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中班教案最新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73K

充滿挑戰的教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實用的教案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提高他們的學習投入和學習效果,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科學教案中班教案最新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中班教案最新7篇

科學教案中班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種子的作用,瞭解種子傳播的幾種方式和特點。

2、願意積極地參加探索種子的活動,對活動有濃厚的興趣,並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教學準備:(認知準備)初步瞭解植物生長的條件

(材料準備)童易軟件(植物下——小傘兵和小刺蝟)

重點難點:(活動重點)瞭解種子傳播的幾種方式

(活動難點)用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探索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會發芽的種子

提問:種在泥土裏的植物為什麼會發芽?

泥土裏的種子,怎樣才能發芽、長大,種出新的植物?

小結:種子在一定的條件下(空氣、水、温度)能發芽長成新苗。

二、種子的好朋友

·欣賞故事《小傘兵和小刺蝟》

提問:植物媽媽的孩子是怎樣傳播到各個地方?(豐富詞:傳播——傳送、播送)

小結:有的種子是靠風傳播的,有的種子是靠動物傳播的。

·説説不同的植物

提問:植物還有那些傳播方式?

小結:水能傳播,蓮花的種子——蓮子,生在蓮蓬上順水安家

種子自身彈射傳播,鳳仙花

人工傳播,稻、麥、豆類等

活動重點:瞭解種子傳播的幾種方式。

三、我找到的種子

提問:你在什麼地方找了植物的種子,它是靠什麼來傳播的?

小結:植物的種子有多種傳播方式,有的靠風,有的靠水,有的是自身彈射,大多數種子是靠人或動物來進行傳播的。

科學教案中班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萌發對蛞蝓的興趣,進而發展為對動物的興趣

2.瞭解蛞蝓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知道蛞蝓是害蟲

3.能對類似動物進行比較分析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蛞蝓,激發對動物的興趣

難點:能區別蛞蝓和蝸牛的異同點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瞭解蝸牛的特徵及生活習性。收集關於蛞蝓的資料。

物質準備:組織幼兒捕捉蛞蝓和蝸牛,每組一個盛有蛞蝓和蝸牛的盒子

活動過程

一、觀察蛞蝓的外型特徵

1.出示盒中的蛞蝓

先讓幼兒討論再告知正確的名稱――蛞蝓。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蛞蝓和蝸牛的異同點。

小結:蛞蝓身體圓而長,沒有殼,頭上有兩對觸角,一對長,一對短,沒有腳,而是在接觸地面的腹部生成一種能動的肉足,也叫腹足兩隻小眼睛長在長觸角上。

二、知道蛞蝓的生活習性

1.在什麼天氣、什麼地方容易找到蛞蝓

2.為什麼也叫它鼻涕蟲身上的粘液有什麼作用

3.蛞蝓喜歡吃什麼

4.蛞蝓生活在哪裏怎麼過冬天、夏天的

小結:蛞蝓的身體會分泌粘液,它爬過後粘液留在地上就會留下一條白線,所以也叫鼻涕蟲,它生活在陰溝等陰暗潮濕的地方,夜晚出來活動。喜歡吃蔬菜、果樹等農作物。

三、認識蛞蝓對人類的危害

蛞蝓在夜間爬出來活動,被它爬過的食物變髒,衣服變脆,專門破壞農作物,是害蟲,為了防止蛞蝓破壞植物,可在菜園和果圓周圍撒些石灰,它們就進不來了。

四、鼓勵幼兒提出有關蛞蝓的問題,大家討論。

活動延伸

在自然條件下觀察蛞蝓。

活動評析

科學教案中班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發現只有是鏤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養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進行驗證的能力。

3、體驗通過實際操作,獲得知識和本領的愉悦情感。

活動準備

1、音樂:大家一起拍拍手

2、記錄卡、幼兒用筆、吸管、筷子、花片、積木、漏勺、勺子、肥皂水。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在音樂中,一起進入活動室。

師:我們都很喜歡吹泡泡,那可愛的泡泡們在陽光下五顏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今天,我們一起來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種材料,並討論。

(1)師:平時,我們都是用吹泡器來吹泡泡的,大家一起來看看,今天我給你們準備了什麼呀?

(2)出示記錄卡,幼兒猜想。

師:老師還帶來了一張記錄卡,並把這些材料畫在了卡上,請大家一起來猜猜,你覺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這一個格子裏打上勾勾,覺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兒猜測,教師巡迴指導。

4、討論、介紹幼兒想法。

(1)師:誰來介紹自己的猜想?請一到兩名幼兒上台介紹。

(2)師:你為什麼這麼想呢?有沒有和他不一樣的猜想?

