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教案8篇 行跡雪中江,一課《江雪》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3W

本教案以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為主要內容,通過分析詩歌的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達到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的教學目的。同時,教案還包括課堂講解、課外延伸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全面提升詩歌鑑賞能力提供幫助。

《江雪》教案8篇 行跡雪中江,一課《江雪》

第1篇

1、學習本文從“形象、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來賞析詩歌。

2、詩文賞析學會運用敍述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通過閲讀與品味深入領會文本,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在語言學習和鑑賞能力獲得同步發展。

詩歌通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對詩歌的鑑賞實際就是從文本出發去探求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意的過程。本文賞析先從解讀詩歌的常識開始,利用想象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的形象,把畫面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到的部分補充出來。再利用背景資料,進而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意境,領會畫面背後深遠的意藴。重點是學習第四節細緻地賞析方法,這是作者賞析文字中最見功夫的部分。教材的示範,旨在通過閲讀探討、思考對話等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把握內容,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

針對本詩歌的藝術特色,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進行對比、聯想,點染、放大,運用電影術語進行細緻入微的賞析,在閲讀中需要用心體會的。

1、重點:找文中關鍵句理清作者賞析詩歌的基本思路。

2、難點:深入文本,在對具體段落、詞句的品讀中,體會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通過對比、聯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緻入微的賞析。

本文篇幅較長,針對九年級的認知水平,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解讀文本、抓關鍵句從整體上感知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還是不難的,教學中需要給學生閲讀思考活動的時空、同時讓他們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體會作者評析的深刻之處。

本文難就難在作者細緻的評析詩人藝術匠心上: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進行對比、聯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緻入微的賞析,這種專業的評析距離學生較遠。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文本讀懂內容並進而學得其法。

通過預習柳宗元的簡介,可以更好的理解文中背景資料的作用。通過抓關鍵句,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通過圈劃、交流和歸納,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然後指導學生仿寫,學習並運用敍述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提高鑑賞能力。

1、對作者信息的質疑:吳小如確切是“當代文學評論家”?(著名文史學者)

2、作者説這樣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是柳宗元“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並且説這也“反映了詩人思想感情上比較嚴重的侷限”。這樣一個“寒江獨釣”的情境真是幻像嗎?“嚴重的侷限”是指什麼?(這兩個問題可以見仁見智,不必設置“標準答案”。最好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甚至對作者的某些觀點提出質疑和商榷都是值得肯定的。)

3、文中的哪些分析和想象給你一種“茅塞頓開”的印象?

4、在分析“獨釣寒江雪”一句時,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你還能提供更好的理解嗎?

(“獨釣寒江雪”可以説是全詩的“詩眼”,是詩人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我們首先會產生一個疑問:難道“雪”是可“釣”的嗎?按説這並不符合生活常識,但卻符合詩歌語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這首詩的靈性和美感。試想,這麼一個漁翁坐在一片白茫茫的雪的世界裏,當然是為了釣魚——釣魚是他的生活必需,但是,為什麼在詩人的眼裏卻成了“獨釣寒江雪”呢?我們只能説,此時此刻,這個漁翁已經不是事實存在的那個漁翁,而成了詩人心目中、理想中的一個“意象”,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已經傾注了詩人此時此刻的主觀情感,所以,在詩人看來,漁翁所釣之魚是不存在的,讓他牽腸掛肚的,是這滿山滿江滿眼滿心的大雪。雪是潔白的,掩蓋了這個世界的所有蕪穢和黑暗,而這個漁翁在此孤獨垂釣,不正應了屈原所説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絕、高潔的理想人格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詞,標舉“境界説”,並且指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如果説這首詩的前三句都是“無我之境”,那麼“獨釣寒江雪”一句,就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所以,本來與己無關的漁翁也“着我之色彩”,這是地道的“有我之境”。當我們讀到這一句時,現實世界便被理想世界所取代,那個“雪”字彌合了詩人、漁翁、讀者之間的距離,使我們在一剎那間,盪滌了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到了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生:蓑是蓑衣、笠是斗笠。“蓑笠翁”就是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漁翁。

師:蓑衣斗笠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消失了,但在詩歌中它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卻給我們獨特的感受。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那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漁翁。漁翁在哪裏?請結合詩中語句加以解説。

生5:不是鳥飛不到,而是雪太大,小鳥都躲在巢裏不出來了;“萬徑人蹤滅”也是説雪太大了大家都不出來,因此,雪地裏就沒有了腳印。(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師:不錯。那麼這麼冷的天,連鳥兒都不出來,這個老翁跑出來幹什麼呀?

