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產業調研報告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7W

調研報告的寫作可以使我們及時記錄調研內容,關於調研報告,每個人必須要遵照上級的命令,擬定出可以執行的調研計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玉產業調研報告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玉產業調研報告8篇

玉產業調研報告篇1

產業扶貧是通過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壯大,來實現帶動貧困地區羣眾脱貧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從長遠角度來看,其意義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進產業扶貧,提高扶貧效益,壯大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已經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調研課題。石門縣扶貧辦帶着破解產業扶貧發展難題的思考,深入13個鄉鎮、場20多個村居進行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整理如下:

一、石門縣產業扶貧取得的成效

石門縣是典型的貧困山區農業縣。到20xx年末我縣貧困人口為16.31萬人,佔全縣總人口67.9萬的24.02%,佔全縣農村人口57.5萬的28.4%。近年來,我縣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通過多年努力,我縣逐步形成了柑桔、茶葉、高山蔬菜、馬頭羊、烤煙等主導產業。特別是近五年來,我縣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200多萬元,扶持農業主導產業,新發展柑橘14200畝,茶葉12300畝,煙葉5700畝。發展肉牛11000頭,山羊13000只,擴種南竹3700畝,發展高山蔬菜3500畝。二是產業品質不斷提升。多年來,石門狠抓柑桔、茶葉、烤煙等特色優勢產業的品質。每年投入500萬元左右的扶貧資金用於產業的品種改良和科技培訓,目前柑桔獲有"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中國柑橘之鄉"、"全國柑橘出口示範基地"等稱號。白雲山有機茶通過歐盟認證,"石門銀峯"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烤煙進入了芙蓉王高端煙葉生產基地。

三是龍頭企業不斷髮展。以扶持企業發展為依託,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方式促進產業發展,五年來為節節高公司和金湘源、壺瓶山茶葉公司等龍頭企業爭取到了360萬元的財政貼息,落實貼息貸款1.2億元,帶動8萬多人產業增收。今年我縣還爭取到了500萬的茶葉產業專項扶貧項目,其中350萬元用於新發展茶葉和防控燈的購買,150萬元用於茶葉加工企業設備投入貼息,已規劃發展優質茶葉基地6120畝,扶持茶葉加工企業四家。現基地及企業廠房建設都已開工啟動。

四是特色產業不斷興起。近年來,我縣在產業扶貧方面開始探索發展油茶、金銀花、旅遊、勞力輸出等特色產業。通過"兩項制度"有效銜接扶持到户政策,已發展良種油茶3000畝,金銀花500畝。旅遊業形成了三個核心板塊:壺瓶山-東山峯高山生態度假區板塊、維新-仙陽湖休閒養生區板塊、夾山-蒙泉湖禪茶文化產業園板塊。通過"雨露計劃"對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貧困村農民外出務工每年達3萬多人,人平年勞務收入2萬元以上。

二、我縣產業扶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多年的扶持發展,我縣柑桔、茶葉、馬頭羊、高山蔬菜、烤煙等產業雖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缺勞力。從目前來看,貧困地區家庭收入主要還是靠外出打工的勞務收入,所以農村的中青年勞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無現代生產技術,二無體力,要實現產業的擴規和提質都很難。

二是缺技術。我縣雖然有一批專業技術人員,但由於本縣沒有高等農業院校和農業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農技專家人才很少,特別是在油茶、核桃、金銀花等新興產業方面的技術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資金。目前我縣產業扶貧到户資金主要是"兩項制度"有效銜接項目資金,但這部分資金政策性很強,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現在一隻羊要1000元左右,一頭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產業扶貧方面的資金還有待進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業。我們在下鄉調研時發現很多村茶葉產業有了一定規模,但方圓幾十公里沒有一家茶葉加工企業,只有等販子上門收,價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羣眾致富難。

三、做好我縣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

目前制約我縣農業產業建設的因素主要有勞力、技術、資金和配套企業。要打破這些制約因素,我們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用活土地資源。一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實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將沒有勞力進行耕種的農户土地集中起來,採取入股、租賃、轉包、讓包、互換、託管等多種農村土地流轉的形式給有能力的大户或引進外來老闆進行產業發展。二是條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採取成立農業互助社、農業合作社,將勞力集中起來進行互幫互助發展生產。

2、強化技術支撐。加強與農業院校或農科所的聯繫,由縣裏給他們提供科研基地,請他們派專業技術人常駐我縣,對各個地方的產業發展進行調查研究,指導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儘量不做無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應督促指導相關金融部門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懼貸心理,可採取涉農站所或村級組織提供擔保的形式鼓勵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給貧困農户發放貸款支持產業發展。

4、延伸產業鏈條。要積極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單項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到500畝以上的區域或附近要相應建成加工企業,同時要採取加大扶貧貼息貸款發放數額和覆蓋面及落實有關減免税費優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形式解決老百姓"賣難"和"賤賣"的問題。

玉產業調研報告篇2

一、基本縣情

赤城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毗鄰京、津。總面積5287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440個行政村,總人口28.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全縣年均氣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時數為26xx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較嚴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土壤大部分為褐土和棕壤土,土層深厚,疏鬆,所有這些土壤、氣候特性都適宜馬鈴薯生產。

歷年來全縣主要以玉米、馬鈴薯、穀子等糧食作物為主,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僅次於玉米,位居全縣第二。馬鈴薯一直是赤城縣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並得到了穩步發展。

xx年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7.5萬畝,佔全縣播種面積的10%,馬鈴薯種植涉及到全縣各個鄉鎮,全縣馬鈴薯年產量在11000-16000噸之間,其中外銷量在8000噸以上。因此,可以説,馬鈴薯是赤城縣的一大支柱產業,赤城縣人民既靠它解決吃飯問題,又靠它解決花錢問題。

二、馬鈴薯生產情況與加工情況

xx年,我縣馬鈴薯播種面積7.5萬畝,佔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達到19.8%,全縣規模500畝以上的有3片,分別是:赤城縣潤澤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赤城縣旭豐種植專業合作社、雲州鄉。

主要種植的品種有:早大白、荷蘭薯7號等,種植面積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該品種為極早熟品種,生育期60-65天,結薯集中,品質好,適應性較強,大中薯率(商品率)高達90%以上。一般畝產1500公斤,高產可達4000公斤以上。馬鈴薯已成為全縣山區特別是山區農民菜兼糧、飼料的主要來源。