(3)師生共同討論,並統計在教師的記錄卡上。

師:我們一起來侃侃,你認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請舉手。(依次統計各個材料)

二、幼兒操作

1、師: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樣,那到底對不對呢?老師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自己去試試!請大家拿着你的記錄卡,把每一樣材料都去試一試,並且馬上把結果記錄在“試一試“這一格內。

2、幼兒操作嘗試,教師指導。(重點指導花片和漏勺)

3、比較猜測和嘗試後的結果。

(1)師:誰願意來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後的結果?有沒有不一樣的結果?請有持不同意見的.幼兒上來再次操作比較。

(2)師生再次討論,統計在教師記錄卡上。

師:在我們小朋友操作了過後,你覺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請舉手。(依次統計各個材料)

三、總結

1、誰來告訴我,你發現在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們有什麼特點嗎?

教師總結: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們都有洞洞,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個名字,我們叫它“鏤空”。因為它鏤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來。

2、教師:我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們能吹出泡泡嗎?為什麼?想知道它們吹出的泡泡是什麼樣子的麼?我們一起到户外去試試看吧!

在音樂中跳出活動室。

科學教案中班教案篇4

主要涉及領域:

科學、語??

活動説明:

這天天氣晴朗,太陽暖洋洋地照着。體育活動課結束後,孩子們靜靜地在草地上休息,纖纖和小峯幾個孩子在玩影子的遊戲。“我的手變成蛇,吃掉你的鳥。”“我的鳥飛走了……”他們的笑聲吸引了更多的師,我的影子還會變呢!”“我的影子為什麼會跟我走?”聽着一個個問題,面對一張張好奇的面孔,為此,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了這一系列活動,共同探究影子的祕密,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一:尋找影子

活動目標:

在找找、躲躲、玩玩中,親身感受影子形成的原因,體驗玩影子的樂趣。

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悦。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晴朗的天氣;室外;紙張;筆。

活動過程:

1.找影子。

師: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有影子?找一找,記錄你看到有影子的物體。

師:影子是什麼顏色的?影子像什麼?

2.遊戲:把自己的影子藏起來。

教師講遊戲的玩法。

師:為什麼有的小朋友蹲成一團還有小小的影子?有的小朋友躲到樹後面、屋子裏就沒有影子呢?

討論得出:當物體被太陽等光線直接照射,就能產生影子。

3.遊戲:踩影子。

教師講解遊戲玩法。

通過遊戲,幼兒知道影子是跟着自己動的,體驗影子帶來的樂趣。

活動延伸:

幼兒與家長一起準備蠟燭、手電筒、枱燈等。

活動反思:

孩子們尋找、記錄時都非常的認真,葛成甚至觀察到在地上爬的西瓜蟲也有小小的影子。

藏影子時,如星、源源幾個孩子躺在地上,以為這樣影子就會沒有了,旁邊的幾個孩子叫了起來:“還有影子,影子變成了黑線了。”整個過程中,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比較輕鬆自如。

活動二:玩玩影子 活動目標:

感受影子在燈光下的變化,並學會用標記記錄影子的變化情況。

活動準備:

人手一張表格,如下圖:

活動過程:

1.老師和孩子一起商討確定記錄的標記。

如:影子大(),影子小();影子色淡模糊(),影子色濃清晰();影子數量多(),影子數量少()。也可用自己能看懂的標記記錄。

2.和家長一起記錄觀察的影子。

夜晚,孩子與家長一起在燈下觀察記錄,並填寫表格。

3.分享記錄的結果。

來園後,幼兒交流記錄結果。教師操作燈具,一起檢驗觀察記錄的正確性

活動反思:

幼兒帶來的記錄可謂千姿百態,有的在一格里記錄了一種標記,有的記錄了幾種標記;有的用商量好的標記,有的自己畫的圖,還有的填好後在後面打了一個“?”。來園後,孩子們都認真地將他們的發現講給我聽,在檢驗時,記錄正確的孩子開心得很,為自己感到自豪有不同結果的孩子老師建議他們晚上回家再做一次實驗。

活動三:探索影子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黑夜、日食等形成的原因及一些自然現象,進一步瞭解影子的形成。

2.產生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請來教中學地理的苗苗爸爸,並帶來太陽、地球、月亮的模型,日食、月食等圖片。

各種動物影子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1.看動物影子圖片猜動物。

2.討論:地球也有影子嗎?

