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8篇 "探索語文世界: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W

本文介紹了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案,包括課程目標、重難點學習策略、教學活動、作業設計、考核評價等方面。旨在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該單元的教學要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8篇

第1篇

2.能用幾句話或一段話描寫人物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以此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學習描寫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興趣愛好的寫作方法,並抓住一兩點印象深刻的地方寫出人物的特點。

1.看圖猜人,課件出示經典動畫人物圖片:豬八戒、海綿寶寶、光頭強……

2.讀文猜人,課件出示謎語:腰圍虎皮裙,手拿金箍棒。火眼金睛辨善惡,妖魔鬼怪消滅光。(猜一神話人物——孫悟空)

3.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猜出上面的人物的。(學生交流,嘗試歸納識人方法。)

師過渡:通過剛才的遊戲,請同學們總結一下,要如何介紹才能讓同學們很快地猜中你説的那個人?自己先想一想,然後與同桌交流。

(1)按一定順序描寫人物相貌上與眾不同的地方。(整體到部分、上到下)

(2)抓住人物性格、語言、行為及愛好等突出特點進行描寫。

師過渡:按照我們剛才總結的方法,請你在班級中選擇一個同學,試着用幾句話或一段話來介紹他(她),讓其他同學來猜一猜,注意不能説出這位同學的名字。

(1)要求抓住一兩個特點介紹一位同學,不説出同學名字。

3.你們猜出來了嗎?他是用什麼方法突出同學特點的?(選擇最明顯的一個外貌特徵,最突出的性格特點或愛好來舉例説明。)

1.(課件出示範文)教師朗讀一篇介紹班上同學的文章,請同學們認真聽並思考:

(1)文章是從哪幾方面介紹這個同學的?是如何介紹的?

(2)文章是用什麼方法突出人物特點,讓大家猜出人物名字的?

3.教師小結方法:按一定順序描寫人物的外貌特徵;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不必面面俱到;通過描述性格、愛好等方面的突出特點。

師:把剛才我們的.口頭介紹用筆寫下來,寫好之後讀一讀,看看哪些地方寫得還不夠清楚,再動手改一改。要求:

1.突出人物特點,語句通順、有條理,文中不得出現所介紹的同學的名字。

開學後的第一次習作課,我認為重點是要讓學生喜歡上表達,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得敢想敢説。課前的看圖猜人和讀文猜人遊戲,都是選取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能引起學生興趣。再逐漸過渡到教材上寫人物片段的練習,使學生在説與思的練習過程中,逐步明白介紹他人的方法,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徵來寫。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8篇

第2篇

1、和同學交流課內外閲讀時遇到的具有新鮮感的詞句,體會有“新鮮感”的語言魅力。

3、通過看圖、感悟、誦讀,理解並體會古詩,積累《所見》一詩。

體會有“新鮮感”的語言魅力,能養成主動積累“有新鮮感”詞句的習慣。

(一)師:孩子們,老師在讀書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很不一樣,具有新鮮感的句子。

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

1、師:這個句子選自我們這一單元《大青樹下的國小》,你覺着這個例句什麼地方具有新鮮感?和同桌交流交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樹枝不搖、鳥兒不叫、蝴蝶停歇突出了窗外的安靜。)

3、拿出課文紙,畫出具有新鮮感的詞句,並四人以小組交流具有新鮮感的地方。指名交流。

4、師:遇到這樣有新鮮感的詞句,我們該如何做呢?

(二)師: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篇泰戈爾的散文詩《職業》。師範讀。

自由讀文,你有什麼感受?(職業沒有高低貴賤。選擇自己熱愛的,能為別人做奉獻的事業。)

在這篇散文詩裏,老師很喜歡這一句有新鮮感的句子。

出示:我願意我是一個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燈去追逐影子。

1、指名讀句子,其他人邊聽邊想:什麼地方有新鮮感?

預設:更夫。(每天夜裏敲竹梆子或鑼來提醒人們時間的人。)

2、默讀詩歌,畫一畫自己認為有新鮮感的詞句,並抄寫下來。

師:就像旅行總能看到新鮮的風景,閲讀時我們也總能遇到新鮮的詞句。在平時的課內外閲讀中,遇到這樣有新鮮感的`詞句,不僅要摘抄積累下來,還要反覆閲讀。

(一)師:童年是最幸福的,因為童年生活無憂無慮,豐富多彩。老師想請你們回憶一下,你最難忘的童年趣事是什麼?請用一句話告訴大家。

師:假如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古代,去看那個時候的孩子喜歡玩些什麼,一定很有意思。

生讀:《村居》師:和你們一樣大的孩子在幹什麼?(放紙鳶)

生讀:《宿新市徐公店》師:這些孩子又在幹什麼?(追黃碟)

生讀:《小兒垂釣》師:這個孩子在幹什麼?(釣魚)

1、生藉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看看袁枚筆下的這個孩子在幹什麼。

師:字音讀準了,句子讀順了,還不算會讀。我們還要讀好詩歌的節奏。師範讀。各種形式誦讀。

3、孩子們,請你們看看這幅圖,誰能告訴我“牧童”是做什麼的?

