利用農村閒置資產,尋求多種運營模式,可以借鑑咸寧市老年公寓的合作建設模式,民政部門提供土地作價入股,吸納民營資本負責養老設施建和後期經營管理。其中公辦的社會福利中心做公益性的中低檔養老服務,民營資本建設的老年公寓則做高檔的頤養護理服務。

4、規範管理,提高服務,推進養老機構改革試點。

提高待遇,增加培訓,加強敬老院管理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可以吸納專業民營養老機構先進經驗,提升敬老院管理水平,或通過公辦敬老院轉型為區域性託養中心來拓展養老服務對象和範圍。根據民政部下發的《關於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合肥市可以大膽推行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要求通過承包、租賃、合作等辦法,採取運營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將公辦養老機構交由社會力量運營。

有效解決部分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率低的問題。

5、提標擴面、縮小差距,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

大力提高農村基本養老保險的金額及老齡津貼補助標準,減少和城鄉差距,在有條件的村(居)積極推廣老年人生活補助發放制度。醫療保障在全覆蓋的同時,對於患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應採取對社會救助或政府託底的方式給予保證,不讓他們因病而返貧。比如對五保老人醫療救助重心前移,着力解決五保老人因無力墊付醫療費用放棄治療的問題。完善現有養老保險模式,和現有五保老人護理保險制度類比,將失能及特殊慢性病老人的護理納入養老保險範疇,擴大保障人羣範圍。

6、培育試點、醫養結合,實現農村醫療養老資源融合。國務院出台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養老服務和醫療衞生服務結合提出了明確要求,既要為居家社區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務,也要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特別是慢性病老人、恢復期老人、殘障老人以及絕症晚期老人提供養老和醫療相融合的服務。借鑑合肥城區已有相關的經驗及做法,加大農村敬老院和鄉鎮醫療機構合作深度,或試點培養專業醫護型養老機構,積極探索重點針對農村慢性病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護理的新模式。

7、加強監督,注重長效,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

充分利用第三方機構獨立性和專業性優勢,對養老機構開展服務的綜合績效進行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改進問題,確保養老服務的規範化和專業化。充分發揮合肥新建立的市級老人服務需求評估數據庫對於農村老人養老需求的指導作用,邀請專業機構給本區的養老機構“打分”,將評估結果作為此項工作政府補貼的必要條件。

(三)全面發揮各界力量,擴大農村養老工作參與面

1、擴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範圍。將政府購買服務範圍擴大到農村養老領域,加強調研,針對農村老年人特點並結合當地農村的服務資源和經濟條件等情況來設置和實施具體的服務活動,確保服務的實效性和合理性。建議將農村居家養老中老人最迫切的服務需求作為突破口,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大服務對象,豐富服務內容,逐步滿足不同層次居家老年人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

2、積極引導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當前我國社會公益性組織正處在蓬勃興起的階段,一大批有能力、有意願的愛心人士加入各種慈善組織。但是在農村領域,社會組織介入還不深入。政府應積極引導社會公益組織及志願者進入農村養老服務領域,開展專業的社會服務。

3、加快農村養老信息網絡平台建設。

加強養老服務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加快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建設,將合肥城區實行的養老服務呼叫平台引入到農村養老領域,填補我市農村養老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空白

4、加強農村養老形勢的輿論宣傳。做好農村養老工作,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要加大宣傳力度,首先要進一步轉變農村養老陳舊觀念,其次要引導全社會關注農村老人養老問題。農村老人基本沒有話語權,在公共輿論平台也缺少關注,不讓農村養老成為“被遮蔽的角落”,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媒體的責任。

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篇4

**市自xx年開始實施動物防疫標識溯源系統項目以來,實現了與農業部及省、廣安市網絡化傳輸報送動物疫情及訂購防疫標識的信息化管理,為**市獸醫衞生監督、動物重大疫情監控、基層防疫人員管理和動物及其產品安全檢查等提供了科學依據。現將我市動物防疫標識(二維碼耳標)情況簡介如下:

一、項目概況

**市屬全國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和商品瘦肉型豬基地,為進一步促進全市畜牧業生產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我市積極向省、廣安市業務主管部門爭取立項,得到了各級特別是**省動物防疫監督總站的大力支持,被確定為項目縣之一。項目總投資80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7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10萬元。項目實施分3年時間完成(xx-xx年)。

