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集合7篇 數學初階:乘法認知與説課精華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5W

本文主要介紹了乘法的初步認識,並提供了一份針對乘法的説課稿集合。通過這些説課稿,讀者可以瞭解到乘法的基本概念、運算規則、計算方法,以及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內容。希望本文能夠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乘法,並提供實用的教學素材。

乘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集合7篇 數學初階:乘法認知與説課精華

第1篇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第1課時,學生對於乘法意義的理解對後續解決有關用乘法解決問題有着重要的幫助。為了讓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數相加的現實情境,如坐小飛機,小火車和過山車的人數。從中概括出幾個幾的問題,從而引出乘法算式。並認識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但考慮到本節課的重難點以及孩子説的能力,我將認識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放在下一課時,只認識了乘號。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完成後面的習題,以對孩子的掌握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

由於二年級的孩子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在課堂上我給出説的模板,讓學生學着説,有幾架小飛機,每架小飛機坐幾人。

1:根據具體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

2: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説一説(幾個幾),寫一寫(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畫一畫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

(一)在教學中,首先給出小飛機裏共有多少人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中讓學生初步感受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初步感受幾個幾,並且會根據圖意理解算式的意義。

(二)由於在第一個步驟中已經感受有了解決問題的一個完整的過程,所以在接下來我讓學生通過和同桌交流自己觀察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式解決來獨立完成。這個過程。在學生完成之後,我通過通過動畫操作,進一步感受“幾個幾”與相同數連加的算式或實物的對應,使學生能將具體的同數連加的算式,情境用更抽象,更概括的“幾個幾”的方式進行表達。

(三)接下啦,通過遠方的過山車來感受寫7個2的繁瑣,從而體會寫成乘法的必要性,認識乘號,感受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算式更簡便。從而解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接下來三道乘法算式都讓學生都説一説在具體情境中以及在加法算式中表示的含義,通過多説,來突破難點,理解改寫過程中每個數的含義

(四)最後通過擺一擺進一步感受幾個幾,加數和個數的區別,比如,3個4,可能有學生會擺3根。對於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反思:其實在學生説到有過山車上有14個人時,我完全可以説,你觀察的是總人數,也就是説一共有14人是嗎?那你能像我這樣説嗎?用手指出黑板上的模板。把學生拉回到解決問題的模式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先觀察到過山車的問題,在觀察到了小火車,其實這個時候我的重難點也是可以採取我教案設計的步驟進行的,只不過換個題目來解決就可以了,可是自己的修為還不夠,亂了陣腳。

我只能説,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課堂上發生的事各位老師也看到了,我只能説,關於學生,一切皆有可能。努力修行,加強課堂應變能力。臨危莫亂。

乘法的初步認識説課稿集合7篇 數學初階:乘法認知與説課精華 第2張

第2篇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強,建立“乘法”概念較為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並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紮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為以後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為教學難點。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我主要採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探究乘法的意義。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我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啟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國小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教師在開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歡的動物園一角。“你們喜歡小動物麼?仔細觀察,圖上有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我看見有兔子、和雞,兔子有幾隻,怎樣計算?雞有多少隻呢?……這樣設計,學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組一組數的現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教師接着説:“看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同數相加的例子.不僅生活中是這樣的,比如我們用筷子,一雙筷子有兩根,五雙筷子就是2+2+2+2+2=10,這是提出:如果我們班同學都拿一雙筷子,有多少根?又該如何解決?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慾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起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低年級學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過程應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發現事物新的本質屬性和規律,進而獲得新概念。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現不限於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説,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體形象。思維始於操作,操作促進思維。學生觀察電腦圖得出()個( )相加……教師板書同數相加的算式。從而讓學生通過直覺思維,將主體感知與動作直接聯繫,獲得關於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教師接着問:4個2相加可以寫出來,那8個2相加、12個2相加。。。。。呢?寫起來非常麻煩,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怎樣表示更簡便?通過巧設書寫障礙,使學生在寫和讀同數相加的算式的活動中,親身感受相同加數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實很麻煩,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怎樣表示更簡便的慾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體驗理解乘法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直觀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發現同一個加法算式的加數是一樣的,緊接着教師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概括:“像這樣的加法,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個2相加為例,“這道算式中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2?”教師用有幾個相同加數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會乘法算式的意義,然後列乘法算式。4個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還可以表示2×4,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認識乘號。學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和讀法,進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義。學生把另外幾道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通過觀察算式,發現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對應關係。教師反問:“有了加法算式,為什麼還要用乘法算式呢?”學生結合直觀圖形和算式的視覺支撐,進行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到:乘法算式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演變過來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形式,從而初步體會了乘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後,應及時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以加深對概念的印象。教師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像這樣的加法算式,你們還有嗎?請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遷移內化推出其它幾道加法算式對應的乘法算式。學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義,改寫成乘法算式,説改寫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義。接着學生再一次回到動物園提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

