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教案7篇 "橋架連天:探索橋樑之美的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8W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份《橋之美》教案,該教案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和欣賞橋的美麗和文化價值,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教案包含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橋的歷史背景和建築原理,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審美能力。

《橋之美》教案7篇

第1篇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一般規範的説明文不同,在列舉一些具體的事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説,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文章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1、知識能力目標:掌握本文生字詞語,瞭解文章內容。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説明中融合描寫以使文章生動的表達方式,體會本文語言古樸典雅、優美生動的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累有關橋的常識,審美的一般常識,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教學重難點】學習説明中融合描寫以使文章生動的表達方式。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讀。蒐集信息,篩選資料,積累。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領略了我國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那麼橋的美都在哪裏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橋之美》。

點綴( ) 駐( )足 和諧( ) 煞( )它風景 前瞻( )後顧 險峻( )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開始稍微差一點兒,而結果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

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初步瞭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及思路。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1、作者看來,橋的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發?

提示:作者並不着眼於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更着迷於橋在不同環境中所起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啟發是讓學生生髮開去,談自己的看法。

2、學生拿出準備的橋的照片,説一説自己所看到的橋美在哪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段落——第四段,採用小組齊讀、男女分讀等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1、本段為了説橋的構圖之美,分別列舉了哪些類型的橋樑?(鳥鎮的石橋、江南鄉間的石橋、橫跨湖面的長橋、多孔橋、風雨橋。)2、本段運用了那些説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摹狀貌。)

3、本段文字説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各種形式的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形式和作用。)

(二)本文用了大量的描寫以使文章生動,試分析下列描寫的好處: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隻舒暢的氣。(其實,葦從不會“發悶”,也不會“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楊柳浮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反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中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無論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聽橋之歌聲,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旋律,這吸引着畫家追尋着橋的身影。)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互相交流。選出代表,交流發言,教師適當點撥。

1、探究《中國石拱橋》和《橋之美》的在內容和語言上的區別(課件顯示相關表格)

仿照本文的寫法,介紹自己家鄉的一處景緻。本文以畫家的眼光,以優美的筆調寫出了橋的美,又在作者的筆下知道了橋的知識。請同學從具體的角度談一下你學了本課的收穫。學生五至六人發言交流。 教師肯定學生的表現。

2. 教師結束語。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欣賞這大千世界吧!

請給將要修建的橋設計一個方案,説明一下你的設計思路。

《橋之美》教案7篇

第2篇

1通過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一些審美技巧,啟發學生髮現美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藝術欣賞能力。

2通過比較閲讀,使學生明白説明的多樣性,應嘗試不同的説明語言説明結構等。

橋,簡單實用,無處不在。橋,姿態萬千,各具風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它們的無限魅力。板書課題《橋之美》

投影顯示相關圖片,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説説這些橋美在何處?

指定學生讀一讀自己所畫的相關語句,師生一起修正,並投影顯示

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我之愛橋,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學生討論作者評判橋是否美的基本準則是什麼呢?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總結,並板書如下

2作者主要採用了哪種説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課文順序一一標出。

蘆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的石橋湖面上的長橋西南山區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莊稼地裏的橋崇山峻嶺間的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成昆線上的直線橋

將學生分成8組,每組選擇兩個例子,運用作者的觀點,討論分析這些橋究竟美在何處?要求學生結合文章中作者的闡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分析。

1再次展示與橋相關圖片,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座橋,運用作者的審美觀點重新評價它們,並模仿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寫出自己的感受,以備交流。

2請學生觀看生活中的一些畫面,説説它們是否具有獨到的美。

橋 ----------- 環境{對比烘托點==面 線-----面柔與剛急流與寧靜等

一交流語文練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正確對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異語言風格不同,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中》文語言平實,準確簡潔。

第3篇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1、播放《江雪》的flash,請同學們欣賞,簡介《江雪》的有關知識。

2、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裏呢?

