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扶貧調研報告模板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1W

優秀的調研報告可以總結調研中的不足與經驗,對於調研報告,大家務必要遵照領導的要求,制定出可以執行的調研計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安扶貧調研報告模板7篇,感謝您的參閲。

安扶貧調研報告模板7篇

安扶貧調研報告篇1

一、村情簡介

xx村位於xx鄉的東北部,面積18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小組328户,1021人。20xx年,精準扶貧活動開始,統計建檔立卡貧困户62户124人,其中低保户31户,五保户3户,其他貧困户28户。

二、主要工作成績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局“精準扶貧”工作組與村兩委共同努力、集思廣益,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六大工程”制定相關措施,幫助貧困户脱貧。

一是扶貧安居工程。結合國家扶貧搬遷相關政策,為3户貧困户新建住房。

二是安全飲水工程。在王家灣新建集中供水設施一處,其他平困户則採取維修水池,架設水管,解決安全飲水工程。

三是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工程。進行道路改造,採取國家項目補助以及村集體和村民自籌形式解決。

四是基本生活水準提升工程。對需進行基本生活水準提升的貧困户,通過“陽光超市”八大件資助,合作醫療報銷等形式解決。

五是户户增收工程。採取勞動結業培訓,扶持發展特色養殖,景觀植物種植等形式增收。

六是家庭子女成長培養工程。確保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採取村民自籌,村集體以及幫扶單位慰問形式解決。

經過村集體和駐村工作組共同近兩年的努力,現成功幫助其中一半貧困户脱貧。

三、扶貧攻堅工作難點

要全面完成精準扶貧,全村脱貧的工作目標,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

1、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

xx村位於遠安縣最北端,與南xx交界,距離xx鄉二十餘公里,距遠安縣城五十多公里,每天只有一趟班車往返。資源貧乏,生產生活資料嚴重匱乏,即使有資源也多因交通閉塞、信息不暢,難以得到有效開發。

2、文化程度低,致富技能少。

xx未脱貧人口多數為國中以下文化。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傳統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生活上往往靠幫靠救濟,脱貧意識極其薄弱。幾乎沒有懂現代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

3、勞動力匱乏,收入水平低。

xx現有貧困人口很大部分為户口與子女分離的老人、殘疾人、常年病人等,大多年紀大、身體差,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力。生產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不管是發展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均比較困難,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責任田。日常生活比較艱難,即便想要發展產業也是“有心無力”。

4、抵禦災害病殘風險能力差。

部分貧困户經濟狀況差,主要收入又源於自給自足、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若遇自然災害,無法抵禦,導致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貧困。有的貧困户家中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還需要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難以脱貧。還有的貧困户由於家中子女正接受高等教育,學費、生活費數目大,導致家庭負擔重。

四、下一步做法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針對貧困户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加強道路硬化、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户生產生活條件。

2、加強就業培訓。

一是結合村民實際開展各種短期技能培訓,採取就近就地原則,分散辦班,分類指導,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介紹有條件的貧困户參加縣人社局及相關企業的業務技能培訓,掌握就業技能。

3、加強政策保障。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計劃”等貧困户學生讀書優惠政策。加大對高級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的補助,同時積極與教育部門銜接,合理組織安排貧困學生勤工儉學,大力推進貧困助學貸款等優惠政策,減輕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二是積極整合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等醫療政策。同時加大貧困户就醫看病時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以外費用報銷的政策支持力度,確保農户看的起病,減少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4、是加強產業扶持。

堅持特色種植、養殖,大力扶持農户香菇種植和黑山雞養殖,採取村集體提供種子、種苗、技術等手段幫助貧困户進行種植和養殖。將有條件的貧困户納入到黑山雞養殖合作社中來,做好銷售服務工作,擴大銷售範圍,確保貧困户增收。

安扶貧調研報告篇2

低保政策是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重要內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是總書記記關於深入推進扶貧攻堅“四個一批”的重要指示。恩施州作為“老、少、邊、窮”的重點扶貧地區,低保政策兜底保障工作應在全州競進脱貧、競進小康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根據全州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到要實現全面脱貧,民政部門應對通過其他扶貧方式幫扶後仍難以達到脱貧目標的低保户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與貧困線合一(以下簡稱“兩線合一”),實現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標。

一、全州農村低保現狀

(一)保障規模。今年全州農村低保實施了“按標施保”,截止9月底,全州農村低保共有12萬户、16.73萬人,與去年同期比較,低保户數減少38%(去年19.44萬户)、保障人減少44%(去年29.9萬人)。保障人數佔全州貧困人口(92萬人)的比例為18.18%;佔全州農村户籍人口(352萬人)的比例只有4.7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全國農村低保4500萬人,佔户籍人口9億人的5%),更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5.7%(全省農村低保230萬人,農村户籍人口約4000萬人)。

(二)保障標準。按標施保後,全州平均計算低保對象人月均補助水平達到117元,比上年提高了34元,增幅為41%。其中1.71萬人月均補助198元,年人均補助達到2376元;有3.99萬人月均補助161元,年人均補助達到1932元;有4.44萬人月均補助129元,年均補助達到1548元;有3萬人月均補助98元,年人均補助達到1176元;有4.1萬人月均補助75元,年人均補助達到900元。據此測算,全年保障資金需要2.5億元。

(三)保障效果。一是保障對象更加精準,不僅廣受詬病的“羣體保”、“關係保”、“人情保”得到徹底清理,而且通過產業發展實現增收減貧的低保邊緣羣體也平穩順利地退出了低保,二是補助水平大幅提高,困難羣眾普遍反映“保得低”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看不起病等現象得到根本性改觀,困難羣眾基本做到衣食無虞。三是兜底保障基礎堅實,為加快實施“低保政策兜底保障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實現低保保障線與貧困線“兩線合一”奠定了堅實基礎,留足了政策空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應保盡保落實不夠。在實施按標施保工作中,基層經辦人員“死扣”標準、條件,存在“漏保”現象。各縣市都制定了低保負面清單,在工作中機械執行標準,人為提高門檻,設置嚴苛條件,簡單“對號入座”,雖然做到了“一把尺子量到底”,卻也把部分“可保”人羣擋在了門外;有些地方“先看房、再看糧”,高估外出務工工資水平,對現實的收入狀況瞭解不夠;有的地方只看“勞動力強不強”、不看“有沒有讀書郎”,對現實的支出情況判斷不準,機械套用標準,沒有綜合平衡,不該保的固然沒保,該保的難免還有遺漏現象,未真正做到應保盡保。