生3:釣雪。因為詩歌的原句就這樣寫——“獨釣寒江雪”。

生4:不對!這句話應該是説“在大雪紛飛的寒冷的江上獨自釣魚”。

師:不管釣什麼,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老翁在。“釣”(板書),而且是——

生1:應該是孤獨,因為沒有人釣,只有他一個人在釣。

生2:不僅孤獨,還有一股傲氣與清高。這麼大冷天,誰都不願意釣,但他卻獨自來釣。

生3:應該是特立獨行,因為他一個人來釣很獨特,他是故意要來釣的。

生4:我覺得應該是孤苦,因為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在這樣的天氣來釣魚。他可能是為了生計而釣,或者是為了逃離別人而來到這個安靜的地方。

生5:我覺得是孤芳自賞,因為讀詩歌時,沒覺得釣魚翁很苦或孤獨,也看不出他是否特意來釣,而是覺得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雖然無人理解,但他自己卻好像很願意在那裏釣,而且好像不需要別人理解,他自己能理解自己就行了,而且很自在的樣子。

師:是的,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老師也有剛才這位同學的感受,詩歌中的老翁也許由於什麼原因,他覺得別人理解不了他,就乾脆不要別人來理解了。

師:古人説,好詩經常有個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根據剛才大家的賞析,哪位同學描繪一下自己在讀這首詩時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畫面?

生1:座座山峯,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着茫茫白雪,一個穿着蓑衣、戴着笠的老漁翁,乘着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

生2: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默默地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生3:我看到的是寂寞江雪圖。連綿的羣山連個鳥也沒有,千萬條的路沒人走,江面上有一葉孤舟,有一個披蓑衣戴笠帽的老頭,獨自在釣魚,此刻天寒得很,江面的雪花在飄落。

生4:我看到的是一幅孤芳自賞圖。漫天大雪覆蓋了千山萬徑,天地之間迷濛一片,鳥不飛,人不行。在這寧靜幽獨的環境裏,穿蓑戴笠的漁翁獨坐舟中,垂着魚竿悠閒地釣魚,忘記了塵世中的一切憂傷和悲痛。

師:假如把同學們剛才所説的文字畫成一幅畫,畫面的中心應該畫什麼?

師:蓑笠翁到底是指誰呢?在文字的背後總是隱藏着一個人。

生:這首詩歌是作者被貶到永州時寫的,所以可能指作者自己。

師:讓我們瞭解一下作者吧。(教師發放作者生平資料)從柳宗元的生平中,我們是否會讀到更多的東西甲結合資料與詩歌,説説。“鳥飛絕”“人蹤滅”這樣的環境,僅僅是指自然環境嗎?

生1:有可能指政治環境。仕途的落寞與改革之路的絕滅。

生2:還可以指身世環境。文中説是作者身世坎坷、命運多舛、晚年生活悽慘的人生之路。

生3:也可以是社會環境。當時社會混亂,朝廷腐敗,他不但不被別人理解,還遭到誹謗。

師:好!有這麼多的理解。請問:你站在作者的角度,結合詩歌説説作者為什麼要寫一個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垂釣的漁翁呢?他要表達些什麼呢?