苗苗爸爸以交互式談話方式邊操作模型、邊用生動、易懂的語言使孩子瞭解黑夜、月亮的變化和日食等自然現象的形成。

3.瞭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通過觀察發現:影子的形成是由於物體擋住了光線,光線通不過,所以在物體的後面光線較弱,形成了黑黑的影子。

4.交流分享。

幼兒與苗苗爸爸自由交流,請他解答一些問題。

活動延伸:

家長與幼兒蒐集一些有關影子的資料、圖片等。

活動反思:

孩子們對苗苗爸爸的演示講解感到很新奇,不知道原來地球也有影子。調皮的超超把手放在地球儀前面:“我把地球遮黑了。”苗苗爸爸説:“對,當你的手有足夠大時,就能遮住地球。有時天上有云經過時,它的影子遮住了我們,是不是要涼快些?”韓辰説:“我要造一把大傘,夏天時撐在天上,我們躲在它影子下面就不熱了。”……孩子們自由問答,不時傳來哈哈的笑聲。

活動四:用影子

活動目標:

1.在交流中,瞭解到影子有非常大的作用。

2.學習製作皮影戲道具。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盞枱燈、紙、筆。

活動過程:

1.觀看課件,瞭解古人對影子的利用。

觀看古時候豎竹竿、量影子來計算時間的多媒體課件。

2.討論:人們還利用影子來幹什麼?

(如傘的影子可以給人遮涼,觀察影子知道物體,醫學上的造影,皮影戲等。)

讓幼兒感受到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

3.初步學做皮影戲道具。

活動延伸:

1.在操場上豎一根竹棒,觀察早、中、晚影子的長短變化及影子的方向變化並記錄。

2.繼續學做皮影戲,並利用道具表演。

3.收集整理所有的記錄資料。

活動反思:

通過幾次活動,孩子們對影子有了基本的瞭解。有的孩子用硬紙剪成圖形表演皮影戲,還有的直接用手錶演;苗苗等幾個孩子還在自己家門口豎了一根筷子來觀察記錄。孩子們都初步養成了仔細觀察、自己動手試一試的好習慣,並學會了用簡單的標記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主題活動反思: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浩瀚的大海撿拾起其中小小的浪花,都值得我們細細把玩,慢慢體味。影子,常見又易忽略,用心探研,卻又是奧妙無窮。活動中,孩子們在“找、玩、講、用”中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小問號緊緊地攢着孩子的眼球,引得他們一頭鑽到裏面欲罷不能、興致盎然。

對於幼兒來説,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活動中去嘗試、去體驗、去發現、去收穫;而我們成人需要做的,是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的觀察、探究、經歷、體驗的機會

科學教案中班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瞭解哈哈鏡影像變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2.嘗試用集體記錄、個體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過程及結果,體驗動手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個不鏽鋼的勺子;師幼玩過“照鏡子”的遊戲(師:鏡子、鏡子在哪裏?幼:鏡子、鏡子在這裏。);ppt課件(漢字凹和凸、集體記錄表、交通安全轉角鏡等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回憶已有經驗

1.師幼玩“照鏡子”的遊戲

師:我們來玩照鏡子的遊戲,我來照鏡子,你們就是我的小鏡子。(教師做出各種簡單肢體動作,幼兒鏡面模仿。)

2.啟發幼兒思考,表述已有經驗

師:你們玩得很好,照鏡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時照鏡子的時候有什麼發現嗎?

3.根據幼兒回答,及時啟發和小結

師:鏡子裏也有個你,你們倆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照鏡子的時候,離鏡子遠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二、動手操作,探究哈哈鏡的祕密

1.幼兒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鏡的有趣

師:今天老師沒有準備鏡子,而是準備了不鏽鋼勺子。它們能當鏡子照嗎?請你們試一試,用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發現什麼。

2.集體交流操作中的發現,鼓勵幼兒清楚、大膽地表達

師:你發現了什麼?請你用盡可能清楚的話説給大家聽。

3.結合ppt,介紹凹凸面的名稱

師:勺子的兩面一樣嗎?你們覺得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呢?老師這裏有兩個漢字朋友,看看它們能不能幫助我們。

師:這兩個字長得什麼樣?這個字(凹)讀“ao”,它可以用來形容勺子的哪一面?這個字(凸)讀“tu”,它可以用來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師手指勺子的兩個面,幼兒説出名稱。)

4.集體猜想並記錄

師: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們介紹自己的發現就能説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集體記錄表中貼上相應形態的人像(正立、變長等)。

5.幼兒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師: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再去試一試,這次要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6.集體交流操作結果,教師隨機記錄

師:你又發現了什麼?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有不同的意見嗎?