(二)銜接扶貧大局不夠。一是保障規模減速過快,與全州脱貧減貧的實際進程不符。去年全州減貧人數只佔貧困人口總數的15%左右,而今年低保人數減少了40%以上,兩者銜接顯然不夠緊密。二是保障人數減少過多,與全州在全國、全省的實際地位不符。與全國、全省比較,我州按標施保後,低保人數佔農村户籍人數的比例只有4.76%,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與我州目前還是全國、全省重點貧困地區的實際不符。

(三)兜底保障與脱貧同步難。州委州政府關於扶貧攻堅的決策部署,來鳳縣、鶴峯縣脱貧,宣恩縣、巴東縣脱貧,其他四縣市20脱貧,同時全州確定了729個貧困村的脱貧時間進度表,分期分批實現脱貧,導致各縣市的脱貧時間不一致,同一縣市、同一鄉鎮的貧困村脱貧時間不一致。按照“低保政策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到縣、鄉、村的脱貧時間節點時,低保保障線與貧困線要實現“兩線合一”,即通過產業扶貧等其家庭經濟收入仍在貧困線以下的實行兜底保障,這樣就會導致各鄉鎮以及同一鄉鎮的各村之間的低保補助水平不一樣,可能會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

三、主要情況分析

(一)經濟發展情況。根據相關部門測算,的貧困線標準為3255元,年為3900元,為4103元,這是根據當前我州經濟發展狀況的推算,沒有站在經濟發展的前沿進行綜合分析。當前,國家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力釋放改革紅利,讓人民羣眾共享成果;湖北省正在努力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在“中部崛起、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決策中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恩施州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快速發展勢不可擋。目前統計測算的數據是參照近年來我州經濟發展情況設定的“下線”,沒有充分考慮到全國、全省、全州加快發展將形成的“上線”。要認真研究分析,設定合理的貧困線波動區間並進一步優化競進脱貧、全面小康的方案,有效應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

(二)貧困人口情況。總書記記在河北考察扶貧開發時強調,要真真實實把情況摸清楚。要認真分析研判全州92萬貧困人口的情況,要弄清他們的貧困原因,找準脱貧致富的對策。貧困人口中有多少人能通過扶持產業和就業脱貧,有多少人是因病致貧可以通過醫療救助脱貧,有多少人可以通過扶貧搬遷安置脱貧,沒有享受低保的困難羣眾有多少會進入低保行列需要兜底保障,這些情況一定要弄清楚。只有準確掌握了貧困人口的情況,鎖定了兜底人口數量,才能科學制定低保兜底工作方案。據初步調查瞭解,全州92萬貧困人口中,大約有15萬人通過發展其家庭經濟收入超過貧困線標準已經脱貧;約有40萬人可通過產業發展和就業逐步脱貧;約有20萬人可通過生態移民安置、農村危房改造、大病醫療救助、結對幫扶等多種措施可脱貧,剩下人口(大約20萬)是自我發展能力弱需要兜底保障的對象。目前,全州已享受農村低保對象16.73萬人、農村五保對象1.9萬人,共18.63萬人,約佔全州農村户籍人口的5.7%。根據動態管理、應保盡保的要求,預計2019年全州的低保兜底保障人數應在20萬人以內,與目前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

安扶貧調研報告篇3

為全面瞭解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推進和規範農村牧區“精準”扶貧,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根據縣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縣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到全縣各鄉鎮開展扶貧開發工作調研。此次調研主要採取聽取縣扶貧開發局、縣農牧局、鄉鎮黨委政府工作彙報,組織召開鄉鎮幹部、村“兩委”班子成員、人大代表、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座談,深入貧困村、90%以上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查看走訪以及查閲資料等方式,廣泛聽取和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瞭解和掌握扶貧開發現狀和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現狀

近年來,我縣緊抓國家西部大開發和藏區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政策的歷史機遇,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從20xx年底至20xx 年底,累計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1.05億元,減少貧困人口3462户,16254人,佔全縣貧困人口的64%。貧困村人均純收入從xx元增長到xx元,年均增長27%,貧困狀況得到有效緩解。

截至目前,全縣貧困村29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183户xx人,佔全縣農牧民總人口的15.16%,接近貧困線人口6204户xx人,佔全縣農牧民總人口的46%。

二、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我縣自然條件差、災害頻發,經濟基礎滯後,農村牧區基礎設施薄弱,貧困程度深,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基礎薄弱,扶貧任務繁重。全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乾旱淺腦山區和高寒牧區,這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多發,基礎設施薄弱,行路難、住房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仍然突出。貧困地區人口素質相對較低,大多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收入來源和經濟結構單一,貧困羣眾自我發展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貧困與非貧困邊緣户家庭數量較多,因災、因病返貧現象突出,導致鞏固和提高扶貧成果難度加大。數據統計顯示,在貧困人羣中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因病户數分別佔28.55%、23.44%、21.24%、10.75%。

(二)產業扶貧帶動能力不強。目前,我縣農牧業處於低層次小農經濟狀況,規模小、效益低, 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緩慢,發展和提升空間有限,尤其是蟲草經濟成為羣眾主要收入來源,導致貧困羣眾增收渠道極為狹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扶貧產業少;熱貢文化產業覆蓋面小,受益羣眾少,產業化步伐相對緩慢;農牧民經濟合作組織集約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高,輻射帶動力不強。

(三)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我縣扶貧資金項目小而散,存在撒胡椒麪現象,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導致專項扶貧資金作用發揮不明顯。用整村推進項目發展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仍然處於引導發展、激勵發展,甚至是逼着發展的狀態。項目資金直接扶持貧困農户,而貧困户自我發展能力弱,難以應對市場、自然、技術三重風險,項目實施和產業發展效果差,做到“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此外,易地搬遷羣眾產業發展滯後,導致相當部分搬遷羣眾的經濟收入渠道狹窄,除居住條件改善外,經濟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四)扶貧工作力量薄弱,扶貧幫扶不到位。貧困村“兩委”班子帶領羣眾致富的意識不強、能力有限、本領不足,脱貧致富方面作用發揮不明顯。鄉鎮未配備扶貧專職人員,分管人員身兼多職,對扶貧工作投入精力不足、重視不夠。聯建單位幫扶工作停留在送資金及衣物,對研究聯點村情況,制定發展思路、推動發展方面辦法不多,措施不力。行業部門扶貧項目資金整合不暢,不少行業部門認識不到位,缺乏溝通,“單打一”情況依然存在,難以發揮行業扶貧力量整合效應。