二、畜牧業發展基本情況

**市的畜牧業以豬、蛋雞、肉鴨、奶牛飼養為主,xx-xx年全市出欄肉豬82.03萬頭,家禽1007.04萬隻,山羊14.96萬隻、肉牛2.01頭、肉兔216.82萬隻;肉類總產量89736噸、禽蛋產量12560噸、牛奶產量823 噸,同比分別增長8.53 %、9.45 %、1.99 %。實現牧業產值16.42億元,佔農業總產值57.2%;牧業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16.7元,超目標任務19.2%(目標任務100元),佔農民人均增收總額的58.2%;牧業實現財税收入1563萬元。

三、項目實施情況

1、項目資金到位及管理情況

截止目前,項目實際到位資金共計80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動物防疫項目專項資金70萬元,**市財政項目配套資金10萬元)。項目資金嚴格按照《**省發展和改革委、畜牧食品局關於下達xx年動物防疫項目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投資計劃的通知》(川發改投資[xx]726號)文件精神,全部進入**市財政局專户儲存,專人專帳管理,專款專用。xx-xx年,我市支付二維碼溯源耳標、耳標識讀器及打印機等有關費用70萬元。

2、項目工作開展情況

在省、廣安市項目主管部門的`統一安排和指導下,我市於xx年元月起,分三年實施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項目建設,開展使用二維碼耳標的試點工作。根據全市地理位置、生豬飼養量等情況,在全市13個鎮(街道)中選取了雙河、永興、天池、慶華、溪口、觀音溪等六個鄉鎮(街道)進行試點,利用我市與農業部和省、市相聯的計算機網絡,數據化管理生豬防疫工作,做到了防疫注射全過程均有詳細的耳標、疫苗領取記錄和牲畜防疫登記檔案,為動物防疫追蹤溯源和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xx年,我市又參加了省、廣安市統一組織的動物防疫標識溯源系統建設項目培訓工作,同時又開展了對鄉鎮基層獸醫人員的技術培訓,系統培訓了識讀器、打印機的使用、信息數據的錄入等。截止xx年底,我市共培訓識讀器、打印機的使用、信息數據的錄入等技術人員70人次,組織二維碼耳標501270枚,發放使用了二維碼耳標43萬枚,耳標識讀器50台,專用打印機20台,ic專用卡80張,有效保障了我市動物防疫工作的順利開展。xx-xx年,按照國務院“五不漏”的要求和上級對動物防疫實行的“五強制,兩強化”的規定,開展全市動物預防免疫工作。全市共發放牲畜口蹄疫疫苗123萬毫升,豬藍耳病疫苗114萬毫升,豬瘟疫苗137萬毫升、耳標93萬枚、發放禽流感疫苗1208萬毫升、雞新城疫760萬毫升、禽流感雞新城疫二聯苗82萬羽份;免疫注射生豬82.03萬頭、牛2.01萬頭、羊14.96萬隻、家禽1007.04萬隻,免疫密度和二維碼耳標佩帶率均為100%。

四、項目取得的成效

二維碼耳標溯源系統的建設使我市動物防疫工作進入了信息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軌道,通過耳標使用情況的分析、研究,能夠及時準確掌握全市內動物疫病流行動態、流行規律,以便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科學地指導和開展全市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有效杜絕了假冒耳標不法商販擾亂防疫工作秩序的現象。為我市動物獸醫衞生監督和動物防疫行政執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有利於從源頭上把好肉食品質量安全關。該項目通過三年的實施,生豬死亡率降低了1.49%,生豬減少死亡1.22萬頭,全市減少經濟損失1525萬元。

五、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從我市試點情況來看,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個別小袋數量不足,公母牌數量不一;二是每小袋的數量均不相同,不利於基層獸醫站的疫苗、耳標管理髮放,建議儘可能將小袋調為100或120為宜;三是耳標外包裝箱上的封籤不能進行數據錄入,不能直接用識讀器掃描簽收。進行耳標發放時,必須打開耳標箱及裏面的包裝袋;四是耳標小包裝袋封口不嚴,致使耳標散落較多,影響耳標發放、使用與管理;五是耳標使用時,需錄入耳標數據上傳,在春秋集中免疫高峯時,常常出現網絡信號不好或進入不了溯源系統,致使難度增大,工作量成倍增加;六是識讀器容易損壞,充電器和電池使用時間不長,目前我們已有四台識讀器不能正常使用。

