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熱的教案精選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6W

作為教師應該都會將教案提前準備好吧,編寫教案有利於教師弄通教材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化學熱的教案精選8篇,感謝您的參閲。

化學熱的教案精選8篇

化學熱的教案篇1

教學重點:

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教學難點:

催化劑

教學思路:

創設情景,初識氧氣,引出氣體的製取→瞭解氣體制取的一般步驟,探究用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的儀器裝置和反應條件→製取並收集一瓶氧氣→嘗試設計其他的製氧裝置。

教學用具:

試管(3只)、酒精燈、錐形瓶、長徑漏斗、帶導管的橡皮塞、乳膠管、集氣瓶、水槽、蓋玻片;30%的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初識氧氣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創設情景,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

[創設情景]在屏幕上循壞播放選取的與氧氣有關的圖片:運動會場上燃燒的火炬、火箭的發射、潛水員帶着氧氣瓶在潛水、搶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爛的葡萄,引導學生回答:氧氣是我們身邊熟悉的物質,它跟世間萬物如影隨形,你對它有哪些瞭解呢?

[學生交流]氧氣可供給呼吸,氧氣可支持燃燒,氧氣能使物品腐爛,氧氣能發射火箭……

[設問,引出下文]那你還想知道與氧氣有關的什麼知識呢?

[生答]

我想知道氧氣是如何發射火箭的。

我想知道氧氣怎麼使食物腐爛的。

我想知道氧氣還有什麼用途。

……[過渡]看來同學們想知道得還很多,這節課我們先來看一看如何在實驗室裏製取一瓶氧氣?然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二、如何製取氧氣(核心部分)

設計意圖:通過試驗,探究如何在試驗室裏製取氧氣,並形成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讓你到實驗室製取一瓶氧氣,你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師生共同分析]

反儀器裝置

驗滿方法

收集方法

[師問]我們就按這四步學習如何製取氧氣。根據已有的知識,請你説出得到氧氣的方法有哪些?

[學生交流]

電解水

從空氣中分離氧氣

光合作用

我想知道氧氣是如何製得的。

[師問]上述方法適合在實驗室中製取氧氣嗎?為什麼?

[學生討論]消耗電能;操作複雜;難於控制……不適合在實驗室裏製取氧氣。

[老師總結,引出下文]在實驗室裏,通常採用30%的過氧化氫溶液來製取氧氣。在什麼條件下可製取氧氣呢?根據老師提供的探究報告,請同學們來探究一下:

反應原理

探究內容

能否產生氣體

取一支試管,加入3—5ml的30%過氧化氫溶液,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口。

取一支試管,加入3—5ml的30%過氧化氫溶液並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粉末,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口

[試驗探究一]:過氧化氫製取氧氣條件的探究

取一支試管,加入3—5ml的30%過氧化氫溶液並加入幾塊沸石(或芹菜),將帶火星的木[老師提問]上述三種方案中,你認為哪一種最適合在實驗室中製取氧氣?説出你的理由。

[學生交流討論]通過探究試驗可知:只有過氧化氫溶液沒有氧氣產生;當加入幾塊沸石(或芹菜)時,有少量氣泡產生,火星更加明亮,説明產生的氧氣少;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粉末時,有大量氣泡產生,木條很快復燃,説明這時產生的氧氣多,適於在實驗室裏製取氧氣

[小結]二氧化錳在這裏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凡是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都沒有改變的物質叫催化劑。

[投影]形形色色的催化劑

在化工生產、科學試驗和生命活動中,催化劑可謂無處不在。汽車尾氣裏含有有害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利用鉑等金屬作催化劑可以迅速將二者轉化為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氮氣。酶是植物、動物、微生物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質,生物體的化學反應幾乎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釀造業、製藥業等都要用酶作催化劑。

[師生共同分析]簡單回憶實驗室收集氣體的方法,得出氧氣的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嘗試如何收集一瓶自己呼出的氣體。

驗探究二]過氧化氫製取氧氣裝置的探究

老師提供大試管、錐形瓶、燒杯、帶導氣管的單孔塞、帶長徑漏斗的雙孔塞、集氣瓶、水槽、長玻璃導管等儀器,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室製氧氣的反應原理,討論