1、馬鈴薯加工情況

我縣商品薯加工轉化方面幾乎是空白,加工企業寥寥無幾,可以説幾乎沒有,大多是一些農村小作坊,時停時幹,規模很小,設備簡陋,只能用來加工一些少量的澱粉和土豆粉之類,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問題

(1)生產方面

主要存在單產不高,羣眾的商品意識不強,沒有針對市場需求生產專用薯,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經濟收入的意識淡薄,耕作管理比較粗放,對病蟲害的防治意識不高,還使很大一部分馬鈴薯在存貯期間腐爛變質,造成很大的損失。機械化應用程度低,極大地限制了規模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推廣經費缺乏,羣眾的文化素質較低。

(2)開發利用方面

沒有規模的加工企業,商品開發程度低,加工轉化能力明顯不足。

(3)銷售運輸方面

全縣無專門的、大型的批發市場作為中轉,呈現出在縣內小規模、小範圍、短距離販運方面勢頭強勁,而長途販運、開發大中城市市場方面明顯不足,沒有真正開拓出自己的市場。

3、需要政府扶持

(1)對商品薯種植基地建設所需節水灌溉設施、大型農機具、機井配套設備進行補貼。

(2)給予馬鈴薯專業合作社農資經營權,切實降低馬鈴薯生產成本;對已形成規模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在資金、設備、設施上進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其橋樑紐帶作用;對舉辦好的專業合作社,實行以獎帶補的政策,促進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3)全力扶持馬鈴薯加工企業建設,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支持,並在銀行信貸方面給於優先支持。

三、馬鈴薯貯藏情況

1、現狀

我縣馬鈴薯儲藏總量約為10000噸,其中農户土窖儲藏總量為xx噸左右,其餘的都是由企業儲藏。儲藏能力較大的企業不多,亞欣農貿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規模的,儲藏能力為5000噸,其它還有些規模較小的儲藏能力都在幾百噸左右。

2、存在問題

儲存能力大的`企業少,建設標準不高,在儲貯過程中由於温室濕度控制不好,導致爛窖率較高(10-15%),造成很大損失,特別是對種薯影響更大,造成出苗率低、產量下降、品質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標

加大對馬鈴薯儲藏企業的扶持,提高儲窖建設標準,降低馬鈴薯在儲藏過程中的腐爛程度,較少損失。

4、需要政府扶持

實行種薯和商品薯儲窖補貼政策,補貼金額為標準造價的30%~50%。

玉產業調研報告篇3

為了深入瞭解本市居民家庭在酒類市場及餐飲類市場的消費情況,特進行此次調查。調查由本市某大學承擔,調查時間是20xx年7月至8月,調查方式為問卷式訪問調查,本次調查選取的樣本總數是2000户。各項調查工作結束後,該大學將調查內容予以總結,其調查報告如下: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二、專門調查部分

(一)酒類產品的消費情況

1、白酒比紅酒消費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顧客自己消費以外,用於送禮的較多,而紅酒主要用於自己消費;二是商家做廣告也多數是白酒廣告,紅酒的廣告很少。這直接導致白酒的市場大於紅酒的市場。

2、白酒消費多元化。

(2)購買因素比較鮮明,調查資料顯示,消費者關注的因素依次為價格、品牌、質量、包裝、廣告、酒精度,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生產廠商的合理定價是十分重要的,創、求質量、巧包裝、做好廣告也很重要。

(3)顧客忠誠度調查表明,經常換品牌的消費者佔樣本總數的32.95%,偶爾換的佔43.75%,對新品牌的酒持喜歡態度的佔樣本總數的32.39%,持無所謂態度的佔52.27%,明確表示不喜歡的佔3.4%。可以看出,一旦某個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廠商應在樹立企業形象、爭創上狠下功夫,這對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4)動因分析。主要在於消費者自己的選擇,其次是廣告宣傳,然後是親友介紹,最後才是營業員推薦。不難發現,怎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對於企業來説是關鍵,怎樣做好廣告宣傳,消費者的口碑如何建立,將直接影響酒類市場的規模。而對於商家來説,營業員的素質也應重視,因為其對酒類產品的銷售有着一定的影響作用。

(二)飲食類產品的消費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一些飲食消費場所和消費者比較喜歡的飲食進行,調查表明,消費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消費者認為的酒店不是選擇,而最常去的酒店往往又不是的酒店,消費者最常去的酒店大部分是中檔的,這與本市居民的消費水平是相適應的,現將幾個主要酒店比較如下:

2、消費者大多選擇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圍,有一定的區域性。雖然在酒店的選擇上有很大的隨機性,但也並非絕對如此,例如,長城酒樓、淮揚酒樓,也有一定的遠距離消費者惠顧。

3、消費者追求時尚消費,如對手抓龍蝦、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宮爆雞丁的消費比較多,特別是手抓龍蝦,在調查樣本總數中約佔26.14%,以絕對優勢佔領餐飲類市場。

4、近年來,海鮮與火鍋成為市民飲食市場的'兩個亮點,市場潛力很大,目前的消費量也很大。調查顯示,表示喜歡海鮮的佔樣本總數的60.8%,喜歡火鍋的約佔51.14%,在對季節的調查中,喜歡在夏季吃火鍋的約有81.83%,在冬天的約為36.93%,火鍋不但在冬季有很大的市場,在夏季也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目前,本市的火鍋店和海鮮館遍佈街頭,形成居民消費的一大景觀和特色。

三、結論

1、本市的居民消費水平還不算太高,屬於中等消費水平,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相當一部分居民還沒有達到小康水平。

2、居民在酒類產品消費上主要是用於自己消費,並且以白酒居多,紅酒的消費比較少,用於個人消費的酒品,無論是白酒還是紅酒,其品牌以家鄉酒為主。

3、消費者在買酒時多注重酒的價格、質量、包裝和宣傳,也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持無所謂的態度。對新牌子的酒認知度較高。

4、對酒店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中檔消費水平上,火鍋和海鮮的消費潛力較大,並且已經有相當大的消費市場。