通過以上三步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到乘法運算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動作操作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後形成初步抽象思維,並把兩種思維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知了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時須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本節課在這一環節主要採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

1、基礎練習。提供生活情境,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圖和算式的對照,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體會。

2、動手操作,配合練習。進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義,形成乘法的初步認識。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慾望。教師小結時問: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像什麼樣的問題用乘法?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生活,善於思考,虛心學習,會有更多的收穫!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並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後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乘法的慾望。

第3篇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乘法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將從説教材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説課。

本節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乘法教學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學習本節課是為以後學習表內乘法打下基礎。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過加減法,也學習過找規律、分類等一些數學策略,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但對學生來説,乘法這個概念較難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義。

根據以上教材學情分析,遵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瞭如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初步體會乘法含義,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夥伴交流合作中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

目標就在前面,要突破還要在教法學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法上,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結合新課改要求,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為本。在學法上,我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識。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結合教法學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我將出示課件圖片,創設情境,班級去遊樂場玩,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結合舊的加法知識引出新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1、從課件回到學生身邊,由遠到近,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出相同圖形,寫出加法算式。

2、小組交流總結黑板加法算式相同點,引出乘法,教學乘號、讀寫乘法算式。

我將設置第一題基礎題,第二題提升題;面向全體學生,提升鞏固新知識。

在此環節中,我將設置暢所欲言談收穫,讓學生説一説這節課你都收穫了什麼?

在家裏用小棒擺出多個相同的圖形,並畫下來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穫和爸爸媽媽分享下。

我的板書包括課題、知識點。板書重點突出,簡潔明瞭,能幫助學生清晰理解教學內容。

第4篇

(一)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p46~51乘法的初步認識

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使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相同數相加的簡便方法。讓學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它是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而且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這一節內容,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根據“新課標”精神,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在深刻體會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教材呈現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和調整,力圖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自主探索獲得成功體驗,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獲得主動發展,並使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

⑴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理解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⑵在與相同加數連加的比較中體會用乘法寫比較簡便。

⑶培養觀察、推理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合作意識。

⑷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四導入手,導入新課、導學新知、導練、導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着帶路人嚮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啟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台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讓學生看圖,聽錄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況。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然後設疑,問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這種困難?”讓學生產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慾望,從而導入新課,學生躍躍欲進,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為探求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

葉聖陶先生曾説:“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第三個層次是學生看圖説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這樣由“扶”到

“放”,逐步讓學生探究新知。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小組交流小結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到運用“一看、二數”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寫乘法算式。教師始終處於客體地位,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同時,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説一説,概括出乘法的含義,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本節課的練習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基本練習,是讓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綜合練習。形式上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符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新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前提出的那幾個學習目標進行總結,這種總結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樣由新課開始想學什麼到結束時回憶總結學會什麼,這種做法,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的目標意識,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1)讓學生看圖,聽錄音,從本班具體捐款的事實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況,產生下列三道連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3)導新: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揭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説説你想學什麼?從而揭示學習目標。這樣,既增強學生的學習目標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直觀,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動手操作、敍述圖意(感知階段)——列加法算式,觀察説出加數的特點(建立表象)——寫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3)讓學生説一説“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個結論。

這樣通過分析比較,不僅揭示了本質特點,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繫。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4.説一説下面兩個算式有什麼不同?然後做“找朋友”遊戲。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上面這組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學到哪些方法?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第5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p45-46例1。

二、教學準備:課件、實物投影、學生的數學記事本。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現,為後面的知識做鋪墊。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的的基礎參差不齊,也許有少部分學生已經接觸過乘法,但是對於乘法的意義,他們是不理解的,同時也有很多學生對乘法是一無所知的,這就造成了教學的難度。

