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最新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91K

為了能夠更順利的進行教學工作一定要提前制定自己的教案,教案在制訂的時候,你們需要注意創新教學方法,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最新6篇,感謝您的參閲。

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最新6篇

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篇1

活動一

目的: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瞭解土的主要種類(如黑土、黃土、白土、紅土等)。

2.瞭解土對人類的作用,萌發珍惜土地的情感。

準備:

1.知道植物生長的三要素:水、空氣、陽光。

2.每位幼兒到種植園取一小盒泥土。

3.實驗用的酒精燈、杯子,連根的乾枯的青菜、花、樹標本。

4.四盒不同種類的土壤標本。

5.可以種植的小菜秧、樹苗、花苗若干。

6.錄像機及錄像帶、電視機。

過程:

一、植物為什麼會乾枯

1.出示連根的乾枯的青菜,請幼兒觀察:青菜怎麼樣了?(乾枯了。)為什麼會乾枯?(因為菜根離開泥土了。)

2.用同樣的方法出示乾枯的花、樹,讓幼兒觀察並思考:它們為什麼會乾枯?(因為它們都離開了泥土。)

3.小結:一般來説,植物在泥土裏才能生長,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二、土中有什麼

1.請幼兒捏一捏從種植園取來的泥土是乾的還是濕的。(濕漉漉的。)這説明泥土中有什麼?(水分。)

2.請幼兒把一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觀察並説説:你發現了什麼?(有氣泡上升。)這説明泥土中有什麼?(空氣。)

3.把泥土撒在石棉上,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引導幼兒説説:你發現了什麼?(會冒煙。)為什麼?(泥土中有樹葉、草等各種腐爛物,能燃燒。)

4.小結: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長,是因為土壤中有水、空氣和肥料。

三、土是什麼顏色的

1.從種植園取來的土是什麼顏色的?(黑色。)

2.除了黑色的土,你還看見過什麼顏色的土?(逐一出示紅土、黃土、白土標本給幼兒觀察。)

四、土有什麼用

1.錄像畫面一:廣闊的田野。

引導幼兒討論:田野裏有了土能生長什麼?(水稻、小麥、油菜、棉花、各種蔬菜等。)

2.錄像畫面二:高山、丘陵。

引導幼兒討論:山上有了土能生長什麼?(樹、竹、花、草、蘑菇等。)

3.錄像畫面三:磚瓦廠。

引導幼兒討論:造房子需要什麼材料?磚瓦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4.錄像畫面四:各種陶瓷器皿。

引導幼兒討論:陶器、瓷器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5.小結: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是植物的家園,我們應珍惜每一寸土地。

五、與“土”交朋友

按幼兒意願將幼兒分成三組,其中一組幼兒把小菜秧種到種植園裏,一組幼兒把小樹苗種到幼兒園的空地裏,一組幼兒把花苗種在小花盆裏。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自己種植的小菜秧、小樹苗、花苗的生長情況。

活動二

目的:

1.引導幼兒感知並區分粘土、沙土、壤土,初步懂得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條件。

2.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

準備:

“種子寶寶”圖一幅,沙土、粘土、壤土各一大盆,每人三個易拉罐(底部穿孔),每桌一小盆水,豆種若干。

過程:

一、產生興趣

1.出示圖片。“種子寶寶”想找個合適的地方安家,成長為健壯的苗苗。它們找呀找,發現了三種不同的土壤。

2.出示三盆泥土。這樣“種子寶寶”不知道到哪種土壤安家最好,請小朋友來幫助它。

二、感知並區分粘土、沙土、壤土

1.請幼兒分別用小罐裝三罐土,引導幼兒看一看、捏一捏,比較這三種土的不同。

2.小結:粘手的土叫粘土,沙粒很多的土叫沙土,既不粘手沙粒也不多的土叫壤土。

3.請幼兒分別向三罐土澆少量水,説説看到了什麼現象。(水積在粘土上長時間滲不下去,壤土中的水慢慢被吸收,只有少部分水從罐底流出,沙土中的水大部分較快地從罐底流出。)

4.小結:粘土能保留水但不通氣,沙土不能保留水但通氣性較好,壤土能滲水且比較通氣。

三、幫助“種子寶寶”安家

1.“種子寶寶”應挑選哪種土壤安家才合適?為什麼?