根據回答板書:騎黃牛、唱着歌、聽到蟬叫、閉口站立。

師:孩子們,看,這個小牧童起着黃牛,嘴裏還唱着歌,他的歌聲怎麼樣?(嘹亮)從哪兒看出來的?(振林樾)什麼意思?(在林中迴盪)

小牧童走着走着,忽然聽見--蟬在鳴叫。師點明:鳴就是鳴叫的意思。

小牧童聽見蟬在鳴叫心裏--想要捕蟬。誰來説説“欲”的意思。你怎麼知道牧童想要捕蟬呢?立是什麼意思?

6、袁枚筆下的牧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悠閒自在、機智聰明、活潑可愛)從哪兒感受到的?指導朗讀。讀出他的--

7、師:這首詩很簡單,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背誦下來。自己先試着背一背吧。

第3篇

1、認識“希、癢”等8個生字,會寫“繼續、祕密”等詞語。

2、感知課文內容,提取情節信息,感受作者大膽而神奇的想象。

3、學會並運用“連續性想象”,大膽想象故事情節。

1、我們剛學過小真的長頭髮,你瞧,她用發散性的想象把長頭,拿來做了那麼多有意思的事情。(板書想象)

2、今天,我們又要來認識一位小姑娘,她叫英英,她有一個奇妙的想法,她想變成——(出示課題)。齊讀。

?設計理念】舊知導新課,激起學文興趣,強化想象概念。

自由朗讀課文,想想“我”為什麼想變成一棵樹?用上文中的話説一説。

(預設:我真希望變成一棵樹,這樣舊沒人在你玩的時候叫你吃飯了。)

?生:身上癢癢的。】(關注癢癢的輕聲)低頭一看,呀,發生了什麼神奇的事情?

瞧,我用筆在文中直接圈出了概括神奇事件的內容,這種概括的方法,叫做直圈法。

簡單的説就是樹上長滿各種鳥窩。(板貼:長滿各種鳥窩),當詞語不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跳着圈一圈,這種概括內容的方法我們叫做跳圈法。

?設計理念:文章篇幅較長,學生難以簡練概括出故事情節,老師教授並示範從原文提取信息,會幫助學生更好的感知課文以及提取信息,從而解決問題。】

1、英英因為不想吃飯,所以變成了一棵長滿了各種鳥窩,她的'神奇變身之旅就這樣開始了,(板書樹幹內:神奇的變身之旅)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件呢?

6、我想請一排的同學簡單説説這個有趣的故事。(小組按順序一個接一個複述。)

?設計理念:請生上台排序以及請一小組同學複述故事,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明確故事情節的推動性、事件發生的連續性。同時以講故事形式複述課文不僅是課文語言的內化過程,還是學生的聽、讀、思、記能力訓練的過程。】

7、總結:你們看,想象可真有意思,不僅可以像小真一樣發散思維,還可以像英英這樣由一件事情,想到另一件事情,再引出新的事情,這樣一步一步,一環扣一環地進行連續性的想象把她的神奇變身之旅寫的生動又有趣。(板書:連續性)

8、在這麼多有意思的事件裏,你覺得最有意思的事哪一部分?

9、(關注嘴巴流出水珠片段,出示課堂作業本。)老師發現很多同學都覺得嘴巴里流出水珠很有意思,我們看看小動物們是怎麼想的吧。請四個同學分別讀讀小動物的對話,老師來讀旁白。

10、小動物們的討論可真有意思,如果你也在場,你覺得水珠還可能是什麼?把你的想法寫到作業本上,完成後請生答。

?設計理念:此處問題設置,既解決了課後題又完成了課堂作業本,使作業本不再獨立於課堂之外。】

12、再來看,(指板書)在英英的這段變身之旅中,變成了一棵樹是故事的開始,中間是故事的經過,最後媽媽發現了祕密是故事的結尾,英英就這樣用了連續性的想象把這個故事説完整了。

1、老師有個大膽的想法,我也想變成一棵樹(板書繪畫另一半樹幹),可是我不想長鳥窩,我想長滿各種水果(板貼:長滿水果)。你覺得可能有哪些水果呢?(板貼各種水果圖片)

2、我這棵長滿了各種水果的樹,又可能引來誰,又會有什麼神奇事件發生呢?