1.經歷幾個相同的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的認識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初步體會乘法與加法的內在聯繫。

2.能正確地讀、寫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稱,並且根據加法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

3.在學習活動中認識乘法,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1.通過快速地聽算,不僅訓練學生的聽力,同時為新知製造一定的障礙,激起求知的慾望,從而主動地去探索。

2.一個教案兩手準備。站在學生的起點,充分地預設,追求精彩地生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從聽算入手(因為我覺得擺圖形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的作用並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創造),當學生已經掌握了用幾個幾連加這句話表示加法算式的説法之後,要求學生寫出100個4相加的加法算式時,就為學生的學習製造了一定的障礙,促使學生去動腦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學習並理解乘法的意義。最後把p44頁的主題圖作為練習的內容,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給這些算式分類。為什麼這樣分?並且着重學習加數相同的那一類。學會用幾個幾相加(連加)來表達連加算式。

通過聽算(師念算式,生寫算式並算出得數)為新知埋下伏筆。類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學生只聽到加數5,而記不住到底有幾個5。這就非常自然地讓學生自己發現能用幾個幾來説算式。

請每個人編一道連加算式,並讓你的同桌聽算.看誰能把同桌難倒.(生編算式)

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用另一種方法來表示100個4連加的算式?

提示:應該寫出哪些數呢?為什麼?在100與4之間應該加一個什麼符號呢?

讓學生大膽創新並説出想法,再介紹乘法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學習乘法的讀、寫法。

[備選]在這裏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乘法的知識,我們不乏給學生一個介紹知識的機會,聽他説。教師可以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們聽孩子們説,最後再加以補充即可。

能把你們自己編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嗎?説説你的想法,在這個算式裏如:35=15,3表示什麼意思,5表示什麼意思?最後總結:幾個相同的數連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學生在寫算式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經歷寫長長的加法算式,有一種想創造簡便寫法的慾望,激發學習興趣,同時讓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學生都希望自己是發明者,創造一定的機會讓他們有所發展,有所表現。數學課就顯得特別生動,孩子們發現科學的美和趣,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選這幾個算式,想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前提高知識,能靈活運用知識。

把p44頁的主題圖作為練習的內容,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並且通過重新劃分珠子,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數學問題,並把它寫成一篇數學日記.

學會寫數學日記,是學習數學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還可以提出有疑慮的地方,利於學生的發展,同時也利於我們發現問題,從而達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師:同學們會用小棒擺物體嗎?説一説你會用小棒擺什麼物體?

師:數一數,你擺一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學生數)你擺了這麼多個圖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請把你的想法寫在本子上.

師:如果你擺了20個三角形,就有20個3加在一起,你們覺得這麼長的算式,這麼多的數加在一起,寫的時候......?

生4:老師,寫20個3相加算式太長了,能不能象讀一樣簡單一些?

師:是啊!看來我們有必要創造一種新寫法,把20個3相加寫簡便些.(稍一會兒,就有學生寫出了新寫法)

師:大家真能幹!這些新寫法數學書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學家們的創造一樣,剛創造出來的新東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們小朋友的創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們的新寫法和原來的20個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學生逐漸體會到:新寫法雖然簡便了,但沒有把20個3相加表示出來)

師:讓我們在第一階段創造的基礎上,再來創造出既簡便又表示20個3相加的寫法.好嗎?

(師板書後豎起大拇指):我們都是小小的創造家!對於這5位同學的創造,你有什麼要説的嗎?

生5:我認為前面兩種表示的方法不對,生3和生4的方法比較好.

生6:我喜歡,我想在3和20的中間加個.(請學生寫:320)

師:你們知道數學家們想到了什麼符號?(多媒體出示:你知道嗎?由於相同加數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國數學家想到把+轉過來成了,用把3和20聯繫了起來.)

這是一節公開課,在試教的過程中,我按照我的設計思路上課,結果總覺得學生直接從數字入手研究,似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識聯繫,所以我對再教時的教案進行了整改,以上的實錄是整改後教案的一個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我應用教材p45頁中的擺圖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有時候教材的編者意圖往往沒有得到我們教師的認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創新,結果是走遠了!在這點上,我認為應該在創新之前要讀透教材。

本節課,我認為,特別在學生的創造方面做地比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寫下來與同行們一起探討,不知能否引起共鳴?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弗賴登塔爾也説過: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出來.可以這麼説:學生參與數學知識的再創造活動越主動、充分,那麼所獲得的體驗就越深刻、豐富.因此,數學教學應極力讓學生參與數學知識的再創造活動.