三、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摸實貧困底子,打好攻堅基礎。借鑑先看房、次看糧、再看學生郎、還看技能強不強、最後看有沒有殘疾重病躺在牀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進行精準摸排、規範識別、分類建檔,為開展精準扶貧提供真實情況和準確依據。一要選準扶貧對象。嚴格按照個人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公告、鄉鎮審核、縣級備案的程序和環節進行識別,確保識別過程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扶貧對象得到羣眾廣泛認可,真正把貧困對象精準識別出來。二要找準致貧原因及脱貧對策。對貧困村、貧困户進行認真分析研判,區分因災、因病、因學和缺項目、缺資金、缺勞力、缺技術等情況,列出需求清單,因户因人施策,對症下藥,真正做到致貧原因清、幫扶措施準。三要健全檔案資料。收集完善文字資料,建好縣、鄉、村三級精準扶貧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做到有進有出。

(二)聚焦關鍵領域,加快改善貧困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精準扶貧,就是要聚焦脱貧致富的瓶頸制約,有針對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決關鍵問題。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扶貧攻堅機遇,將扶貧開發納入“十三五”規劃,集中力量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①加強水利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飲水工程投入力度,解決全縣各鄉鎮村莊、牧業點至今未通自來水、部分未實施入户工程、部分自來水管道年久失修等問題,解決羣眾飲水困難。②加強通村道路建設。爭取實施通村道路硬化項目,解決部分鄉鎮通村道路及牧業點未實施道路硬化項目問題。③加快農網升級改造,解決新户和牧業點不通電問題。④改善貧困户住房條件。爭取實施危房改造項目,完善貧困村住房建設規劃,力爭儘快消除貧困户的危房。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遊牧民定居工程和住房獎勵補助政策,免除或減少貧困户自籌資金部分,切實解決貧困户自籌資金困難問題。通過大力改善貧困地區“水、電、路、房”基礎條件,有效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增長、推進農牧民增收。教育方面,通過校舍安全工程,抓緊落實標準化校園建設,加大學前教育、中國小建設力度,推動教育教學規範化、標準化。積極爭取學前及幼教教師編制,加大中國小雙語教師培養招錄力度,緩解教師缺編、專業不合理現狀,提高全縣教育教學水平。同時,統籌政府、社會等不同資助渠道,對貧困户(高中及以上)學生採取獎、貸、助、補、減等多種方式進行資助,努力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 利用10年時間實施“一户一名大學生”計劃,阻止貧困的代際相傳。醫療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重特大疾病二次補助、大病醫療救助和大病商業醫療保險“四道保障線”,有效緩解看病難問題。同時,加大縣級人民醫院爭取力度,讓農牧民羣眾享受縣級醫院醫藥費用報銷政策,並加強鄉鎮衞生院建設,配備緊缺醫務人員,提高鄉鎮衞生院服務水平。社會救助方面,有效銜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貧困户符合低保標準的納入低保對象,實行應保盡保,切實保障其基本生活,並提高現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户籍制度改革為契機,爭取將失地貧困農民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切實解決“城中村”失地羣眾生活困難。同時,提高農村牧區單親家庭、殘疾人及孤兒補助標準,切實解決特殊人羣生活困難。此外,對受自然災害及非正常因素致貧的特殊困難的羣體及時提供扶貧,進行政策、資金、物質等方面扶貧幫助。社會養老方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制定符合我縣客觀實際的長期發展規劃,努力實現一個鄉鎮一箇中心福利機構,一個村一個幸福園,一個社區一個日間照料場所,將貧困户成員中無勞動能力老年人納入社會養老範圍,減輕貧困户經濟負擔。易地搬遷方面,積極探索多哇、瓜什則、蘭採高寒牧區在自然村(牧業點)建立生產生活區、鄉鎮所在地建立生產服務區、在縣城建立生活區,解決少有所學、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問題。對地質災害頻發、生存環境惡劣的雙朋西鄉、扎毛鄉、加吾鄉部分貧困村實施易地搬遷項目,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貧困村羣眾生存與發展條件。同時,根據資源特點和羣眾生產生活習慣,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手段,通過財政扶貧資金和其他資金支持易地搬遷羣眾後續產業發展,確保移民收入穩定。建議:政府通過用扶貧資金購置或租賃鋪面的方式,隆務古城一條街安置一批,扶持開展傳統手工產品加工銷售;隆務寺附近開闢熱貢文化特色產品銷售一條街,安置一批經營熱貢文化旅遊產品;隆務莊、加查麼新建市場安置一批,扶持經營農畜產品及建工建材等銷售,解決搬遷羣眾的後續產業問題。