3、對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裏,什麼都沒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畫面肯定是單調的,沒有生機的。在這樣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現了一個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兒釣魚,整個畫面都因為他而生機盎然了。這樣絕美的意境造就了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將以這種美學的眼光來審視橋,看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橋美在哪裏。

1、速讀課文,思考:“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為大件的工藝品來欣賞”,作者欣賞的到底是什麼?

提示:從作者的身份來看。作者簡介,出示幾幅作者的美術作品,請同學欣賞。

明確:作者欣賞的是一種形式作用,是從作為一個畫家的獨特的審美角度、從構圖的角度來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的美學效果。

1、課文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表現?

2、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舒暢

3、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銷魂 四段(。課件)

9、小結:這些橋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是因為它們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充分發揮橋的那種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作用。

10、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座橋(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的'圖片)作者對這兩座橋的態度如何?為什麼?

明確: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這兩座橋是不欣賞的。他認為這兩座橋與周圍景物配合得不和諧,所以產生不了美感。“美與險不是一回事”。

這九幅畫裏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麼?試從美學的角度分析。

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比較,直觀的看,你覺得最大的不同在哪裏?

事理性説明文、一般性説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按寫法分。

橋之美,概括的説是橋在不同的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橋只有與周圍景緻成為和諧的整體,才能共同構成美麗的畫面,起到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美學作用。

第4篇

中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是説明文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説明文,《橋之美》《説“屏”》則是帶有一定説明性的小品。

學習本課之前,通過《中國石拱橋》的學習,學生已初步瞭解了説明文的特徵、常用的説明方法,也瞭解了説明文語言應準確、周密的特點。學習本文,要仔細品味文中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它與帶有説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人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

?橋之美》雖然是“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但很顯然是不能把它作為純粹的説明文來教,説明對象、説明方法、説明順序,在這一課教學中可以不必過於強調。如何定位呢?還是在於: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作者從畫家的角度介紹了自己喜愛橋的原因。我們不是從畫家的角度學習語文,我們還是應該從語文的角度把這一篇文字作為語言學習和訓練的好材料。本文無論從語言的理解,還是美學的欣賞,都覺得難。難在畫家眼中的美,我們多數人只可仰望,如天上的彩虹,可望不可及。但作為教師,除了仰望,還要架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引導學生欣賞那道絢麗的彩虹。

品味本文優美有情味的語言以及在內容和表達上都較具作者個性色彩的句子,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行感悟理解,鍛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橋之美,進而感悟美,欣賞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通過對橋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審美效果分析,指導學生獲得一些美學基本知識;品味文中詩意的語??

初讀課文,感覺語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內容較散,國中學生不好把握。再讀課文,研究教法,創設情境,以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激發學生探求美的慾望。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藴涵的審美特色。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力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

一、文人筆下的橋之美

1.媒體出示“小橋流水人家”的圖片及《天淨沙· 秋思》的內容。

3.媒體出示徐志摩詩《再別康橋》(節選)的內容)

(教學創意: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並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朗讀,創設情景,渲染氣氛。教師導入,艾青的橋有了故事;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

二、畫家眼中的橋之美

課文重點寫了哪些橋?橋周圍的環境如何?兩者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產生了怎樣的美感?勾畫相關語句 。

學生勾畫相關語句,合作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板書,明確:

(教學創意:這一環節最大的創意有二,其一是跳開開頭三段,直接進入課文重點“橋之美”的解讀。其二是根據課文的描述,把橋與周圍環境的對照,分別用一個字提煉,為後文學習做好鋪墊。

作者借第四段裏寫的幾座橋向我們介紹了這樣的四種美:密密的蘆葦蕩中突現一座小石橋,這是疏密相間之美;石橋細柳則表現出剛柔相濟之美;水天一色中的長橋,則讓我們欣賞到面線相融之美;風雨橋和飛瀑流泉有的是另一番的動靜相生之美。再稍微讀一讀原文就可以看出,“舒暢”、“銷魂”、“滿足”、“欣賞”,這幾個詞很巧妙地表現了不同形式的橋的美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這一段文字,描寫、議論、抒情很好地結合。介紹每一種橋的手法也不太相同。