7.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師: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兩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變形。為什麼平時我們照普通的鏡子時,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師:普通的鏡子表面是平的,鏡子裏的你沒有變樣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發生了有趣的變形。人們還特意製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鏡子,我們把它們叫做哈哈鏡。

三、觀察圖片,瞭解凹凸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轉角鏡,討論其用處。師:生活中,你見過這樣凸出來或者凹進去的鏡子嗎?在哪裏見過?

師:老師有一雙愛發現的眼睛,看看我發現了什麼。為什麼人們要在地下車庫、馬路拐角、小區門口放上這個鏡子呢?看看它是什麼樣的?猜猜有什麼用?

2.小結。師:今天我們發現了勺子裏藏着的哈哈鏡,還認識了道路安全轉角鏡。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鏡、凹面鏡,你想知道它們藏在哪兒,有什麼用嗎?老師相信你們和我一樣,也有一雙愛觀察、愛發現的眼睛,所以,我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活動點評

方景融老師每一次展示的活動都會給我驚喜,這一次也不例外,整個教學給我的感覺是“輕鬆”和“高效”。

一、“輕鬆”——以幼兒為主體的理念得到了充分體現

1.生活化。利用幼兒平時生活中已有的照鏡子經驗,讓幼兒對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勺子進行觀察探究,發現哈哈鏡的祕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2.活動性。教學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顯像的變形特點,都是通過幼兒自己的操作觀察發現的。同時,幼兒通過對記錄表中猜想與動手結果的比較,自己不斷獲得科學的結論。

3.遊戲性。教師引導幼兒用“玩”的心態對待科學學習,如“我們來玩一個照鏡子游戲”,“玩玩勺子,你們會有什麼發現”,始終引導幼兒以積極的心態進行觀察、發現。

二、“高效”——以教師為主導的.精神得到了恰當落實

1.提升性。本次教學在層層遞進的基礎上,不斷挑戰幼兒的思維高度,如每個環節都設置了高出幼兒原有發展水平的提問;教師介紹“道路安全轉角鏡”,讓幼兒瞭解還未接觸的知識;引導幼兒感受“凹凸”,給幼兒更加確切的概念支撐後面的探究表達等。這樣的教學能真正幫助幼兒提升認知經驗。

2.拓展性。當幼兒發現勺子裏的本人變形後,教師有意識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遠一些和近一些,又會有什麼發現呢?”以此引導幼兒通過主動變化探究條件,發現不同的變形特點,拓展幼兒原本不會關注到的認知經驗。

3.持續性。在教學中,方老師不僅關注幼兒科學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幼兒可持續學習與發展的奠基。如特別注重幼兒“愛觀察、愛發現”意識的培養;關注嚴謹科學態度的形成;尤其注意對幼兒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比較高質量地支持、引導和促進了幼兒的自主學習。

科學教案中班教案篇6

設計思路:

昆蟲世界充滿了奧祕,各種昆蟲長相各異、奇特,昆蟲的卵生性使它的生長過程充滿神祕。美美和醜醜就是毛毛蟲變蝴蝶的兩個不同生長時期的形象,毛毛蟲怎麼變蝴蝶這一問題引發了孩子探索昆蟲的慾望。因此,我便設計了這一活動,通過活動帶領幼兒進入廣闊的學習天地,去結識蝴蝶朋友,瞭解它的有趣之處,讓幼兒用一顆真摯的童心,去關注、體驗蝴蝶的生活、探索蝴蝶成長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討論,認識蝴蝶並初步瞭解毛毛蟲演變成蝴蝶的生長變化過程。

2、藉助故事比較美美和醜醜不同外形特徵,激發幼兒探索昆蟲世界的奧祕。

活動重難點:瞭解毛毛蟲演變成蝴蝶的生長變化過程,激發幼兒探索昆蟲世界的奧祕。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ppt、毛毛蟲變蝴蝶的轉變圖示。

經驗準備:學會兒歌《我想變成一直蝴蝶》

活動過程

一、觀察圖片,認識蝴蝶的外形特徵

1、謎語:頭上兩根鬚,身穿彩色衣;飛在花叢中,快樂又逍遙。

2、那你們見過哪些蝴蝶呀?

3、我們小朋友見過那麼多蝴蝶,我們在仔細的看一看蝴蝶到底長的怎麼樣?

4、這隻蝴蝶長的漂亮嗎?所以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美美”

5、美美長的那麼漂亮,它除了有美麗的翅膀,還有什麼

6、小結:蝴蝶可以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觸角,有兩對翅膀,六隻腳。只要有這些特徵的我們都説它是昆蟲。

二、認識美美和醜醜,觀察比較不同的外形特徵。

有一天,蝴蝶美美飛呀飛呀來到了花園裏。遇到了毛毛蟲。

1、蝴蝶美美在公園裏遇到了誰呀?(毛毛蟲)

2、毛毛蟲和蝴蝶長的一樣嗎?長的哪裏不一樣?

