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學反思6篇 《尋覓瑕疵》:文輯教學的深入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1W

本文以《找次品》教學反思為主題,通過對該教學活動的回顧和反思,探討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找錯、找差等活動,學生們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本文將為讀者提供有關教學反思的有益信息。

《找次品》教學反思6篇 《尋覓瑕疵》:文輯教學的深入反思

第1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這節課的設計着力讓學生通過參與有效的實際操作、觀察比較來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學生的學習定位在自主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猜想——驗證——反思——運用”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點做得比較好:

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為此,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5箇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説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8個,繼續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後安排了9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通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眾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這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沈佳老師讓學生藉助圓片,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思維訓練為目的,把5個零件和8個零件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雖然本課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有些細節問題還是應該注意的。如:對於孩子們發言的點評還應該再有一些針對性;時間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箇中找次品的時間再壓縮一些為8和9再節省出一些時間會更好。讓課堂時間分配更加合理。

《找次品》教學反思6篇 《尋覓瑕疵》:文輯教學的深入反思 第2張

第2篇

?找次品》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下)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個內容的主要目的向學生滲透一種優化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內容讓我不知所措,連自己都看不懂的內容,學生能聽懂嗎?於是我認真的閲讀了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在認真思考以後,確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明白兩點:

第一、當物體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會出現平衡和不平衡兩種情況;

第二、要想通過天平的平衡與不平衡找到次品,那麼天平兩端的物體個數必須相同。

理解了這兩點以後,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並提問:還有幾個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讓孩子們知道2~3個物品只需要1次就夠了。接着學習4個,首先問孩子們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們回答能夠。是呀,在運氣好的情況下是能夠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證找到呢?這樣讓孩子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要考慮運氣最壞的時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證。就4個的分法就多了:(2,2)、(1、1、2),這兩種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學8個,9個,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證找到,到了10個就需要3次了……,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建立模型:2~3個——1次,4~9個——2次,9~27個——3次,這樣就能讓孩子很快的確定稱的次數,然後根據次數來確定的自己的方案,這樣的話,學生確定方案時就不侷限於一定要按照書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來稱,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組相等,另一組與之相差1,還有很多種分法。

這樣的教學我感覺學生接受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孩子們也很感興趣。

第3篇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中安排的教學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我首先安排了從3箇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要求學生説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其次安排了9個,繼續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繼續發現多種方式找出其中的1個次品。最後安排了從12個找出次品,這次提高難度要通過寫一寫的方式找出次品。總結以上三種情況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

在數學廣角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我在教學時滲透了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本課的開始我就滲透了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然後在學生眾多的策略中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最後,再利用歸納出的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數更多時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就滲透了不完全歸納法,優化策略、分析,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圍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 學習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通過在解決問題中展開觀察、操作、猜測、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感受最優策略的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中我認為還有以下方面沒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學生還要説不同的方法,我沒有給他機會,沒照顧到個體差異;再者從5個待測物品中找較輕的一箇中,有一學生舉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對這一生成性的資源我沒有很好地把握住機會對學生進行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滲透;最後是在對從9個物品中找一個較輕的比較歸納中,總結比較倉促,使得學困生在這方面的理解上還有些困難。這些都需要努力改進和提高。

第4篇

本週四我與孩子們學習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我認為這是一節生活思維訓練課。

“商品店有86個玩具,但是有一個是次品,而且這個次品較輕”。拋出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問什麼是次品?大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暢所欲言:輕重不達標,光滑度不達標,含量不達標等等,孩子們的思維一下打開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屬於那一類?輕重不達標。(板書:找次品,輕重)

“輕重不達標,用什麼工具能找出來?”學生想到兩種工具:天平和秤。“大家説説你會用什麼工具來找這個次品?理由是什麼?”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用天平節約時間,因為天平就有兩種情況:平衡和不平衡。(板書:天平,平衡不平衡)

“86個玩具太多,研究起來困難,怎麼辦?”“從小數開始研究!”對!正如華羅庚爺爺所説: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學好數學的決竅。即對於表面上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退步考慮,研究特殊現象,再運用分析、歸納、遷移、演繹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規律,使問題獲解。

我們從2個開始研究,又研究了3個。到第4個時,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樣了:先分成(2,2)和(1,1,2)來秤,都是至少兩次就保證找出輕的次品。5,6,7都跟4一種情況,孩子們方法還是集中在分成兩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數是一樣的。

8個,同學們的方法就多了。小組討論集體辯論,發現開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數少,就能保證找出次品。

“三份怎麼分?”這裏聯想到抽屜原理中的“儘可能平均分”,因為最多的份與最少的份相差1。

“為什麼分成三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呢?”同學們又進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儘可能的平均分成兩份,確定次品的範圍為總數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確定次品的範圍為總數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確定次品的範圍為總數的四分之一,以此類推呢?