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好好地感知這一段的文字美和手法妙的特點。這樣才能用足文本的價值。教學中,在瞭解了畫家提出的美學原則之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緊扣文本,讓學生活動起來,訓練起來,發展起來。一切圍繞“語文”和“學生能力培養”來設計。)

朗讀與欣賞:多媒體顯示和朗讀段文字相一致的景色和橋的畫面,並配有“蘇提春曉”背景音樂,讓學生從課文的感知回到畫面的欣賞。

(教學創意:由於文章語言生動,極富表現力,讀來朗朗上口,畫面感很強。因此,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畫面,使抽象的文字更形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思維。 透過畫家的眼神,我們眼前浮現的不僅僅是一座座精美的橋,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圖畫啊。從而使“橋之美”具備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和統一。)

橋與周圍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圖畫,通過閲讀,你最喜歡哪座橋呢?是因為景物描繪的美,還是因為語言美呢?

例如:烏鎮石橋:厚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鄉間石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

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

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峯的險峻又形成對照。

(教學創意:通過閲讀課文,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能,更重視其美學價值。怎樣來欣賞一幅畫面?關鍵看其中的景物與周圍的環境是否既對照又和諧。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審美角度)

在講到橋的不同環境中所表現的不同的形式作用時,引導學生做這樣的思考:如果在險峻的山峯間造一座古樸堅硬的石拱橋會有什麼感覺呢?

讓學生明白了堅毅的山峯間適宜休閒的風雨橋,卻不適合厚重的石拱橋,也因此明白了,温柔的江南為何多古樸的石拱橋。從而明白了,不同的環境中需要不同形式的橋。

在講到橋的建造需要注意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的和諧美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強與弱,剛與柔形成的對立統一美。可做一個類比:這堅硬的石橋與輕緩的河水,與橋頭纖細的柳絲構成了一副和諧的圖畫。這份和諧就如強健的男性與柔美的女性所組成的那份剛柔相濟的美,這份和諧就如壯偉的高山與清幽的流水所形成的山水相依的美。

(教學創意: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對比欣賞一副副圖畫,假如這樣的環境裏沒有這座橋會怎樣?有了這座橋後又怎樣?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橋的這個形式美就有了比較清楚地瞭解。而且還懂得了欣賞這類圖畫的方法。學生對於對立統一的和諧美有了比較真切的瞭解。)

4、可是現實中,並非所有的橋都美,文章提到不美的橋有哪些?不美的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迴歸第2自然段學習,學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即“橋在不同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請説説你的理解。

3、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那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沒有看不見卻具有“橋之美”的橋呢?

(教學創意:拓展延伸:尋找、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同學們深刻感悟到橋之美的內涵。)

第5篇

①、理解文意,提高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閲讀能力;(重點)

②、品味本文優美有情味的語言以及在內容和表達上都較具作者個性色彩的句子,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行感悟理解,鍛鍊表達能力。(難點)

3、情感目標: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聚集了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多年的審美體驗和感受,內涵豐富,特色鮮明。要讓一個審美趣味尚處於初始階段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去體驗畫家積澱多年的'審美經驗,感受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絕非易事。初讀課文,感覺語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內容較散,國中學生不好把握。再讀課文,研究教法,我覺得不妨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創設情境,以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激發學生探求美的慾望。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藴涵的審美特色。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採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力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

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座橋嗎?(出示分水當地橋的圖片)……同學們能告訴老師,橋的附近有些什麼呢?你覺得它美嗎?(生談師結引入)

學生自讀課文,按要求篩選信息,明確作者對橋之“美”的認識。(學生自讀思考,相互交流補充)

明確: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關鍵)

學生選讀賞析自己喜愛的描寫“橋之美”的句、段或最有情味的句子。

(教師指導方法,給出示例,讓學生立足文本,盡情暢談。也可提出自己的疑問,深入理解並形之成文。)

結合預習表格,展示學生學習成果。通過“展示——點評、補充——修改”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手法鑑賞。