……

並嘗試組裝一套製取氧氣的裝置。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並嘗試組裝製取氧氣的實驗裝置。

[作品展示]

[試

學生甲:我們小組用的是大試管、帶導氣管的單孔塞、集氣瓶、水槽等組裝的

學生乙:我們小組用的是錐形瓶、帶導氣管的單孔塞、集氣瓶等組裝的。

學生丙:我們小組用的是錐形瓶、帶長徑漏斗的雙孔塞、集氣瓶、長玻璃導管等組裝的[學生交流分析]有的裝置比較簡單,便於操作;有的適於製取大量的氧氣;有的既適於製取大[梳理歸納]製取氣體的實驗步驟:

組裝儀器;檢驗裝置的氣密性;裝藥品;收集氣體。

?製取氧氣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製取氧氣,體驗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實驗]根據自己探究出的過氧化氫製取氧氣的條件以及自己認為組裝的最好的儀器裝置,動手製取並收集一瓶氧氣。

[體驗交流]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當有氣泡冒出時,是否能立即收集?

[方法拓展]用高錳酸鉀(kmno4)和氯酸鉀(kclo3)也可以用來製取氧氣。

[多媒體情景]播放用氯酸鉀與二氧化錳混合加熱製取氧氣的實驗錄像,讓學生體會可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氧氣,拓展學生的視野。

[交流應用]你能用簡單的方法區分水和過氧化氫這兩種無色液體嗎?

四、課外活動設計:

1、怎樣檢驗裝置的氣密性?

2、“氧立得”是一種輕便、快捷的製氧裝置,請同學們課下找找它的説明書或通過上網查詢,來了解它的原理。你能否從中受到啟發,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個簡易的製氧裝置

教後反思:

該課很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參與活動非常踴躍。通過探究試驗,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顯。分別從儀器裝置的探究、反應條件的探究、學生自己動手製取並收集一瓶氧氣等三個方面學習了用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的方法。本節課活動較多,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熱的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瞭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淨物和混合物。

3、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繫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關於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現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質,靈活運用分子的知識。

【教學難點】

1、建立微觀運用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運動的不同。

【教學方法】目標教學法

【教學用品】試管、酒精燈、試管夾、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前提診測:a你想知道水由什麼組成嗎?

b你想知道在一杯水中放一些蔗糖(白糖),過一些時間,蔗糖顆粒消失,水變甜 了是為什麼嗎?

目標展示:1.使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瞭解分子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學生學會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淨物和混合物。

3、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繫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目標導學:

問:化學是研究什麼?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學科。

談話:通過緒言課和第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物質的性質分了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本節將進入對物質的組成、結構的研究,在國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質由分子構成的,而什麼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質則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演示:碘的昇華。

讓學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書中所列五個生活中的現象,教材在解釋這些現象時作了怎樣的假設?(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是運動的,粒子之間有一定間隙)通過這個假設的粒子引出分子。

為什麼當我們把一塊糖放入水中,糖很快不見了,水有了甜味,當我們經過施用氨水的農田時,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刺激性氣味?

一、分子的存在

由於糖的微粒擴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農田,由於氨氣微粒跑到空氣中去,所以很遠就能聞到刺激性氣味。這些微粒在科學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運動

糖分子遇到水就擴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氣可以擴散到空氣中去,可見分子是運動的。

2.分子是有間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體積小於200毫升。

因為構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間有空隙,當這兩種分子混合時,有的分子擠點了空隙,所以混合後體積小於200毫升。

結論: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分子是運動的,分子間是有空隙的。

我們能聞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氣味,卻看不見氨分子,可見分子是微觀粒子,它的體積是很小的。一滴水裏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與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與地球相比一樣,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徑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徑約為4×10-2米,地球直徑大約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質量,也有一這體積,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熱後變成水蒸氣,水分子本質沒有變化,其化學性質也沒有變化。

硫分子和氧氣分子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學變化後,硫和氧氣的化學性質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它只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並非所以物質的化學性質,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物質熱脹冷縮、“三態”的互變等。

四、純淨物和混合物

演示:鐵粉與硫粉的混合實驗

引導學生觀察未混合,混合後,分離後鐵粉與硫粉的顏色

混合物:由二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這些物質相互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所有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

純淨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

練習:下列物質是混合物還是純淨物。

(1)空氣(2)冰、水混合物

判斷是混合物還是純淨物。從分子看主要看該物質是同種分子,還是多種分子組成,依此可判斷空氣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卻是純淨物。

問:什麼叫高純硅?