2.小結:“種子寶寶”在粘土中不易呼吸到空氣,在沙土中不易喝到水。只有在壤土中安家才最合適,因為壤土又透氣又滲水。

3.請幼兒把豆種撒在壤土罐中。

活動延伸:

分別在沙土、粘土、壤土中撒入種子,引導幼兒每天觀察“種子寶寶”的生長情況。

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利用工具取紙漿模型,並通過討論交流找出取紙漿模型的有效方法。

2、在製作紙漿玩具的過程中,體驗廢紙再利用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前次活動中,已經晾乾但還未取出的帶模具的紙漿模型。

2、老師預想的釘子、剪子、刀子、勺子、叉子、鉛筆、鏟子等工具若干。

活動過程:

1、預想

孩子們,我們昨天製作的紙漿碗已經晾乾了,現在我們一起把它們取出來吧。(孩子們聞言一起行動起來,幼兒感到徒手取模型的時候很困難,都很着急“老師!取不出來!”“老師!太費勁了!”)

空手取不出來的模型,我們可以請個小幫手來幫我們的忙嗎?請誰來幫忙怎麼做呢,大家動腦筋好好想一想。(孩子們憑空想出了一些常用的小工具,如:刀子、剪子、尺、筆等,也憑藉以往的經驗預想出一些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2、嘗試利用工具取模型。

師:“大家都想出了一些好辦法,可是這些辦法管用不管用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可以自己試做,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試做,不過大家都要注意有的工具比較危險,所以用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注意安全,別弄傷了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鄭若凱選了一把剪子,用它的尖端沿碗的邊緣慢慢向下撬,蔣多鳴見了也從自己的書包裏跟着拿了一把剪刀,用力撬了起來,不過他剛撬了幾下,碗內層的紙漿就被戳破了,他只好放棄,轉過頭看着鄭若凱繼續撬。鄭若凱邊向下撬紙漿邊用另一隻手不停轉動碗,由於有了先前同伴失敗的教訓,他撬的動作很小心,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撬幾下就停下來休息一會,旁邊觀戰的蔣多鳴跟隨他的動作也是一付很緊張的樣子,邊看邊叮囑夥伴:“小心點!”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紙漿模型就順利取出了,除了碗的邊緣有些破損, 整個模型的外觀大致還算完整,兩個人不由興奮地歡呼跳躍起來。

蔣金穎、林卿賢開始選了個筷子做工具,但拿起來很快就發現筷子粗粗的兩端根本幫不到忙,兩個人商量了一下於是就扔下筷子,另外挑選了一把刀子,可是又不知該如何下手,愣在那裏不知所措,我走過去提醒他們可以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於是蔣金穎跑到旁邊的組去,正好看到鄭若凱在忙活,得到了啟發以後趕緊跑回來指揮林卿賢扶着碗,她自己用刀子模仿鄭若凱的樣子也慢慢撬起來……

另一組的盧欣欣沒有使用任何工具,已經成功將模型取出來了,而且異常完整。)

3、交流討論

組織幼兒將各自使用工具的方法以及心得體會進行交流,並提出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供大家討論並解決。

(老師的話音剛落,孩子們的話匣子就打開了。蔣多明先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和鄭若凱用的都是剪子,可是我的紙漿碗就破了,他的沒破,不知道怎麼回事。” 我請他分別模仿一下自己和鄭若凱操作時的動作,他馬上從中找出了原因:自己心急動作太猛用力太大,而鄭若凱動作慢,用力小。

順順説 “為什麼欣欣的可以拿出來,我的不行呢?”“是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老師也不明白,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我請那幾個可以成功取出模型的孩子把他們各自從家中帶來的模具集中放到一起,大家比較觀察後發現這些小朋友用的模具材質都是塑料的!而其它小朋友用的模具材質有的是不鏽鋼的,有的是陶瓷的

“是不是所有的塑料模具裏的紙漿模型都可以這麼容易的拿出來呢?”我提出問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

田亦等幾個幼兒表示:雖然自己也用了塑料碗,可是裏面的紙漿仍然拿不出來。我引導大家找它們的不同,開始孩子們的注意只停留在容器外表的差異,所以意見一直無法同意。我請欣欣説説她是怎麼把紙漿模型拿出來的,欣欣示範了一下她的操作動作向同伴介紹説“一捏就可以了。”聽她這麼一説,下面的孩子也去輪流捏了捏田亦和欣欣使用的模具,這樣又有了新發現:有的軟,一捏就變形了:有的硬,怎麼都捏不動。孩子們於是恍然大悟:只有軟塑料的模具才能不借助任何工具,順利取出裏面的模型。這為他們以後再次嘗試進行同類操作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4、教師小結,鼓勵幼兒進行成功的再次嘗試與體驗

