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2W

教案的重心應該放在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上,優秀的教案可以使我們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四年級上冊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上冊教案6篇

四年級上冊教案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79、80頁上的例2、例3,議一議及相應的課堂活動,練習十五第3~6題。

【教學目標】

1.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

2.掌握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台。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計算下面各題。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學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筆算,如果用筆算的可進行板演。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的筆算,那麼中間、末尾有零的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1)學生獨立思考,解答,抽一個學生板演。

(2)彙報思考過程及結果,在視頻展台上展出學生計算的豎式,可能有以下兩種: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討論:這道題和我們前面研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有什麼不同?以上兩種算法哪種更簡便?這道題為什麼可以這樣來計算?

學生討論,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重點圍繞豎式的簡便寫法進行討論。如果學生探討有困難,則可用以下的教學設計。

教師:第二個豎式把240和30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兩個0,24×3和240×30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哪一個算式的乘積小?

學生:24×3

教師:算一算24×3的結果。

學生算出24×3=72。

教師引導學生説出72與7200相比,縮小了100倍,為了保持積的大小不變,我們把積擴大了100倍。

配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如下板書:教師:誰能完整地説一説這個計算過程?

學生:略

教師:你認為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引導學生歸納出: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乘完後,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多少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及時鞏固,算一算課堂活動的第2小題的前兩小題:230×40,380×87。

2.教學例3。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3題目。

(1)根據題意,學生列式:108×18。

(2)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有什麼特徵?

學生:因數中間有0

(3)學生獨立思考

計算,抽一學生板演。

教師巡視,重點圍繞豎式的書寫,從而歸納出中間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方法、要點。

3.結合兩個例題,小結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

教師:在這兩個題目中,王師傅每分行240m和列車平均每時行108km都叫做什麼?

學生:速度

教師:30分和8時都叫做什麼?

學生:時間

教師:要求路程,你發現了怎樣的數量關係?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速度×時間=路程。

[點評:這個教學片段主要展示學生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並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這個過程主要由“發現、探索、小結”三個環節構成。這三個環節層層相扣,體現了學生探索新算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4.課堂活動。

(1)怎樣用豎式計算34×386?

學生按書中的程序計算完成後,通過兩個豎式的對比,討論得出:三位數和兩位數相乘的時候,為了計算簡便,我們更習慣於把位數多的因數寫在上面。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的後面兩個小題:65×408,207×20。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五第4~6題。

(本案例由袁登維提供,由彭承志點評)

四年級上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培養孩子們觀察的興趣,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讓學生寫下觀察中新的發現,或是觀察中發生的事。

3.讓學生了解觀察日記的寫法,也試着寫觀察日記。

4.練習修改習作。

教學重點 把自己平時觀察中新的發現,或是觀察中發生的事具體、生動地寫下來。

教學難點 從哪些方面進行細緻、準確的觀察。

教具準備 課件

導入: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師: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是作者葉聖陶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爬山虎的祕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爾觀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築巢的全過程。作者平時認真、連續的觀察才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把它運用在自己的習作中,讓自己的習作也顯得生動有趣。(板書:寫觀察日記)

?設計意圖:與學生對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回憶日記格式。

(一)回憶日記格式。(出示課件2)

1.學生齊讀題目,説一説要求寫什麼?

2.師導言:既然要寫觀察日記,我們就要了解日記的格式。誰能説説日記的格式是什麼?

3.學生:要寫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氣。

4.老師:很好,看來大家對寫日記有所瞭解。首先你可以給日記取個標題;其次在第一行寫上你寫日記時的日期、天氣、星期幾!(板書:給日記取個標題 第一行寫上日期、天氣、星期幾)

5.觀察日記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記下來,每次觀察最好截取一個側面,寫出特徵,反映一箇中心。我們來看看觀察日記的格式。老師認為,學生寫日記,根據寫作目的不同可以有兩種格式:一種是寫在日記本上,給自己看的,一種是寫在作文本上給老師看的。寫在日記本上的就像剛才的同學所説,第一行寫出寫日記的時間和天氣;寫在作文本上的就是一篇文章,最好要有一個題目,老師一看就知道你寫的觀察日記中心是什麼,第一行再出現寫日記的時間。