引導學生閲讀p29第二自然段,瞭解完全純淨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説的純淨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在研究一種物質的性質,都必須取用純淨物,因為一物質裏如有雜質,就會影響這種物質固有的某些性質,而且要求物質的純度越高越好。

【小結】

分子是真實存在的,它的質量很小,總是在不斷地運動着,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質,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運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區別純淨物與混合物。

【板書設計】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運動,

2.分子是有間隙的,

3.分子有一定質量,也有一定間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四、純淨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或幾種不同分子組成),這些物質相互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如:空氣、天然水、渾濁的石灰水等。

純淨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或同一種分子構成)。

如:氧氣、水、二氧化碳、氧化鎂等。

?作業佈置】p-29 1-4題。

化學熱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酸、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反應能否發生進行簡單的判斷。

2、能力目標: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的培養和結果分析的訓練,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能力。能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學生親自做探究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②通過對實驗的探究、分析,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③使學生在實驗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重點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

1、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反應能否發生。

2、用置換反應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某些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學情分析

本課題知識貼近生活,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課題。作為九年級的學生,在本課題之前,已經多次進行過實驗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學習了氧氣、碳等非金屬單質的性質後已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為學習金屬的性質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而且整個課題的引入、探究、得出結論、練習鞏固都完全由學生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可輕鬆學習並應用知識。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

課前準備儀器藥品

試管、鑷子、鎂條、鋁絲、鋅粒、銅片、稀鹽酸、稀硫酸、硫酸銅溶液、xx銀溶液、硫酸鋁溶液等。

化學熱的教案篇4

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

教學目標

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瞭解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運用。

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難點:瞭解中和反應的實質。中和反應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

實驗準備

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再逐滴滴加稀鹽酸至紅色剛好褪色。

蒸發實驗所得溶液結晶。

相關的cai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板塊:問題結構

引導性材料

請一名同學朗讀課前準備的有關焦裕祿主要事蹟的材料;介紹附近工廠排放的廢水的情況(有條件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紀錄片)。

問題1:從上面的材料中我們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問題2:能否利用我們所學的化學知識提出解決的辦法?要利用到哪個知識點?該知識點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同學們在討論回答上面的問題後,教師做簡要的評價,然後請學生閲讀課本第60頁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問題3:課文中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問題4:你還知道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哪些應用了中和反應的實例?它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意義?

問題5:你能寫出本課題中關於怎樣處理工廠廢水的反應原理嗎?

問題6: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沒有想過對誰提出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擬訂一份調查報告給有關部門,其中包括你瞭解的情況和改進的方案。

點評:問題結構是構成教學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學生進行有效探究活動的智力保證。教師展示問題結構的技巧是,先給學生“焦裕祿事蹟”等各方面的材料,為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將學生的思路送進“前沿陣地”,然後再層層深入。問題結構在抓住知識屬性的基礎上,針對中和反應的應用,採用層層遞進的形式不斷深入,不斷變換研究問題的角度實質,這一過程落實了知識技能目標,強化了過程方法目標,點撥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第二板塊: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廁潔精洗廁所裏的污垢

引入課題 探究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

活動與探究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彙報、交流

活動與探究 是酸中的什麼離子,與鹼中的什麼離子相互作用。學生猜測、討論、分組實驗、總結

用課件演示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實質(驗證猜想與結論)

實踐與應用 “酸雨”導致土壤酸化;用洗潔精清洗廚具

實踐與應用 設計實驗:皮蛋有澀味,如何驗證它呈酸性還是鹼性,在食用前可如何處理並完成該實驗

第三板塊:教學範例

我們已經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調節土壤的酸鹼性。

②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③胃酸過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氫氧化鋁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④被蚊蟲叮咬後,可以塗一些含有鹼性物質(如氨水)的藥水,可減輕痛癢。

我們還應知道

提出問題:

酸有哪些性質?鹼有哪些性質?它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反應?