3、所以毛毛蟲也有一個名字叫醜醜。

3、運用故事,引出蜜蜂的話

4、幼兒討論:美美是不是醜醜變的呢?讓幼兒猜測!

三、觀看錄像,瞭解蝴蝶的.成長過程

1、胡老師今天準備了一段錄像,請你們仔細的看一看,蝴蝶是不是毛毛蟲變的?

2、請幼兒説説醜醜是不是美美小時候的樣子。

3、醜醜是怎樣變成美美的?

4、梳理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圖,卵——毛毛蟲——蛹——蝴蝶

5、我想變成一隻蝴蝶。小朋友,咱們一起來玩一個毛毛蟲變蝴蝶的遊戲吧!

幼兒扮演毛毛蟲,嘗試運用肢體動作表現蝴蝶的生長過程。

四、拓展教育

1、昆蟲世界裏還有哪些動物也和毛毛蟲和蝴蝶一樣,小時候的樣子和長大了的不一樣?

2、幼兒繼續探索,各種途徑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讓幼兒知道蝴蝶的基本特徵,同時,讓幼兒欣賞蝴蝶的美麗來與後面環節毛毛蟲的醜形成對比埋下伏筆。

鼓勵幼兒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觀看ppt蝴蝶的生長讓幼兒瞭解先是小小的蟲卵,然後變成毛毛蟲,再後來變成蛹,最後變成蝴蝶

通過我想變成蝴蝶這一環節,讓幼兒嘗試用動作表現,鞏固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

科學教案中班教案篇7

空氣是孩子們時時刻刻接觸、感受着的物體,對於空氣,孩子們既熟悉又陌生,知道我們的周圍充滿空氣,卻看不見摸不着,對於空氣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在我們的世界裏,孩子們並不是特別清楚,為了加深孩子們對空氣的認識,更加直觀的感知空氣的存在,我組織了這個科學探究活動,藉助吸管、氣球、石頭、空礦泉水瓶、空杯子、塑料積木等物體來幫助孩子們感知和了解空氣的存在。

活動開始,我先用談話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問孩子們空氣是什麼?哪裏有空氣?孩子們紛紛表示我們周圍到處都是空氣。接着我出示了氣球,問孩子們,氣球裏面有空氣嗎?孩子們有的説有,有的説沒有,有的説吹大了才有,請了一個小朋友把氣球吹大以後,孩子們都確定的説這時候氣球裏面有空氣,在大家的意見達成一致後,我問孩子們,如果把氣球的口鬆掉會發生什麼事?孩子們紛紛表示裏面的空氣會跑掉,我又問那如果把氣球口放到水裏然後鬆手呢?孩子們有點疑惑,我拿來一盆水,請一個孩子把氣球放在水裏,通過觀察討論,孩子們發現裏面有空氣的物體放到水裏,空氣可能會跑到水裏,冒出氣泡。接着,我出示了吸管,石頭、杯子、瓶子、積木等物品,先請孩子們猜一猜這些東西里面是不是有空氣,並在記錄表上先進行記錄,接着請小朋友將這些物體放到水中驗證是不是有空氣,最後將實驗結果也記錄在記錄表上。

本次活動我先通過談話和個別示範幫孩子們建立了空氣跑到水裏會冒泡的認識,接着就請孩子們自由進行觀察記錄。本次活動的亮點和獨特之處就是在於藉助水幫助孩子們直觀的感知空氣的存在,自由的操作環節讓孩子們的興趣非常之大,寬容的探究氛圍也讓孩子的思維沒有限制,從而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杯子要直直的放到水裏再斜過來才會冒泡;用手擠一下塑料瓶子,塑料瓶子裏就會冒出許多泡泡;有些石頭會冒泡而有些就不會。當然活動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調查的加入,孩子們較少接觸到調查表,因此對於記錄並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光顧着操作而並沒有將操作結果記錄下來,觀察表直觀展示實驗和猜測的作用沒有發揮。另外,孩子們的操作方法也對孩子們的操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部分孩子由於沒有經過仔細的思考而直接得出了錯誤的結論,最後,活動結尾可以再提供給孩子一些其他材料,比如海綿等等供幼兒進一步探索。

總體來説本次活動較為成功,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非常高,在自由探索中孩子們獲得了很多關於空氣特性自己如何做操作記錄的經驗,孩子們在愉悦中獲得了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