玉產業調研報告篇4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説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為了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委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界定和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力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由於長期以來,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制約和影響,我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目前,在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娛樂、音像、影視、演出、報刊圖書、網絡文化、藝術培訓等國有、集體、個體文化產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從文化部門統計的資料看,2005年底全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文化經營户近900家,其中網吧132家,音像製品經營282家,歌舞廳53家,電子遊戲72家,枱球36家,音樂茶室46家,遊樂場8家,營業性演出團休7家,圖書業101家,印刷業50家,複印打字121家,電腦軟件經營户8家,文化傳媒(含廣電)18家。2005年從業人員約3000 人,年總產值約10億元,約佔當年gdp的0。03%,按平均贏利15%計算利潤達1500萬元。年人均贏利5000元。這些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和形成,拓展了就業門路,開闢了新的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增加了地方財政税收,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我區的文化產業還顯得很薄弱,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全區文化產業經營户的總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全區有100台以上電腦的網吧經營户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餘各縣上50台電腦的經營户較少,大都在30台左右,並且經營情況較差。在農村,除個別縣(市)的鄉鎮有一兩家網吧外,其餘均未開設。藝術品市場、書畫市場、文物市場尚未形成,電影市場嚴重滑坡,基本倒閉,文化旅遊市場尚未完全啟動。文化產業中不少項目經營慘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到位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在於自身陳舊觀念的束縛。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滯後,產業意識不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難情緒,怕擔風險。只拘泥於投資風險小或是傳統經營項目,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及在經濟發展中所佔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不重視,不主動抓文化產業,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xx區是全省唯一沒有參加的地區。而經濟實力不如我區的xx區卻能在交易會上籤約42個項目,金額達30億元。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現象,權責不明晰,致使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由於我區經濟比較落後,地區和各縣(市)財政屬吃飯財政,只保職工工資,投入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很少,而靠自身發展困難又很大。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全區8 個縣(市)目前只有3個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其餘縣(市)的圖書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舊房子,面積小且因年長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館設施少、陳舊,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縣(市)過去修建的一些劇場、影院,因經營不善,大部分變成了商場、小吃城。如:作為七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所在地畢節,目前,沒有一個大的影劇院,影響了演出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羣眾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電影公司、影劇場、地區演出公司等單位,職工年齡老化、文化程度較低,經營管理能力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電影院、影劇場都作為商場、小吃城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來源用。文化單位中各類文化藝術創作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缺門斷層。文化單位缺乏文化人的現象嚴重存在。如:畢節藝術團有在職職工137人,真正能夠走向舞台的演員不到1/2,基本沒有30歲以下的演員,有的舞蹈演員已不適應藝術表演的要求,更難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走向市場,形成真正的產業。

4、執法管理人員少,執法條件差

我區文化市場執法管理人員全地區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全區大部分稽查隊沒有專門的辦公用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辦案經費。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扶持、服務都還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我區有6個國保單位,即xx縣可樂文化遺址、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黔西觀音洞遺址、大方、畢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織金古建築羣;4個國家級風景旅遊景區,即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威寧草海。還有近200個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旅遊區。但這些旅遊景點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觀,缺乏文化內涵,缺少帶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裝、人文景觀、文化商品、藝術表演等,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價值。我區現存的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工藝也沒有得到整合包裝,走向市場。

三、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學習中央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要看到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總體規劃,確立重點發展項目,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產業文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組織實施好文化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要把抓好文化產業工作的績效作為地委、行署對 縣(市)黨委、政府和地直有關部門的年終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2、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要切實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使政府職能真正轉到對文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上來,實行分類管理。黨的十六大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質和功能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應對我區的公益性文化單位,以財政扶持為主,部分創收為輔,使之真正發揮社會公益作用。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鼓勵和支持其進入市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

3、要進一步完善拓展投融資渠道。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和優化投資、融資環境,鼓勵、吸引私營企業、個人投資興辦文化產業;二是政府配套,地方財政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啟動資金的投入,各縣每年都應有一定比例的經費來作為文化產業運作基金。三是單位自籌的融資渠道。建立多渠道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依靠國家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保證資金投入。

4、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的門類和品種很多,不能盲目發展,要制訂規劃,突出重點,有序發展。對市場飽和、需求萎縮、瀕臨淘汰的項目,如:錄相放映、電子遊戲等國家政策規定一般不予新批、新辦、新開的,不要強行發展。對於富有市場前景,且有潛力可挖的文化經營項目如演出業、印刷業等要給予支持和扶持,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速度,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根據當今社會知識化、信息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時代特徵,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優先發展潛力大、見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項目。

5、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充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人無我有的文化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開發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請區內外專家、學者,加大研究、宣傳力度,把我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烘托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圍,促進我區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6、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發展文化產業缺乏一批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藝人才,這是當前制約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積極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改進和調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闢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區外人才到我區創業。

7、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中介組織。當今文化產業已經從文化事業中剝離出來,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此關鍵時刻,要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發展,按市場運作慣例,必須有中介組織作為文化產業市場契合的粘合劑。通過中介組織進行人才、資源、資金、技術、交易等方面的粘接,使文化產業真正具有產業特色。

8、借鑑外地經驗,謀劃我區文化產業。要借鑑外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經驗、經營方式、突破難點的方法,正確界定我區文化產業目前應有的發展可能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態勢;突出我區應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找準我區當前重點發展和今後長期發展的目標;突破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點。

玉產業調研報告篇5

近年來,xx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壯大,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28元,較xx年增長13%,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糧食生產情況

xx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xx年,全縣糧食總產84.7萬噸,連續十年豐產增收。其中:夏糧單產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連續7年超千斤;夏糧總產50.4萬噸,首次突破10億斤。xx年,全縣101.4萬畝小麥,總產50.8萬噸,平均畝產501.1公斤,連續8年超千斤,連續xx年增產豐收。

(二)蔬菜瓜果生產情況

xx縣蔬菜瓜果品種主要包括西蘭花、水果黃瓜、櫻桃番茄、苦瓜、絲瓜、芥藍、胡蘿蔔、白蘿蔔、白菜、西瓜、甜瓜等。xx年,全縣蔬菜生產總面積28.56萬畝,總產量75718.6萬公斤,總產值244405萬元。其中:露地菜24.82萬畝,產量60718.6萬公斤;温室面積0.97萬畝,產量25190萬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積1.45萬畝,產量5800萬公斤;小拱棚1.32萬畝、產量4630萬公斤26萬畝。露地菜xx年平均產量為4200公斤/畝,xx年平均產量4700公斤/畝,每畝增產500公斤。其中:付井、周營、紙店、留福四鄉鎮大棚西瓜種植面積近4萬畝,平均畝產達5000公斤。

(三)槐山藥生產情況

xx年,xx縣槐山藥種植面積xx0畝,種植區域涵蓋北城、東城、白集、新安集、紙店、蓮池、範營等7個鄉鎮(辦事處),以xx北城為中心,輻射帶動周口、淮陽、西華、鄲城等縣市種植槐山藥面積達30000畝。正常年份平均畝產6000公斤,槐山藥生產已成為當地農民農業生產的主要經濟增長點。