注意分工一定要明確,第一個人先想一個事件,第二個人順着他的事件,繼續往下想,就這樣連續地想象,討論完了,再按順序寫在各自的紙條上。一個奇妙事件一顆星,兩個奇妙事件兩顆星,以此類推。

老師給予肯定性評價:瞧,他們小組,用了連續性地想象把故事編的這麼有趣。

5、老師想把魔力傳給你們,如果你們也能變,你想變成什麼?請生答。

6、如果變成你們所説的,又會有什麼神奇事件發生呢?在你們手中都有一張學習單,趕快用上連續性的想象展開一段奇妙變身之旅吧。寫出一個奇妙事件一顆星,接着寫出第二個奇妙事件兩顆星,看誰能拿到最多的星星。

?設計理念:兩次學習活動都是對“連續性想象”策略的實踐運用,跳脱於文本之外,給了學生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1、同學們的分享有意思極了,連續性的想象是幫助我們寫好故事的小祕密。

仔細觀察,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之處?(預設:都有“必”)有什麼想提醒大家?

師總結:祕密兩兄弟,必須要牢記,老一的在禾旁,老二的在山上。

4、總結:這節課我們學會了用連續性的想象把故事情節説完整了,下節課我們再來學習英英是怎樣把故事講的豐滿又充滿魔力的。

第4篇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們把香港稱為“東方之珠”的原因。

1、大家瞭解香港嗎?請拿出課前蒐集的資料説一説。

2、今天,我們產“東方之珠”這一課,你會對香港有更多的瞭解。

1、自己試着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正確,注意帶拼音的'字音。

1、從課文重點介紹的四個方面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方面多讀讀,再練習用自己的話講述這一方面的內容,講述時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第5篇

?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記敍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學習時,明知可能捱打,還是向先生提問的故事,反映了他學習主動、喜歡刨根問底的品質。教學中,結合略讀課文的特點,引發學生主動思考、交流,運用學習的閲讀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料,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

理解孫中山回答同學的那句話,學習他勤學好問的精神

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理解為什麼孫中山冒着被捱打的危險,也要提出自己的問題

1、(板書課題)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心中會產生哪些疑問?

預設:誰不懂就要問?他都問了哪些問題?他的問題解決了嗎?

2、帶着問題藉助拼音讀課文,不理解的詞可查詞典,詞典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圈畫出來。讀完課文還可以跟同桌小聲議論議論。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通過質疑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出示自學提示: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和同學交流你對這件事的想法。把有新鮮感的詞語畫下來和同學交流。

2、學生自由讀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並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讀通句子。

背bèi誦sònɡ照例lì圈quān出段duàn落練liàn習糊hú裏糊hú塗tú嚇呆dāi戒jiè尺厲lì聲挨ái打清楚chǔ

背誦照例圈出段落練習糊里糊塗嚇呆戒尺厲聲捱打清楚

(3)遊戲:用手勢表示多音字的讀音。出示詞語,請同學們用手勢來表示“背、圈”的聲調。

(4)做“摘蘋果”遊戲。蘋果上面有生字,學生讀對一個會掉下來一個蘋果。蘋果樹上的生字有背、誦、例、圈、段、練、糊、塗、呆、戒、厲、挨、楚。

5、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6、出示課文內容填空,引導學生填空。(課件出示)

()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學生讀熟了,先生就讓他們一個個地()。至於書裏的意思,先生從來()。()不怕捱打,向先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

7、小結:我們在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時,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説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課文主要內容的提示,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2、學生彙報,課件出示:孫中山讀了幾遍,就背下來了。可是,書裏説的是什麼意思,他一點兒也不懂。孫中山想:這樣糊里糊塗地背,有什麼用呢?

(1)課件出示:於是,他壯着膽子站起來,問:“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書是什麼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

(2)“壯着膽子”問是怎麼問呢?誰來壯着膽子問一問?(指名讀)

(4)小結:孫中山明知可能會捱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問題,這種精神多麼可貴。

4、當他提出自己的問題後,先生和同學又是怎樣做的呢?默讀第3~6自然段,説一説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1)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唸書的同學們嚇呆了,課堂裏霎時變得鴉雀無聲。

①“搖頭晃腦高聲唸書”是怎麼唸的`?請同學們做動作讀一讀。

②出示:鼕鼕愛寫詩,作詩時搖頭晃腦的,真像()。

③“課堂裏霎時變得鴉雀無聲”是什麼樣子的?誰來描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孫中山跟前,厲聲問道:“你會背了嗎?”