再創造意味着對原有知識與經驗的揚棄,學生只有親身體會原有知識與經驗的不足,才會產生再創造過程的慾望與動機.在上面的實踐中,我們充分抓住了在寫幾個幾連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煩的時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確實有必要創造一種新寫法,把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寫簡便些.使學生的再創造獲得了強烈的情感動力.

數學是現實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類經驗的總結,國小數學中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更是千絲萬縷,密不可分.這啟示我們在組織再創造的教學時,要充分關注學生身邊生動的以及豐富的數學事實和生活經驗,使學生再創造獲得現實的數學活動經驗的支撐,使學生再創造成為可能.在上面的教學探索中,我們有過失敗的經歷.問題就出在沒有激活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已積累用......和等等表示還有很多的經驗,直接要求學生探索20個3相加的簡便寫法,結果學生無從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樣,學生個個都有簡便的寫法.雖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創造出既簡便又能表示20個3相加的寫法就有了可能.

再創造的教學引導學生們經歷了符號化的過程,領悟了其間的數學本質,透徹地理解了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再創造的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啟迪與喚醒.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第6篇

1、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19—20頁的例1以及練習五中的第1~3題。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而且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這一節內容。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寫法、意義與加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祛,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本節課教學設計從四導入手,導入新課、導學新知、導練、導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着帶路人嚮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啟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台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讓學生看圖,聽錄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況。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然後設疑,問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這種困難?”讓學生產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積極性,從而導入新課,學生躍躍欲進,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為探求新知創下良好的開端。

葉聖陶先生曾説:”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師生共同擺紅花,教師指導寫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第三個層次是學生看圖説留意,獨立寫乘法算式:這樣由“扶”到“放”,逐步讓學生探究新知。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小組交流小結寫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數",到運用"一看、二數"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寫乘法算式。教師始終處於客體地位,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同時,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説一説,概括出乘法的含義,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本節課的練習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基本練習,是讓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第二個層次是綜合練習。形式上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符合一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新課後,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前提出的那幾個學習目標進行總結,這種總結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樣由新課開始想學什麼到結束時回憶總結學會什麼,這種做法,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的目標意識,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1)讓學生看圖,聽錄音,從本班具體捐款的事實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況,產生下列三道連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3)導新: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學們想不想學?這種方法就是乘法,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揭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説説你想學什麼?從而揭示學習目標。這樣,既增強學生的學習目標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直觀,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動手操作、敍述圖意(感知階段)——列加法算式,觀察説出加數的特點(建立表象)——寫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3)讓學生説一説"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個結論。

這樣通過分析比較,不僅揭示了本質特點,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繫。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4、説一説下面兩個算式有什麼不同?然後做“找朋友”遊戲。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上面這組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學到哪些方法?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第7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內容的編排分兩個層次:第一,以學生活動情境提供同數相加的式題,進而引出乘法運算。第二,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知道乘法的意義。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建立一個新概念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説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為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為教學難點。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乘法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為了突出這個重點,突出這個難點,我採用分散知識點,滲透於各個教學環節,層層深入的方法進行教學,運用操作、交流遊戲等形式輔助教學。21教育網

根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這個特點,我準備指導學生用“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遊戲中複習用加法求和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複習“少一點枯燥,多些樂趣。

首先,通過“擺一擺”最喜歡的圖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發現都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這個特徵。然後引導學生利用1分鐘寫出一個長長的相同加數的算式,當學生對自己寫出的.長算式充滿成就感時,“老師説出能在1秒鐘內把這種長長的算式寫出來”,這種説法充分喚醒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這樣我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將“加號”一歪變成了“乘號”,將相同的加數合併成一個變成乘法算式中的一個因數,將相同加數的個數變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個因數。在變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過渡,並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到乘法的簡便。這樣教學重點得以體現,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我設計了一些充滿童趣的情境讓學生去練習,及時給學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

以遊戲結束,前後呼應,在遊戲中發現能用今天學的乘法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數學知識能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