(四)高粱生產情況

以xx縣久酒中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依託,xx年我縣開始發展高粱種植。xx年,該公司在xx縣及周邊市、縣種植釀酒高粱12萬餘畝,平均畝產750公斤,建立了國內最大的優質釀酒高粱生產基地,其中在周營、趙德營等鄉鎮的11個行政村流轉土地20900多畝,進行生態釀酒糧食(高梁、小麥)生產(種植)基地建設,並在周營鄉建設一個與項目相配套的佔地300畝、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的具有涼曬硬化場地,庫房,職工生活服務設施和分篩、烘乾、脱殼清理、滅菌、包裝等多個車間的加工基地,與貴州茅台集團、台灣金門高粱酒廠、瀘州老窖等釀酒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關係,年提供釀酒高粱1xx多噸。

(五)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情況

截至目前,全縣流轉土地面積30萬畝。全縣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133家,其中,市級示範合作社26家,省級示範合作社5家,國家級示範社4家。在民政部門註冊的專業協會6個。合作社註冊資金總額達46億元,合作社成員14萬户,行業及生產經營範圍涉及畜禽養殖、蔬菜、林果、糧食、秸稈利用、中藥材、農機、沼氣服務等多個門類。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

1、周口金絲猴乳品農業產業化集羣、周口永欣生豬農業產業化集羣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集羣,成功開發了一大批以優質麪粉、糖製品、豆製品、面製品、肉製品、油製品、飲料製品等為主的廣受市場歡迎的農產品,並逐步建成了“生產與銷售相連接、本地與外地相溝通、國內與國際市場相接軌”的農產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優質、高效、安全、生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

2、付井鎮郭崗村是xx縣177個重點貧困村之一。xx年,該村被確定為扶貧開發到户增收試點村,經村民民主評議,將大棚蔬菜種植作為該村的支柱產業。截至目前,該村塑料大棚發展到800餘座,佔地面積600畝,年可實現純收入700萬元左右。

3、北城以種植槐山藥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家,合作社種植面積1xx畝。

4、北楊集鄉林寨行政村在村支書林峯的帶領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縣林家富種植專業合作社,對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實行了整村流轉,以發展優質小麥、優質玉米規模種植為主,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

5、xx縣瑞豐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石槽集肖營行政村流轉土地521畝,建成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山東金鄉客商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廠及冷庫。

6、周口市雪榮麪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北城、石槽集鄉流轉土地1xx畝,建立了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六)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初具規模

積極引導、強化服務,全縣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一是以優質強筋小麥、油料作物、棉花生產為主的糧棉油產業。二是優質馬鈴薯、棚菜、槐山藥、西瓜生產為主的蔬菜瓜果產業。三是以白朮、白芍、薄荷、桔梗、牡丹、鳳仙透骨草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抓規模化,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

堅持把結構優化、規模經營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統籌規劃,科學佈局,全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按照規模化生產、特色化發展、區域化佈局的思路,調整優化種養結構,突出抓好了東部酒用高粱種植、奶牛養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訂單優質小麥和小麥良種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藥種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優勢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二)抓產業化,提高現代農業綜合效益

堅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強龍頭、建基地、構載體,增強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以金絲猴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產業鏈;以雪榮麪粉、掌櫃食品等為主的麪粉生產產業鏈;以三閘紡織、振東紡織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產業鏈;以秋迪糖業為主的科技產業鏈。目前,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4家,其中省級6家,帶動了近50%的基地和8萬農户走上了產業化經營之路,農民户均增收近xx元。

(三)抓標準化,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堅持把推進農業標準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着力點,不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快“三個體系”建設,有力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雙提高。一是抓好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突出抓好產地環境治理、生產技術規程、農產品質量檢測三個重點環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堅持定期到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大中型超市進行抽檢,並配備專業檢測人員,初步構建起了從生產基地到流通市場比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二是抓好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使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都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目前,目前,全縣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基地25萬餘畝,認證無公害食品18個、綠色食品3個,涉及小麥、高梁、蔬菜、水果、水產養殖、冰糖、麪粉等產業。xx年,全縣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4個、產品4個、綠色食品基地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1個,獲得省級“放心菜示範單位”1個。三是抓好農產品監督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查,深入開展了農產品專項整治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並對農資市場定期專項整治,有效保障了廣大羣眾的利益。xx年,我縣被省農業廳表彰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先進縣。

(四)抓投入,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xx縣編制了《xx縣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規劃(xx-20xx)》,計劃到20xx年,在全縣範圍內建成40個萬畝方、188個千畝方、423個百畝方,集中打造92.17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xx年共實施14個項目,建設面積18.98萬畝,涉農建設資金(項目)投入1.45億元。xx年共實施5個項目,建設面積13.5873萬畝,涉農建設資金(項目)投入1.34億元。xx年,計劃建設6個萬畝方,建設面積13.7萬畝,建設資金(項目)投入1.5889億元。通過項目建設,改善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狀況,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大力實施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程,xx年,通過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項目實施,培訓新型農民2510人,涉及合作社負責人、種糧大户、農業生產技術骨幹、農村經營管理人員等,全縣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

(五)抓土地流轉,增加規模效益

xx年4月,縣委、縣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沈政[xx]28號),明確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推進措施,縣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作為農村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用於鼓勵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對於當年一次性連片規模流轉土地面積達到100畝、有書面流轉合同且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的,一次給予規模經營主體(流入户)1萬元的獎勵。以100畝為起點,每增加100畝,縣財政獎勵資金增加1萬元。截至xx年,全縣共發放土地流轉獎補資金580萬元。xx年,縣政府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土地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強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意見》(沈政[xx]21號),進一步加大對土地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土地流轉獎補資金列入縣財政預算安排,主要用於解決集中連片流轉土地100畝以上、流轉期限5年以上的流轉大户區域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三、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縣現代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總體上仍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任務依然非常艱鉅,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主要矛盾

一是農户超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之間的矛盾;二是農民的戀土情結與土地規模經營的矛盾;三是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矛盾。

(二)存在問題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脆弱,防災減災能力不強。水利化程度不高,高產穩產農田建設比例相對較小,耕地質量和產出率低,防災減災能力不強,機械化水平較低,農產品交易、倉儲、物流等設施不全,滯後於生產發展。

二是結構調整速度緩慢,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民長期沿襲了傳統的種養模式,地方特有資源沒有得到很好挖掘,分散、單家獨户的生產、經營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弱,只憑本地市場決定自己的生產經營項目,經濟效益偏低。