生1:作者有一種冷眼看世事的清高和孤獨。這是由於作者仕途的失敗與寂寞造成的,但他又不想與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所以他很孤單,他要保持人生的理想,決不向現實低頭。

生2:結合材料可知,作者與外面世界隔絕的自我孤閉,是由他的仕途很不順利造成的。

生3:詩歌寫出了老漁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悠閒專心地垂釣。從材料中,可看出作者即使沒有任何人理解自己,即使現實社會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他也要在孤獨中堅持自己的信仰。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形體雖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他在孤芳自賞。

生4:這裏作者的孤苦是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因為政治鬥爭太黑暗,改革失敗後他既逃避又抗爭,有一種很複雜的心態,他沒有像陶淵明一樣完全脱離社會。

師:很好。背景的無限廣闊,環境中了無的生命氣息,白茫茫雪的世界,作者在纖塵不染的世界裏孤芳自賞。客觀世界的寒冷更襯托出了精神世界的孤傲。除了孤獨,作者還有一種心情是——寒(板書)——這僅僅是自然環境之寒冷嗎?

生1:也是社會環境、政治改革的失敗令他心灰意冷。

生3:他的人生抱負與志向不被人理解,是一種徹骨的寒心之冷。

師:最後讓我們對柳宗元或者對自己説幾句話吧,或勸慰或自嘲或激勵,或知音般的噓寒問暖,都行。

生1:柳宗元,從《江雪》中,我讀出了你有大江東去浪淘盡般的人生幻滅感,讀出了你有西北望千山可憐無數山的無奈。

生2:柳宗元,從《江雪》中,我讀出了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與孤傲,讀出了在“高處不勝寒”的江面上你有壯志難酬的苦悶。我也知道了怎樣不讓自己在困難面前趴下。

生3:柳宗元,從《江雪》中,我還讀出了你有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憤。你在不被人理解中獨釣,你在絕望中垂釣希望。因此我知道了如何珍惜自己所處的幸運時代。

師:(結語)也許我們從《江雪》中可以讀出更多的東西,也許我們永遠也不能完全讀懂柳宗元的《江雪》,還是讓我們隨着閲歷的豐富永遠走在理解這首詩歌的路途中吧!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於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於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

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儘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説,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緻,就越顯得概括誇張。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裏,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繫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裏,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裏,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繫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裏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裏,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江雪》教案8篇 行跡雪中江,一課《江雪》 第2張

第2篇

2、理解古詩中“絕”“萬徑”“人蹤滅”“ 蓑笠”的詞義。

(出示電子大書)師:你看見了什麼?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山上都是雪,小鳥會怎麼樣?

師:江面上有什麼?船上的人穿着什麼?他在幹什麼?

2、理解詞彙“絕”“萬徑”“人蹤滅”“簔笠” 的詞義。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孤:孤零零。舟:小船。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只有在江上的一隻小船上,有個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接龍遊戲:教師將幼兒分成四組進行接龍比賽,可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或者最後一句到第一句均可,或者改變接龍速度,或者限制時間等等。

南方的.幼兒沒有見過雪,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下雪的視頻給幼兒觀看。

語言區:投放幼兒用書,鼓勵幼兒複習古詩,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請幼兒畫一幅關於冬天景象的美術作品,張貼在美術展示區。

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背誦古詩,讓幼兒解釋古詩大意,説説古詩的意境。

第3篇

瞭解現代詩歌與傳統詩歌的繼承和發展關係,學會對比鑑賞詩歌的一些寫作技法。

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花開;兒家門户重重閉,春色如何進得來?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低花樹映小紅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闌干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閨怨詩、宮怨詩的.特點:含蓄,通過寫景狀物來抒發心中的怨意,其意象常有花鳥蟲魚、庭院、夜色、月色、高樓、樹草等冷景。

1.提問:有人説,此詩當屬於歐洲現代派詩歌,有人認為此詩繼承的還是中國詩歌的傳統,你怎麼評價?