(三)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加快貧困人口脱貧致富步伐。產業化扶貧是扶貧開發的必由之路,也是精準扶貧的必然選擇。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制定貧困村、貧困户發展特色產業的專項支持政策。一是強化農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貧導向。以“控制數量、提升質量、規範運行”的工作思路,積極鞏固已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成果,建設和完善生產配套設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發展水平。充分考慮我縣純牧區、半農半牧區、川水區草地資源、畜種資源、高原農作物和熱貢文化等資源優勢,建議:①多哇、蘭採、瓜什則高海拔純牧業區扶持發展舍飼畜牧業及酥油、酸奶、風乾肉等畜產品生產銷售產業;②雙朋西、扎毛、加吾、黃乃亥、曲庫乎、牙浪等半農半牧區扶持發展種草養畜業以及馬鈴薯、苗木銷售加工產業;依託麥秀原始森林自然風景、雙朋西丹霞地貌資源優勢,扎毛、雙朋西庫區扶持發展自駕遊樂項目,讓羣眾在服務項目中受益,增加收入;③隆務、保安、年都乎等川水地區扶持發展生豬繁育、藏雞養殖和唐卡、堆繡、泥塑等熱貢藝術產品加工銷售產業;扶持建立“農家樂”、特色種植採摘園、特色養殖休閒園、吾屯特色文化產業園。通過合作、聯營、入股等多種方式,引導貧困户主動融入集約化生產,吸納貧困户勞動力就業,增加貧困羣眾收入,實現脱貧致富。二是大力推進金融扶貧。金融機構要真正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户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有關精神,將羣眾房屋、土地、林地等評估產權抵押貸款,切實為羣眾發展生產,創業脱貧致富提供資金支持。創業帶領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的創業人員給予小額貸款貼息扶持,鼓勵能人創業扶貧。同時,建立和完善村級扶貧互助資金組織,增加資金投入,做到扶貧互助資金組織覆蓋全縣貧困村,確保貧困農牧民享受金融服務。此外,加大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和督促檢查力度,確保扶貧項目資金髮揮最大效益。三是加大農牧民技能培訓力度。①有效整合農牧、人社、扶貧等部門項目和資金,通過舉辦唐卡、堆繡、泥塑、演藝等熱貢文化藝術培訓班和泥瓦工、挖掘機、烹飪等實用技能培訓,並建立培訓、提高、檔案和培訓效能追溯機制,促進勞務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提升農牧民羣眾脱貧致富能力。②爭取創辦縣級職業技術學校,開設以唐卡、堆繡、泥塑以及種養殖專業和課程,着力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牧民,着力培養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示範帶頭人、科技種植養殖能手,積極發揮帶動引領作用。③選擇管理規範、輻射帶動力強、培訓效果好、能夠穩定增加農村貧困家庭收入的經濟合作組織給予一定數額的財政扶持資金,用於開展貧困農牧民技能培訓。四是持續加大開展勞務輸出力度。強化政府引導,縣級財政專項安排資金,大力扶持貧困羣眾就業創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同時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與其他地區進行對接洽談,親幫親,鄰幫鄰,拓寬勞務輸出渠道,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培養和鼓勵經紀人隊伍,發揮經紀人在勞務輸出方面推波助瀾作用,千方百計增加羣眾收入。同時,每年向鄉鎮下達貧困人口勞務轉移任務,並納入年度考核, 切實提高勞務輸出實效,達到拓寬眼界,轉變觀念,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切實加強基層,帶強扶貧攻堅隊伍。不斷加強基層建設、夯實基礎工作、提高基本能力,扶貧攻堅才有可靠的組織保證。一是加強扶貧隊伍。結合“三基”建設工作,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向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扶貧工作中的組織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從農村致富能手、大學生村官、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退伍軍人中培養村級後備幹部,將優秀人才選拔充實到村幹部隊伍中,讓致富能手帶動羣眾脱貧致富。同時,借鑑“同德模式”,建立“縣級領導幹部聯村、部門單位包村、下派幹部駐村、城鄉黨員聯户”的扶貧工作機制,鄉鎮政府主要領導主抓扶貧工作,切實為扶貧攻堅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二是健全激勵懲戒機制。對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充分、表現優秀的幹部要優先提拔使用,對在扶貧攻堅上認識不到位、作風不紮實、效果不明顯、任務完不成的要進行問責,該懲戒的堅決懲戒。三是發揮羣眾主體作用。一方面,積極引導貧困羣眾不等不靠、自主創業、勤勞致富,不能一味靠政府救濟。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羣眾參與扶貧攻堅中,讓羣眾充分參與扶貧項目實施到驗收全過程,激發廣大羣眾脱貧致富、奔小康的熱情,內外發力,共同推動扶貧工作三年內見實效。

安扶貧調研報告篇4

為全面深入開展第二批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創新財政扶貧工作方式,我們帶着是否繼續對貧困對象實行救助式扶貧的問題,對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反貧率高的鄉的貧困狀況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調研,並在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中,選擇扶貧方式進行了認真思考,謹藉此文談點見解和建議。

一、基本現狀

(一)基本鄉情

鄉地處高海拔山區,境內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處縣東北部。東與省鹽源縣、縣相連,南與蟬戰河鄉相鄰,西與新營盤鄉相依,北與鎮接壤。鄉政府駐行政村,駐地海拔2880米,電話區號0888,郵政編碼674304,距縣城28公里。下轄、犛牛坪、馬金子、二拉壩、水草壩、大二地、萬桃7個村委會,下設79個自然村。轄區總人口1.2萬人,均屬彝族,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13人,城鎮化率5%,另有流動人口602人。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9千米,總面積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環境等影響,自然災害頻繁,常年受低温、冰雹、霜凍、乾旱等災害。其中每平均四年會遇到一次大旱。最嚴重的一次災害發生在1998年11月19日發生的6.2級地震,地震使半數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摺合人民幣約9000萬元。經濟產業主要以傳統的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以馬鈴薯、蕎麥、燕麥為主。畜牧業以養羊、養豬、養牛為主。鄉無工業。末共有商業網點28家,均屬個體商户。

(二)貧困現狀

全鄉現有絕對貧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477人。因全鄉均為典型的高山地貌,全鄉居民還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務工。為改變這部分人的生存環境,縣委、縣政府組織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等相關部門,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產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的各項扶貧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貧困成因

1、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鄉大部分村位於高寒山區,海拔高,地理條件差——氣候條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靈,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收效不良,農產品經濟價值不高,農民增收不快,改變自然狀況的能力不強,使得農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差——農民收入低——改變自然條件難——農民收入低的惡性循環中。

2、受勞動力文化素質的影響。由於受經濟、地理、人文、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後的山村,農民的教育狀況更不容樂觀。根據人口普查,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高達64.17%。的調查顯示,在低收入人羣中(純收入924元/年·人),鄉18—45週歲勞動力(農村主要勞力)文化層次很低,高中僅佔5.26%,國小及以下佔34.5%,在務農勞動力中,國中以下學歷所佔比率高達88.74%。由於文化層次偏低,小農經濟意識較嚴重,種植養殖的生產經營方式陳舊,接受新的知識文化的能力相對較弱,勞動力轉移輸出困難,這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並且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產業結構的影響。受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鄉長期以來缺乏工礦業及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幾乎沒有涉足。種養殖業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產自消,商品率不高;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小,且收效不好,質量不高,農民收入渠道單一。