6.師:大家打開書,翻到第44頁,再讀一讀蘇聯比安基的《森林報·夏》中的兩則日記,想一想,説一説:它和我們以前所寫的日記有哪些不同之處呢?(同一個寫作內容,卻由幾則日記共同組成。)

7.師:這樣在一段時間內,圍繞同一個寫作內容,把觀察到的事物發生的變化通過幾則日記描寫出來,叫作連續觀察日記。今天,我們也可以寫一寫連續觀察日記。

?設計意圖:審題指導這個環節能讓學生很快了解題目,把握寫作重點。】

(二7定觀察對象。

1.同學們想一想,你打算選擇什麼事物來進行認真細緻地觀察呢?大家打開書翻到第46頁,看看這些小朋友都準備觀察什麼?

2.學生回答:他們想觀察種子發芽、樹葉顏色變化、月亮變化的過程、家裏養的小貓。

3.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察對象,然後在全班交流。

(二7定觀察對象。

1.同學們想一想,你打算選擇什麼事物來進行認真細緻地觀察呢?大家打開書翻到

第46頁,看看這些小朋友都準備觀察什麼?

2.學生回答:他們想觀察種子發芽、樹葉顏色變化、月亮變化的過程、家裏養的小貓。

3.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察對象,然後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調動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功能,對所找到的材料進行感覺、品評和分辨,然後有的放矢地把所見、所聞、所感運用日記的形式當堂寫下來】

三、指導觀察方法,引導學生習作。

(一)指導觀察方法

1.過渡:小朋友們,我們已經選好了要觀察的事物,你能告訴我們一下,你怎樣去觀察選好的事物?

2.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老師相機引導學生把握觀察的方法。

(1)請觀察同類事物(如水果類、植物類、動物類)的小朋友自願組成學習小組,大家一起討論、探究,並將自己小組探究到的該類事物的特點寫在紙上。

(2c學生將自己小組觀察的結果與全班同學交流。

3.引導學生了解觀察事物的方法,引導學生仔細想——發揮聯想和想象,並指導學生把觀察到的事物説得生動、具體。

(1g是水果類,指導學生在全面細緻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説説先觀察什麼,再觀察什麼,最後觀察什麼,並説説自己每步觀察的結果。同時,啟發學生調動各種感觀去認識事物、感知事物,可以聞,可以吃,可以發揮想象等。(出示課件3)

(2g是觀察植物,引導學生要觀察它的幹、莖、葉等各部分的特點,生長習性等,要仔細觀察它的花、莖、葉、枝,對這株植物各個部分的形狀、顏色、姿態作全面地瞭解。還可用鼻子聞一聞花散發出來的香味。 (出示課件4)

板書:觀察植物

(幹、莖、葉等各部分的特點,生長習性)

(3)如觀察動物,就要觀察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慣等特點。板書:觀察動物(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慣等特點)

(二)引導學生習作

1.師導言:我們怎樣才能把觀察到的事物寫出來,記錄下事物的變化和自己的觀察過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請大家再讀第44頁蘇聯比安基的《森林報·夏》中的兩則日記,找出能體現作者觀察細緻的語句,説説你的體會。

2.茅盾曾寫過:“無論到哪裏,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由此可知,觀察一個事物必須具體,細緻。

3.同樣,寫觀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樣細心。其實,只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觀察還要全面,調動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描寫。比如,看:眼睛看到什麼?

聽:耳朵聽到什麼?觸:手可以摸到什麼?嗅:鼻子可以聞到什麼?味:舌頭是否可以嚐到什麼?另外,大家還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時輔以自己的感受:大腦裏想到

什麼? 心中感受到了什麼?自己的心情怎樣?(板書:有感受,記下來)

4. 所以寫觀察日記除了“觀”,更要有“察”,就是還要有觀察後的感受。同時,別忘了寫出觀察對象最近幾天或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情況喲!