孩子們又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了深度思考。兩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證判斷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兩次才能確定次品在哪裏?也就是兩次才確定次品在總數的四分之一,那麼比分成三份,一次確定次品的範圍為總數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結論:儘可能平均分三份,是為了縮小次品的範圍,而且是最小的,這樣找次品用的次數就少。

學生自主找9-28個物品中的次品,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前提:有一個次品輕或者重。保證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數,規律:1-3個秤一次,4-9個秤二次,10-27個秤三次,以此類推。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的思維產生跳躍,體驗找次品策略不斷優化的過程,思維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系統而有步驟地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

第5篇

想快捷準確解決此類型問題,教師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學生灌輸結論性的解題方法,即每次儘量將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時,也應使每份的相差數不大於1),然後用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強化這種方法。這樣的教學雖然短時高效,但卻只重結論,忽視了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學生少了發現後的欣喜與快樂,缺乏比較、綜合等思維能力的鍛鍊。為此,我今天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通過對比發現了結論。這樣的教學顯然費時較多,練習二十六第4、6、7題都沒能在單元時間內完成,必須再增加一個課時練習課,但學生們學得開心,思維十分活躍。

在教學例2時,學生們發現9個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説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稱。因為將其中兩個2放在天平上稱過以後,剩下的2與3是不同能可時放在天平兩邊的,所以這種分法應該改為分成5份,即(2,2,2,2,1)。而這種方法實質與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學生認為教材這種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麼認為?

因為9不能平均分成兩份,因此學生們普遍選擇了分3份。個性化解法豐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還有2,2,5和1,1,7兩種不同分法。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稱3次才能保證找出次品,所以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己發現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儘量平均,能夠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應使多的與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後總結規律: “只要記住物品總數在2——3之間,需要稱1次就能保證找出次品;在4——9之間,需要稱2次;在10——27之間,需要稱3次……。”我引導學生獨立閲讀137頁的“你知道嗎”。大家普遍認為這種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題可以根據表格快速填寫,節省時間;如果是解決問題,可以根據表格核對自己的結果。但記不住數據怎麼辦?“從上表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對照數據尋記憶竅門。果然,不一會兒功夫,劉思源同學就發現了隱藏的規律。“要辨別的物品數目2——3;4——9;10——27;28——81……”,這裏的後一個數3,9,27,81都是不斷乘3得來的。因此,只需記住第一組數據,然後將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組數據的第二個數,第一個數則是前一組數據中第二個數+1得到的。

第6篇

從真正開始設想這節課到開課大概有3星期,在這二十來天的時間裏,我輪迴着與許冬麗導師設計教案、試教、討論、修改這一過程。直到最後一次的修改是在開課前一晚上,改完心裏似乎是有那麼一點肯定的,但上完後才直到有那麼多的遺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許冬麗導師的眼裏,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課時的情緒低沉。真的,這節課我沒有試教時的狀態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緒亢奮,能引領學生的情緒與狀態。這是第一個遺憾,也是我以後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避免。

接着是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個物品裏找次品的環節中,由於自己沒有好好引領,導致學生被我多餘的舉動與語言給糊塗化了。要知道這是最簡單與最開始的環節啊,在這裏就弄不清楚,接下來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根本就沒有那種主動性。再加上我在情緒的調控上失敗,整節課給自己的感覺就是很拖很拖。

最後來説説我教學語言和機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課前唱歌,本來想讓學生調整狀態的,沒想到學生説不會唱,我在那會兒也沒想到要玩個遊戲什麼的,也就這麼突兀的就開始上課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學中語言重複不精煉不規範。有些問題如果老師問的精準就可以避免學生不必要的思維發散,從而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教學密度!這個需要我在今後每一節上課中不斷注意,不斷改進才能慢慢達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過來的。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優點的,畢竟有許冬麗導師的大部分心血在裏面。

首先是教學具的輕便,可重複利用,且直觀易懂。吹塑紙,在小時候作手工的時候接觸過,但不知道它叫什麼,長大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了,以至於許老師説到吹塑紙的時候我還是很納悶這個怎麼用,原來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貼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層層遞進,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換成許冬麗導師去上的話,肯定是很精彩的。

雖然有太多的不足與遺憾留下來,但我並不泄氣。我知道進步需要在不斷的失敗,然後不斷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學道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東西等着我去學習與探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