4、受主勞多病的影響。山區的農業,是一種沉重體力勞動的行業,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療,造成返貧現象突出。一個家庭祈求的是風調雨順、守望的是五穀豐登、最大的願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區自然經濟條件的影響,尤其是高、寒、僻遠地帶衞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們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災,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貧;受經濟條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貧。這些主勞大都是家庭的脊樑,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災將會使原本不殷實的家庭沒落為貧困户人。

由於上述的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生產資金和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等因素,農民對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依賴性極強,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學,農業收成的好壞基本取決於當年天氣狀況。近年,旱災頻繁,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農業收入,造成農村生活根基不穩的現象。

二、主要難點

(一)山區農民返貧因素控制難

由於自然災害抵禦難,一大批農户因災返貧,需再次納入搬遷扶貧範圍;主勞多病致富難。據統計監測,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農村主要勞動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造成返貧的有125户、657人。

(二)高山農業支柱產業形成難

鄉海拔高,農田分佈在高山上,全鄉羣眾沿襲着以種糧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經濟林木面積狹小。使得一方面支柱產業科學定位難。高山地區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發展的影響,尚未尋求到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二方面支柱產業規模經營難。高山地區糧經兼作,且多經品種繁雜,要形成產業格局,需要大量的資金、物資,僅靠本地農民現有經濟實力難以面對和承受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三方面,高山支柱產業產品銷售難。高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了產業帶的形成,因此,要謀求產業的發展尚需圍繞基地,加速公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難

由於我鎮自然環境惡劣,居住在高寒、偏遠的農民生產生活異常艱苦。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效益低。據統計全鄉還有29個村民小組不通公路,要修通這68公里路需投資200萬元以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需投資120萬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產出率低。二是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中青年農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農業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大,從而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四)返貧因素難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質的影響,對農產品銷售市場缺乏科學定位,生產經營適得其反,血本無歸形成的貧困。二是災害重建、規模發展至收益過渡期間形成的貧困。對於這兩種致貧因素,難以認定扶持範圍和標準,既使配套了相應政策也難以到位。

(五)階段性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導致農村勞動力暫時缺乏

在非農忙季節,各村主要勞動力(18—50週歲勞動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內,這種勞務輸出的確給其家庭帶來一定的收入,但卻使得一些財政扶貧資金項目難以實施,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改善,長期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三、思路與對策

經過扶貧攻堅,全鄉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已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發生了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扶貧主體已由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扶貧發展;扶貧方式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發展;扶貧開發的範圍已由就地開發向異地開發發展;扶貧開發戰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發展。在重點貧困村,我們主張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方式。

(一)嚴肅政策,鎖定對象,突出重點區域。

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嚴格各項扶貧開發政策,突出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一是要切實抓好扶貧開發政策的落實,讓貧困農民享受政策,得到實惠,得到發展;二是要進一步鎖定貧困村和貧困對象。以5個重點村1808個貧困對象為主戰場,突出工作重點,明確工作對象和範圍;三是認真實施規劃與管理。要進一步充實、完善規劃,維護規劃的法律性、科學性、嚴肅性,要切實做到計劃圍繞規劃下,項目按照規劃做,資金隨着規劃走。

(二)量化標準,把握質量,突出重點項目。

第一,狠抓產業基地建設。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户的產業基地建設。按照全鄉產業佈局,應着重加強貧困農户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通過幾年努力使貧困農户人均支柱產業達到0.8畝以上;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為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提高優質畜禽出欄比例,建立優質羊、牛、家禽等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抓住機遇,積極培育養殖大户,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讓大户引導、帶動貧困户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產品,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第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優化社區結構、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二是切實抓好水利設施建設,解決貧困農户的飲水困難,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鞏固建設成果,確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三)科學分析,宏觀決策,做好扶貧工作。

第一,要構築抗災救災、扼制返貧,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災的準備工作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貧、民政、衞生、財政、水電、農業、林業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好現場監測調查,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合理性、合法性,並且準確及時的彙總相關資料,並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依據,力爭做到貼近於現實,貼心於人民。

第二,宏觀調控,微觀政策。在抗災扼貧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產業規模拓展要根據市場狀況,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科學設計、捆綁資金、集中財力、整體推進;二是配套政策宜實、宜細、宜操作、宜落實。對於受產業調整影響,過渡期貧困現象要制定區域產業發展新政策;對於因災(自然災害、疫災)影響而返貧的要集中資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後患;對因主勞多病而導致返貧的要採取政府扶持,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氣,着力發展產業。

第三,落實責任,逐個擊破。要竭力想方設法提高低收入人羣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貧人口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民政、財政、扶貧、土管、林業、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二是針對不同返貧對象,由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農户自籌、親友饋贈,使之在一、二年內恢復原氣,擠入解決温飽的行列;三是特殊情況要特殊照顧。各主管部門要放寬受災貧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適當免收費用;優先配備生產生活用地和經濟林園,滿足生產資料的供應;各類企事業單位要放寬招工條件,予以照顧。共同營造全社會抗爭貧困,消除貧困的良好的氛圍。

(四)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探索扶貧新路子。

第一,拓寬思維,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充分發揮農村的先進力量,突破性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破解農村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鈎,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責任,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户等羣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為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進,大力實施參與式扶貧。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羣眾,增強人民羣眾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為羣眾脱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户的項目,都要由羣眾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羣眾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羣眾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兑現;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項目落實到户,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户,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羣眾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為他們實現脱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户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羣眾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户、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第三,依託資源,大力扶持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

第四,在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監管不力、羣眾配合不夠的部門包攬轉向由主管部門指導監管、鄉鎮負責、各村實施的方式,分清職責,明確責任,充分調動村、鄉(鎮)、部門三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最大合力推進項目的有效實施。

第五,在扶貧資金投向上,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並重,在保證對重點貧困村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不屬於重點村,但確實需要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且羣眾積極性高的項目要適當安排資金投入。

第六,扶貧開發要與社會救助相結合。對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要通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來提高生活質量;對擅長種養殖技術的,應適當協助其投入一定得啟動資金,拓寬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對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要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切實解決其生活困難。