討論品評,結合學生的展示評價,總結賞析方法(明確規範表達,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20xx年10月15日起,大師吳冠中的藝術展“滄桑入畫”在中國美院美術館開展。如果有機會與大師面對面,請你學習這篇文章的寫法,用藝術家的眼光來向吳老先生説説我們家鄉的橋之美。

第6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2、課前學生藉助網絡或圖書,查閲一些有關的圖片資料,或依據課文內容繪製幾幅圖畫。(體現橋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a、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b、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c、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通過閲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

a、説説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並説説為什麼喜歡?

a、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c、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來判斷。

(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藴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悦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説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範的説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説,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極富表現力,適合朗讀。因此本教案因勢利導,採用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從教學目標上看,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置知識、能力、情感目標,循序漸進,易於實施。

從教學流程看,用詩句導入,富有內涵,極具感召力。整體感知、研讀賞析、問題設計由淺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沒有機械、繁瑣地逐一分析幾幅圖畫,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畫筆或課件描繪自己最喜歡的圖畫,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教學有了活力。讓學生運用美學的知識進行鑑賞,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將品味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用讀一讀、議一議、説一説的方式,使學生對語言有更真切的體會。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學生賞析影片《英雄》中的畫面,貼近生活,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本教案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極強。

第7篇

在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整合設計中,有一項是橋的教學系列:《中國石拱橋》、《橋之美》以及綜合性學習説不盡的橋。兩篇文章,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從知識到審美,從課內到課外,再用課外的事例來檢驗課內知識,這樣,對橋的文化更加深了理解。

?橋之美》是帶説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中國石拱橋》這篇規範的説明文不同。《中國石拱橋》從橋樑專家的角度説明中國石拱橋的形式、結構、成就、發展等,讓學生獲得知識。而《橋之美》從畫家的角度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寫作目的不同,採用的寫法也不同。這篇美學小品文,作者吳冠中以畫家的眼光品評了橋之美。課文先抓住説明對象總的特徵,即橋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然後通過具體豐富的例子驗證了橋之美,文章語言畫面感很強,極富詩意。

當初選這篇文章作重點研討,一是這篇文章語言很優美,師生都很喜愛。二是橋在從化並不少見,著名的橋有街口大橋、神崗大橋、流溪河彩虹橋等,容易引導學生去發現、欣賞橋之美。因而,準備階段,我除了上網下載風雨橋、索橋、南京長江大橋等圖片外,還專門帶着數碼相機去拍一些從化有名的橋。最有收穫的是在離街口城區不遠的流溪河山莊荔湖橋發現一大羣白鷺在湖面活動。以前在從化電視上看見山塘水庫有很多白鷺,已深為從化自然環境的優越感到自豪,想不到這麼近的地方也有白鷺,景色這麼美。白鷺悠閒地在覓食、棲息、飛翔,那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靈感一來,覺得白鷺在我的圖片中應占很重要的地位,橋有了白鷺就會更有生命力,我可把它引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事實上在課堂裏也這樣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利用本地資源進行學習, 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化的青雲公園情人橋、街口大橋等與學生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很有親切感,因而對橋之美的理解也發揮得非常好。

1、學習閲讀説明性的美學小品文,瞭解一些美學常識。

2、學會與文本對話,能運用所學知識和經驗理解文章內容 。

3、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自讀課。多媒體展示各種橋的圖片,直觀形象,方便學生欣賞橋之美。

?橋之美》涉及繪畫與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文章意藴豐富,描寫生動精彩,有很多新奇之處,適宜鑑賞性朗讀。在朗讀中貫穿課文內容的把握、對課文美點的鑑賞、對課文意藴的深究,實施美育滲透。

藝術大師羅丹説:我們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你留意到我們周圍事物的美了嗎?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圖片上的橋美嗎?説説你的看法。

(多媒體出示從化青雲公園的情人橋 ,讓學生議論評點。)

小結引出:橋,並非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是充滿魅力而又極具美感的。在畫家眼裏,橋的美又在哪裏呢?讓我們隨着畫家吳冠中先生的《橋之美》,一起來對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發學生探求美的慾望。