自我評析:雖然這次活動給了部分實驗失敗的孩子們一個挫折和打擊,但是通過工具的具體使用方法和使用過程的互相介紹,使幼兒的成功經驗在同伴之間進行了交流和分享,同時創造了一個相互學習的機會。大家發現自己對工具的預想使用效果和真實的使用效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只憑空想而不動手去做是不行的。

這些有益經驗的獲取讓我感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問題的獨立判斷能力在逐漸增強,但還存在很多順從判斷的現象,一部分孩子不肯積極動腦思考問題,對別人的看法多隨聲附和,很少提出自己的異議和見解。以後的科學活動我要在這方面多下工夫,注重培養孩子們主動觀察、主動發現和提問、主動探究並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由於我自己先前沒有製作紙漿模型這方面的經驗,在活動前也沒有事先進行嘗試和預想過,所以在取出晾乾的紙漿模型時,雖然部分孩子們以失敗告終,但還有一部分的孩子們可以很輕鬆很完整的取出自己的模型,這種現象是偶然的嗎?這個問題的出現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面對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我沒有為了保持自己的尊嚴、掩蓋自己無知的真相而採取迴避的做法,我深知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僅能提高幼兒科學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可以使科學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是使幼兒探究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這種背景下的教育,可以使幼兒永葆學習熱情,因此在發現問題後,我沒有簡單地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直接告知幼兒問題產生原因,以及解決方法,而是順應幼兒興趣,不過多幹預幼兒的探究活動,使幼兒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激發了思維的靈敏度。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親歷探究、解決問題全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篇3

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告訴我們,幼兒科學學習的方式是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因此,讓幼兒瞭解光與影“近大遠小”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幼兒找一找、試一試。在反覆操作、驗證的基礎上,感知不同角度、不同距離光照後影子的變化,繼而獲得光和影關係的直接經驗。

活動目標

1.在找一找、變一變、試一試中,感知光與影“近大遠小”的關係。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光影的造型,體驗趣味光影遊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小手電6支,動物剪紙6種,光影照片,光影造型圖片.光影造型視頻。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人,瞭解幼兒對光影現象的經驗

師:你們見過影子嗎?在哪裏見過影子?你們見過什麼樣的影子?

教師梳理小結:光和影是一對好朋友,有光的地方經常能看到各種各樣奇妙的影子。

二、感知影子的變化,獲得光和影的感性經驗

1.出示一組光影照片。師:這組影子有什麼不同?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2.師:剛才大家説了很多原因,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影子產生了不同呢?要怎樣才能知道?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你們來試一試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原因了。一會兒兩個小朋友合作,一個拿小動物,一個拿小手電,兩人一起來試一試怎麼讓小動物的影子變大和變小,你們要記住結果,等我請你們回來的時候把結果告訴我。

3.幼兒合作探索,試一試、玩一玩,什麼時候影子大(模糊),什麼時候影子小(清晰)。

4.交流探索結果。師:找到小動物影子變大變小的原因了嗎?你是怎麼做的?(根據提出的問題,請幼兒演示實驗方法)

小結:小朋友都發現了影子變大變小的祕密,光離小動物越近,影子就越大;光離小動物越遠,影子就越小。

三、體驗光影造型遊戲,進一步感知光和影的關係

1.欣賞光影藝術《奧斯卡藝術造型》。師:看了這段會變的、有趣的影子,小朋友肯定有很多話想説吧!你知道這些影子是怎麼來的嗎?

師:這些有趣的影子都是許多人一起合作變出來的!今天範老師也給小朋友準備了有光的地方,你們想不想也來變一變呢?

2.出示光影造型圖片,讓幼兒根據圖片上影子的造型來變一變。

個人表演:請小朋友積極動腦,怎麼改變自己的影子,讓影子變得大些、小些、瘦些、寬些。

小組合作:變出千手觀音、橋等。

全體表演:變大樹。

3.總結:剛才表演的時候光沒動,只是小朋友在動,就變出這麼多的大影子和小影子。如果光不停地動,小朋友也在動,那麼會變出哪些有趣的影子呢?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來試一試。

活動感悟

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影子”經歷了一次難忘的磨課研修過程,使我在活動設計能力和現場教學機智等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進步。

第一階段:解讀教材,重視環節。我在確定課題後,開始對照《指南》要求設計教學環節,查找相關資料瞭解物體成影的條件。同時,在每個環節中設疑,讓孩子們不斷地猜測,結合生活經驗的積累反覆操作、驗證、自由探索。之後,我通過介紹、演示等方式幫助幼兒整理獲取的有關光與影近大遠小的關係,最後總結的時候再次設疑,激發幼兒再探索的願望。

