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分與合教案推薦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優秀的教案可以提升我們的課堂效率,教案對於教師展開課堂是非常有用的一種文書,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教版分與合教案推薦5篇,感謝您的參閲。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推薦5篇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作出簡單的預測。

2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分析、預測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實驗經歷收集、數據、用統計圖表呈現出來,並分析數據的全過程。

2看懂統計圖表,能提出並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準備:

草稿紙

這次實踐活動安排的是一個小實驗,體現了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繫。這一活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用統計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長的規律。可以提前一週佈置給學生做這個小實驗,並提出實驗的要求,如温度、濕度適當,堅持每天同一時間測量記錄等。有條件的班級也可以同時在教室佈置一處實驗角,由專人負責。沒有黃豆用綠豆代替也可以的。實驗7天后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這裏應該注意,要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實驗的全過程。如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可以去請教家長、老師,也可以自己查閲書本。讓學生從小就體驗實驗的過程,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利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

二、出示要求:

(1)把幾十粒黃豆泡在水中,一天後將水倒掉,蓋上一塊濕布。

(2)待黃豆發芽後,選擇一顆豆芽測量長度並記錄。

(3)填入下表,並製成統計圖。

三、佈置任務。

1自己參與實驗的全過程,有問題可以及時向老師或家長請教。

2我們一週後,看看你的統計圖。

可以與同伴説一説,從這個圖中你看到了哪些變化?

四、

反思: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生字新詞,試着用“……有的……好象……”練習説話。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盧溝橋的結構特點,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才能。

3.瞭解“七七事變”歷史事件,認識盧溝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目標1、2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準備:

(掛圖、有關七七事變的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揭題導入

1.指名介紹盧溝橋及其故事、歷史意義,讀文,學習生字讀音

2.導入新課

二、指導看圖

1.看全景圖: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2.看分圖: 第二圖:這些獅子栩栩如生,個個雄壯威武,非常可愛。

第三圖: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多得數不清。

3.説説看完後的感受

三、初讀課文,瞭解各段大意

1.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劃出新詞,説説自然段段意

2.結合圖畫,自由讀讀課文,後同桌間説説盧溝橋的獅子是什麼樣的。

四、學習新字詞

1.讀準字音。(鋪、雕、歇、概、侵、抗)

2.記清字形。(歇、概、侵)

3.理解詞義:

(歇後語、聯拱石橋、駐紮、望柱、偎依、大概、挑釁、甚至)

五、看圖,後想圖讀文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聽寫詞語。

2.分段朗讀課文。

二、讀文分段

1.課文中哪幾段具體介紹盧溝橋的獅子的,用雙豎線在其頭尾處標出

2.説明這種分段方法

三、學習課文

1.默讀課文,用最快的速度記下第一段中盧溝橋的相關資料

(長度、建築年代)

特點:獅子多得數不清。

2.學習第二段

(1)圖文對照説説盧溝橋的石獅子有何特點。

(2)説説這段話在介紹石獅子時寫法上有什麼特點(使用排比句式)

1)讀文,認識什麼是排比(連續使用了3個以上的相同句式,集中表達一個意思)舉文中例子説明。

2)讀排比句,感受其句式起伏,領略其表達作用

3) 多媒體出示荷花圖,説説荷花的形態及自己的想象

4) 練習用文中的“有的……好像”句式將同學們剛才的話連起來説説,其餘同學作好記錄。

5) 全班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3.學習第三段

(1)讀課文,瞭解段意。

(2)瞭解“七七事變”。

四、總結課文

1.説説喜歡盧溝橋的獅子的原因。

2.看圖讀課文。

五、嘗試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六、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完成練習冊。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100~102頁的例1、例2及第103頁“做一做”、第105頁練習二十的第2、6題。