5.學生開始寫日記,教師巡迴指導。

四、整理觀察日記,組內分享日記。

1.學生再讀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儘量做到觀察細緻入微。

2.在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換日記,提出修改意見,教師參與其中,並加以指導。

3.評一評:誰寫的日記觀察得細緻,內容記得準確、形象。

?通過具體的範文指導,讓學生對比自己的寫作,從而進行修改,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教師進行總結,激發習作熱情。

師總結:有人説過,生活,需要細心觀察,更需要理性思考,從而獲取鮮活而豐富的寫作素材。還有人説過: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領悟生活。愛默生更説過:細節在於觀察,成功在於積累。由此可見,能夠做到細緻入微,並能從多方面對觀察對象加以感知,記錄下來,再輔以自己的體會,就可以形成一篇優秀的觀察日記了。願大家多觀察,愛聆聽,善思考,勤描寫,做個有心人,寫出更多、更精彩的觀察日記吧!

板書設計 寫觀察日記

給日記取個標題

第一行寫上日期、天氣、星期幾

觀察植物(幹、莖、葉等各部分的特點,生長習性)

觀察動物(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慣等特點)有感受,記下來

教學反思:

學生能夠在回憶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自己觀察的事物以及它的發展變化過程,用詞比較準確、恰當。

儘管設計的很好,但是本次習作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表現最明顯的就是習作中的語言不夠豐富,雖然學生把觀察對象描寫得很真實,但總感覺敍述平平淡淡,關鍵是沒有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所致。

四年級上冊教案篇3

一、教材簡析

?語文園地七》

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口語交際與習作:通過口語交際與習作訓練,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長中的故事和成長中的問題。

2、我的發現:通過閲讀小林和小東的對話,學習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和習慣,體會到:讀書時要深入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3、日積月累:積累一些古代名句,通過了解古人對於成長和人生的一些積極向上的看法,受到啟發和激勵。

4、展示台:展示、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成果,體驗成長的快樂。

教學時間

4課時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課前佈置學生根據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收集資料)

一、引入學習

1、回憶本組課文,圍繞“成長的故事”談談自己的感受。

2、談話: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過獲得成功的喜悦,有過遭受挫折的煩惱,也遇到過困惑不解的問題。但無論怎樣,成長的經歷都是令人難忘的。

板書題目:難忘的成長經歷

二、明確要求

1、自讀題目,勾畫口語交際與習作的要求。

2、交流:

説、寫自己或別人的成長故事;

交流讀《烏塔》的想法,寫“從《烏塔》想到的;

討論信中的問題,寫回信。

三、口語交際

1、認真閲讀書中提示,以及《烏塔》、書信,確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2、按要求獨立準備,並説給自己聽一聽。

3、根據選定話題進行分組。

選同一話題的人過多,則可再分小組,每組以4—6人為宜。

4、分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機會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體評議。

6、根據評議修改自己的談話內容,説給同桌聽,注意兩人間的交流。

四、引導總結

1、請你來總結這次口語交際活動。

可從同學表現、老師表現、交際內容、交際方式等進行總結。

2、請你為下一次口語交際活動提建議。

教學後記:

第二、三課時

“習作”

一、引入

談話:上節課,同學們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交流了難忘的成長經歷。聽過之後,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那些難忘的經歷。

今天,我們就來寫一寫“難忘的成長經歷”。

二、明確習作內容及要求

1、寫自己或別人的成長故事。要寫得清楚具體。

2、寫“從《烏塔》想到的”。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3、給“需要幫助的王虹”寫回信。要把想説的意思寫清楚,書信格式正確。

三、指導習作

1、根據自己選擇的話題理出提綱。

2、交流提綱,分組指導。

話題一:寫誰的什麼事。閲讀本單元課文學習如何寫。

話題二:《烏塔》主要講了什麼事?你對文中什麼問題最感興趣?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建議聯繫生活實際舉出例子)。

話題三:王虹遇到了什麼煩惱?你的看法是什麼?你認為她該怎麼做?(指導書信格式)

四、學生獨立習作,老師巡視指導

五、習作交流與講評。

1、指名讀習作,集體評議。

2、每個話題選出代表作講評。

六、修改謄抄。

1、生根據講評修改習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議修改。

2、謄抄習作。

七、拓展活動

話題一:編成短劇演一演。

話題二:開展讀書心得展示活動。

話題三:自學信封寫法,把回信寄給老師。

教學後記:

第四、五課時

“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發現

1、自讀小林和小東的對話,説説對你有什麼啟發。

2、歸納小結閲讀方法:一邊讀一邊想。

3、交流自己的讀書經驗,説説自己讀書時是怎樣深入思考、發現問題的,以及發現問題後是用什麼方法解決的。

二、日積月累

1、自由閲讀,要求讀得通順流利。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默讀,從中選擇一句説説自己的理解,也可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談談體會。

4、背名句競賽。

5、你還蒐集了哪些關於成長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談話: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回憶了自己成長的經歷,通過閲讀、訪問、寫信等多種渠道瞭解了別人的成長故事。你打算怎樣展示這些成果呢?(自由説)

2、個人或分組彙報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據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

4、總結,評獎。

四年級上冊教案篇4

第3單元角的度量

第4課時畫角

【教學內容】:教材第43頁例3。

【教學目標】:

讓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畫指定度數角的方法。

難點:對準相應的刻度畫角。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畫出下面的角,説一説你是怎樣畫的。

30° 90°

2.你能畫出任意度數的角嗎?

教師引出課題。

(板書:畫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學例3。出示例3。

1.怎樣畫一個60°的角?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相互發表意見,並動手試一試。

指名説一説畫角的方法、步驟。

2.用課件演示畫角的方法和步驟,師生共同歸納:

板書:

(1)畫一條射線,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線的端點重合,0°刻度線和射線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線的地方點一個點。

(3)以畫出的射線的端點為端點,通過剛畫的一點,再畫一條射線。

(4)讓學生試着畫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兩處都標了60°,這個點應點在哪裏呢?為什麼?

學生在畫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腦筋想一想,並相互交流。使學生明確:如果與量角器0°刻度線重合的那條邊向右就在內圈60°刻度處點上點;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處點上點。

3.畫一個100°的角。

指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同學獨立畫一畫,然後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43頁“做一做”第2題。

先讓學生用量角器畫出這些角,並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誰畫得好。

2.教材“練習七”第5題。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數寫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畫出與∠1和∠2同樣大的角。畫完後,同桌互相驗證,看誰畫得標準。

3.教材“練習七”第6題。

小組內議一議,再説一説這些角用三角尺怎樣畫的。教師歸納,再讓學生獨立拼一拼、畫一畫,然後用量角器檢驗。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到了什麼本領?

【教學反思】:

讓學生通過自學,動手操作,主動去發現找到畫角的方法,進一步鞏固了角的有關知識,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級上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材料感知——聚類分析——歸納概括——抽象命名”的過程,感悟和理解畫圓的基本原理。

2、理解圓心和半徑的概念、認識半徑、圓心等概念及其相互關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

教學重點:

理解圓心和半徑的概念、認識半徑、圓心等概念及其相互關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能運用原理創造畫圓的工具

教具準備:

教學媒體、圓規,圓形紙片,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圓形物體。

看,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你能找到什麼相同的圖形?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圓的?

2、比較圓、三角形和長方形的異同

二、感悟畫圓原理,形成圓的核心概念。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意思是説,如果沒有圓規,是不出圓的。同學們都準備了一把圓規,你能試着用它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圓嗎?

第一層次:在不同情境中畫圓,感受事實,積累體驗。

1、學生用圓規在練習紙上畫圓。

演示方法:一種是先在紙上定一個點,再拉開圓規的兩腳,旋轉圓規一週。另一種是先在紙上定一個點,再拉開圓規的兩腳,然後旋轉紙張一週,同樣也得到了一個圓。

2、老師用在黑板上畫圓。

用眼睛看顧老師畫圓,用你的頭腦去思考,老師是怎樣畫圓的?