猜想:

我猜想酸和鹼之間會發生的反應有: 。

實驗探究 收集證據: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

1.取10 ml氫氧化鈉溶液於燒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試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鹽酸,邊滴加邊攪拌至顏色剛好為無色。

3.蒸發反應後的溶液。

小結:

1.酸與鹼反應的實質──中和反應。

2.鹽的定義。

知識小結 酸和鹼能發生中和反應,生成物是鹽和水。

我發現的新問題:

猜想

依據

設計實驗驗證

實驗現象

結論

1

2

我們怎樣應用

①解釋“向土壤中灑熟石灰”的祕密。

②一些工廠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麼物質最合適?

③皮蛋味澀,如何做可除去澀味,親自動手試試看。

④被蚊蟲叮咬處腫成大包,這是蚊蟲在人的皮膚內分泌出蟻酸,從而使皮膚腫痛,可塗一些鹼性物質(如nh3·h2o)的藥水,可減輕痛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⑤醋可以將熱水瓶膽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説明去垢的原理是什麼。

⑥早晨空腹時,為什麼要少吃蘋果(或酸性食物)較好?涼胃後醫生建議吃的藥丸,請想一想主要藥物的化學性質是酸性還是鹼性?治療胃病的反應原理是什麼?

⑦上網收集有關中和反應在生活中應用的資料。□教學設計

我們的感受

學完本節,我的收穫是: 。

我的啟示是: 。

我的發現是:

化學熱的教案篇5

國中化學教案:燃燒與滅火

第4章 第一節 燃燒與滅火(第1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燃燒反應的特徵;學會通過實驗來探究燃燒的三個條件,並運用其來解釋生活中一些相關的現象。

2.能説出滅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見方法。能解決人在被困火災區時的自救問題。

3.能記住常見滅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適用範圍。

?學習重點】 燃燒的三個條件和滅火的基本原理

?學習難點】 探究與歸納燃燒的條件

?學習過程】

一、知識準備

1.你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知道許多燃燒的實例。請把你知道的實例填寫在下表中。

實例 觀察到的現象

鎂條的燃燒 發光、放熱,有白色物質生成

燃燒反應的特徵可歸納為:

2.物質燃燒一般需要同時滿足的三個條件:(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3.根據你的觀察和你的調查填寫下表:

滅火事例 滅火方法 滅火原理

熄滅酒精燈 用燈帽蓋滅 隔絕空氣

由此可知,滅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⑴ ⑵ ⑶

實驗探究 探究物質燃燒一般需要的條件。

現象 解釋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根據上面的3組對比實驗,請你歸納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

知識鏈接:常用的滅火器:

滅火器的種類 適用範圍

泡沫滅火器 撲滅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災

乾粉滅火器 撲滅一般火災及油、氣引起的火災

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撲滅圖書檔案、貴重設備、精密儀器、電器等引起的火災

二、思考與交流

1.對火的利用是人類支配自然力的偉大開端。據考證人類很早就學會鑽木取火,即把兩根山麻木相互摩擦,產生的碎木屑達到一定温度產生的火星點燃木板旁易燃的乾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傳説有一年,黃帝帶着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爆發,人們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餓,但所帶的木柴全被雨淋濕,無法鑽木取火做飯,苦不堪言。偶然之間,一大臣發現巖塊之間用力碰擊,也會產生很多火星,但怎樣產生火星呢?有人嘗試把棉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果然取火成功,此方法即為“擊石取火”。

古人類取火方法還有“陽燧”取火、火鏈等,在現代這些方法也是人們野外生存所必備的。

思考:(1)鑽木取火為什麼要兩根木頭相互摩擦?

(2)鑽木取火點燃的是什麼?鑽石能取火嗎?