內容簡析

例1 認識質量單位“克”。教材藉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這些常見、帶有質量標示的物品,使學生直觀認識克的作用——用來計量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例2 認識質量單位“千克”。與例1編排思路相同,同樣藉助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質量單位千克的作用——計量比較重的物品的質量。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和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及計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並學會以此為標準去估量物體的質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3.瞭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是基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通過數學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懂得使用數學的語言描述身邊物體質量的狀態,並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體驗學習質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親自掂一掂、説一説、估一估等一系列實踐操作方法來學習克和千克,建立數學模型思想。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課件展示法:課件出示主題圖中超市水果區域的情境,特別要突出標籤上的錢數和500克、1千克等。請學生結合自己買東西的經驗,説一説在圖中發現的數學信息。

師生交流:我們在買東西時,經常要稱一稱物品的質量,在數學上我們稱為物品的質量。像圖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錢來標價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品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瞭解常見的計量單位,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

實踐操作法: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去商店買東西吧!你買過什麼?這是老師昨天在超市買的兩袋東西。(出示:一袋鹽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準確的質量該怎麼辦呢?(用秤稱一稱)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秤稱物品及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實踐操作,掂一掂,感受質量,引出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為後面開啟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作了鋪墊。】 遊戲體驗法:請三位學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遊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一胖一瘦,輕重對比明顯)。背的同學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並互相説一説。

?品析:在遊戲中感悟物品的質量,體驗輕重,在歡快的遊戲中開始了對物品質量問題的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認識“克”。

(1)藉助實物感知克。

①課件出示超市裏常見的用“克”作單位的食品包裝袋,讓學生初步感知“克”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積累生活經驗。

②觀察交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瞭解關於它們輕重的信息。

③小組活動:每一位同學用手掂一掂老師準備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裝瓜子,體驗3克、12克、100克分別是多重。

④全班彙報:説一説掂量後的感受,輕還是重。

⑤師生小結: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也可以用符號“g”表示。教師板書:克(g)。

⑥你們知道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以克作單位的物品嗎?

(2)掂一掂,體驗1克有多重。

讓學生取出自己準備的2分硬幣,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閉上眼睛感受它的輕重,並把這種感覺記在心裏。

(3)找一找,鞏固1克的質量觀念。

①小組活動:在老師準備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②對比試驗:讓學生試着從裝黃豆的袋子裏取出一些黃豆,使這些黃豆共重1克。

③提練方法:操作後交流彙報,你用什麼方法取出1克黃豆?

④質疑交流:怎樣驗證多少粒黃豆重1克?(用稱一稱的方法來驗證)教師指出稱比較輕的物品我們常用天平。

2.認識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們把要稱的物品放在左盤,右盤放砝碼。②介紹砝碼。砝碼中最輕的只有1克,這盒砝碼中最重的是100克,你們知道砝碼是用什麼作單位的嗎?

(2)稱一稱:演示利用天平稱1克黃豆的過程。

(3)掂一掂:請每個小組都取出約1克重的黃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現教材第101頁的“做一做”,讓學生進行判斷,並説明判斷的方法。該題以1克為標準,估量物品的輕重。以此使學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選定的標準去比較。最後通過説出生活中比1克輕的物品,進一步鞏固對1克的認識。【品析: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等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質量的輕重,明確“克”用於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3.認識“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蘋果的實物圖。

②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瞭解關於它們輕重的信息。

③多請一些學生來提一提這兩樣物品,談談自己的感受。

④師生小結: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以用符號“kg”來表示。教師板書:千克(kg)。

(2)算一算,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

①教師出示2袋鹽,每袋500克,學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預設1:1000克 ;預設2:1千克。

②教師小結:對,1千克等於1000克。板書: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體驗1千克有多重。

①小組活動:每一位同學用手掂一掂老師準備好的2袋鹽,在心裏記住它的質量。在老師準備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誰找得準。

②交流找法: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找的。

③操作比較:小組內每個同學輪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説説自己的感受。

(4)遊戲:猜一猜。

出示一物體,教師知道它的準確質量,讓學生猜一猜。在猜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猜的數據運用“重一些”“重得多”“輕一些”“輕得多”來進行提示。並適當請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猜的,引導學生運用參照物對比着來猜物體的質量,提高估量的準確性。誰猜中了,就將物品獎給誰。

