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讀後感3篇 柴靜《看見》:不止是記錄,更是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3W

《看見》是柴靜所著的一本紀實文學作品,書中介紹了她在採訪沿海城市拆遷工人、MRI行業、居民環保行動等方面的所見所聞。作為一本關於中國當代社會狀況的深度報道,該書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思考。本文將從個人視角分析柴靜的《看見》帶給我的思考與感悟。

柴靜《看見》讀後感3篇 柴靜《看見》:不止是記錄,更是思考

第1篇

沈嘉駿—“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不一樣的花在綻放,讓我們跟隨柴靜的腳步,去看見他們吧。”

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留守兒童的痛楚,相對來看,盧安克是那麼的善良,他陪伴着孩子們,儘管他只能做到如此。他是開朗的,他一直堅信明天的美好。他對待孩子們,也不會有強烈的依賴和佔有,只是希望他們快樂。同時,他也向往自由。盧安克,雖是無能的。但無能不一定是真的沒有好處,在我們因無能而產生的一些負面情感中,我們可以得到問題的答案,吸取教訓,後面才會更優秀。小小一次無能所帶來的挫折,並不會帶來終身的遺憾,只會讓我們更有力量罷了。所以我們要有好的毅力,承受住無能帶來的痛苦,那也是一種磨練吧。

這個故事中,一個同行想要救一個小女孩時,卻無能為力時,我不禁感歎:人生中總有這樣的情況,總有自己無可奈何之時。但我們不能給自己留下遺憾,那個同行所經歷的事,必定是他終身的遺憾。盡無志而不至者可以無悔矣。盡力去做每一件事,就不會後悔了吧。所以對待人生也是這樣,全力以赴,認真對待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同時,這個題目也引發了我的思考。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是啊,社會上,不需要弄虛作假,也不需要對某個事情添油加醋,在記者這個工作上,更要注意這一點,不能刻意求新。這樣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反而會令人厭惡。而真實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真實可以讓人更加充分的瞭解社會。所以,我們也要追求那一份真實,那才是最美妙的事啊。

以上是我印象最深的兩篇文字。這本書也讓我重新關注起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美好,讓我體會了不一樣的快樂。

柴靜《看見》讀後感3篇 柴靜《看見》:不止是記錄,更是思考 第2張

第2篇

朱麗妮——“翻開此書,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記者主要記敍自己光輝經歷的自傳體,或是暢談自己如何成功的書籍,可卻沒有想到這本書卻是柴靜記錄對自己的內省與反思的書。”

柴靜先是寫自己進入中央台時內心的感受。在中央台人生地不熟的她總會被人嘲笑,努力做了很多事情卻還是做不好。看到這兒,我不由心疼她,但想到這也許是每個人人生中都會經歷的事情,一開始懵懂而無知,會被人批評,被人嘲笑,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從批評中醒悟,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變它,讓自己變優秀。

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第十章的故事。柴靜認為世界上事事非非繁多,像安娜和法拉奇一樣知名的記者,都認為世界上只分為掌權者與被侮辱者。像他們一樣的人,也有許多,柴靜一開始是這麼認為的,我也是。

可是事情、世界往往比人們想象的更加錯綜複雜。有時看似可憐的被侮辱者,也有着貪婪的一面。他們與掌權者一樣,只是為了同樣一個目的——利益,而他們之所以表現的可憐,只不過是因為他們的勢力拼不過掌權者,而沒有達到目標利益,才會把掌權者告上法庭。讀完此文,我明白了世界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黑白分明、兩極分化,掌權者也未嘗沒有可憐的一面,受壓者也未嘗沒有強勢的一面,但是人們卻僅僅憑藉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評價事物,往往走到探索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於是真相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之中。

柴靜的文字總是那麼發人深省,讀來我受益匪淺。從她的身上,我不僅明白了人應當堅強樂觀的去面對一切,更懂得了,看待任何事物要有自己的理解,分為兩面去看,而不能僅僅看浮於表面的東西。

第3篇

初見《看見》這本書的封面上的柴靜,天生的清秀,又有些小清新的文藝範兒,又像是鄰里的小妹妹,親切、可愛。因為對作者的喜愛,又懷着一份好奇,想了解一些自己卻不瞭解的層面。

文中舉了很多實例,有很多熱門話題。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 家 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裏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麼呢?從我的角度來説不好説,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

之後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麼,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後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柴靜在採訪盧安克時説:“你一步步這樣退到農村……”盧安克説:“我覺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歡的地方。”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裏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於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着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着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裏發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裏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説:“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裏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