把我們的審美與畫家的審美聯繫。 學生果然很熟悉這座小橋,能用自己的觀點評價橋的美,還注意到橋與周圍景物的聯繫、配合。

(引導學生可從內容、語言、表現手法和閲讀感受等方面談,暢所欲言。)

學生談完後,老師着重指出兩篇文章在語言上的不同:

?中國石拱橋》説明為主,以科學、平實的語言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知識,而《橋之美》側重於寫景、抒情,詩意的語言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烏鎮蘆葦石橋、江南鄉間石橋、長橋、山區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莊稼地小橋、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鵲橋(文學作品中的橋) 讓學生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

教師總結時強調從語言上去比較,因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品賞詩意的描寫性文字。

找準這些橋,為下一步圍繞這些橋而進行的品讀感悟作好準備。 部分同學還沒有顯示自己的朗讀個性。

學生基本上能找到這些橋,並能給它一個名稱,但有時需教師適當的提示。

選讀自己喜愛的描寫橋之美的句段,邊讀邊在文中寫橋之美的地方做上記號。

研討:你能理解畫家為什麼説它美嗎?如不理解,你的疑問是什麼?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品味理解: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讓學生依靠文本,盡情暢談。可單純説自己的感受,也可結合自己掌握的繪畫或者美學知識來説,更可提出自己的疑問,深入理解吳冠中文章人生小品的特色。)

小結:橋之美表現在哪裏呢?(出示幾幅圖片重現橋的形象小橋流水人家之橋、蘆葦石橋、江南鄉間石橋、南京長江大橋,風雨橋。)

從第5段開始,橋之美的含義豐富了,由橋的形式美説到了內涵美,要引導學生髮現。然後,再出示一系列的圖片加深印象《清明上河圖》(有橋的局部圖)、索橋、錢塘江大橋、街口大橋、神崗大橋,從課文的橋説到學生熟悉的當地的橋,圖上標上課文提示性的關鍵語句。 這也是自由開放的活動,好像範圍很闊,但師生交錯地説,將很有意思。

學生的敍述能力還需訓練,個別同學能理解,但表達不出。

學生好象對精美的圖片興趣較大。特別是本地的橋,眼神流露出興奮、自豪。 四、賞美活動

出示從化的流溪河山莊荔湖橋的圖片。圖片上有湖水、長直橋、湖邊住宅、背景還有山,其中最顯著的中間部分有一大羣白鷺在棲息、覓食、翱翔。

讓學生運用課文所學的知識和得到的啟示談談自己對這幅圖的看法。

教師啟發引導:畫面上的橋也許不美,但平靜的湖水,寧靜的住宅和山配合着橋給人多麼舒適的感覺,特別是一羣白鷺給整個畫面增加活力,使畫面更美。白鷺能悠然地生活在我們的周圍,那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那才是最美的。 進行審美活動,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

強調21世紀的主題:人與自然的和諧。 學生的想象能力還算豐富,從化的環境保護意識已經能影響孩子們。 五、小結歸納

1、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2、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源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

4、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形式美 內涵美) 讓學生從文本中抓住關鍵詞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領悟橋之美的深刻含義。 如時間充裕,讓學生去歸納效果也將會更好。

畫家吳冠中先生的文章具有人生小品的特色,有人説:人生如橋,學了《橋之美》,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請你結合自己的體驗或認識談談。 從生活中橋的聯結、溝通的作用,賦予橋這個詞語以聯結、溝通的意義。 學生也是有話可説,闡明的意義較大。 七、學習總結

?橋之美》是一篇説明性的美學小品文,作者吳冠中以畫家的眼光品評了橋之美。課文先抓住説明對象總的特徵,即橋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然後通過具體豐富的例子驗證了橋之美,文章語言畫面感很強,極富詩意。

要學會品賞文章的語言,能用自己的知識和體驗理解課文內容,並能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指導學生學會總結,掌握方法。

1、準備充分,製作的圖片吸引學生,比單純由文字去説效果更好。

3、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師的特長去設計,展示師生的特色。

2、能讓學生説的最好不直接由教師推出答案(擔心時間問題)。

熱門標籤