3、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

剛才我們用圓規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在紙上也畫了一個圓,如果我們要在學校的操場上畫一個比較大的圓,老師的圓規不夠大怎麼辦?看一下體育老師在操場上是怎樣畫圓的。邊看邊思考在操場上畫圓與在黑板上和紙上畫圓有什麼異同?(播放錄像:體育老師伸直手臂,手拿長柄勺子,站在原地旋轉一週,勺子中的白粉隨人體的旋轉過程逐漸抖落而形成一個圓。)

第二層次:經歷材料聚類分析的過程,歸納並概括提煉畫圓的原理。

1、我們在黑板上畫了圓,在紙上畫了圓,在操場上也畫了圓,這幾次畫圓,儘管畫圓的地點變了,畫圓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們有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小組之間討論一下。

小結:通過剛才四個不同情境中的畫圓,我們發現它們都有三個共同的特點:一、確定一個點;二、確定一段距離;三、旋轉一週。

第三層次:抽象命名圓心和半徑,形成圓的核心概念。

1、剛才所有的活動中,固定點叫做圓的圓心,用字母o表示。圓上所有的點到圓心都有相等的長度,這個長度就叫做圓的半徑,用字母r表示。

板書:圓心

半徑

2、學生在所畫圓中標出圓心,畫出半徑並用字母表示。

3、説出剛才幾個情景中的圓心和半徑分別在哪裏。

橡皮筋4、生活中有沒有運動的圓,説説它們的圓心和半徑又在哪裏。

第四層次:

學到現在,關於圓,還有沒有什麼值得我們深入地去研究?

其實就圓心、半徑,還藴藏着許多豐富的規律呢,同學們手中都有圓片、直尺、圓規等等,這就是研究工具。老師給大家準備了研究提示,請同學們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反饋

1、發現圓有無數條半徑

還有什麼新的發現嗎?説説你們是怎麼發現的嗎?

預設:折:把一個圓先對摺,再對摺、對摺,這樣一直對摺下去,展開後就發現圓上有許多的半徑。

畫:不停地畫,在圓裏畫出無數條半徑。

老師沒有折,也沒有畫,而是直接想出來的,知道我是怎麼想的?

(因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圓的半徑,而圓上有無數個點(邊講邊用手在圓片上指),所以這樣的線段也有無數條,正好説明半徑有無數條嗎?)

2、發現半徑長度都相等。

預設:所有的半徑或直徑長度都相等。

能説説你們的想法嗎?

量:在圓裏任意畫出幾條半徑,再量一量,結果發現它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也是這樣。

折:將一個圓連續對摺,就會發現所有的半徑都重合在一起,這就説明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長度相等,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既然圓心在圓的正中間,那麼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應該都相等,而這同樣也説明了半徑處處都相等。

3、圓的大小和它的半徑有關

請在一張紙上任意畫兩個圓。

出示同心圓:為什麼一個大一個小?(因為兩個圓的半徑長度不同)

還有什麼新的發現嗎?

4、圓的位置和圓心有關

圓的大小和它的半徑有關,那它的位置和什麼有關呢?

學生總結

三、拓展:

出示:橡皮筋、小棒、剪刀、三角尺、圖釘

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判斷哪些是能畫出圓的?

2、同學們正在操場上開展“投球”比賽。哪一種方式比較公平?

為什麼站成圓形你們覺得比較公平呢?

四: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圓,知道了畫圓的基本原理,理解了圓心和半徑的概念,發現了圓的基本性質。以後我們也會像研究長方形、正方形一樣,進一步研究圓的周長和麪積計算問題。

四年級上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利用表面積等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後使其表面積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標:

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解決包裝的問題,體驗策略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表面積等知識,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後使其表面積最小的策略。

教學策略:

讓學生自己想法設計包裝的方法,並親自實踐,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反思那種包裝方案最節約。

教學準備:

相同的課本、包裝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問:現在,老師要把26本數學課本用包裝紙包起來,怎樣保才能節約包裝紙?

學生討論交流方法,説一説怎樣包裝好。並説出自己的理由。

二、學習新知識

1、出示教材中的插圖和問題:將兩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樣包才能節約紙?

2、學生探索兩盒糖疊放得方法,並根據疊放的方法列式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

3、引導學生比較得出方案。並反思為什麼方案(1)最節約。

4、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1)同樣的方法解決“試一試”中的問題。

(2)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索情況進行評價總結。

板書設計:

包裝的學問

儘量減少面積的面——最節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