“會背了。”孫中山説着,就把那段書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

①引導學生抓住“拿着戒尺”“厲聲”來體會先生的嚴厲。

③引導學生抓住“一字不漏”來理解孫中山背誦得很流利。

6、過渡:既然孫中山也怕捱打,那他為什麼還要向先生提問呢?讀課文第7~9自然段。

(1)學生交流後出示句子: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捱打也值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孫中山不懂就問的精神。通過多種朗讀方法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積累豐富的詞語。

1、“不懂就問”是不是遇到不懂的問題就馬上問呢?(應該先動腦筋自己想一想,然後再問。)

(2)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烏申斯基

(3)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普列漢諾夫

(4)把自己當傻瓜,不懂就問,你會學的更多。——陶行知

5、總結:不懂就問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希望同學們在積極動腦的基礎之上,能夠敢於發問,收穫更多的知識。

設計意圖:適當的課外拓展積累能夠讓學生打開思路,開闊視野,並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第6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聯繫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不以為然”、“爭論不休”等詞語。

1、課前,同學們對課文已做好充分的預習,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第25課《爭論的故事》(看老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過渡:真好,故事講的既簡潔又完整。不過,要想把故事講的既生動又形象,就要把兄弟倆爭論的對話讀好。對於讀好人物對話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二、品讀課文,指導讀好對話 (第三小節)

生2要把文字讀準、讀對,把課文讀流利了才能讀好對話。

生4讀好語氣。師問:兄弟倆的語氣相同嗎?生:不同。

師小結:是呀,兄弟倆在對話時有着不同的語氣。為什麼不同?生:因為他們在爭論。師:真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這種讀書方法——如何讀好不同人物對話時的不同語氣。隨機板書:不同語氣

(1)請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的.第三小節。用直線標哥哥的話,用曲線標弟弟的話,看他們共有幾次對話?(2次)

(2)同桌兩人一人做哥,一人做弟,分角色練讀一遍第一次對話。

教師及時指導,告訴同學們,讀哥哥的話時就把自己當成哥哥,讀弟弟的話時就把自己當成弟弟。做到讀誰像誰。

教師及時範讀,大家都像老師這樣來練一練第一次對話。

再找生1組同學讀一讀,進步了,讀出了兄弟倆爭論時的不同的語氣。(及時表揚)

教師小結:真好,聽了這位哥哥和這位弟弟的爭論,好像是真的一樣,同學們感覺怎樣?掌聲相送。

過渡:是呀,到底是煮着好吃,還是烤着好吃呢?兄弟倆爭的是越來越激烈了。誰來接着讀這兄弟倆的第二次對話?

師:他們讀的怎樣?(有點爭論的語氣)大家注意觀察這次對話中,哥哥是用怎樣的語氣來説話的?誰發現哪個詞描寫了哥哥説話時的語氣?(不以為然、大聲爭辯)那弟弟又怎樣?(很不服氣)

(3)出示課件:圖文對照會讀的更好。請同學們看插圖,仔細觀察兄弟倆爭論時的表情,你看出了什麼?(爭的激烈、快吵起來、快打起來了)眉、眼、嘴、手

咱們讓他們再爭論一次好嗎?生2組再次爭論更激烈,進步了。(掌聲)

師:真好,我發現咱三一班的同學,特別會觀察,越來越會讀書了。就像這樣讀對話時,注意了像“不以為然、大聲爭辯、很不服氣”這樣的提示語,再結合插圖,就讀好人物對話。讀出了人物不同的語氣。

師:看看哪兩位同學,能像剛才那組同學讀的一樣好,甚至能超過他們?

師總結方法:你們真棒,此刻,趙老師最想做的是為你們豎起大拇指,你們學會了讀對話時,要讀出不同的語氣讀書方法。要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一就要把自己當成那個人物,二要注意對話中的提示語,三要學會觀察插圖中人物的表情變化。這些你們都做到了。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了,下面咱們一起來合作,完整的讀這段話。

4、師生合作,讀第三小結。男生:哥哥女生:弟弟師:旁白

過渡:就這樣兄弟倆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論,誰也不罷休,(爭論不休)誰也説服不了誰?那後來,又怎樣了?誰來接着往下讀?