第二階段:重構環節,微調教具。經過第一階段對教材的解讀和有效備課後,我整理總結出比較完整的第一份教案,為了瞭解該教案設計中的不足和教學的具體情況,我進行了幾次試教研課,發現了教具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之前為幼兒表演準備的白色幕布太短,影響影子的成形,我對教具進行了微調,把幕布加寬加長。同時為幼兒提供了小手電和剪紙動物,讓他們兩兩合作探索。

第三階段:優化細節,全面提升。在對活動的目標、重難點、環節進行重新梳理後,我又對活動中引導語、提問、迴應等做了進一步的優化提升,使得課堂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垃圾分類標誌。

2、分辨回收的垃圾。

3、嘗試進行垃圾分類。

4、瞭解垃圾分類的意義,懂得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活動準備】

1、課前請幼兒製作一張家裏垃圾記錄表,認真填寫。

2、蒐集並瞭解有關於垃圾分類的知識。

3、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各2個、幼兒分類用的生活垃圾、幼兒分類用的小垃圾箱。

4、分類垃圾箱大掛圖、垃圾分類圖片。

【活動過程】

1、交流分享,説説生活中的垃圾。

師:孩子們,老師給大家佈置了任務,請大家記錄這幾天家裏產生的垃圾,你們完成了嗎?(完成了)快把記錄結果和旁邊的小夥伴説説吧!

(1)小組交流。(拿着記錄表,互相説説)

(2)個幼介紹。(誰想把記錄結果説給大家聽聽?)

小結:

每天我們的家裏會產生許多垃圾,主要有廢紙類、塑料類、金屬類、玻璃類、織物類、廚餘類、有毒有害類垃圾。這麼多垃圾你們平時是怎麼處理的?(放到垃圾箱裏;如果孩子回答"可以分類放進垃圾箱"師説:你在哪兒看到分類垃圾箱的?)

2、問題思考,商討垃圾處理方法。

(1)認識垃圾分類標誌。

師:老師這兒就有兩個垃圾箱,我們快來看看!

①提問:仔細觀察,你們發現了什麼?(顏色、標誌)(找兩三個孩子説)這是什麼標誌?可回收物是什麼意思?不可回收物是什麼意思?

②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這是可回收標誌,這是不可回收標誌。回收以後經過特殊處理能再為我們服務的就是可回收垃圾,這樣的垃圾應該扔到可回收垃圾箱中;除了這些,剩下的就是不可回收垃圾,應該扔進不可回收垃圾箱中。

(2)討論垃圾分類方法。

師:咱們記錄的垃圾要跑進哪個垃圾箱?先把可回收垃圾圈出來,然後和旁邊的小夥伴説説吧

①幼兒小組討論。(引導孩子説塑料瓶、牙膏盒是可回收垃圾,電池、果皮是不可回收垃圾,也就是先説劃圈的,再説不劃圈的)

②提問:誰願意把討論結果介紹一下?

③個幼回答。

小結:

哦,原來廢紙類、塑料類、金屬類、玻璃類、織物類是可回收垃圾;廚餘類、有毒有害類是不可回收垃圾。

3、辨析明理,懂得垃圾分類意義。

師:咱們剛才分的特別好,老師特別佩服你們!為什麼要將垃圾分類處理?

幼兒自由回答。

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實驗、觀察的技巧。

2、培養關心植物的行為。

活動準備:

剪刀、紅藍墨水、杯子、橡皮筋、水。

芹菜、白色花朵(玫瑰或康乃馨。)

活動過程:

做小實驗,請幼兒仔細觀察植物是怎麼喝水的。

1、芹菜實驗:

將芹菜的莖剪短一些,葉子摘掉一些。

把橡皮筋套在杯子上,再裝進一些水,並滴進一些紅墨水。

將芹菜插進杯子裏,並調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做記號。

過一段時間,讓幼兒看看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樣(水面低於橡皮筋),芹菜的莖有什麼變化(變紅)。

2、兩色花實驗:

請大人將花朵的莖剪開。

兩個杯子各裝進一些水,分別滴進紅色、藍色墨水。

將花朵剪開的莖分別插進不同的杯子裏。

經過一天以後,看看或多有什麼變化(植物的莖將兩種顏色的墨水往上吸)。白花是不是變成紅花或藍花了。

問幼兒:如果植物沒水會怎樣呢?請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講解為植物澆水的方法:

土壤乾燥時需要水,而且要將水澆在土上。看到有水從花盤底下漏出來時,應停止澆水。

早上或傍晚是最好的澆水時間。

每隔10天左右幫植物洗洗澡,這樣可以沖掉葉子上的灰塵和蟲子。

提醒幼兒回家幫植物澆水。

活動評價:

能參與實驗的過程。

能注意植物需要水。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而科學活動最能有效地讓孩子們實現探索、發現的願望。科學活動並不是把現成的科學結論告訴幼兒,而是使幼兒成為渴求瞭解世界的探索者和發現者。我們的科學教育,就是要提供豐富的材料,營造寬舒的心理環境,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讓幼兒在探究中驚異科學,在持久、深入地探究過程中建構科學經驗。

蒙氏教案大班科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獨立設計記錄符號在記錄表中記錄,嘗試統計的方法,使用恰當的語言與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過程。

2、鼓勵幼兒運用原有經驗,猜想並嘗試,發現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體驗思考、發現、探索與成功的樂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教學準備:

1、認識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工具,並能正確的説出它們的名稱。

2、核桃肉若干,放在一個方盤裏;核桃若干;記錄表;筆;紙板。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集體品嚐,激發幼兒砸開核桃的慾望

(1)出示核桃,幼兒品嚐核桃仁

師:“小朋友,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位小夥伴,快來看看它是誰?”(出示核桃)

核桃:“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核桃,我有一件硬殼做的外衣,肚子裏有香香的果肉,你們吃了我的果肉,會變得更聰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請你們來品嚐我的果肉,好嗎?”(請幼兒品嚐核桃仁,每人一塊)

核桃:“小朋友,你們一定沒吃夠吧,那好,我把夥伴們請來,讓你們吃個夠!但是,這次你們要自己想辦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們能做到嗎?”

(2)出現核桃的夥伴們(完整核桃),幼兒討論怎樣吃到核桃仁?(充分討論、爭議、辯論,漫畫演示各種辦法的結果)

師:“快來説説你們有什麼好辦法?”

幼:“用腳踩”、“用牙咬”、“用拳頭砸”、“用錘子(或其他工具)砸”……(根據幼兒的回答內容請幼兒分別示範不同的辦法)。

2、説工具

請幼兒説一説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砸核桃?

師:“那你們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來砸核桃呢?”

二、猜想與嘗試

1、成功的設想

(1)示範講解記錄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欄填預想哪種工具會成功,第二欄記錄實踐後的結果。)

師:“這是核桃帶來的記錄卡,記錄卡第一行畫的都是什麼呀?”

師:“第二行的前面有一個問號,它的意思是請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開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隻手,它的意思是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把結果記在這裏。”

(表格中選擇了八種工具,分別是剪刀、錘子、鉗子、鑷子、螺絲刀、木棒、扳子、鎖頭。)

(2)幼兒設計記錄符號,記錄猜想結果。

師:“在記錄之前,你要先選擇一種符號,然後在第二行認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畫上符號。”

2、實驗與驗證

(1)請幼兒自由使用各種工具實驗,並記錄結果。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邊實驗邊記錄,並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幼兒間交流實驗結果,引導幼兒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結果。

三、探索與發現

1、統計與排除

經過小組統計與集中統計,確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師:“現在我給每組發一張大統計卡,請每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嘗試結果記在上面,你使用哪種工具成功了,就在這種工具的下面畫個1,每組的每個小朋友都要記錄。”(各組統計)

師:“現在請每組派一名代表,把你們的統計結果説一説。”

2、交流新發現

(1)交流工具的恰當使用方法

師:“請大家説一説你發現哪種工具怎樣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適合部位

師:“砸核桃的哪個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師:“我們要怎樣砸容易砸開核桃?”

四、激勵與創造

欣賞成型的藝術作品,激發幼兒用核桃殼創造的慾望。(在收集核桃殼的同時整理活動室)

師:“核桃肉可以吃,核桃殼能幹什麼呢?小朋友快來看一看吧!”(展示核桃殼製作的作品)

師:“我們回去後,也用核桃殼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嗎?現在讓我們一起把活動室整理乾淨吧!”

活動反思:

對於這節活動,我想先從活動的亮點來説。一是整個活動就是一個探索用不同的工具砸開核桃的活動,同時含有教師預設的活動任務——用表格記錄子自己的探索過程,充分體現了幼兒自主性和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二是活動充分體現了家園共育精神,活動前我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核桃夾、扳手、鉗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工具,並瞭解這些工具的作用,我這節活動只是作為整個大活動的一個環節,幼兒對此充滿了期待,積極性很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