(3)為什麼有了棉花絮後才能成功地擊石取火?

(4)黃帝命人鑽木取火為什麼無法取得成功?

2.閲讀p.89圖4-2的實驗,你能解釋手帕“燒不壞”的原因嗎?

3.煤炭、蠟燭常用什麼方式點燃?為什麼點燃方式不同呢?

4.閲讀p.93.最後一段回答下列問題:火警電話: ;如果你遭遇火災時,你應該採取怎樣的方法來自救併為他救贏得寶貴時間?

5.燃燒正旺的煤爐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燒的蠟燭用扇子一扇就滅。這是為什麼?

三、總結與反思:

學完本節,我的收穫、啟示或發現有哪些?

四、達標檢測

解釋下列實驗(如圖所示,白磷的着火點為40℃,紅磷的着火點為240℃)

實驗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五、課後訓練

1關於燃燒的説法正確的是 ( )

a.燃燒一定要點燃 b.燃燒是發光、發熱、冒煙的現象

c.凡有發光、發熱現象的變化都叫燃燒 d.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

2.圖書檔案室或存放精密儀器的工作室失火,應選擇的滅火器為 ( )

a.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b.乾粉滅火器 c.泡沫滅火器 d.水

3.小剛和小強用圖甲和圖乙所示實驗來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經查閲資料知:

白磷着火點為40℃,紅磷 着火點為240℃,它們在空氣中燃燒都生成有毒的白煙——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於水。

(1)小剛用圖甲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是

?

(2)小強用圖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得到以下實驗事實: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 該實驗中,能證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觸空氣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填序號,下同) ;能證明可燃物必須達到一定温度(着火點)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 。

(3)“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要求實驗室的“三廢”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並能得到妥善處理。圖甲與圖乙所示實驗相比, (填甲或乙)更體現了化學實驗的綠色化追求。

六、教學後記

化學熱的教案篇6

教學分析

本課題是在學習原子結構和元素概念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離子的過程。本課題難點比較集中,有微觀表徵:電子的分層排布、離子的形成;有化學用語:原子結構示意圖、離子符號;也有把宏觀與微觀架起橋樑的知識: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係。這些內容是引領學生把學習注意力由宏觀世界轉到微觀研究的重要過渡,為學生探求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祕打開了一個微觀領域的窗口,是引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和嚮往,是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興趣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難點)

2.瞭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重點)

3.瞭解原子結構示意圖涵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2.觀察l~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歸納小結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過程,瞭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

2.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嚮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作品──科普小論文《漫遊原子世界》,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

附文:我是一個小小的電子,我在原子裏圍繞着原子核不停地轉動,雖然空間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總想掙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這個小老頭很有能耐,雖然只佔原子的一丁點空間,裏面卻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正好把我身上的負電深深吸引。

2.設問:原子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它們能否掙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導探究核外電子的排布

1學生猜想: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

2.學生交流:向你的同學説一説你想象中核外電子如何運動?

3.探究證明假設:閲讀課本圖文。(把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 製作成掛圖,藉此引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理解電子分層排布)

4.歸納結論: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5.教師啟發: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時,也經歷了假設、猜想的階段,然後通過科學的手段、藉助先進的儀器進行實驗測定、檢驗而得到真理的。那麼電子為什麼有的排在第一層?有的排在第二層?各電子層上電子數目有什麼規律?(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後,進一步啟發學生對電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學生到高中後還會有更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自己查閲有關資料)

6.學習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的意義:

7.練習鞏固:向你的同桌説一説下列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

8.展示掛圖: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學生觀察、互相討論、歸納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9.教師設問: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he為2),達到穩定結構,故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金屬元素原子和非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未排滿,要趨向穩定,怎麼樣才能達到目的呢?(製造探究情境,誘導學生下一步的探究)

6.引導提問:離子是怎樣形成的?什麼叫離子?如何區別陽離子和陰離子?離子符號的書寫應與原子有什麼不同?

四、小結練習,誘發思考

1.小結:在本課題,我們學了什麼?