2.關於這首抒情短詩的內容有兩種理解,一是錯誤因女子而起,一是錯誤因男子而起,你是怎麼理解的?根據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誦本詩。

提示:答案不求統一,但朗誦時可指導學生理解不同,朗讀的重音處理不同,通過朗讀來理解。

明確:它概括了女子由期待到驚喜再到極度失望的心理變化過程。

4.總結詩歌技法:結構上雙線結構----縱線: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江雪》;橫線:倒敍結構。語言上----文字純淨清新,語言優美,意境深邃: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第4篇

1、通過閲讀與品味課文,理解本文從“形象、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賞析詩歌。

2、體會作者運用敍述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進行詩歌賞析。

3、學習柳宗元盪滌世俗的一切雜念,培養超越功利的審美情趣。

1、重點:在對具體詞句、段落的品讀中,理清作者賞析詩歌的基本思路。

2、難點:盪滌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自食其力同流合污一塵不染萬籟無聲虛無縹緲平淡無奇精雕細刻空靈剔透

超然物外清高孤傲不動聲色畫龍點睛精雕細琢可望不可即

詩歌通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對詩歌的鑑賞實際就是從文本出發去探求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意的過程。本文賞析先從解讀詩歌的常識開始,利用想象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的'形象,把畫面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到的部分補充出來。再利用背景資料,進而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意境,領會畫面背後深遠的意藴。

重點是學習第四段細緻地賞析方法,這是作者賞析文字中最見功夫的部分。

本文篇幅較長,要抓關鍵句從整體上感知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時,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體會作者評析的深刻。

本文難就難在作者細緻的評析詩人藝術匠心上。針對本詩歌的藝術特色,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進行對比、聯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緻入微的賞析。

1、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思路。明確本文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敍述與議論相結合。聯想、想象部分為敍述。評析部分為議論。

2、運用跳讀的方式,再次快速閲讀課文,找出中心句和關鍵段落。

第1段是總起,最後1段是總結;其它每個段落的開始句都是中心句。

3、從中心句和關鍵段落看,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賞析的?其重點是什麼?

從中心句和關鍵段落看,本文是從“人物形象、詩歌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來賞析的。其重點是藝術特色。

“押仄韻”,是指詩歌的韻腳,即二、四兩句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

第5段既是全文的結尾,也是對第4段內容的簡明扼要的概括。它的作用是使作者關於藝術特色的見解更加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一目瞭然。

②運用一些副詞和關聯詞,如“首先、其次,由此可見、可是、相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使文章層次清晰,表意明確。

7、本文介紹的背景資料包括哪些?它對詩文賞析有何作用?

背景資料包括:作者的基本思想狀態,時代背景,作品背景,鑑賞對象的相關信息等。它們可以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等。

“獨釣寒江雪”是全詩的“詩眼”,是點睛之筆。題目讓人產生疑問:“雪”怎麼“釣”?這不符合生活常識,卻符合詩歌語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這首詩的靈性和美感。一個漁翁坐在白茫茫的雪世界,當然是為了釣魚。但是,為什麼在詩人的眼裏卻成了“獨釣寒江雪”呢?此時此刻,這個漁翁已經成了詩人心目中的一個意象,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傾注了詩人的理想。雪是潔白的,掩蓋了這個世界的所有的污穢和黑暗,而漁翁在此獨釣,正應了屈原所説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絕、高潔的理想人格。可見,“獨釣寒江雪”一句,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所以,當我們讀到這一句時,現實世界便被理想世界取代,那個“雪”字彌合了詩人、漁翁、讀者的距離,使我們在一剎那間,盪滌了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2、自學《文中有“畫”——〈冬天〉賞析》《〈窗〉的藝術辯證法》,複習《出師表》《桃花源記》《捕蛇者説》《登泰山記》,完成“學習建議”。

第5篇

?江雪》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它描繪了一幅寄興高潔、寓意豐富的寒江獨釣圖。詩的前兩句是畫的背景,後兩句是這幅畫的主體,流露出詩人悽清、幽獨的寂寞情調。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老魚翁形象,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因此,我在教這首詩時,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因為,語文教學中的讀是一個載體,在課堂中,它承載着學習語言、培養語感、促進理解、誘發思辯、引導感悟、薰陶情感、完善知識建構的`使命。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

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同山水畫一樣,許多文本也有留白之處。尤其是古詩,每一首都像是一幅或濃墨重彩,或清新淡雅的山水畫。但無論怎樣的山水,必定會有留白之處,引人無限遐想。遐想,是兒童最擅長的本領。在閲讀教學中讀在文本留白之處,從而自然引導想象,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正如新課標中所詮釋的: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咱們學習一首古詩,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寫的,題目是“江雪”——也就是江上雪景。

師:同學們,我們用讀的方法來感受這首詩的意境,現在你們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幅江上雪景嗎?