2、教師創設情境:同學們,就這樣1分鐘,2分鐘、、、10分鐘過去了,你好像看到了——生1:他們還在爭論。你好替他們擔心。你好像看到了什麼樣子的哥哥和弟弟?生2、生3、、、師:爭論什麼?生6:怎麼吃大雁。師:有解決的辦法了嗎?生:兩全其美,煮一半,烤一半。師:哎,真可惜呀,當他們抬頭一看,大雁早已非得無影無蹤了。知道了故事的結果,此刻,你想對這兄弟倆説些什麼?

4、那麼,盛老師班上的同學有怎樣的感想?指4名同學讀一讀。

師:為什麼用兩個省略號?生先説——師總結:省略一段文字,希望同學們能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6、此時,盛老師聽了同學們的話是怎樣做的?齊讀最後一段。

師: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着,不時的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理解“聚精會神、讚許”,盛老師為什麼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

生:同學們説的感想非常好。(預設)生:同學們認真專心地聽課。

生:同學們通過《爭論的故事》,明白了抓住時機,不能浪費時間。

生:同學們通過學習,知道了不要只顧着爭論,不管做什麼,關鍵是先做起來。

7、師小結:同學們的感悟十分深刻,理解的非常正確,趙老師也要向大家投去讚許的目光,還要為大家豎起大拇指。你們真是一羣會讀書、會感悟、會學習的孩子!

1、總結板書: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爭論的故事》,從中明白了做事要——抓住時機,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下面老師要送給大家幾句名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想一想,今天這節課你收穫了什麼?)

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樣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

2、教師範寫(辯聚)——生描紅——練習寫2個(表揚:握姿、坐姿,對照課本生字,爭取一個比一個好)——展示。

3、總結:同學們,書讀的好,字也寫的漂亮。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堅持每天下去,你一定會寫的越來越好,甚至會成為中國的書法家的!加油!

請同學們課下,把《爭論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其實,生活中像這樣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去書籍或網絡上查閲。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毛遂自薦、的麥穗等故事。讀後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大的收穫。

第7篇

2、藉助批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一個大的進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變開始的道理,並善於從生活中去感受、發現美。

3、學習抓住關鍵詞語複述文章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1、(板書:故事)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你們都曾聽過哪些故事呢?今天,我們就自己來讀一個故事。師板書完課題,生齊讀。

2、看到了這個題目,你們會有哪些問題?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讀課文,藉助旁批看看哪些問題通過我們自己讀書就能解決,再看看我們在讀中又會產生哪些新問題。

1、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識記字音、字形。

2、引入競賽機制,比一比哪個同學課文讀得最流利。

1、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抓住重點詞句的方法,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梳理出有價值的問題。

比如“髒兮兮”“協調”“煥然一新”等詞語的意思,以及問題:“街道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大的'變化?”、“小姑娘的藍裙子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變化呢?”

4、都是小結:所有這一切的改變,只是因為大家的一認識:與美的事物不協調。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要求自己與美的事物協調一致的話,我們就能創造美,我們的本身就是美了。

(1)指導學生抓住三“不協調”和三“不對勁”來記住這個故事。

(2)指導學生在講故事時注意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做到繪聲繪色。

第8篇

第一單元有四篇課文,其中《我們的民族國小》《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峯》是精讀課文。課文從多個側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體現了我國各族兒童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有的講述了兒童在大自然的懷抱裏自由自在、快樂的成長以及它們是如何用兒童的眼光和心靈去觀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過記述兒童攀登黃山天都峯,反映了兒童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讚美了鄉村兒童純樸、勤儉、熱愛勞動的好品質。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充滿了童真、童趣。

三年級的學生,剛剛由低年級升入中年級。開始學習第一組課文,首先考慮的是銜接問題,這一組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級語文教學的接口處。除了識字還是教學的重點外,還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

2.體會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樂趣。

1.瞭解我國各族兒童間的友愛團結以及它們幸福的`學習生活。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樂趣。

3.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

1.《我們的民族國小》(3課時)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校生活的美好與幸福,並感受到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峯》(6課時)使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帶來的快樂,其中《金色的草地》在體驗大自然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增強了孩子們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爬天都峯》意在使學生從課文內容的理解中體會在困難面前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要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3.“體會勞動中的快樂”(1課時)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懂得勞動會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4.“彙報與展示”(3課時)這次活動圍繞課餘生活這一主題進行。活動要能體現學生課餘生活的豐富多彩,主要展示學生課餘生活的內容和收穫。可以設一個班級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課外書、郵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