安扶貧調研報告篇5

根據上級通知要求,按照調研方案開展調研工作。通過走訪村幹部、村小組長、黨小組長、貧困户及部分羣眾,對___村村情民意、組織建設、精準扶貧、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並梳理了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發展的思路,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___村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___村位於___縣城東北面距縣城10公里左右,是___鎮最分散、交通最僻遠的村。全村有__個村小組,總户數__户,人口__人。全村轄區面積__平方公里,其中耕地__畝,山地面積__畝。該村主要產業有臍橙、花卉、苗木、養殖等,經濟結構比較單一,主要經濟來源是靠種臍橙及外出務工收入,農作物種植以水稻為主。又因靠近縣城,多數青壯年都在縣城務工並租房居住,村中農業生產主要由留守人員耕作。

(二)貧困人口基本情況。___村屬省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户___户___人。其中低保貧困户有___户,一般貧困户27户,無五保户。截止到20__年已脱貧___户(注:20__年整户退出一户),未脱貧___户。

(三)黨組織建設情況。該村設有黨支部1個,黨小組2個,黨員___人(正式黨員___人,預備黨員___人),其中女黨員12人,60歲以上老黨員10人,平均年齡48歲。20__年12月對村兩委換屆進行了民主選舉,選舉出支委5人,村委4人,一批在羣眾中具有較高威信和較強能力的村民進入班子。村“兩委”班子作風較為務實、正派,多數羣眾對班子比較滿意。

(四)教育和社會保障情況。原設有鄉級國中一所,村初級國小一所,後因進城務工人員增多,子女隨父母進城就讀,兩所學校停辦,沒有一所幼兒園。全村參 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率達96.5%,參加農村養老保險700多人,參保率90%。全村60歲以上老人全部享受了養老金。

(五)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村級道路86%小組通水泥路,水渠水圳已基本得到改善。家家户户可通電話,無線信號覆蓋全村,有線電視基本户户接入。

(六)“空心房”整治摸底情況。因多數青壯年都在縣城務工並租房居住,村中存在大量“空心房”,全村拆除任務數為___户,___平米,修繕任務數為89户,4486.3平米。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村民基本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其他副業主要以種植果樹為主,果業發展品種單一,養殖業發展緩慢。養殖業主要以生豬為主,規模化養殖比較少,農户養殖主要解決柴米油鹽問題; (二)公共基礎設施薄弱。村莊分佈散,地理位置相較偏遠,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沒有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 (三)村風民風有侷限。大擺大辦婚喪嫁娶民風氣較盛,增加村民負擔,留守的人員觀念過於保守,難以接受外部創新和新鮮事務,部分困難户“等靠要”思想嚴重,村風轉變較慢; (四)羣眾主動發展意識較弱。重務工輕務農,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比例大,在家老年人多,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籌資方面,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五)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除了村級光伏發電,村級店面出租,幾乎沒有自營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三、解決思路和對策 對標省級貧困村退出標準,推進整村推進步伐,實現村莊整治全覆蓋,重點在產業發展、就業幫扶、住房幫扶等方面精準施策。發揮整體山清水秀,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特別是開闢蔬菜產業基地建設;積極謀劃集體經濟對策,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力爭達到5萬元/年的目標;繼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發揮貧困户內生動力助脱貧,樹立好事簡辦新辦、懶漢可恥、不贍養父母違法、依靠勞動致富的共識,營造良好的村風民風。確保完成脱貧攻堅任務,同步實現小康水平,為___振興發展添磚加瓦! (一)解決公共配套設施不齊全問題。一是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着力解決龍塘村小組通組硬化道路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垇上飲用水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加強改水改廁:潯項目的實施,組織實施排水溝渠清淤暢通工程,切實解決污水橫流現象,同時完善聘請保潔員等長效機制,加強村莊的衞生環境保潔工作,努力提升環境衞生水平。

(二)解決農民收入不高的問題。一是通過引導就業,增加農户勞務性收入。一方面重點發揮距離縣城工業園較近的優勢,積極宣傳各企業的招工政策,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廠務工,另一方面發揮本村自然生態尚好、果園較多的特點,組織貧困户到果因務工增加收入;二是通過鼓勵創業、發展產業脱貧致富。鼓勵貧困户自主創業,並及時為其申請農業產業獎。三是組織貧困户用活各項幫扶政策。比如鼓勵貧困户辦理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就業創業貸款、貸款投資旅投公司等,幫助貧困户發展產業提高收入。

(三)解決村集體無自營經濟收入和農業產業滯後的問題。一是圍繞流轉土地260畝,建設200畝花卉苗木基地一個、40畝商品草基地一個、20海荷花基地一個的目標,大力發展產業。一方面村委會幫助投資人流轉土地;獲得管理經費, 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本村的勞務就業崗位,吸引安排貧困户就業創業。

(四)關心關愛貧困户子女就學問題。繼續加強___村圓夢助學基金的管理。每年組織一次圓夢助學教育基金髮放儀式,對就學的貧困户子女給予200-600元/人的資金扶持,結對幹部一年不少於4次上門教育幫扶,與貧困户交流育兒方法、教導貧困學生學習意義、贈送書籍和學習用品、幫助辦理助學貸款手續等,開展“扶貧扶智扶志”感恩教育,從思想上、物質上、行動上幫扶貧困學生。

(五)解決村風民風轉變問題。針對村風民風中存在的大擺大辦婚喪嫁娶、養懶漢、不履行贍養義務等問題,制定方案,成立紅白理事會,發佈宣傳資料,推進移風易俗,摒棄陋習,積極引導村民轉變觀念,好事簡辦、新辦,對懶漢、不履行贍養義務等陋習,通過黨員示範户引導,產業示範户引領,小組長、社委會幹部、村幹部、紅白理事會、村民理事會開展勸説開導仍無效的,在享受政策和福利等方面做出適當傾斜,促其改變。

安扶貧調研報告篇6

中央兩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在國家、自治區、喀什地區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嶽普湖縣鐵力木鄉依勒提孜力克村(1村)各項事業穩步發展,民族關係融洽,宗教氛圍和諧,社會環境良好。為進一步推動1村各項事業的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不斷滿足廣大村民對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不斷鞏固1村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1村工作組針對該村扶貧工作開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主要原因進行了深入調研,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提高扶貧精準度的工作建議。

[調研對象]嶽普湖縣鐵力木鄉依勒提孜力克村(1村)村民、低保户、貧困户、村兩委班子、四老人員、宗教人士、婦聯、團委、村警務室、醫務室、1村國小教師,鄉領導,縣扶貧辦。