生:我看見遠處,連綿起伏的雪山;近處,一條江面上有一條小舟。

生:我也看見了大地都被大雪籠罩了,白茫茫的一片,江面上有一位老魚翁在釣魚。

生:在寒冷的冬天,大雪紛飛,卻有一位老魚翁坐着小船,在江面上悠閒地釣魚。

師:你們真會想象。你們已經從詩中讀到了意境。如果用一個詞來感受這一幅江上雪景的話,你會用哪一個詞?

生:學生可能會用淒涼、荒涼、冷清、寒冷、寂靜等詞。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真會讀,還會聯繫詩人的生活實際合理想象,你們是從哪體會到淒涼的?

生:我從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蓋了,體會到沒有飛鳥,沒有行人,沒有聲音,除了漁翁,再也沒有別的生命!

生:從“絕”、“滅”兩個字,體會到飛鳥和行人無影無蹤才會使我們感覺這裏一片荒涼、寒冷、寂靜。

生:我也從“寒”字,體會到在寒冷的天氣中,鳥兒無處覓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這麼寒冷的天氣,人們也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師:説得真好。誰能把“千山萬徑”的寒冷淒涼讀出來。

師:同學們,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雖然寥寥幾字,卻往往包藴着豐厚的歷史、人物、環境等等,希望大家能喜歡上詩歌,積極去學習,去研究,去拓展,去誦讀詩歌,做真真正正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者。

第6篇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一幅古詩的畫面,古詩字卡。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麼?(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

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1)你看見了什麼?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冬天會怎麼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麼?船上有誰呢?他穿着什麼?帶着什麼呢?(孤舟蓑笠翁)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5、幼兒操作:桌子上的'小籃子裏也有這首古詩的字寶寶,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份按古詩的順序排一排,排好了去給後面的老師檢查,你排的對不對,然後朗誦給老師聽,你會得到一顆五角星。

第7篇

1、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因此在課堂上我設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目的就是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努力體現教為學服務的思想。

2、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所以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它是在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後的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由此我採用了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聽一聽的方法,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再現於學生的心目中。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得有趣,有味,更受到了古文化的薰陶。

3、加強課內外的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課後作業收集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怎樣的'雪景?你們看見過在漫天大雪裏釣魚的情景嗎?詩人柳宗元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出示雪景圖)

1.聽老師配樂朗讀,儘可能在腦海中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4.説説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麼,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1.對於這首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着説一説;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

(1)播放音樂,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風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鵝毛大雪,一連幾天也不停,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一隻鳥在飛,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見行人的足跡。但在冰天雪地裏,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卻孤零零地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2)剛才這位同學描述的好在哪兒?(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自然生動有創造性地描述。)

(3)引導討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如何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的?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優秀詩文還有很多。課後同學們從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歡的詩,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

第8篇

2、通過解釋故事的大意,理解故事中“絕”“萬徑”“蹤滅”“簔笠”。

3、幫助幼兒感受古詩的,冰天雪地一片寂靜的意境。

並讓幼兒説説這首古詩的的語言特點,教師介紹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四、師幼共同欣賞並朗誦古詩,體會詩人的心情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江雪》是一首極具畫面感的古詩。所以在導入時我先出示了兩幅色彩鮮明、景物突出的畫,然後讓幼兒説説看了這兩幅圖能想到哪兩首詩,從而引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話,為學習《江雪》時引導幼兒列舉意象、想象畫面作鋪墊。之後指名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