2.練習:課本習題。

教學設計説明

過去由於過分追求知識和能力目標,忽略過程和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灌輸和解題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需要比較忽視。於是基本上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把一個個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學生記住結果並會應用解題就行了。課堂上缺乏師生之間的感情共鳴,顯得蒼白乏味,學生學習方法不靈活,死記硬背,知識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學理念驅動下,本課題的教學設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創設了多個學習情境,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活動:(1)欣賞科普小論文《漫遊原子世界》,以輕鬆活潑的形式、生動形象的語言鞏固了原子結構知識,同時提出“校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電子能否掙脱原子核的吸引”等問題,自然入了本課題的學習;(2)讓學生猜想質疑核外電子運動,再借助掛圖(課本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幫助學生樹立空間概念,探索、理解電子的分層排布;(3)通過學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鈉形成的過程,強化學生的探究欲;(4)利用圖示把鈉原子和氛原子發生電子轉移形成氯化鈉的過程簡明呈現,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若學生難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簡化過程);(5)藉助觀察掛圖“l~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以表格形式進行知識類比,歸納稀有氣體元素、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目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係;這樣處理能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樂趣,變結論性知識為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饒有趣味地、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使生硬的化學概念變得栩栩如生,易於理解。學生逐漸對學習化學產生渴望之情,能主動參與探究,建構新知,從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態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本課題設計主脈清晰,重點突出,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高,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點評

選取核心概念──離子為研討課,內容比較抽象,難度較大,富有挑戰性。本設計體現了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設計和培養。實施教學過程中,不但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好的落實,而且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得到較好的體現。課堂設計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視課堂活動設計,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動設計:(1)欣賞科普小論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本課題學習慾望。(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電子如何運動,體現對學生合作精神和科學探究的培養。(3)角色扮演離子形成的過程,生動活潑,達到校理想的學習效果。

2.擴展學習設計:元素性質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關係研究採用表格設計,體現了推理、歸納、分析能力的培養。

探究離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②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2、學生表演:兩個學生通過觀察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別扮演銷原子和氯原子(頭上貼元素符號,身上貼最外層電子數目的“電子”),其他同學當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潑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學生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學生熱情高漲地參與,課堂活躍起來)

3.學生討論;要趨向穩定結構的鈉原子和氫原子該如何變化來達到穩定呢?設計一個方案。(生動的情境、求知慾的驅使,學生積極設計多種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中三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最外層電子數平均,分別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層七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③鈉原子的最外層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這樣,較好地暴露了學生的原有思維,有利於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引導,對於方案①,教師要讓學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與化學中的穩定的區別;對於方案②、③,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析發生這兩種情況的難易程度)

4.學生表演;兩個學生和同學們一起研究各方案,選擇最佳方案:把“鈉原子”身上最外層的那個“電子”貼到“氯原子”身上。“鈉原子” 因失去一個電子而變成na+,“氯原子” 因得一個電子而變成cl-,由於靜電作用而結合成化合物nacl。(直觀活潑的表演把枯燥、繁難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自然對原子與離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區分,也為原子得失電子的規律埋下伏筆)

5.師生分析:(一邊分析,一邊板書)

化學熱的教案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會分析水的電解實驗。

2.理解並區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點難點】

1.水的電解實驗

2.區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説明】

1.請大家仔細閲讀課本第三單元課題1,努力識記概念,然後合起課本,獨立完成學案(展示時要求脱稿)

2.自學完後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將實驗部分完成

3.將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學案中出現的問題用紅筆標註,以備集中討論解決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見的物質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維繫需要水,各種生物體內都含有水,你能你説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質?水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是有一種元素組成的嗎?

【自學指導】

一、結合課本p46-47回答下列問題

1.水的電解實驗:

實驗現象①通電後,兩極上都有_________;

②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氣體體積____,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產生的氣體體積___,體積比大約是____。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產物檢驗①正極上產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證明是_____;

②負極上產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實驗結論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組成的;②化學變化前後________不變。

2.思考與討論:

(1)實驗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是什麼?