[調研方式]

1、通過與村民、低保户、貧困户在田間地頭交談、入户走訪交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座談,瞭解村民對扶貧工作的真實需求,瞭解村扶貧工作的實際薄弱環節,瞭解影響扶貧效果的因素和原因,也讓村民瞭解工作組此次“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的任務意義。

2、通過與村兩委班子、四老人員、宗教人士、婦聯、團委、村警務室、醫務室、1村國小教師會議座談、交流,就村民反映的扶貧需求、建議進一步與各界交流溝通,並聽取他們關於扶貧工作的現狀分析和意見建議。

3、通過與縣扶貧辦、鄉領導溝通,把在村徵求收集和分析反饋出的意見建議與他們交換意見,以確定哪些方面上級已有安排,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把工作做實。

[調研內容]

一、經濟發展概況和貧困情況現狀

(一)經濟發展概況

1村位於鄉政府西北部,距離鄉政府10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户605户,2576人,其中:男1350人、女1226人;有農業户口2521人、非農業户口55人;共有勞動力910人;現有貧困户234户、850人,低保户97户、230人,其中農村低保户89户、215人,城市低保户8户、15人。

一村經濟結構主要為第一產業,佔到90%以上,產業結構極不合理,村集體經濟實力十分薄弱,農民收入來源單一,收入水平低,經濟增長乏力,經濟拉動能力不強。農業基本為傳統型,機械化程度低,效益不高。傳統的農業種植用地多,但每畝地的純收入較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農民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緩慢,20xx年1村人均年收入為5017元,遠低於自治區農民20xx年人均收入7296元,以及鐵力木鄉農民20xx年人均收入6320元水平,距離實現國家提出的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二)貧困羣體現狀

全村有農户605户、2576人。到20xx年底,有貧困户234户,佔總農户的38.7%,有貧困人口850人,佔全村人口的33%。

1、貧困人口收入構成情況(以嶽普湖縣數據為例):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為442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58%,養殖業收入佔24%,林業收入佔4%,其它收入佔10%,務工收入佔4%。

2、貧困人口文化程度構成情況:貧困人口中大學、大專文化佔0.07%,高中、國中文化佔42.97%,國小佔56.96%。

3、貧困人口年齡構成情況:村民人口平均年齡為35.6歲,貧困人口平均年齡為44歲。

(三)致貧原因分析

1村村民99.7%為維吾爾族,民族、宗教問題與貧困問題交織,扶貧難度大;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低,特色產業未形成規模,產業基礎弱;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基本公共服務不足,民生底子薄;水資源環境脆弱,承載能力有限,開發難度大;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其它村存在較大差距,減貧任務重。

1、缺乏勞動力,家庭成員年老或殘疾

缺勞力的貧困人口是扶貧工作的難點。目前,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健全,對農民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員,不僅對家庭沒有收入的貢獻,反而還增大支出,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脱貧。1村現有貧困户中,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比重為29.2%,此類貧困户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脱貧,就是脱了貧也容易返貧,需要政府和社會對他們進行救助。

2、長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貧困户中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而醫療費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債台高築。對貧困農户來説,生病以後,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對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療費用就成了這些農户的沉重負擔,這類貧困户因為長期積累的醫療費用和長期生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自身無精力和信心擺脱貧困。

3、自然環境較差,土地資源缺乏

1村水資源匱乏,人均土地面積較少,約3畝,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貧困户經濟的發展,對受到自然環境限制的貧困户採取常規扶貧措施,往往會因為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然環境而效果較差。

4、缺資金,缺項目

缺資金、缺項目的貧困農户的經濟狀況都處在脱貧的臨界線上,對此類貧困户採取幫扶措施容易見成效,針對這類貧困户,應從提供增收項目,提供資金、信息方面給予幫助,使其儘快擺脱貧困。

5、勞動力文化素質差

由於種種原因,有的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調研結果表明,貧困農户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較差,貧困人口中國小文化程度者為56.96%,由於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也缺少技術,缺乏脱貧致富的手段。

6、自然災害是造成貧困和返貧的重要原因

有的農户本來家庭經濟狀況就差,超過貧困線就不遠,若遇天災人禍,如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員突然傷殘、死亡或其它自然災害等,就可能造成貧困或返貧。

7、供養子女讀書

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他們佔貧困人口的4.9%,這類貧困户隨着子女成長,讀書畢業和就業後,一般都能擺脱貧困,通過採取幫扶措施也容易見到成效。

嶽普湖縣貧困户致貧原因分類表:

序號致貧原因人數所佔比例(%)

1缺乏勞動力24829.2

2災害586.8

3缺乏土地資源10612.5

4缺乏增收項目和資金688

5上學728.5

6患病20425

7勞動力文化素質低516

8其它原因435

(四)扶貧工作情況

多年來,1村村民在縣、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單位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辛勤努力,克服困難,在經濟收入和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從20xx年到20xx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從4261元增加到5017元,貧困人口從955人降到850人,低保户從507人降到230人;同時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建成抗震安居房238套,修建牲畜棚圈65套,累計發放扶貧羊530只,扶貧雞2萬隻。

二、熱點難點問題及分析

當前,還存在一些影響扶貧效果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扶貧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底數不夠清、指向不夠準、針對性不夠強。誰是真正的貧困人口、分佈在哪裏、致貧原因何在、怎樣才能脱貧,還缺乏深度調查和科學分析。近年來雖然建立了貧困人口檔案,但缺乏科學的動態管理方法,瞄準貧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幫扶機制不夠完善。

(二)“漫灌式”扶貧。以往多采取廣覆蓋、大範圍、寬領域的“漫灌式”扶貧,具體到每家每户,難免“漏人漏項”,針對性不強、精準度不高;

(三)“壘大户”。由於要增強項目輻射帶動功能,一些扶貧資源投向了實施效果相對明顯的“大户”身上,而“大户”與貧困户之間利益聯結機制又不健全,導致部分扶貧項目最終未能落實到貧困户,局部造成“壘大户”和“扶富不扶貧”的怪象;