三是羣眾文化素質偏低,現代農業發展認識不足。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能力弱,對新興產業持觀望態度,不想發展、不敢發展、盲目發展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相對缺乏,農村農業勞動力不足。

四是缺乏產品價格保護體系,農民承擔較大的市場風險。當地的農特產品(如:槐山藥、中藥材等)由於缺乏價格保護體系,隨行就市,市場價格波動大,價好之年增產增收,價廉之年豐收不增收,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五是農產品產銷大户少,利益聯結機制不緊。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不多,受生產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等因素的影響,總體規模和吞吐量小,品種單一、質量不穩定、包裝不標準,帶動農民增收能力有限。同時,受市場影響,企業與農民的訂單誠信度不高,缺乏利益聯結機制,生產與銷售脱節。

六是資金投入不足,推廣體系建設滯後。由於財政困難,無更多的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和辦公經費投入,公益性服務體系運行舉步維艱,辦公條件落後,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單一,且單項技術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轉化率低,造成農業技術存在着技術棚架問題。

七是扶持政策尚不完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支持農特產品經營、加工、營銷、税收的優惠政策相對不足,支持優勢產業發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夠,農業信貸體系不全,合作金融、民間金融發展滯後,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還不完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多方參與的特色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尚未完善。

八是農業產業化水平總體較低,產業化經營有待規範。首先,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較低。傳統農業格局仍占主導地位,自給自足的千家萬户經營方式較為普遍,農業的弱質現狀和生產的低、小、散局面仍然存在,集約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農產品加工業落後,產業鏈不長,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其次,市場體系尚不健全。全縣沒有規範的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市場功能和管理體制還不完善,中心菜場及集鎮農貿市場交易方式和質量監管條件落後,產地市場缺乏統一規劃且設施簡陋。再者,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上規模、有檔次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多數合作社的內部機制不健全、運行不規範、管理不到位。農產品營銷網絡不健全,實力不強,難以有效組織我縣農產品外銷。務農隊伍老化、弱化嚴重,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四、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政策措施和建議

(一)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工作的主題,是在更高起點上的全面提升,是對傳統農業質的跨越。從xx情況看,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是:

一是突出重點,積極構築現代農業發展框架。發展現代農業包括農業產業、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市場和現代農業主體等方面。但各個方面不能起頭並進,應分出輕重緩急,突出重點。結合xx情況,重點抓好三大工程建設:一是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集中抓好槐山藥、蔬菜、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壯大優勢特色產業。二是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羣。集中培植主業突出、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規模效益好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新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三是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全縣12個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進度,及時配備農技人員,購置相關儀器設備,構築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二是集中力量,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的四大瓶頸。一是着力解決基地小而散的問題,在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優勢農產品基地上突破。發揮現有產業特色優勢,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發展規模、標準化上下功夫,把優勢產業、有競爭力的產業做大做強。二是着力解決生產和市場脱節問題,在發展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上實現突破。依託槐山藥、蔬菜和中藥材等優勢產業,對現有龍頭企業實行政策扶持,促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集中扶植一批有規模、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三是着力解決服務缺位的問題。用市場化的辦法搞好農户“訂單服務”,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技術服務需求和供給渠道不暢通的問題。四是着力解決農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在發展品牌農業上實現突破。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從技術、規模抓起,按照有機和綠色農產品標準,通過新型農民培育工程,普及到每個農民,逐步形成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的農業支柱產業。

三是強化措施,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手段。一是抓項目。把現代農業建設細化為具體項目,上下凝神聚力,不變調,不鬆勁,一個一個地去突破,連續不斷地抓下去,實現以工程帶項目,以項目帶投入,以投入促開發,以開發提檔次。二是抓機制。發展現代農業,既要創新發展思路,又要創新工作機制,尤其要研究落實好工作責任機制、工作推進機制、工作監督考核機制,抓好難題攻關,通過健全完善機制推進工作落實。三是抓投入。在加大“三農”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爭取增加農業項目投入。認真研究金融政策,通過銀企聯合、銀農聯合等方式,增加農業信貸投入。

四是培育組織載體,強化農業行政執法。發展現代農業,既要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真正動起來,更要把農民聯合起來。當前,農民的組織載體已發生顯著變化,傳統的鄉鎮政府和村兩委行政組織,在推動農業發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就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使之承擔鄉村行政組織生產經營的功能,避免形成真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也要轉變職能,既要靠領導重視,又要靠行政手段,更要履行好法律賦予的職責。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業執法隊伍建設,改善農業執法條件和手段,依靠法律手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二)工作建議

發展現代農業是符合xx實際的產業選擇,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戰略安排。當前,中央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為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着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鉅性,把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切實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健全機制,抓好落實。加強宣傳引導,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羣眾、各生產經營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增強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努力形成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2、着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明確重點產業導向,重點培育糧食、蔬菜、畜牧等各大產業,合理佈局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帶。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培育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注重發展生態產業型、集約發展型生產模式。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使更多農產品實現加工增值,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二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籌劃建設縣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農產品市場功能,完善中心菜場及集鎮農貿市場的設施配套,合理佈局農產品產地市場,積極開拓以周邊市場,努力構建較為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積極構建營銷網絡,注重發展產銷對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方式,提高農產品流通交易能力。切實增強本地農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有效控制外地農產品調入規模。三要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注重培育產業農民隊伍,鼓勵大中專畢業生投身農業事業,有效解決農業就業隊伍接續、提高這一現實問題。加強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健全內部管理機制,規範運行秩序,努力培育示範性合作社。積極扶持和培育一批生產規模大、帶動範圍廣、競爭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

3、着力破解農產品生產經營中的突出難題。一要切實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強化宣傳教育,引導各生產經營主體牢固樹立質量安全理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強對農藥、化肥等監督檢查,嚴防違規使用。加強對農資經營網點的監督檢查,規範農資經營行為。加大農產品標準的實施力度,重點做好標準化生產示範,引導和推進全縣標準化生產進程。充分發揮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作用,努力改善農產品市場的檢測條件,支持生產經營單位的檢測點建設。加強對農產品品牌的管理和保護,嚴厲打擊在生產經營環節中各類毀壞品牌信譽和形象的行為。二要研究破解土地流轉難題。加大對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轉變戀土的思想觀念,並要處理好農村土地利益關係,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消除農民的保障憂慮。研究土地流轉的有效措施和辦法,引導和鼓勵農户採取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土地連片流轉,穩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4、着力提高支持保障水平。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努力爭取和落實上級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重視和加大農業生產性投入。研究制訂政策措施,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吸引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研究解決貸款擔保難等實際問題,滿足涉農貸款需求。加強資金整合,突出扶持重點,做到及時兑現,提高資金使用績效。研究農業資金扶持的有效模式,改進發放形式,提高發放效率,減少發放成本。對農民合作社的財政補助資金,要加強監督檢查,規範資金使用。二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抓住當前中央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設施農業發展力度,鼓勵和支持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三要加強農技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深化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廣,進一步推廣生物物理防治、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積極發展生態種養殖農作模式。重視農技隊伍建設,解決農技隊伍的人員結構、知識更新、作用發揮、待遇保障等實際問題,充分發揮農技人員在科技示範、推廣、服務中的作用。四要切實增強執法保障能力。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完善執法手段,規範執法行為,提高執法監管能力和水平,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