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項目工作技術性強,日常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在產地、屠宰、市場等監控環節需配備較多相應的設施設備(如識讀機、打印機、電腦等),而項目資金使用計劃太侷限,建議能繼續加大投入,並適當擴大項目資金的使用範圍和增加人員編制,加強技術培訓,以確保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體系建設調研報告篇5

養老保險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在勞動者因年老而喪失勞動能力並離開工作崗位之後,對他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資料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也是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積極探討建立完善適應中央銀行特點的養老保障體系,對於促進金融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充分認識養老社會化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必然趨勢。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高峯的到來,家庭結構的變化,我國幾千年來所奉行的家庭養老傳統格局將會逐漸被養老社會化的新格局所代替。養老社會化將是本世紀人口老齡化的主題,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必然趨勢。

據有關統計,1952年退離休人員2萬人,退離休金及醫療福利支出9萬元。1987年底,退離休人員2201萬人,增長1100倍,退離休金及醫療福利支出375億,增長41萬倍。而到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退休職工達4000萬人,退休費總額達520億元,相當於在職職工工資總額的17% ,至本世紀2030年將超過30% 。上世紀80年代,由7.75個勞動年齡人口供養一個老年人,到本世紀2050年,將由1.92人供養一個老年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是此增彼減的對應關係,用於老年人支出費用大幅度上升,一方面使政府的財政負擔加重,一方面減少積累資金的份額,影響了社會擴大再生產。同時,隨着老年人數量增多,對商品、交通、住宅、文化娛樂、社會福利、社會服務等方面,都有特殊需求,並在城市規劃、住宅建設、社區建設、服務設施上,都提出了新課題。

而事實上,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比預期的要快。上世紀末,我國實際上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這是我國人口結構的一次重大變化。要解決人口老齡化的核心問題,説到底是個養老問題,它涉及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未來的生活條件,而且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羣體,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清人口老齡化形勢,增強人口老齡化意識,為建立完善養老社會化創造有利的條件。

但是,養老實行社會化,並不意味着將老齡人口由國家和社會全部集中養起來,這在我國任何時候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人民銀行應依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要求,將養老統籌與老年福利設施納入中央銀行自身發展計劃,逐步增加投入。各級人民銀行要切實擔負起社會化養老責任,按自己所能和社會需要,興建和投入資金,為發展中央銀行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做出積極的努力。

二、構建適應中央銀行特點的養老保障體系。

1、建立完善經濟保障體系。

今後,人民銀行退休人員將主要依靠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提供生活所需的費用。因此,人民銀行應結合新情況,創造新思路,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集體、個人三結合的社會主義養老保險制度,要把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作為養老保險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增強養老保險基金支撐能力,不斷擴大養老保險的籌資渠道。並通過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險統籌,使退休人員的養老補貼,能按着“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原則,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提高和增加,以切實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

一是逐步實現退休基金統籌規範化、制度化。對人民銀行系統員工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完善多層次的養老退休金統籌制度。隨着我國經濟發展,要使退休基金統籌範圍、形式、項目和標準,與經濟水平相適應,與物價上漲或與在職職工工資增長掛鈎。二是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嚴格監管“保命錢”。養老保障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安全網”,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是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要進一步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管、發三個關鍵環節制定相應規程,健全工作程序,完善制約機制,保證人民銀行養老保險基金的正常運轉。尤其是對養老金的發放,堅持層層把關,分級負責,從制度上防範和控制養老保險基金風險,確保其安全完整。三是建立生活困難補助辦法。對因各種原因導致退休人員確有生活困難者,要實行救助制度。為此,仍然要大力提倡子女供養照顧老人。即使國家經濟發達了,老人靠子女照料供養依舊是基本形式。這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體現。

2、建立完善再服務體系。

人民銀行老幹部是中央銀行事業發展的寶貴財富。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退休人員都屬於勞動力資源,應加以開發利用,以切實解決“老有所為”的問題。