?品析:在學生認識克的基礎上,通過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具體感知1千克的實際質量,並將它與熟悉的物品質量聯繫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

4.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

(1)認識盤秤。

①課件出示盤秤,教師介紹盤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盤秤的單位。

②課件演示盤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針指向1,讓學生認一認有多重。還可以變換幾種質量讓學生加以辨認。

(2)認識彈簧秤。

①課件出示彈簧秤,教師介紹彈簧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彈簧秤的單位。

②課件出示彈簧秤掛上5個一袋的西紅柿,指針指向1,讓學生認一認是多重,有幾個。

③這個彈簧秤最多可以稱幾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樣想的?

(3)認識體重秤。

①課件出示體重秤,教師介紹體重秤的名稱。讓學生觀察,並找找體重秤的單位。

②課件演示一個學生稱體重時,指針指向20和25之間的23處,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讀出該生的體重。

③通過對三種秤的觀察,你發現在測量時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嗎?

?品析:讓學生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瞭解不同的秤稱物體的方法,逐漸豐富對1千克的感知,使他們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進一步加強直觀感受,深化對千克的認識。】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質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學生列舉交流,比如1個2分硬幣、1粒花生米、2粒黃豆等大約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礦泉水、1升大瓶可樂、16個雞蛋、4袋牛奶等大約有1千克重。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這節課我們不但認識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還知道了這兩個質量單位之間的關係。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教材的安排是分兩個課時認識克和千克的。由於這一節是學習質量單位的開始,學生雖然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着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質量觀念。

我的反思: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的認識

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g)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單位。

↓ ↓

1個2分硬幣約重1克 2袋鹽約重1千克

↓ ↓

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天平來稱 比較重的物品常用秤來稱

第2課時 解 決 問 題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104頁例3、“做一做”及第106頁練習二十的第9題。

內容簡析

例3 安排瞭解決問題的內容,意在鞏固學生已經建立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量能力。題目要求比較簡單,但越簡單可能越覺得無從下手,要引導學生轉到對蘋果個數的關注上,由此喚起學生已有的稱量的經驗。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受質量單位,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牢固掌握克與千克之間的關係。

2.學生在實踐、觀察和推算的活動中,能夠根據物體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量能力。

3.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估量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估量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與學法

1.本課時學生應用已學的質量單位的知識,通過估量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而且培養學生的估量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估量的經驗,形成估量策略。

2.本課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與他人合作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猜謎語法:衣服有綠又有紅,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臉紅紅人人愛。猜一猜這是什麼水果?(蘋果)大家經常吃蘋果,蘋果有大有小,誰能估計一下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老師這裏有20個蘋果,大家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謎語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老師藉着學生的興奮情緒,提出估計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的問題,為新授做好了引導。】

實踐體驗法:老師帶來幾個蘋果,它們有大有小,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計幾個蘋果大約有1千克。學生用手掂一掂蘋果,交流蘋果的輕重大小,估計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然後教師出示例題3:王奶奶摘了20個蘋果,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進入新課教學之中。

?品析: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體驗法,通過討論交流,確認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對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質量,估一估1千克蘋果的個數。

(2)學生彙報。

2.稱一稱。

(1)小組活動:稱1千克蘋果並數一數個數。

(2)彙報各小組稱重的結果,教師記錄。

(3)觀察記錄的數據,從數量上發現規律。

(4)討論:同樣都是1千克蘋果,為什麼稱出的個數會不一樣呢?

?品析:在本環節中,設計了“先估再稱”這個有效的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活動代替老師的講解,全班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通過估計1千克蘋果大約有多少個,既培養了學生的估量意識,又滲透了辨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3.提出問題。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個蘋果,估計一下大約重多少千克。

(2)學生讀題後彙報發現的信息。

(3)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量。通過“知道了什麼?”環節理解教學,注意突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估計。

師:要想知道20個蘋果大約有多重,你可以用什麼方法去估量?