(2)實驗開始時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大於2:1,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識鏈接:

氫氣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的氣體,密度_______。氫氣在空氣中燃燒時,產生____火焰,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混有一定量空氣或氧氣的氫氣遇明火會發生爆炸,點燃氫氣前必須_____________,試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滿氫氣的試管靠近火焰,移開拇指,發出____________表明氫氣不純,聲音_____表示氫氣較純。

化學熱的教案篇8

酸和鹼

課題2 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

教學目標

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瞭解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運用。

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難點:瞭解中和反應的實質。中和反應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

實驗準備

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再逐滴滴加稀鹽酸至紅色剛好褪色。

蒸發實驗所得溶液結晶。

相關的cai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板塊:問題結構

引導性材料

請一名同學朗讀課前準備的有關焦裕祿主要事蹟的材料;介紹附近工廠排放的廢水的情況(有條件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紀錄片)。

問題1:從上面的材料中我們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問題2:能否利用我們所學的化學知識提出解決的辦法?要利用到哪個知識點?該知識點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同學們在討論回答上面的問題後,教師做簡要的評價,然後請學生閲讀課本第60頁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問題3:課文中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問題4:你還知道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哪些應用了中和反應的實例?它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重要意義?

問題5:你能寫出本課題中關於怎樣處理工廠廢水的反應原理嗎?

問題6: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沒有想過對誰提出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擬訂一份調查報告給有關部門,其中包括你瞭解的情況和改進的方案。

點評:問題結構是構成教學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學生進行有效探究活動的智力保證。教師展示問題結構的技巧是,先給學生“焦裕祿事蹟”等各方面的材料,為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將學生的思路送進“前沿陣地”,然後再層層深入。問題結構在抓住知識屬性的基礎上,針對中和反應的應用,採用層層遞進的形式不斷深入,不斷變換研究問題的角度實質,這一過程落實了知識技能目標,強化了過程方法目標,點撥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第二板塊: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廁潔精洗廁所裏的污垢

引入課題 探究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

活動與探究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彙報、交流

活動與探究 是酸中的什麼離子,與鹼中的什麼離子相互作用。學生猜測、討論、分組實驗、總結

用課件演示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的實質(驗證猜想與結論)

實踐與應用 “酸雨”導致土壤酸化;用洗潔精清洗廚具

實踐與應用 設計實驗:皮蛋有澀味,如何驗證它呈酸性還是鹼性,在食用前可如何處理並完成該實驗

第三板塊:教學範例

我們已經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調節土壤的酸鹼性。

②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③胃酸過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氫氧化鋁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④被蚊蟲叮咬後,可以塗一些含有鹼性物質(如氨水)的藥水,可減輕痛癢。

我們還應知道

提出問題:

酸有哪些性質?鹼有哪些性質?它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反應?

猜想:

我猜想酸和鹼之間會發生的反應有: 。

實驗探究 收集證據: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結論

1.取10 ml氫氧化鈉溶液於燒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試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鹽酸,邊滴加邊攪拌至顏色剛好為無色。

3.蒸發反應後的溶液。

小結:

1.酸與鹼反應的實質──中和反應。

2.鹽的定義。

知識小結 酸和鹼能發生中和反應,生成物是鹽和水。

我發現的新問題:

猜想依據設計實驗驗證實驗現象結論

1

2

我們怎樣應用

①解釋“向土壤中灑熟石灰”的祕密。

②一些工廠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麼物質最合適?

③皮蛋味澀,如何做可除去澀味,親自動手試試看。

④被蚊蟲叮咬處腫成大包,這是蚊蟲在人的皮膚內分泌出蟻酸,從而使皮膚腫痛,可塗一些鹼性物質(如nh3•h2o)的藥水,可減輕痛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⑤醋可以將熱水瓶膽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説明去垢的原理是什麼。

⑥早晨空腹時,為什麼要少吃蘋果(或酸性食物)較好?涼胃後醫生建議吃的藥丸,請想一想主要藥物的化學性質是酸性還是鹼性?治療胃病的反應原理是什麼?

⑦上網收集有關中和反應在生活中應用的資料。□教學設計

我們的感受

學完本節,我的收穫是: 。

我的啟示是: 。

我的發現是: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