玉產業調研報告篇6

近年來,太旗依據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科學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馬鈴薯傳統生產方式,全面向現代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馬鈴薯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

一、發展現狀和成效

20xx年,全旗馬鈴薯種植面積50.1萬畝,佔總播面積的35.3%,總產量55.14萬噸,17萬農牧民人均增收392元。20xx年馬鈴薯種植面積55萬畝,佔總播面積的39%,預計總產量79.5萬噸,加工7.9萬噸,儲藏20.4萬噸。現有生產、加工企業35家,種植大户80餘家、專業合作社100餘家,園區308處、20.7萬畝,膜下滴灌3萬畝。

先後被評為無公害農作物生產基地、馬鈴薯優勢作物產業帶、全國馬鈴薯標準化示xx縣、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示xx縣、高產創建示xx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國家商標總局註冊“精豆”牌商標,認證為綠色食品,部分馬鈴薯產品被認證為有機食品。

二、主要做法

(一)開展宣傳培訓。一是邀請自治區馬鈴薯示範推廣團隊培訓指導。二是舉辦“高產創建”等系列實用技術專題培訓班。三是召開現場觀摩會,技術人員實地指導,發放培訓手冊、明白紙。四是利用媒體發佈信息進行宣傳。

(二)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行政與技術結合。發揮行政部門、科研推廣、基層幹部在組織發動、方案制定、政策扶持、技術推廣等方面的作用,構建政技結合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技術指導體系。二是科研與推廣結合。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xx縣項目為載體,推動高產優質品種的選育應用、高產技術的普及推廣、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三是規模化經營與專業化服務結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引導耕地向種植大户集中,推進集約化經營。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專業化服務,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三)實現“四化標準”。一是田間設施標準化。整合項目、集中資金,按照渠道不變、性質不變、用途不變的原則,實施標準化農田建設。二是管理服務專業化。建立 “旗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骨幹、村有技術標兵”的三級科技服務隊伍,實行統一技術服務,做到技術全面入户到田。三是生產過程機械化。大力推廣農機作業技術,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四是生產方式集約化。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户,實現土地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生產轉變,提高種植效益。

(四)實行“四個統一”。一是統一推廣優質高產品種。示範推廣荷十五、夏波蒂、大西洋等綜合性狀優良的馬鈴薯品種,落實良種補貼政策,實行統一供種。二是統一應用集成高產栽培技術。根據品種特性,採取針對性高產栽培技術,通過技術集成配套、示範應用,形成標準化規程。三是統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養分構成和作物需肥規律,進行有機和無機相結合、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結合、土壤施肥和葉面施肥相結合,提高施肥效果和利用效率。四是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控。科學制定綜合防治方案,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機械化精密精準打藥綜合防治技術。

三、存在的問題

(一)生產方面。一是馬鈴薯基地發展建設相對較緩,需要加大資金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旱地耕作方式較傳統,在應用現代栽培技術、優質高產模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需要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三是需要加快完善和配套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建設。

(二)加工方面。一是現有馬鈴薯加工企業規模小、產能低、技術較落後,產品出成率10-15%。產品主要以澱粉、全粉等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馬鈴薯加工轉化率不足15%。二是企業資金短缺、融資難。由於生產經營規模小,銀行貸款難度大,在原料收儲、設備更新、技術投入、擴大生產等方面發展受到制約。三是受資金、貯藏能力的制約,無法大量收購馬鈴薯進行加工,每年只能在秋季馬鈴薯收產時生產2-3個月,實際產能僅達到15%左右。四是大部分馬鈴薯加工企業均建在鄉村,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

(三)貯藏銷售方面。馬鈴薯在收穫季節受集中上市影響,價格低,銷售難,錯季價格升高後,供應又不足,急需加大馬鈴薯貯藏庫建設規模,拉開上市時間,實現均衡上市。

(四)科研推廣方面。一是馬鈴薯脱毒種薯不能自主研發生產,馬鈴薯科研單位在我旗乃至全盟都是空白。二是盟農研所雖然設在太旗,因科研設施落後、經費不足,高新技術無法推廣。

四、發展建議

(一)做好產業規劃

根據發展方向及產業特點,進行專業調研,編制切實可行的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

(二)逐步建立脱毒馬鈴薯種薯繁育生產體系

加大高產優質專用品種推廣力度,引進脱毒高產優質品種進行栽培,擴繁試驗,篩選適宜地方種植的脱毒馬鈴薯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逐步把太旗建設成為優質脱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和優質馬鈴薯商品薯生產基地。

(三)提高旱地機械化水平

多渠道融資,擴大現代化節水馬鈴薯種植規模,提高旱地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水平。利用好自治區農機補貼政策,提高馬鈴薯機械化、集約化種植水平。

(四)加大品牌建設力度

抓好產品質量和品牌創建工作,推廣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生產基地和產品認證工作,打造馬鈴薯知名品牌。

(五)培育馬鈴薯加工企業

一是出台相關政策鼓勵現有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建設生產基地。二是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建立信用擔保體系,拓寬融資渠道。三是協調解決交通、供水、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

(六)加強技術推廣

做好節水噴灌、滴灌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旱作機械化馬鈴薯種植技術,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脱毒馬鈴薯種薯擴繁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

(七)加大貯庫設施建設力度

通過幫扶、政府補貼、專項資金等方式,支持和幫助標準化馬鈴薯貯藏設施建設,逐步改善馬鈴薯貯藏條件,為生產提供優質種薯,延長企業加工期和反季節銷售12

為切實做好今年夏收夏種工作,更好服務“三農”,xx縣農機局立足本職,周密部署、依法履職,統籌調度、強化服務,充分展示了農業機械在“三夏”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今年xx縣小麥種植面積約9萬畝,適宜機械收穫的面積機收率達98%。