預設一:

生:估一估每個蘋果有多重,再算出20個蘋果的質量。

師:這是一種辦法。你估計一下一個蘋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師:那20個蘋果就有20個200克。你認為計算起來怎麼樣?

生:用加法算比較麻煩。

師:那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預設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幾個蘋果。

師: 以你的生活經驗,1千克一般有幾個蘋果?

生:5個。

師:那就可以每5個蘋果放一堆。(用電子筆將5個蘋果圈一圈。)這樣的話,就是求什麼?

生:20裏面有幾個5?

4.解決問題。

(1)通過閲讀“怎樣解答?”兩個學生的對話,突出了估計的方法,即運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質量觀念作標準估出結果。同時,通過答案的文字呈現突出了估計的標準。

(2)引導學生按蘋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個蘋果大約重多少千克。

(3)分組解決問題。

第一、二兩組解決如果蘋果1千克4個,20個大約重多少千克;第三、四兩組解決如果蘋果1千克5個,20個大約重多少千克。

(4)彙報交流。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第15~16頁的例4和第16頁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瞭解圓柱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説明的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的進程,掌握圓柱體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並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滲透、體驗知識間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

掌握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資源:

ppt課件 圓柱等分模型

教學過程:

一、聯繫舊知,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呈現例4中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

2.提問:這幾種立體的體積你都會求嗎?你會求其中哪些立體的體積?

啟發:大家想不想知道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猜想一下:圓柱體積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怎麼算?

3.引入: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下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學例4

1.觀察比較

引導學生觀察例4的三個立體,提問

⑴這三個立體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定相等嗎?為什麼?

⑶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可能相等嗎?為什麼?

2.實驗操作

⑴談話:大家都認為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於底面積乘高。那用什麼辦法驗證呢?讓學生在小組中説説自己的想法。

提醒:圓的面積公式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我們能不能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辦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嗎?各小組説出自己的想法,有條件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操作一下。

⑶討論交流: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開後能否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操作教具,讓學生觀察。

引導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結果會怎麼樣?

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課件演示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拼成的立體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3.推出公式

⑴提問: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麼關係?

指出:長方體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樣求圓柱的體積?為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體積公式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⑶引導用字母公式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v=sh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三、分層練習,發散思維,教學試一試

⑴讓學生列式解答後交流算法。

⑵討論:知道什麼條件就一定能算出圓柱的體積了?分別怎麼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鞏固拓展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⑴説一説:這兩個圓柱中都是已知什麼?能算出圓柱的體積嗎?

⑵各自練習,並指名板演。

⑶對照板演,説説計算過程。

2.做練一練第2題。

已知底面周長和高,該怎麼求它的體積呢?引導學生根據底面周長求出底面積。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六、作業

練習三第1~3題。

人教版分與合教案篇5

?認識圖形》教案

一、學習目標

1、通過網絡學習活動,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並能正確區分這些圖形。

2、通過學生自主拼、擺、畫、折、找等活動,能直觀感知平面圖形的特徵,體會平面圖形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在經歷觀察、比較,描畫活動過程中,感悟到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與聯繫,豐富直觀體驗,發展空間觀念。

二、學習重難點

1、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

2、從立體圖形中“拓”出面、藉助“拓”出的面認識平面圖形。

三、學習過程

1、教師帶領學生回憶立體圖形的特徵

2、播放微視頻,學生觀看

(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以及三稜柱,播放從立體圖形中“拓”出平面圖形的過程)

3、組織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學具的不同形狀在練習本子上描、畫、印、拓出平面圖形。畫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學,可以連麥老師分享他的作品。

4、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和三角形

5、認識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

師:你能把一張正方形、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紙折成同樣的兩部分嗎?有幾種折法?誰願意介紹自己是怎麼折的?折出來的是什麼圖形?請大家動手做一做,準備好的、同學可以連麥老師哦

6、歸類整理

(1)課件呈現多個圖形,讓學生分別跟家長説説每個是什麼圖形?

(2)説一説:你是怎麼記住每種圖形的樣子的?

四、教師直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呢?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