一是在政策、組織、措施上,各級人民銀行要為開發利用老幹部人力資源服務。首先制定政策,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合法收入。其次建立退休人員協會,把退休人員組織起來,興辦實體或諮詢服務機構。再次建立“老年人才中心”為願意工作的人和用人機構牽線搭橋。二是實施彈性退休政策,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調整在職年齡。多數人民銀行退休人員身體健康,許多老幹部都具有金融專業知識、豐富經驗與工作技能,是中央銀行事業尤其是基層央行發展的寶貴財富。所以,合理開發利用老年人勞動力資源,既讓退休人員老有所為,又是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措施。三是利用人民銀行內聯網絡優勢,建立以人行地州市中心支行為主體的老年服務網絡。由於隨着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退休後都要經歷從能夠自理、半自理到不能自理,甚至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的過程。所以對退休人員生活確實需要照料服務的,各級行老幹部工作部門應盡力組織提供服務,或提供定時、專項服務。

3、建立完善精神生活體系。

主要是根據老年人的愛好、興趣的需要,各級人民銀行要以本級機構為單位,建立老年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場所,以切實解決“老有所樂”的問題。

一是各級人行要建立完善多功能的老年人文化娛樂場所,或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或興辦老年人活動室,或完善老年人活動園地。二是老幹部工作部門在組織開展文體娛樂、旅遊等活動時,實行低費或免費服務。三是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老幹部工作部門應經常組織退休人員聽講座,普及保健知識,因地制宜推廣適應老年人特點的健身術活動,增強體質。

4、建立完善老年教育體系。

老年同志擁有充分的休閒時光,渴望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同時也希望再次回到集體之中,得到新的友誼。只有滿足個人興趣愛好,豐富生活,才能心曠神怡,健康長壽。因此,各級人行應充分利用老年活動場所辦學習班、開講座,併為願意進入老年大學或老年學校的老年同志提供方便條件,使老年人重新獲得學習機會,以切實解決“老有所學”的問題。

一是組織開展多種類型的老年人培訓學習,例如知識型,即文學、歷史、地理、時事政治、法律等;又如娛樂型,即書法、繪畫、花卉、盆景、工藝、美術等;還如實用型,即長壽科普知識、老年病防治知識、美容、園藝、烹飪等。二是幫助老年同志堅定理想信念,引導他們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聯繫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不斷地加強學習,以致更好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引導老幹部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澄清在構建和諧社會理念上的認識誤區或模糊觀點,從而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三是普及與老年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運用現代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偽科學,使老年同志保持健康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生老病死,樹立科學養生觀,反對迷信愚昧的歪理邪説,把健康長壽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對策思考

1、加強養老保險基金制度建設。

為維護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與完整,人民銀行要在深入宣傳老年社會保障法制的基礎上,更新觀念,虛心學習,借鑑其它行業系統的好作法好措施,以建立完備配套的適應中央銀行特點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促使養老保障體系實現規範化、科學化、制度化。通過加強制度建設,明確各級職能部門的責、權、利,以統一領導和協調養老保險工作,按完整的養老保障體系,有組織、有領導的去實現。從而防止各利益主體之間過多的矛盾和糾紛,興利除弊,保障全體人員的合法利益。

2、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統籌規劃。

養老保險問題,説到底是在保障社會勞動者退休後享有基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使全社會通過統籌方式籌集的養老保險金,在今後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均達到收支平衡的特殊性財務問題。為此,各級人行領導要高度重視,統籌規劃,納入日程,加強領導,帶動全系統員工都來關心重視老年事業。並從現實出發,處理好不同經濟區域的關係,嚴格落實國家有關養老保險統籌機制,不斷擴大養老保險的籌資渠道。與此同時,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提高養老保險金營運效率,既確保老年人退休金按時足額支付,又避免現值養老金貶值。

3、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服務。

為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的形勢,大力推進人民銀行養老社會化既需要有一個高效能的老幹部工作管理機構,還需要建立一支高質量、全心全意為老年人服務的人員隊伍,以至為中央銀行養老保障體系提供相適應的組織保證。因此,對於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提升老年工作服務質量,各級人民銀行必須高瞻遠矚站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改革發展與穩定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只有這樣,中央銀行的養老保障體系才能體現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必然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