玉產業調研報告篇7

一、基本情況

我市8户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根據2003年市政府要求,經市農業局、市鄉鎮企業局考察調研、評選後,於2004年初確定的。這8户龍頭企業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經濟特色,產品品質較好,有的產品擁有專利技術,有的產品在全國性的評比中獲得金獎,如:市金橋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蕎飯和薑茶獲2004年全國農產品加工貿易博覽會金獎,苦蕎飯獲國家專利;水城姜業發展有限公司“山明”薑茶系列產品,通過了國家商檢局出口認證,該企業2005年3月還被中國農業銀行、國家扶貧辦評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六枝特區種子公司與省農學院聯合開發生產的“西山”系列雜交玉米種子,七個品種已經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六枝特區糧食加工廠的“滴水灘”大米(富硒米),2003年在中國(淮安)優質米博覽會上獲《優質產品證書》,並獲得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水城縣茶葉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鳳羽”獲第四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優質茶稱號,近期開發的“倚天劍”、“神州香”上市後很受市場青睞;盤縣裕龍種業有限公司獨家開發生產的“盤玉”系列雜交玉米種子,產品除滿足本縣需求外還推廣輻射到生態類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興義、普安、晴隆、興仁、安龍、威寧等縣(市)。

二、財政扶持資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況

為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引導市級龍頭企業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引用、先進設備引進以及原料基地建設,擴大生產和銷售,使我市龍頭企業做大做強,2004年市財政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安排農業產業化經營專項資金和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共113萬元用於補助扶持8户市級龍頭企業。

通過查閲賬目,實地檢查生產車間項目改造建設、項目基地生產建設情況,並對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調研,8户龍頭企業扶持及改造項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縣姜業發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業。通過項目實施,6户龍頭企業均不同程度地在生產能力、技術能力、企業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項目資金未下撥到位、項目未啟動的有2户,分別是:鐘山區金河乳業有限公司、盤縣紅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業有限公司技改項目補助資金10萬元已由市財政於2004年12月撥付到位,龍頭項目扶持資金5萬元通過市農業局下撥到鐘山區農業局後,由於金河乳業有限公司欠鐘山區農業局設備款5萬多元和奶牛基地鮮奶款2萬多元,鐘山區農業局未將資金下撥到企業。金河乳業有限公司由於技改項目資金未籌集到位,技改項目沒有啟動實施。至檢查日止撥付到位的10萬元技改項目補助資金在企業財務賬上;市安排紅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產業化專項資金8萬元通過市農業局已下撥盤縣農業局,但至檢查日止,資金仍滯留在盤縣農業局賬上未使用。

三、我市龍頭企業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放在“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並取得了一定成績。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也面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龍頭企業規模偏小,輻射帶動作用有限。8户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資產總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僅有2户,銷售收入達到500萬元的也僅有2户,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部分企業管理方式、生產方式落後,技術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企業成長速度緩慢。

三是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產品市場佔有率不高,輻射面不寬,市場制約因素明顯。

四是企業從業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還不高,個別企業產權制度尚未明晰;企業財務管理普遍較為混亂,帳簿不健全,會計信息不真實,核算隨意性較大。

五是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沒有建立,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

玉產業調研報告篇8

為加快我市蔬菜產業化步伐,最近,我們專門深入到**街、新洲、白衣等鄉鎮街道進行調研,並就如何推進蔬菜產業化建設進行了認真思考。

一、發展的優勢

1。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市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乾濕明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氣温低於10℃,夏季高於22℃,春秋兩季多在10℃—22℃之間,非常適合蔬菜的種植與生長。同時,我市原為一隅洪荒之地,西納九澧之水,東連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積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種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種植技術。我市陽由垸歷年來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早在六十年代,就是聞名全省的蔬菜種植基地,當地的農民大多是種植蔬菜的行家裏手。近幾年,在發展傳統蔬菜的基礎上,還大面積種植了反季節蔬菜。出產的蔬菜以其色美、鮮嫩、質優、產量高、品種多等特點聞名於湘鄂,產品不僅供應本市城區,還遠銷全國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種植藠果歷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種植技術。

3。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從本市市場需求來看,我市50%以上的市場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調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滿足需求,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從澧縣購菜7。5萬公斤以上,特別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節蔬菜大部分需從外地調入。從國際市場需求來看,世界年人均蔬菜佔有量102公斤,日消費量為0。28公斤,遠未達到世界營養學會推薦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別是目前人們消費理念大多遵循從温飽型─營養型─保健型─環保型的發展規律,正形成一股“綠色消費”的熱潮。 “綠色食品”的主要對象蔬菜藴涵着巨大商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各國農產品將以低關税或零關税貿易,迫使各國將按比較利益進行資源配置,進而引起全球產業佈局重新調整。蔬菜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些工業化國家因土地資源價格、勞動力等機會成本而不得不放棄部分市場,而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價值較低,因此,我國蔬菜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我市水陸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離金羅火車站僅30公里,水運直通洞庭湖和長江,便於蔬菜的外運外銷。

4。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種植蔬菜與稻穀比,有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從兩者的成本核算來看,稻穀每畝的生產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畝稻穀淨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穀的近9倍;如果反季節種植,則會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如我市澧陽社區菜農宋進宜,一年種蔬菜3畝,年收入就有1萬多元。種植蔬菜的高經濟效益,已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新亮點。

二、取得的成績

1。蔬菜面積不斷擴大,特色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種植蔬菜5萬多畝,佔全市農作物的9%,佔經濟作物的16%,成為僅次於水稻、油菜的第三大農作物。今年蔬菜總產量預計可達1。5億公斤,總產值將超過2億元, 將佔農業總產值的15%左右,與20xx年相比,面積增加了一倍,總產量將擴大一倍,產值將增加1。3倍。在總量增長的同時,蔬菜上市品種日益豐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類,1000多個品種,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產基地。如白衣的藠頭、新洲的辣椒、**街的蘿蔔等已聲名遠揚,成為我市蔬菜產業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品種體系逐漸優化。當前,蔬菜設施栽培、無公害病蟲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體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項新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產實踐;瓜果蔬菜嫁接、組織無土培育、野生蔬菜立體栽培等新技術示範成功。從20xx年起,先後引進、推廣了春帥絲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種40多個;50%以上的蔬菜品種實現了升級換代,蔬菜良種普及率達80%以上,品種體系逐漸優化。同時,我市現已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通過驗收的達到了20xx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逐步發展壯大,不僅提高了蔬菜產品的檔次,而且增強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3。蔬菜加工初具規模,出口創匯初現端倪。近年來,我們通過探索蔬菜產業發展新途徑,大力發展蔬菜加工項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進發展了綠康食品、大瀝環球食品、豐蓮食品、金宏菜業、金達食品、藍籌食品、平和食品、廣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業,年消化鮮菜6萬噸,年加工產品1。1萬噸,出口產品0。4萬噸,出口創匯達100萬美元。