(四)“路邊花”。由於要考慮示範,而扶貧資源又有限,有時就難免出現種好了“路邊花”,卻忽視了縱深居住的農户,點面不平衡。

(五)貧困人口脱貧難度大。通過扶貧措施難以擺脱貧困的農户,主要是缺乏勞動力的傷、殘、病和五保户中的貧困人口,他們想脱貧因受客觀條件制約,心有餘而力不足。

(六)貧困户主觀脱貧意識差,沒有危機感。部分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思想消極保守,思維觀念還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沒有發展動力,安於現狀。社會各界踴躍為貧困户捐物捐資,部份貧困户便產生嚴重依賴思想,甚至少數人認為給貧困户捐物、捐錢是應該的。

(七)在扶貧資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細碎、撒胡椒麪的現象,集中力量和資金解決深層次貧困問題的合力不夠,扶貧資金髮揮效益和輻射功能的彰顯力不夠。

如果這些問題不加以認真研究和解決,務必會影響扶貧的效果,就難以徹底消除貧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貧的精準度是當前乃至今後做好扶貧工作的主抓手。

[提高扶貧精準度的理念及辦法]

一、樹立理念

(一)精準扶貧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考慮勞動力現狀,特別是貧困户的勞動力現狀問題。農村現實的“貧困户勞動力”只能在各類“龍頭”帶動下做一些輔助工作,讓他們單打獨鬥搞開發,成功可能性小;其次,要考慮扶貧資金量的問題。總體上看,扶貧資金的數量比較大,但平攤到每個貧困人口,嶽普湖縣年人均不到300元,如果分散發放到每個貧困農户,對幫助他們發展產業最終脱貧,意義不大;第三,要考慮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問題。在傳統產業(農業)+弱勢羣體(貧困農户)+市場的現實情況下,讓貧困農户自己去“探雷、掃雷”(調整結構),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精準扶貧需要建立以貧困户為核心的利益聯絡機制。既要走產業化扶貧之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又要切實讓貧困農户參與扶貧開發並享有開發成果,使貧困户最大化激發內生動力,同時在參與扶貧開發項目實施中提高自身素質和發展能力,從而脱貧致富。

(三)精準扶貧的創新之處主要在於因地制宜。創新扶貧方式,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扶貧,也不是輸血式扶貧,不能機械地理解為簡單的發錢發物到户,不能“穿開發新衣,走救濟老路”。輸血式扶貧不但滋生貧苦地區羣眾等、靠、要思想,很大可能越扶越貧。而是從探索致貧原因入手,解決導致貧困的思想、環境、資金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發展難題,保障羣眾利益,標本兼治,深入研究建立貧困户利益聯絡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二、明確概念

精準扶貧是指通過對貧困户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户,逐步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

(一)精準識別是指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户和貧困村有效識別出來,並建檔立卡。

(二)精準幫扶是指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户和貧困村,深入分析致貧原因,落實幫扶責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幫扶計劃,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三)精準管理是指對扶貧對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建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實時反映幫扶情況,實現扶貧對象的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決策支持。

(四)精準考核是指對貧困户和貧困村識別、幫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對開展扶貧工作情況的量化考核,獎優罰劣,保證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

三、提高扶貧精準度的六項重點工作

(一)建立長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現有絕對貧困人口中有相當一部份是無勞動能力的人口,通過扶貧開發很難脱貧,只有納入社會救助範圍。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建立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勢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和保障範圍,增加農村公共衞生支出,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防止農户因病返貧和因貧失醫。將農村五保户、特困户、殘疾人貧困户納入農村醫療救助範圍,給予醫療救助。三是要儘快建立農民養老保險金制度,使外出務工的農民能在為當地和家庭創造財富的同時,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並能從一定程度上遏制貧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農村信貸體制,建立扶貧信貸制度

當前農村貧困農户的資金短缺現象十分嚴重,農户貸款難和信用社放貸難同時存在。而對於有勞動力缺資金的貧困户來説,在找準了項目又能獲得小額度的貸款就如魚得水,有可能儘快擺脱貧困。

安扶貧調研報告篇7

為摸清我縣精準扶貧工作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拓寬思路,促進我縣精準扶貧的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6年8月28日至9月30日,那坡縣政協專題調研組對全縣精準扶貧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那坡縣精準扶貧的基本情況

那坡縣地處中越邊境,與越南高平、河江兩省的苗皇、河廣、通農、保樂、保林5個縣接壤,邊境線長207公里;全縣國土面積223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2萬公頃,轄有2鎮7鄉127個行政村3個社區;全縣總人口2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6萬人,世居民族有壯、漢、苗、瑤、彝等5個,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目前,那坡縣貧困人口量多面廣,扶貧開發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加快那坡縣貧困人口脱貧步伐,促進邊境繁榮和邊疆的鞏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6年6月,那坡縣按照上級精準扶貧工作部署,開展了扶貧對象精確識別和動態管理工作。全縣召開縣級工作動員部署會3次,召開鄉鎮級工作啟動會10次,培訓人員達5962人次。貧困村申請98個,貧困農户申請27309户,按照國定、區定任務分解,擬定59個貧困村20816户81952人為精準扶貧户,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和“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採取“一申請、兩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方法,把真正的“窮人”識別出來,真實填寫《貧困户登記表》,全面掌握全縣貧困狀況,並全部完成識別和通過鄉鎮審核公示和縣級審核公告,確保了扶貧開發攻堅戰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順利推進,為精準扶貧打下基礎。

二、那坡縣開展精準扶貧的主要做法

(一)精準識別,深入開展建檔立卡工作。

一是精準識別貧困人口。

二是精準管理貧困户信息。

(二)精準幫扶,全面落實扶貧責任制。

一是實現幫扶責任的全覆蓋。

二是確定幫扶項目。

三是確定幫扶項目完成時限。

四是確定脱貧時間。

(三)精準管理,創新社會扶貧機制。

一是實施幹部結對幫扶機制。

二是實施教育扶貧培訓補助。

(四)強化扶貧對象的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長期的工作機制。

二是建立貧困户進退機制。

(五)精準考核,完善扶貧開發體制機制。

一是督促檢查,深入指導。

二是保障經費,加大監管。

三是建立幫扶監測機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素質偏低增加了精準識別難度。一是農民的文化素質低,思想覺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準,給精準識別增加難度。二是部分羣眾對貧困識別工作不瞭解,對精準扶貧的目標和要求不明確,造成有些家庭户對入户調查工作不支持,嚴重影響精準識別工作推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