4。營銷體系建設加快,中介組織穩步發展。隨着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銷售渠道不斷拓展,以零售市場、產地批發市場、集散點為一體的蔬菜市場網絡逐步形成。現有蔬菜專業合作社2個,吸納團體和個人會員1071多個,培養營銷大户10多户,年交易量達2萬噸,年成交額5000萬元左右。今年,全市從事蔬菜營銷的達120多人,外銷蔬菜0。5萬多噸,蔬菜營銷隊伍和中介組織在蔬菜銷售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1。部分幹部觀念落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幹部羣眾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善於把握市場機遇,着力建基地、抓生產、拓市場、促銷售,使蔬菜產業逐年穩步發展。但有的同志、特別是部分幹部對發展蔬菜產業缺乏足夠認識,思想保守,觀念陳舊,認為發展蔬菜產業是農民自己的事,政府缺乏應有的引導和服務,導致蔬菜產業發展不快,曾一度為湘西北最大的蔬菜生產、批發集散地的光環隨之消失。

2。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一方面,蔬菜生產主要靠農户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條件落後,田間便道路況更差,菜農無力投入改造,“天晴一把刀,下雨亂糟糟”成為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另一方面,排灌設施差,受天氣影響變化大,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蔬菜生產基本處於粗放經營狀態,直接影響到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3。企業加工環節滯後。近年來,我市蔬菜加工企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產量直線上升。但因加工企業技術落後,加工檔次低,精、深加工極少;企業規模小,加工產品單一,加工鏈條不長;加工龍頭企業少,加工率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導致出售的多為時鮮產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產效益不高。

4。市場集約化程度低。一方面,我市蔬菜生產仍以單家獨户生產經營為主,缺乏必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檢測,各家各户的蔬菜產品直接進入市場,難以保證市場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難以創名牌產品。另一方面,菜農賣菜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使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易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蔬菜產業的發展。

四、幾點建議

1。要切實重視蔬菜產業發展。一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當前,關鍵的是要徹底摒棄傳統的思想意識,清除因循守舊、停滯不前等思想障礙,把發展蔬菜產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政府要成立發展蔬菜產業的專門工作機構,把重點生產基地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要大力宣傳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好典型、好經驗,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發展合力,切實推動蔬菜產業化。二是搶抓機遇,因勢利導。發展蔬菜產業,關係到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原則。既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又要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既不能在市場商機面前猶豫不決,喪失機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一哄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把發展蔬菜產業的工作堅持不懈地抓下去,真正形成蔬菜產業化。

2。要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資金投入。要抓住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加大投入的時機,加大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力度,加大對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大力提倡蔬菜生產企業和個人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並對水利等設施實行有償使用,調動全社會投資興建基礎設施的積極性。二是加大幫扶力度。財政、科技等相關單位要從促進蔬菜產業發展角度,對生產大户、新品種應用、科技推廣給予一定資金扶持。金融部門對積極從事蔬菜生產、加工、營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放寬抵押貸款條件,支持蔬菜產業的發展。保險機構要根據國家對農業的產業保險政策,做好保險工作,解除農民發展蔬菜產業的後顧之憂,促進蔬菜產業發展。

3。對龍頭企業在項目的申報、融資等方面優先考慮。對於國家和市裏支持的政策性資金,要向龍頭企業傾斜。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資,創辦更多蔬菜加工企業。二是建立完善利益機制。按照“公司+農户”的方式,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要指導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委託生產、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與農户的經濟聯繫,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4。要提高蔬菜產品質量檔次。 一是大力推廣新品種。認真抓好種苗和良種選育,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注重培養科技骨幹,積極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搞好協作,瞄準國內外市場需求和蔬菜發展動態,積極進行蔬菜新品種的研究和試驗推廣工作,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着力建設好1萬畝根莖菜、1萬畝菌類蔬菜、1萬畝多年生蔬菜三大特色基地,下大力氣培育一批名優蔬菜品種,使我市的蔬菜種植由特色產品向優質產品、相對集中向區域化轉變。二是大力引進新技術。在鞏固現有大棚、拱棚、地膜覆蓋等技術的同時,着力發展温室栽培、無土栽培等技術。大力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產新技術、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提升蔬菜產量、質量和檔次。三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要在蔬菜生產環節堵住農藥殘留。向農民推薦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殺蟲燈、遮陽網、防蟲網、生物肥料等無公害控制性設施,從源頭上保證蔬菜的質量。要建立完善監測體系。蔬菜市場要建立檢測檢驗機構,配備一定的人員和必要的檢驗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蔬菜加強檢測,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場,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要對農民種植的蔬菜實行動態管理,不定期進行抽查。繼續完善無公害蔬菜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範。進一步強化對無公害蔬菜知識的宣傳,組織技術人員對農民開展無公害知識培訓教育。加大蔬菜產品註冊商標、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定工作力度。

5。要完善蔬菜產業服務體系。一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要指導建立蔬菜行業協會、蔬菜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為與外地銷售網絡接軌的專業組織,在信息諮詢、規範經營、協調價格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要充分發揮強村、強企、能人的作用,創辦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工商部門要及時審批頒發營業執照,在收費上給予適當的照顧;税務部門對新辦的中介組織要給予一定的税收減免。要選拔一批頭腦靈活、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民擔當蔬菜銷售經紀人,對他們進行市場營銷知識培訓,指導他們制定有效的銷售策略,逐步建立起由農民組成的銷售網絡。二是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充分利用蔬菜營銷協會,設立蔬菜信息中心,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預測、信息發佈工作,及時反饋國內主要產地的生產狀況和主要蔬菜批發市場的品種、數量、價格,以及國外市場的需求信息,逐步實現與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聯網。各蔬菜基地要在產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立信息發佈點。通過建立比較完整的信息網絡,使蔬菜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等各環節能夠做到有效銜接。三是加快市場建設步伐。建設一個集蔬菜展銷、檢驗檢疫、儲存配送和信息發佈中心為一體的蔬菜綜合批發市場。同時,進一步配套和完善各地農貿市場,逐步形成一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產地交易市場為基礎,以農民產銷組織為補充的現代物流體系,進一步促進我市蔬菜產業發展壯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